我国地方政府公信力“塔西佗陷阱”的自我救赎
——基于政府与公众互动的视角

2016-02-12 11:39付耀华
天水行政学院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塔西公信力陷阱

付耀华

(滇西科技师范学院,云南 临沧 677000)



我国地方政府公信力“塔西佗陷阱”的自我救赎
——基于政府与公众互动的视角

付耀华

(滇西科技师范学院,云南 临沧 677000)

[摘要]公众的“政府的话你也信?”是我国地方政府公信力陷入“塔西佗陷阱”的表现。在分析公众不信任地方政府已经成为一种认知常态和普遍形成归责于政府的习惯的基础上,指出“官方舆论”与“草根舆论”的话语交锋中政府话语权危机、政府与公众之间互动沟通不足的原因,探讨了我国地方政府公信力在“塔西佗陷阱”中的自我救赎措施。

[关键词]地方政府公信力;塔西佗陷阱;自我救赎

一、我国地方政府公信力陷入“塔西佗陷阱”

(一)“塔西佗陷阱”涵义

“塔西佗陷阱”是指政府不管怎样做都会受到公众的质疑、批评,甚至不再相信政府的现象。正如古罗马政论家塔普布里乌斯·克奈里乌斯·塔西佗所说的那样:一旦政府不受民众欢迎,那么政府制定的公共政策,不论是好政策,还是坏政策,一样地得罪民众;公众一旦把皇帝作为憎恨的对象,那么公众就会厌恶皇帝所做的一切,即便是皇帝做了好事也得不到人们的理解。而且,他说出了自己在执政过程中的亲身感受:由于政府丧失公信力,不管政府是说真话还是假话,不管政府是做好事还是坏事,公众始终不相信政府,认为政府在说假话、做坏事[1]。总而言之,作为政府,不管是合法的政府,还是非法的政府;不管是做善事的政府,还是做坏事的政府,一旦它失去公信力,就会成为一个失道寡助、自说自话的“孤家寡人”。由此可见,“塔西佗陷阱”实质上是一种因小失大、进退两难的信任危机,不论政府过去做了多少好事,执行力有多么高,都会陷入到十分尴尬的政治困境。

(二)公众不信任地方政府已经成为认知常态

我们会经常听到这样一句话:“政府的话你也信?”这就说明即便政府不是百分之百地出问题,但是,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明公众不相信政府已经成为一种认知常态。比如,公众面对许多涉官、涉权、“涉数”的舆论焦点或比较敏感的公共事件,政府出面表态时,民众不相信;专家尽力解释后,民众还是不相信;媒体澄清报道后,民众依然不相信。曾经言听计从的民众变为“老不信”,而这种非常极端的“老不信”现象,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我国地方政府公信力危机[2]。现实中,就地方政府向老百姓做出的各种回应,我们总是听到老百姓所说的“你说的我不信”、“你越说我越不信”等话语,这足以说明官民之间突出的对立现象。不少公众怀疑地方政府的政务诚信已经成为一种认知常态,对地方政府或者官方回应表态总是采取不信任的态度。地方政府话语体系与舆论表达诉求出现了断裂,官民之间的相互信任已陷入冰点。正如习近平同志在《之江新语》中指出的:“企业无信,则难求发展;社会无信,则人人自危;政府无信,则权威不立”。

