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理论创新的基本特征

2016-02-12 11:28贾绘泽
探索 2016年6期
关键词:理政治国党中央

贾绘泽

(山西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山西临汾041000)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积极应对国内和国际的严峻挑战,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了系统的治国理政新理论,提升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理论具有丰富的内容、强大的穿透力和宽广的视野,体现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辩证思维、战略思维和整体思维,呈现出适应中国实践、现时时代和世界发展诉求的鲜明特征。

1 立足现实和理想引领的有机统一:既立足于中国改革开放实践,又蕴涵着最高理想和共同理想的引领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理论既立足于和来源于改革开放实践,把握和阐释改革开放实践,为解决改革开放实践中的矛盾和问题提供强有力的指导,又蕴涵理想性目标和追求,能够发挥超越实践的特性,给人们指明将来的、光明的、美好的理想,实现了立足现实和理想引领的有机统一。

1.1 党中央治国理政理论立足于改革开放实践,来源于改革开放实践。理论来源于实践,是实践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概括,反过来又指导实践,给实践以规范性引领,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条基本原理。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理论来源于、立足于并指导改革开放实践,主要涵盖实践的三个层面:一是生产关系改革实践,主要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领域的体制机制改革实践,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二是生产力发展实践,主要是生产关系变革条件下的生产力发展实践,包括生产技术变革、人的发展变化、生态环境变化等;三是上层建筑改革实践,主要是适应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变革而出现的政治体制变革、意识形态变化、思想观念变革等。这三个层面的改革开放实践既取得了重大成就,也存在严重短板。继续发展的要求,尤其是存在的严重短板,包括收入差距过大、社会建设滞后、生态环境恶化等,构成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理论创新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反过来这一理论又给实践以指导,以弥补短板,促进实践有序进行。

1.2 党中央治国理政理论蕴涵共产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追求,从而使其具有超越实践的功能。仅仅立足实践而无崇高理想和目标的理论极易迷失方向,也不能起到引领作用,不能激发群众奋斗热情。党中央治国理政理论中既有切实可行的中国梦的奋斗目标,又有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可以说,党中央治国理政理论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国防、外交和党的建设等各个领域,而贯穿这些理论始终的一条红线,是民族复兴中国梦和共产主义理想,它不仅能够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担当精神和责任,而且能够为人们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精神支撑。同时,党中央治国理政理论体现了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然性和内在本质,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这能够使中国共产党运用把握到的规律超越现实实践,“缩短”并且“减轻”改革开放实践中的“阵痛”。

1.3 党中央治国理政理论实现了立足实践和理想引领的有机统一。一方面,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深刻把握和认识改革开放中的深层次、关键性和核心性问题,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这些矛盾和问题做了概括,同时以解决这些重大问题为导向,研究和思考治国理政的新思路、新方法、新战略,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从这个意义上看,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理论是对改革开放过程中重大现实问题的及时回应和理论表达,另一方面,又强调理想目标,用理想引领现实,最终超越现实。既强调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奋斗,又强调为中国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奋斗。正如毛泽东曾经指出的,每个共产党员心中都应该悬着为新阶段目标和为将来社会主义目标而奋斗这样两个明确目标,首先必须为着现阶段的目标而奋斗,如果不为这个目标奋斗,而空谈什么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那就是有意无意的、或多或少地背叛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2 顶层设计与基层推动的有机统一:既重视加强理论的顶层设计,又强调摸着石头过河,重视基层群众的推动

根据唯物史观,理论创新发展是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社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不断建构的历史过程。这一过程中,理论的创立者和建构者既可以在把握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自上而下进行理论的顶层设计,保证理论的正确方向和宏观架构,又可以充分吸收基层广大人民群众从实践中取得的成功经验,充分发挥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实现理论创新的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有机统一。

2.1 顶层设计首先体现了对理论创新和发展方向、原则准确的、深刻的把握。也就是不仅要从宏观上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和发展的内在逻辑、总体趋势有深刻把握,而且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和发展的根本方向和基本原则有坚定信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背离或放弃马克思主义,我们党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这一根本问题上,我们必须坚定不移,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有丝毫动摇。”[1]同时,习近平总书记还把治国理政理论发展内在逻辑定位于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框架之内,又强调对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和国外先进理论成果的吸收和借鉴,既把握了理论创新和发展的基本路径和总体趋势,又具有开放的视野和胸怀。

