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转型背景下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路径探析

2016-02-12 11:28于晓娟钱守云
探索 2016年6期
关键词:农村基层村民党组织

于晓娟,钱守云

(阜阳师范学院政法学院,安徽阜阳236037)

中国的改革首先是从农村开始并逐步从农村向城市推进的演化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农村社会逐步实现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农村社会的转型不仅带来农民思想观念的变化,同时也给农村社会结构带来巨大变化,并给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带来诸多挑战。针对新形势下农村基层党组织面临的挑战,要求我们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

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社会转型及面临的主要问题

1949年以后,中国社会生活的基本组织形式得到了重建。这种重建的基本过程,就是在城市中建立单位制,在乡村中建立人民公社以及一系列辅助性的组织形式,如城市街道组织等,重建的目的是对社会生活实现整合。改革开放以来,与联产承包责任制相伴随,恢复了家庭作为农村社会的基本单元,人民公社解体,这一变革带来了农业生产的繁荣。与此同时,中国农民开始从“人的依赖关系”中走出来,获得“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村民从高度集中的农业管理体制转变成自主的家庭农耕制度,人们有更多的机会去创造、选择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后,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这种国家放权分权的趋势也加快了速度,与此相适应的农村社会转型进一步加速,并呈现出一系列的新情况,主要表现为:

1.1 农村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面临挑战

乡村是中国文化的“根”,乡村是传统文化的“载体”。农村文化建设不仅可以为乡村治理提供道德规范,提高广大农村村民的思想道德素质,而且对于协调农村社会关系,进而实现农村社会和谐运行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但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农村大量人口外流,社会主义文化生长基础遭到削弱,加之一些农村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引导缺失,使得各种非主流价值观不断发展。此外,随着市场经济发展,部分村民受金钱价值观的影响,逐渐丢弃了朴素的道德价值观念。

1.2 农村人口流动加速,出现了“空心村”现象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农村人口流动呈现常态化趋势,并呈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一是流动主体以青壮年农民工为主,举家外迁比例增大;二是流动方向以跨区职业流动为主,向发达地区流动成为主流;三是流动方式以自组织为主,农民流动组织化程度有所提高;四是流动动因以改善生计为主,流动农民市民化意愿日趋强烈。在有些乡村,由于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流,导致“空心村”出现。在农村留守人群中,妇女、儿童、老人占有比较大的比例,这一状况不仅导致农村大量土地资源的浪费,而且对于农村的发展带来了诸多障碍。

1.3 就农村社会关系来说,出现了交流淡漠化现象

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经过土地改革,社会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特别是通过建立人民公社,形成了一套自上而下的行政网络。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政府在乡村中的很多领域逐步退出,社会关系呈现以下几个新的特征:一是随着国家行政性组织的退出,家庭重新成为社会经济生活的主体。血亲缘关系、地缘关系在农村中呈现复归趋势,并重新获得重要地位。二是部分村民之间交往货币化。社会中的人情交往因货币的介入逐渐由以感情为主、亲情式交换变为“等价偿还”式的利益交换。

1.4 农村公共事务治理陷入了合作难、沟通难和协调难的困境

当前农村发展的重要悖论之一是:一方面农民收入在不断增长,居住条件不断改善,但另一方面农村公共事务治理却面临困境。当前,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化小农是农村生产生活的主体,加之农民普遍缺乏公共精神,这使得农村公共事务治理陷入了合作难、沟通难和协调难的困境之中,“许多自然村屯几乎处于失序状态,村民不服从村级管理,不关心村级建设,自由散漫,只要有利益就上,一旦触及个人利益就闹”[1]。以至于“农村集体行动目前同时面临政府失灵、市场失灵和社会失灵的局面”[2]。

2 农村社会转型对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带来的冲击与影响

如上所述,农村社会转型对农村经济、社会、民主政治建设以及文化建设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种外部环境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对农村基层党建产生了冲击和影响。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农村工作的领导核心,它承担着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以及党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任务,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党执政地位的巩固与否。新形势下加强农村基层党建必须正视农村基层党组织外部环境的变化,深刻认识农村社会转型对基层党组织的冲击与影响,以此探寻巩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有序路径。

2.1 农村基层党组织思想建设面临诸多不良因素的影响

农村基层党组织本身根植于社会环境之中,社会成员思想价值观念的变化必然反映到党的组织之中。就党员自身来看,受整个社会环境的影响,党员的理想信念受到很大冲击,农村党员面临的不仅仅是坚守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和党的理想信念,还将面临着诸多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主要表现为:一是部分党员对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缺乏正确认识,对各种“主义”和“观念”或盲目崇拜,或无所适从;二是有的党员从事宗教活动。三是价值观出现偏离。一些农村基层干部认为“市场经济是一分价钱一分货,给多少钱就干多少事”,没好处就不愿为群众办事,存在官僚主义、命令主义、权为己用等错误的权力思想和权力观念。