(三)公众归责于地方政府已经成为普遍性习惯

2014年3月17日至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兰考县委常委扩大会上谈到了政府公信力“塔西佗陷阱”的危害性,他说:“当公权力失去公信力时,无论发表什么言论、无论做什么事,社会都会给以负面评价。”他进而阐发说,“我们当然没有走到这一步,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可谓不严重”,“如果真的到了那一天,就会危及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3]。当今,一些地方政府官员存在着利用“公共权力”挤轧、蚕食“民权利”的现象,他们不能合法地行使人民赋予的手中权力,导致公共权力运行不规范,以致损害了人民的合法利益,从而引起人民群众巨大的民怨,最终出现地方政府与公众间相互信任关系的裂痕。地方政府的“声音”常常不为公众接受,甚至走向对立和对抗。长此以往,人民群众便形成归责于政府的习惯的普遍性以及不相信政府的刻板性成见,更严重的是民众不相信地方政府制定的公共政策、发表的言论和政府工作人员。比如,当官民之间发生冲突时,把错误都归责于政府,当政府官员出错时,认为官员一定是贪赃枉法,甚至政府出台新的公共政策,都被认为是与民争利……现实中诸多的公众不信任政府的现象,使得地方政府好心办不成好事,很多良苦用心却得不到公众的理解支持[4]。于是,地方政府公信力深陷不能自拔的“塔西佗陷阱”泥淖,导致地方政府公信力缺失。比如,“郭美美事件”后,即便红十字会抱着“痛改前非”的目的,切实想为人民群众做一些好事,主要领导深入灾区进行支援,号召全社会募捐赈灾资金,也被人们反向解读为“做秀”和“不怀好意”。红十字会在公众的舆论中一落千丈[5]。公众的质疑不能平息,更严重的是加剧了公众的反感情绪。

三、我国地方政府公信力“塔西佗陷阱”的形成根源

(一)地方政府行政行为失信于民

我国地方政府公信力陷入“塔西佗陷阱”的主要原因是政府及其行政人员行政管理工作过程中的行政行为失信于民。比如,公权力扩张,政府越位;公权力怠用,政府缺位;公权力异化,政府错位;一些地方政府工作人员对人民群众的感情淡漠,没有服务意识,官僚主义、奢靡之风严重,贪图享乐,大搞形式主义;一些地方政府官员为了大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政府政策朝夕令改、一任领导一套思路,公共政策缺乏稳定性,经常出现公共政策前后断档;有的地方政府官员只顾眼前利益,盲目投资、上项目,不顾长远利益,以致负债累累、寅吃卯粮;有的领导听不进公众的不同意见,喜欢搞“一言堂”,拍脑袋决策;有的官员没有担当、负责的精神,只顾当“太平官”、“逍遥官”;有的地方政府干部组织观念淡薄、信口开河、口无遮拦;有的政府官员花天酒地,吃喝玩乐;有的地方政府官员漠视民生问题,巧立名目、以权谋私、敛财牟利;有的地方政府干部执行力弱化、工作作风漂浮、公共政策落实不力,遇到问题踢皮球、推诿扯皮,工作过程中不能把握基层实际情况,自说自话地表达简单的想法;有的干部口号喊得响当当、工作服务却冷冰冰、群众办事时出现“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工作过程中出现慢作为,做事速度慢腾腾;有的干部在工作中出现“吃、拿、卡、要”现象,雁过拔毛,表现为多给多办事、少给少办事、不给不办事……地方政府干部的这些失信于民的行为,严重损害了党的形象和地方政府公信力,使得党的正确思想理论、政策主张得不到公众理解和支持,甚至怀疑政府尽心竭力为人民群众所做的大量工作[6]。

(二)政府在“官方舆论”与“草根舆论”交锋中的话语权遭遇危机

在网络社会和公民社会的兴起的背景下,民间“草根力量”参与社会治理的热情和责任感不断涌现于公共话语领域,使得“官方舆论”与“草根舆论”之间的话语权竞争加剧。在日益分化的“官方舆论”与“草根舆论”的这两种话语形态迥异的阵营交锋中,有的政府新闻发布辟谣,导致政府话语权遭遇危机[7]。加之,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受到传媒的鼓噪、误导的浸染,地方政府对公共事件回应失当、进退失据。比如,山东东营市政府网站就2015年8月31日山东滨源化学公司的“8·31”着火事故的通报里,赫然写着“遇难者家属情绪稳定”,引发轩然大波。“遇难者家属情绪稳定”这样的言论,政府是没有权“代理”遇难者的情绪的,更何况,遭遇横祸的遇难者家属的情绪是很难稳定的。因此,“遇难者家属情绪稳定”的回应,是政府人为的“间离”,是政府忽视群众心理诉求的辟谣,从而进一步挑起社会的激烈情绪,从而把政府部门推向社会公众的对立面。