2.2 顶层设计还体现了对中国社会发展的深度思考和规律把握,对理论创新的战略设计和安排。

习近平总书记有丰富的经历和经验、有对规律的深刻把握,有对存在问题的深度思考,有求实创新的精神,从而能够在中国改革进入“深水区”“攻坚期”后,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抓住全局性、关键性和核心性问题进行理论思考,从而纲举目张,推动整个理论的创新和发展,形成包括理论主题、发展目标、战略布局、发展理念、建设内容、对外战略等在内的治国理政的整体设计和理论框架,在此基础上还形成了其他各个领域的具体的思想和观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以更加宽阔的眼界审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发展的现实基础和实践需要,坚持问题导向,坚持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聆听时代声音,更加深入地推动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发展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开辟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1]

2.3 顶层设计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基层群众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提升。重视基层群众实践经验,并适时总结和提升为理论,是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富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理论探索和创新的有效方法。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在加强顶层设计、推进理论创新过程中同样重视基层群众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概括,强调要对基层群众自主创新实践深度关切和及时总结。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上强调,改革开放在认识和实践上的每一次突破和发展,无不来自人民群众的实践和智慧。要鼓励地方、基层、群众解放思想、积极探索,鼓励不同区域进行差别化试点,善于从群众关注的焦点、百姓生活的难点中寻找改革切入点,推动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良性互动、有机结合。更为常见的是,党中央顶层设计下的理论创新得到基层广大人民群众的热烈响应和支持。这正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理论创新的基本推动力。

3 理论自信和理论创新的有机统一:既具有坚定的理论自觉和自信,又不固步自封,而是与时俱进,不断推进理论创新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理论创新过程中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始终充满着强烈的理论自信,这是理论创新的内在动力和方向保证。理论自信并不是理论的妄自尊大,不是理论迷信,更不是理论的固步自封,而是强调要始终具有开阔胸怀和宽广世界眼光,吸纳世界各国优秀文明发展成果。

3.1 党中央治国理政理论创新中体现的理论自信不是虚幻的、更不是理论迷信。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谈到德国制度时指出:“它只是想象自己有自信。”[2]5在谈到人民革命时指出:“光凭革命精力和精神上的自信是不够的。”[2]13也就是说,想象的、虚幻的自信不是真正的自信。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理论创新中体现的理论自信不是想象中的、虚幻的自信,而是现实的、真实的自信,它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认识的基础上,建立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中国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基础上。同时,理论自信也不是妄自尊大,不是理论迷信或理论神话,相信现有理论能够解决所有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制度自信时指出:“制度自信不是自视清高、自我满足,更不是裹足不前、固步自封,而是要把坚定制度自信和不断改革创新统一起来。”[3]他又指出,“离开不断改革,制度自信也不可能彻底、不可能久远。”[4]11习近平总书记对制度自信的论述同样适合理论自信。

3.2 党中央治国理政理论创新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自觉和自信。早在2010年3月中央党校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习近平就强调:“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贯穿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中,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思想体系的精髓所在。”[5]17后来又多次强调:“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定不能丢,丢了就丧失根本。”[6]9要求自觉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武器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是党的指导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基础。治国理政理论创新的实质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实际相结合,运用马克思主义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而不是脱离马克思主义轨道;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社会发展规律,提供了分析社会的科学方法,是应对各种风险和考验的理论支撑,对党和人民坚定信念,坚持正确方向,提高战略思维能力、综合决策能力、驾驭全局能力等具有决定性意义。

3.3 党中央治国理政理论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特色的坚持和坚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它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在具体思想和观点上体现了中国实际。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理论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又是对已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继承和发展,它有力驳斥了各种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背离了马克思主义的错误思潮和看法,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特色的坚持和坚定。比如,始终坚持和坚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经济理论、政治理论、文化理论等,始终坚持和坚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优势和特色,等等。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必须高度重视理论的作用,增强理论自信和战略定力,对经过反复实践和比较得出的正确理论,要坚定不移坚持。要根据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不断深化认识,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在这种统一和互动中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7]

4 聚焦国内和放眼世界的有机统一:既注重对国内错综复杂矛盾和问题的解决,又有人类关怀,重视全球问题治理

聚焦国内和放眼世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法论,也是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理论创新的重要特点。聚焦国内就是把理论创新的立足点和着眼点放在中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上,放在人民利益的增进上,把中国自己的事情办好;放眼世界就是理论创新有世界眼光、全球视野和人类关怀,既借鉴世界经验,又促进全球治理。