2.2 一些农村基层党组织资源萎缩,人才匮乏

一是随着大部分农村集体经济的解体,农村基层党组织的资源也呈现萎缩的态势,而且随着市场经济的推进,农村的选择更加多样,农业生产不再是农民经济收入的唯一来源,在此情况下,广大村民对党的基层党组织的依赖性也随之减弱。二是一些农村“精英”离心倾向使农村基层党组织吸引力下降。随着社会成员获得资源的途径更加多样,一些农村“精英”认为党员身份并不能带来归属感和荣誉感,由此导致这些农村“精英”对入党的积极性不高。三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大批青壮年特别是一些有文化、有能力的青壮年纷纷外出。由于流入到城市中的村民大多数是受教育水平较高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由此导致一些农村基层党组织资源萎缩,人才匮乏。

2.3 部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运行受到“宗族关系”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得到较快的发展,村民向城市流动不断增多,但与此同时我们也需要看到,封建主义对农村的影响依然存在,在为数不少的农村地区,家族本位观念依然存在。在有些地方甚至出现农村基层党组织家族化现象,表现为一个村中的大多数党员同属一个姓氏、家族,或者是大多数党员之间存在血缘或姻亲关系。“一些地方被有地位的族头把持、操纵,或一身而二任,既是宗族的大佬倌,又是村党政负责人。”[3]111

2.4 一些农村基层党组织服务能力有待提升

当前,一些农村基层党组织服务能力不尽如人意。虽然这与部分农村基层党组织人才匮乏的客观条件有很大的关系外,但还与一些基层党组织忽视提升自己的服务能力有很大关系。部分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思想观念陈旧、学习能力有限,在日常工作中安于现状,“等、靠、要”消极思想比较严重。有的领导干部对村民普遍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采取回避方式;有的领导干部领导方式陈旧、工作方法简单,驾驭能力不强,不善于利用新方法把支部的主张转变为村民的自觉行动等。

3 新时期推进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路径探析

转型期的农村社会对农村基层党建带来了冲击,这就要求依据农村社会转型的实际,探寻新时期农村基层党建的具体路径。

3.1 强化价值导向,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思想文化话语权

针对转型时期农村文化建设相对滞后等现实状况,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首先要加强基层党组织思想建设,以党的思想建设带动农村文化建设。为此,需要做到:一是要加强农村党员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要继承和发扬农村党员教育工作中的优良传统,同时需要结合新形势的发展,在农村党员教育工作的内容、途径、方式方法上与时俱进,力求创新,尤其要做到“情”“理”结合。农村基层干部应该经常深入到党员中去,悉心向党员学习,关心党员疾苦,帮助他们克服存在的实际困难和问题。二是要将农村党员教育同党员管理工作相结合。加强基层党组织思想建设,仅靠教育是不够的,还必须将农村党员教育工作同党员管理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使思想教育同严格管理相互作用、相互补充,形成配套机制。三是要夯实农村基层党组织对文化的引导作用。农村基层党组织要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机制,也要经常组织开展一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活动,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渗透力。

3.2 推动城乡党建一体化,拓展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资源

如上所述,目前部分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资源呈现萎缩态势,这就要求我们探索与农村社会转型相适应的组织资源开发的有效途径。要有效整合和综合运用城乡党建要素资源,尤其要注重实现以下几个方面的整合:(1)构建城乡共建的组织体系。打破地区和行政区划的界限,采取如村企联建、村与社区联建等形式建立党支部,优化基层党组织设置。同时,通过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城乡互联、结对共建”活动,探索构建城乡共建的组织体系的有效途径。(2)构建城乡互动的基层干部人才工作体系。这不仅包括加强对农村干部的培训,还包括如下几个方面内容:一是选派机关干部到村任职。选派优秀年轻党员干部到村任职既是弥补农村党建人才不足的需要,也是锻炼干部、践行群众路线的要求。选派机关干部到村任职要注意出台相关配套政策,如选派干部的标准,尤其要注意将优秀的年轻干部选派到农村;二是选派大学生到村任职。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这是党中央、国务院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以及从青年成长成才的角度作出的重大决策,因此,选派大学生到村任职不仅为大学生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平台,也有利于为农村基层党建提供人才支撑。选派大学生到村任职,尤其要注意完善大学生留下来、干下去的工作机制,这不仅包括教育基层党组织负责人树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理念,为大学生提供一定的工作环境,还包括要给予大学生在农村工作相应配套的生活待遇等。三是选派企业干部到村任职。在具备条件的村选派一些企业领导或骨干担任村干部可以将企业的先进管理经验和技术优势向农村发展,不仅有利于农村经济发展,也有利于农村党建人才队伍的优化。(3)针对当前部分农村党员干部收入低等问题,要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和党费补助等途径,构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村干部报酬和养老保险、党员干部培训资金保障机制,使农村基层干部能够安心工作,把工作重心投入到为人民服务的轨道上来。