又比如,针对2015年6月20日发生的“6· 20”宝马车撞人事件,南京警方发布肇事案鉴定结果:肇事案发时司机患有“急性短暂性精神障碍”。这一回应遭到公众普遍质疑,反映了现实中一些官员不是实事求是揭露事件真相,真实披露信息,而是千方百计地捂盖子,有选择地披露对自己有利的信息。这是典型的“信息碎片”和极不完整的事件拼图行为,必然加剧公众猜测,并在社会上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有网友戏谑:自从南京警方发布“6·20”宝马车肇事司机肇事时患“急性短暂性精神障碍”的鉴定结果后,各大医院门口排起了长队办“间歇性精神病证明”,以后开车上路必带“驾驶证”、“行驶证”、“间歇精神病证”;自从佩戴“急暂性精神障碍”证后,邻居和同事对我有礼貌了,老板给我涨工资了,洽谈合同时对方主动给我涨价了。哎!得了精神病的日子真好!你们都别惹我,我可是有身份的人。虽然网友的这些戏谑之词有失偏颇,但是,我们不得不反思:公众对政治戏谑之词背后,政府话语权遭遇危机不利于我国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

(三)地方政府与公众之间缺乏良性互动

权力身架意识,是人为制造的横亘于民众与地方政府之间的交流屏障,不仅减少了地方政府及其工作人员与民众之间沟通对话的机会,而且增添了几分政府命令、要求民众的色彩。在“民主、自由”的理念深入人心的年代,公众主人翁的自信在不断增加,公众已经不再是权力“亦步亦趋”的“粉丝”。然而,受权力意识的影响,地方政府话语具有霸权、垄断的特征,听不到民众的“声音”,这就使得地方政府缺乏与公众之间进行互动沟通的意识心态,于是导致地方政府不能进入核心领域,甚至无法主导话语走向,徘徊于公共话语场的边缘。

三、地方政府公信力“塔西佗陷阱”的自我救赎

(一)地方政府必须积极“回应民意”

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执政宗旨和地方政府权力的受托性,都决定了地方政府必须对民众的需求做出积极回应,满足民众的诉求意愿,让公众感觉到政府履行为人民提供公共服务职能。当然,由于地方政府能力的有限性,不可能满足民众的所有期望,但是,地方政府也必须努力表示出对公民意愿的理解,这也是政府的一种积极回应。只有“民间有意愿,官方有回应,百姓有所呼,政府有所应”,才能获得民众的信任与支持。美国公共管理学者格罗弗·斯塔林指出:“回应意味着政府对公众接纳政策和公众提出诉求要做出及时的反应,并采取积极措施来解决问题。某些时候,回应应该是政府首先主动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甚至是首先确定问题的性质。”[8]积极回应民意,是地方政府公信力走出“塔西佗陷阱”的关键。

(二)改变公众“依赖政府”观念,培养公众对地方政府的合理心理期望

公众对地方政府行为的期望表现在对公共政策、公共服务的需求,还表现在公众对公共政策、公共服务的预期。因此,为了提升地方政府公信力,我们可以培养公众对政府的合理心理预期,避免公众对地方政府抱有过高的期望,这样就可以减少因公众把政府当作“全能政府”而出现的心理落差。一方面,由于公众的文化素质层次不齐、价值取向多元化以及公众具有多样性、可变性的特点,不同的公众对地方政府的心理期望就会因人而异。又因为公众受传统的“全能政府”观念和“臣民意识”观念的影响,把地方政府理想化地当作公正的天使,对地方政府抱有极高的期望值。而地方政府拥有的资源、能力是有限的,不是所有的社会问题都必须依赖地方政府来解决。缘于此,地方政府必须提高公众科学文化素养,让公众对地方政府要有合理的心理期望,对地方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抱有过高的期望值,以致加重地方政府的负担。公众应该减轻地方政府的负担,让地方政府有更多的精力来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这样,地方政府的公信力自然得以提升。另一方面,克服公众极端的个人主义和个人极端的心理需求的膨胀。在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实现经济领域市场化的形势下,带来的必然逻辑就是社会领域自治化,从而进一步导致政治领域的民主化。在这一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中,公众必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必须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克服极端的个人主义和个人极端的心理需求的膨胀,对地方政府的心理需求应该是合理的。这样,公众才能对地方政府的公信力现状做出客观的评判,使得地方政府公信力走出“塔西佗陷阱”。