4.1 党中央治国理政理论创新的立足点和着眼点在中国的事情上。中国自己的事情是理论创新的根据和基础,处于主导地位,是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理论创新具有中国特色和中国逻辑的重要依据,也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内因起决定性作用的原理,符合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和实践创新的基本逻辑。邓小平曾经多次强调:“我们要好好地把自己的事情搞好”“别国的事情我们管不了,中国的事情我们就得管”“我们要利用机遇,把中国发展起来”等。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八出省、四出境”铁路通道重要枢纽以及建设面向西南大通道等情况时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关键还是要把我们自己的事情做好”。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又强调:“我们要准确把握战略机遇期内涵的深刻变化,更加有效地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继续集中力量把自己的事情办好,不断开拓发展新境界。”[8]

4.2 党中央治国理政理论创新具有全球视野,重视全球问题治理。具有全球视野,放眼世界,主要体现在大胆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现代化发展成果,充分利用国际形势和有利条件发展自己的基础上,重视全球治理,探索全球治理格局和全球治理体制。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许多重要思想,包括坚持平等民主、合作共赢,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别国合理关切;积极推进国际经济金融体系改革,完善全球治理机制,为世界经济健康稳定增长提供保障;推动国际关系的民主化、法制化及合理化;加强国际对话与沟通,坚持开放包容,不损人利己、以邻为壑;与时俱进,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有效的方向发展;弘扬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确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推动全球治理理念创新发展,积极发掘中华文化中积极的处世之道和治理理念,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等主张;等等。这些思想和观点为各国治理全球性难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4.3 党中央治国理政理论创新中聚焦国内和全球视野具有内在统一性。毛泽东在谈到“中国化”时曾用织帽子的形象比喻说明借鉴国外成果与中国自己的东西的统一,他指出,要“把学的东西中国化。我们接受外国的长处,会使我们自己的东西有一个跃进。中国的和外国的要有机结合,而不是套用外国的东西。学外国织帽子的方法,要织中国的帽子。外国有用的东西,都要学到,用来改进和发扬中国的东西,创造中国独特的新东西”[9]82。这段论述同样适合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理论创新中学习国外东西和中国东西的统一。另外,这种统一还体现在聚焦国内发展有助于维护世界和平和发展、提升中国国际地位等,这对全球治理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全球治理对中国和周边国家地区以及世界其他国家稳定发展、对中国发展的民主平等的环境塑造、对中国的开放和发展等也具有重要价值。

5 理论创新和制度保障的有机统一:既重视理论的创新和发展,又强调把理论上升或转化为制度,促进理论制度化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理论创新的显著特征是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推进理论创新的同时,制度创新也始终跟紧,使理论指导下切实可行的成功做法固化,上升或转化为具体体制机制,为理论转化为实践提供中介和保障,实现了理论创新和制度保障的协同发展和相互促进。

5.1 党中央治国理政理论创新体现了党不断强化理论思维、推进理论创新的品格。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理论的作用,强调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以问题为导向,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概括,取得了重要理论成果。这些成果主要包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总目标,“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统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党建等多位一体建设,总体国家安全观、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等。这些理论创新成果立足现实、高屋建瓴、涵盖广泛、意蕴深厚,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不断推进理论创新的品格,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提供了强大理论武器,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供了理论指导。

5.2 党中央治国理政理论创新与制度创新协同进步、共同发展。理论与制度紧密相关,理论只有通过制度中介才能变成现实,制度是理论的固化和凝结。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在推进理论创新的同时,强调把制度建设摆在突出位置,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坚持以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坚持和完善现有制度,从实际出发,及时制定一些新的制度,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为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提供更加有效的制度保障。”[10]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到2020年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对全面依法治国作了战略部署。全面依法治国就是要实现国家治理活动的规范化、程序化、法治化,其深刻蕴涵和指向是制度定型。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又明确提出,“十三五”期间“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各领域基础性制度体系基本形成”。制度创新体现出在理论创新基础上纵深推进、补齐短板、形成体系的显著特点。

5.3 党中央治国理政理论创新与制度创新有机统一。“党的理论创新引领各方面创新。”[11]38“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是我们要长期坚持的治党治国之道。”[12]10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理论创新为制度创新提供理论引领。十八大以来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等各个领域制度创新和突破,从而形成的一整套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制度体系,都是在党中央治国理政理论的指导下确立的。同时,要使理论创新成果能够保持和巩固下来,离不开制度体制的作用。制度具有根本性、长远性、稳定性和全局性,能够保障理论创新发展的成果。十八大以来制度创新和完善从制度层面上解决了思想的混乱和行动的不一致等问题,从根本上保障了理论创新的社会主义方向。