3.3 防止农村基层党组织出现“家族化”倾向

针对当前农村基层党组织出现家族化的不良倾向,除了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培育村民的公民意识之外,还需要做到如下几个方面:一是严格把关,明确标准条件。镇党委要加大对农村干部选拔任用的审查力度,对于违反干部选拔任用相关制度的,要追究相关负责人的责任,并明确规定党内的处罚措施。二是要完善发展党员工作责任追究制度。对在发展党员工作中因不坚持标准、不按规定程序,或者违规操作的,要追究相关负责人的责任。在制度的内容方面,首先要明确实行“谁培养谁负责,谁考察谁负责,谁审批谁负责”的原则,明确相关单位和责任人;三是要明确各种违规情形和相应处置办法。针对当前农村基层党组织出现“家族化”倾向的问题,尤其要规定:对具备发展党员条件但长期不做发展党员工作、在发展党员过程中出现严重问题又不能及时纠正的基层党组织,上级党委应当加强指导和督促检查,必要时对其进行组织整顿。当然,为了保证制度的贯彻落实,还需要建立健全相关的监督制度。尤其是畅通群众反映问题的渠道,对于群众反映的问题要及时处理,明确办理时限,落实责任人员,以此保证制度的贯彻落实,防止农村干部选拔和党员发展中可能出现的不正之风。

3.4 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服务能力,完善社会服务体系

党组织在农村社会的领导核心地位是通过优质的服务来实现的,尤其是在村民需求多元的情况下,农村基层党组织服务能力直接关系到群众对党组织的认同,也关系到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因此,农村社会转型期,重视农村基层党组织服务能力至关重要,为此要求农村基层党组织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完善服务群众制度,包括深入联系群众制度、结对帮扶制度、便民服务中心制度等,通过制度建设推进农村基层党组织为民服务的规范化,保证基层党组织切实倾听群众的呼声,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二是要完善民主决策机制。基层党组织的决策关系到民众的利益,决策不科学不仅会引起群众的不满,还会影响农村党组织服务能力的提升。为此,农村基层党组织在一些重要的决策上,要完善议事规则和程序,同时完善党务公开和政务公开制度,强化群众对基层党组织的监督。三是着力创新基层党组织的服务方式。针对一些农村基层党组织力量相对薄弱、资源萎缩的情况,可以借助农村各种社会组织的作用拓展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服务功能。“农村社会组织是指在乡村范围内活动的,主要由农民组织参加,以维护、实现和发展农民利益为目的的政府和企业之外的组织。”[4]142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社会组织也得到较快发展,并在农村社会发展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此外,农村社会组织对于表达农民的利益诉求、服务农村社会弱势群体等方面也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农村基层党组织可以通过加强与农村社会组织的联系,强化对社会组织的服务等渠道,将农村社会组织团结起来,通过激活村级党组织外围组织的功能,提升自身的服务功能。

3.5 多方位地推进农村基层民主建设

首先要培育农村干部民主作风。农村干部民主作风是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关系党的作风建设的成效,也关系农村基层民主的发展状况。应该看到,当前部分农村干部的家长制作风依然存在,由此制约了农村基层民主的发展。因此,在发展农村基层民主建设中要注意农村干部民主作风培育问题。这就要求不仅要加大对农村干部民主作风的教育,又要将民主作风纳入基层领导干部考核体系中,以此督促领导干部注重发扬民主作风,并自觉推动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其次要妥善处理农村基层党组织与村委会的权力配置格局。为此,作为村委会的上级主管部门应对于如何理顺“两委会”关系作为一项经常性工作来抓,要经常深入基层,发现问题及时研究,尽快加以解决,明确农村基层党组织与村委会的职责分工。最后,要发展农村基层协商民主。基层协商民主是中国协商民主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是实施基层协商民主的广阔舞台。当前,广大农民越来越关心个人权利的维护与利益的得失,比如农村土地流转政策问题、土地补偿价格问题、农民养老问题、农村社会保障问题、村庄公共资金使用问题等,这就要求农村基层党组织有必要找寻一种最佳的方式,在最大限度上满足广大农民的合理愿望。加之,村民自治制度还存在诸多不完善的方面,将协商民主和村民自治有机地结合起来,这将有利于进一步推动村民自治走向完善。为此,需要探寻有效的协商模式、方法和协商制度等。从协商模式来看,可以采用村民议事会、村民交流会、村民茶话会、干群畅通会等;从协商方式与手段来看,可以采用聚会式协商,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用通讯式协商、网络式协商、谈心式协商等。在制度设计上,民主协商议事会一般由村“两委会”成员、党员代表、村民代表、村务监督委会成员、与协商事项相关的利益群体代表或个人参加,重大事务民主协商议事会到会的村民代表应达到村民代表会议法定人数。

参考文献:

[1]韦广雄.村域基层社会治理的创新与村民自治的有效实现[J].求实,2012(2):91-96.

[2]王亚华.中国农村公共事务治理的危机与响应[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2):23-29.

[3]余红.当代农村五大社会问题[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5.

[4]蔡玉胜.大城市边缘区城乡一体化研究[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农村基层村民党组织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清华党组织公开
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以提升组织力为抓手建设全面过硬的国企党组织
如何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能人选出来 村民富起来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思考和实践
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如何提升农村基层会计的业务水平
蒋虚村村民为何没有获益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