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晶
(电子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四川 成都 611731)
“世界近现代史”通识课程视频教学探讨
朱晶
(电子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四川 成都 611731)
在“世界近现代史”通识课程中采用视频教学手段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理论。在该课程的视频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兴趣、专业特点和具体教学内容,尽量选取兼具目的性、时效性、代表性和启发性的视频教学资料,并在视频播放前后对学生进行必要的知识引导、理论讲解与学理分析,这样才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实现课程教学目标。
世界近现代史课程;通识课程;视频教学
近年来,我国很多高校不约而同地在通识教育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将“世界近现代史”作为一门通识课程开设是其内容之一。笔者任教的以工科为主的电子科技大学,也在理工科开设了“世界近现代史”等通识课程,希望通过这些课程的教学,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训练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培育学生的人文素养,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在“世界近现代史”通识课程的教学实践中,笔者所在的课程组对利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信息资源提升教学效果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发现根据教学目标和大学生特点合理运用视频教学手段,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理论,充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教学手段的革新,视频教学目前已成为高校“世界近现代史”通识课普遍采用的教学手段,并日益受到教师和学生的青睐。从获取途径看,该课程的视频资料主要有三种:一是音像出版社出版的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音像制品;二是高校教学和科研单位研发的视频资料;三是教师个人从网络上下载的视频资源。前两种视频资料的数量有限,且存在内容陈旧、与其他课程内容重复的现象,特别是史料本身或史料解读的方式、角度及观点与学术界的最新成果有较大差距。为了弥补前两种视频资料的不足,增强课堂教学的丰富性、灵活性和深刻性,切实提升教学效果,教师应从包含海量信息的互联网上筛选与教学内容和课程教学目标更加贴切的视频教学资源。
目前,互联网上可资利用的世界近现代史视频教学资源丰富多样,包括新闻、纪录片、影视剧等形式,内容涉及世界各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等领域。其中,国内外时政新闻可以作为“世界近现代史”通识课程课题导入的时效性话题;由ccTV、BBc、ZDF等电视台或者个人精心制作的纪录片《大国崛起》《世界历史》《哥伦布前的美洲》《伊丽莎白一世》《英国史》《凡尔赛宫》《南北战争》《德国人》《浩劫》《普通法西斯》《二战全史》《烽火一九三七》《光明与阴霾——德日二战反思录》等,都可作为“世界近现代史”通识课程的史料性教学资源;《日月精忠》《贵妇与公爵》《大革命之夏》《硫磺岛来信》《望乡》等影视剧,能够使学生身临其境地了解历史人物在特定社会环境下的处境与选择。教师收集和编辑这些视频资源,并将其恰当地运用在教学中,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教学效果。
在“世界近现代史”通识课教学中,相比其他教学手段,视频教学具有一些突出的优势。第一,在信息爆炸的当今社会,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日益多元,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容易使学生产生单调感、乏味感和无力感,而运用视频教学,尤其是在教学内容比较枯燥的部分插播视频,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第二,“世界近现代史”课程的教学内容涉及世界主要国家走向现代的历史进程,教学内容很多,但作为非历史专业的通识课程其课时量一般十分有限,而采用视频教学手段可以很好地解决教学内容多而课时量少的矛盾,它能在较短的时间内直观地演绎历史事件,生动地介绍历史人物,且音像结合有利于学生提高理解与记忆的效率。第三,在教学活动中把视频教学和教师讲授、课堂讨论、辩论等方式相结合,引导学生在历史和现实之间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有助于学生更加客观、全面地认识世界。“通识教育的要义或理想,是使一个人有国家历史、社会问题的知识”[1]214,“世界近现代史”通识课程的教学目的并不在于让学生像历史专业学生那样掌握甄别和运用史料的能力,而在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使他们能够在了解和思考历史的基础上,正确地认识和理解当下的社会问题。
“世界近现代史”通识课程视频教学实践中存在的下列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视频教学应有的教学效果。
第一,部分教师选用的视频资料来源单一且内容陈旧,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部分教师不愿花费时间和精力从拥有海量视频资源的互联网上筛选、下载教学资料,仅依赖出版社或研究机构制作的成套视频资料开展视频教学,而这些资料中有的内容陈旧,有的与其他课程内容重复,这未免会使学生产生疲劳感甚至厌烦情绪。虽然基于历史学科的性质,视频呈现的部分史料看似不受时间限制可以长期使用,但随着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思潮的流变,部分旧史料提供的信息可能被改写。不同时代的人对同一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看法可能大相径庭,这要求教师应根据学界最新研究成果精心筛选视频资料,否则难以提高学生对课程的关注度,难以实现教学目标。
第二,部分教师选用的视频内容不当,有悖于“世界近现代史”课程对史料和史观的基本要求。“世界近现代史”通识课程的教学虽然并不侧重于史料的甄别和史实的重建,但也不能脱离历史学科求真求实的特性,因此对于教学中使用的视频资料,必须保证其真实可靠性。互联网上的资源良莠不齐,如果教师不加分析地把内容失实的视频运用到课堂教学中,且没有向学生说明视频内容是否真实,十分容易误导学生。
第三,部分教师在视频教学中缺乏必要的理论讲解和知识引导,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流于表面。“世界近现代史”通识课程的教学目标,决定了教师在教学中应更加侧重于引导学生通过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世界主要国家发展历史的了解,不断提高人文素养。视频教学固然可以在短时间内让学生大体了解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但其内容多是对史实的简单梳理,即便是穿插了部分评论性内容,其理论高度和思想深度也往往有待提升。但是,在教学实践中,部分教师未能准确把握视频资料与教学内容之间的深层次关系,在播放视频前没有根据教学目的和课程特点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以引导学生带着问题看视频,在视频放映结束后也不进行必要的理论讲述和知识引导,这既无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悖于通识教育的初衷。据调查,在“世界近现代史”课程教学中,教师使用最频繁的视频资源是纪录片《大国崛起》,但部分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以前就在其他课程或课余时间观看过该视频。在教学中播放学生曾看过的视频,本来就容易使学生产生乏味感,如果再缺乏教师必要的理论讲解和知识引导,教学效果必定低下。