6 大众话语与深邃思想的有机统一:既有大众化的、群众喜闻乐见、清新朴实的话语,又有高端大气、博大精深、立意高远的思想

话语是思想的外在表达,思想是话语的核心内容。一个好的理论家、政治家,往往是用大众化的、通俗的、群众都能听懂的话语讲出深邃的、博大精深的道理。习近平总书记善于和惯于用大众化的、群众喜闻乐见的话语表达高端大气、博大精深的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和避免了理论表达的抽象性和晦涩性,使治国理政理论更接地气、更贴近群众。

6.1 党中央治国理政理论表达摆脱空洞教条倾向,贴近百姓生活和需求,体现百姓“生活逻辑”。早在1942年5月,毛泽东在《反对党八股》中就严厉批评过一些人用死板的语言的现象,指出:“人民的语汇是很丰富的,生动活泼的,表现实际生活的。”[13]837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反映人民群众生活实践,贴近群众思想情感,关切群众切身利益,充满着丰富的生活逻辑。比如,在谈到党的奋斗目标时,没有用“假、大、空”的语言,而是运用了教育、工作、收入、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服务、居住条件、环境、孩子成长等话语。他反对脱离实际的空话连篇,言之无物,反对照搬马列著作中的若干词句。他在《之江新语》一书中谈到与群众的说话时指出:“有少数干部不会同群众说话,在群众面前处于失语状态。其实,语言的背后是感情、是思想、是知识、是素质。不会说话是表象,本质还是严重疏离群众,或是目中无人,对群众缺乏感情;或是身无才干,做工作缺乏底蕴;或是手脚不净、形象不好,在人前缺乏正气。”[14]146

6.2 党中央治国理政理论中包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的话语。习近平总书记有深厚的传统文化根基和素养,经常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警句和典故表达治国理政思想。比如,用“人视水见形,视民知治不”“政之所幸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等来描述重视群众利益,以人民为本,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价值取向;用“国有四维,礼义廉耻,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的说法来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用“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等来描述要坚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用“计利当计天下利”“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智者求同,愚者求异”来描述新时期我国的外交理念;用“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等来表述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用“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来表示整体战略思维。这些话语与文章内容有机结合,让人耳目一新、振聋发聩,又印象深刻、回味无穷。

6.3 党中央治国理政理论中包含着通俗的“大白话”“顺口溜”“民间谚语”。列宁曾说过,最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最高限度的通俗化。习近平总书记有长期基层工作的经验,熟知老百姓的思维习惯、语言方式,能以通俗的、群众易于接受的语言表达治国理政思想。比如,用“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着才知道”来比喻发展道路的选择要符合具体国情;用“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来生动阐述实现小康社会的标准;用“打铁还需自身硬”强调党员干部加强自身建设的重要性;用不能“捡进篮子都是菜”阐述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用“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要求党员干部遵守党纪国法、加强自身修养;用“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说明“三农”问题的重要性。这些很接地气的群众语言,言简意赅、通俗易懂,同时又能深刻说明大道理,从而使主流话语和思想得以有效传播、理解和接受。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理论创新除了以上六个“有机统一”的鲜明特征之外,还有问题导向与规律遵循的有机统一:既坚持以问题为导向进行理论创新,又把理论创新放在遵循社会发展客观规律这个基础之上;一元主导与多元借鉴的有机统一:既坚持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一元指导地位,又借鉴中国传统文化、世界各国文明成果;人民为本与实践为基的有机统一:既坚持理论创新以人民为标准和依据的价值原则,又强调社会实践在理论创新中的基础性;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有机统一:既强调理论创新和发展的系统性、整体性,又根据现实发展要求实现局部突破。这些特征充分体现了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理论创新的丰富内容、深刻思维和宽广视野,反映了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积极应对国内和国际的严峻挑战,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提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的重要贡献。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习近平.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06.

[4]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5]习近平.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努力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J].求是,2010(7)):1-5.

[6]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7]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提高解决我国改革发展基本问题本领[N].人民日报,2015-01-25.

[8]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N].人民日报,2015-10-30.

[9]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10]习近平.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N].人民日报,2012-11-19.

[11]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

[12]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13]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4]习近平.之江新语[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理政治国党中央
排列问题中的顺序处理
巍治国艺术作品欣赏
党中央两次为谁公开祝寿?
图解:《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怎么学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
关键抉择
—— 党中央推进改革开放的战略擘画
신시대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向党中央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略论古齐国的治国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