(三)改变公众“臣民意识”,纠正公众对地方政府认识的偏差

由于公众受到传统的高度集权的政治经济体制、公众政治意识程度低下、“全能政府”观念和“臣民意识”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公众既缺乏正常的政治参与热情,又缺乏科学合理的政治参与能力,他们对政府的认识往往具有片面性,以致不能客观地认识、理解地方政府,对地方政府的绩效认识出现偏差,甚至把地方政府公信力弱化的现象过于泛化。因此,要提升地方政府公信力,必须培育公众的参与意识。公众在积极参政过程中,应更好地了解、认识地方政府制定的各种公共服务政策,理解地方政府制定公共政策的出发点、目标及政策的价值取向,这样,公众与地方政府之间才会加深相互理解,从而为公共政策的顺利执行打下良好的基础;培养公众的参与意识,使得公众与地方政府之间能够进行良好的沟通、对话,达到公众和地方政府之间的相互理解;让公众积极参与社区治理,增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拉近居民与社区居委会的距离。总之,通过培育公众的参与意识,我们可以纠正公众对地方政府认识的偏差,从而有利于地方政府公信力的提高,使得地方政府公信力在“塔西佗陷阱”中实现自我救赎。

(四)扩大自由言论的“公共领域”,尊重未被盲目泛化的公众话语权

“话语权”是指一个人在社会上具有说话的主动权,他所说的话可以传达出去,是不能让与、剥夺的公民民主权利。哈贝马斯认为,国家和社会之间可以存在一个让公众可以自由言论而国家却不能干预的公共空间,这一公共空间就是“公共领域”[9]。这个公共空间为公众的话语表达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利益诉求平台,为政府与公众能够进行双向的交流提供了方便,为政府倾听到基层公众最真实的“声音”、科学制定公共决策奠定了广泛的民意基础[10]。如今,地方政府与公众之间必须进行有效的相互沟通,通过尊重和扩大公众的话语权来表达公众的民情、民意,并实现公众的政治愿望、民主权利。尊重公众的话语权,就是要为公众创造一个利益诉求视角、表达“声音”的平等空间,以实现他们的切身利益诉求;扩大公众的话语权,就是要求公众关注公共问题,培育公众的参与意识,引导公众从公共利益的角度来看待公共问题。让公众那些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声音”介入决策过程,让公众有更多的话语权、知情权,既有利于地方政府进行公共政策的制定,更有利于提升地方政府公信力,让地方政府公信力在“塔西佗陷阱”中实现自我救赎。

当然,地方政府在尊重和扩大公众话语权的同时,不能让公众的话语权盲目泛化,不能让公众的话语权成为发泻私愤的工具。地方政府需要的是那些具有代表性、典型性、有价值的大众的声音。因此,地方政府应当让公众有充分的话语权,同时政府又要甄别那些鱼龙混杂、匿名众议、不负责任、流于情绪化的谩骂和人身攻击的“声音”[11]。

(五)建立政府与公众“多入口、互通式、多手段”的立体式沟通机制

提升地方政府公信力的关键是打破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行政行为的“暗箱操作”,消除政府和公众之间信息不对称,避免出现政府行为道德风险。为此,最有效、最便捷的方法就是地方政府应该健全并完善政务信息公开机制,让公众便捷地获得有效信息,促进地方政府与公众之间的信息沟通、理解。这样,可以提高地方政府的合法性,提升政府解决公共问题的能力,增强公众对政府的满意程度,进而促进地方政府公信力的提升。地方政府与公众在进行互动的信息沟通过程中,应该以满足公众实际需要为前提,通过建立政府与公众之间共享互动的信息平台,实现地方政府与公众之间信息的及时、快速的双向传递和信息共享与互动。地方政府还可以创建立体式的信息沟通机制,采用“多入口”、“互通式”和“多手段”的方式加强地方政府与公众之间的信息传递,避免失真、滞留和“噪音”干扰的信息传递。此外,地方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应该走出政府办公室的“真空”,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加强与群众之间的信息交流,深入民间基层了解人民群众真正的利益诉求,并教育、引导公众的政治意识。为此,地方政府必须放下官架子,让群众相信、支持地方政府,才能提升地方政府公信力[12],使地方政府公信力走出“塔西佗陷阱”。