第四,视频播放时间过长,从而分散和转移了学生的注意力,削弱了教学效果。如前所述,在“世界近现代史”通识课教学中,视频教学相比其他教学手段具有突出的优势,但过度依赖视频教学,过长时间地播放视频资料,则极有可能喧宾夺主,从而削弱教学效果。学生在课堂上能够集中精力思考问题的时间是有限的,过度播放视频,容易把学生的注意力从课堂教学内容转移到视频情节上,反而不利于学生对视频反映的历史信息进行深入的理论思考,也不利于教师对教学重难点的提炼和讲解。
“世界近现代史”通识课程可资利用的视频资源丰富多样,如何合理地选择和利用这些视频,不但是对教师教学水平的考验,也是对教师学术科研能力的考验。
(一) 视频教学资料的选用应综合考虑目的性、时效性、代表性和启发性
“世界近现代史”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帮助学生熟悉近代以来世界主要地区和国家发展的历史脉络,领会现代化对国家发展的作用,了解各主要国家现代化的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深入理解中国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阶段面临的困境及其应对策略。因此,教师应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紧扣国家现代化进程这一主题,有针对性地选用视频资料,而不宜选择与教学主题无关的视频,以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世界近现代史”通识课程视频教学资料的选用也要考虑材料的时效性。一方面,结合当下世界重大事件播放相关视频,有利于教师自然地导入教学主题,避免在教学内容上出现历史与现实的脱节;另一方面,选取反映学界新视角、新观点的视频,有助于学生从理论角度理解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例如,可以利用2015年英国议会选举的视频资料,引入英国政治制度方面的历史知识;可以通过卡梅伦访华和习近平访英的视频,引入19—21世纪中英两国的国力对比问题;可以通过苏格兰公投等视频,引入英国民族国家构建的曲折历史。
教师对视频的甄选还应考虑材料的代表性与启发性。根据“世界近现代史”通识课程的特点和教学目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突出史与论的结合。教师在教学设计中选用富有代表性和启发性的视频资源,并辅以合理的理论讲解和知识引导,有利于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相对不高的理工科学生从理论高度深入理解教学内容。
(二) 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兴趣、专业特点等合理选择视频教学资料
“世界近现代史”通识课教学中,教师要拓展与学生交流沟通的渠道,通过课堂讨论、作业批改、个别谈话、课后调研等途径,了解学生的兴趣、个性、认知风格和学习基础,以便选择符合学生需要的视频资料开展教学。例如,笔者调查发现理工科学生尤其喜爱观看与科技发展相关的教学视频,那么,教师可以借助此类视频,引导学生从科技发展带动世界历史上两次工业革命的史实出发,探讨科技发展背后的政治因素和文化因素,以及科技发展带来的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
(三) 有效把握视频播放的“度”
在很多高校,“世界近现代史”等通识课程的教学课时数都偏少,如电子科技大学面向理工科学生开设的“世界近现代史”通识课仅有48课时。由于教学内容多而课时少,为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让学生了解各个国家或地区的现代化进程,并从中得出规律性的认识,教师必须适度把握视频教学的时间。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一般每次课(3学时)播放视频的时间不超过10分钟。对于一些纪录片、影视剧类视频资料,笔者通常剪辑其中的精华部分在课堂上播放,而对于完整的视频,则根据实际教学需要,或要求学生在课前观看,并在课堂上口头讲述视频内容,或让学生在课后结合思考题观看。采用这种方法,既能让学生充分了解视频中的有效信息,又能为课堂师生互动提供时间保证。
(四) 结合视频信息和教学内容进行学理分析
在“世界近现代史”通识课教学中,教师应注意结合视频信息和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学理分析,引导学生认识和把握视频内容直接或间接反映的政治、经济、社会、思想、文化等方面的理论与规律。为了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可在播放视频之前对视频的内容进行简要介绍,同时提出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观看视频,也可在视频播放结束后提出一些问题,并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性思考。例如,对于英国现代化进程这一教学内容,电子科技大学“世界近现代史”通识课教学组以纪录片《大国崛起》中英国部分的内容为背景拟定了数十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观看视频,并从中寻找答案。再如,在法国大革命这一内容的教学中,笔者先让学生在课前观看电影《贵妇与公爵》,并反思法国大革命走向激进的原因,这样,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发言大多有理有据,再加上教师的点评和学理分析,十分有利于学生对问题的理论把握。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教学手段的革新,视频教学目前已成为高校“世界近现代史”通识课普遍采用的教学手段。信息技术手段与教学内容的融合是当代教育的一大特征,而将两者有效融合是教师应具备的一种能力[2]54。为了有效提高“世界近现代史”通识课的教学质量,实现课程教学目标,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兴趣、专业特点和具体教学内容选取视频教学资料,力求选取的资料兼具目的性、时效性、代表性和启发性;教师还应注意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知识引导,并在课堂讨论的基础上,结合视频信息和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学理分析。
[1] 吴大猷.吴大猷文录[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9.
[2] 傅林.高等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责任编辑 张继金〕
G642.0
A
1006-5261(2016)03-0145-03
2015-11-04
电子科技大学2015—2017年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015XJYYB082)
朱晶(1983—),女,四川乐山人,讲师,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