(六)打破“话语壁垒”,融入“公共话语流”,实现信息双向流动

当前,政府与民众之间的良性合作与互动的不足是我国地方政府公信力建设的主要困境。在“民主、自由”的理念深入人心的年代,公众主人翁的自信在不断增加,公众已经不再是权力“亦步亦趋”的“粉丝”。地方政府及其官员必须放下“权力身架”,避免让权力意识的话语霸权和话语垄断,主动融入到人民群众的公共话语流,才能提升地方政府公信力,否则,缺乏与人民群众互动沟通心态的政府,必然徘徊于公共话语场的边缘,而无从进入核心领域,更无法主导话语走向;地方政府只有打破“话语壁垒”,融入人民群众的“公共话语流”,加强与群众之间的信息对接,才能重返公共话语轨道,把握主动权;地方政府不宜在公众与政府间人为地制造信息交流屏障[13]。政府应该完善与公众之间的信息沟通发送、话语表达方式,采用服务的心态和友好的语态,对接公众的利益诉求。地方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只有建立良性参与机制,让地方政府与人民群众在互动过程中实现公平、平等和公正,人民群众才能最大程度地感受、认同地方政府的公信力,让地方政府公信力在“塔西佗陷阱”中实现自我救赎。

参考文献:

[1]普布里乌斯·克奈里乌斯·塔西佗.历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120.

[2]戴红美.我国社会诚信缺失问题研究[J].长沙大学学报,2015,(3):44.

[3]朱珉迕.该怎样远离“塔西佗陷阱”[N].解放日报,2015-9-10 (006).

[4]齐俊杰.新形势下我国政府面临的公信力危机问题研究[J].科技视界,2015,(4):131.

[5]陈曲.“塔西佗陷阱”的语言学解读[J].青春岁月,2014,(3):64.

[6]朱铁志.从“塔西佗陷阱”说起[J].今日浙江,2015,(5):61.

[7]王君君.当政府公信力遭遇塔西佗陷阱:当下中国网络社会的公信力反思[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6-7.

[8](美)格罗弗·斯塔林.公共部门管理[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186.

[9]陆扬,王毅.大众文化与传媒[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68.

[10][11]张旭霞.试论政府公信力和公众的话语权[J].中国行政管理,2006,(9):57-58.

[12]范小东.论社会治理视野下地方政府与公众双向互动式沟通机制的构建[J].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1):33-34.

[13]付耀华.地方政府公信力缺失及其多元治理模式研究[D].云南民族大学硕士论文,2012.

[中图分类号]D63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6566(2016)03-0003-05

[收稿日期]2016-03-21

[作者简介]付耀华(1974—),男,云南宣威人,滇西科技师范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当代中国政府管理。

The Way out for China's Local Government's Credibility from“Tacitus Trap”——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government and the public

FU Yao-hua
(Dianx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ormal University,Lincang 677000,China)

Abstract:The falling of China's local government's credibility into“Tacitus Trap”is demonstrated in the public voice“Do you still believe what the government says?”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the cognitive norm that the public have lost their trust in the local government and this formation is generally attributed to the government's habits,this thesis offers the reasons why the crisis in the government's discourse arises when “official opinion”and“grassroots opinion”meet and why the effectiv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government and the public is always insufficient and explores the ways out for China's local government's credibility from “Tacitus Trap”.

Key words:local government's credibility;Tacitus Trap;interaction between the government and the public

猜你喜欢
塔西公信力陷阱
罗马帝国里的君子之争
牧羊人买买提(二题)
新时代人民警察公信力提升对策
陷阱
陷阱2
陷阱1
“公信力”和“公信度”一样吗?
香港红十字会公信力长盛不衰的原因
甜蜜的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