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的国民精神及其培育

2016-02-12 10:14杜娟
天中学刊 2016年3期
关键词:国民培育价值观

杜娟

(重庆邮电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400065)

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的国民精神及其培育

杜娟

(重庆邮电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400065)

国民精神是国民主体意识的集中体现,优秀的国民精神不仅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也是应对多元文化冲击、展现大国风貌的必要准备。国民精神的培育既需要坚持核心价值观的宏观引领,又必须兼具民族性和时代性,凝聚人心,引领方向,易于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和铭记。爱国、法治、诚信、和谐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通俗易懂,感召性强,观照历史并着眼于现实,应当成为国民精神培育的核心内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民精神;爱国;法治;诚信;和谐

十八大正式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党和国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凝练的最新理论成果,不仅及时回应了我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遇到的新问题和新要求,也进一步体现了我党在理论创新方面的活力和魄力。全球化时代,文化软实力越来越成为经济发展和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指标。国民精神作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精神内核,肩负着提升国民素质,扩大文化影响力,展示社会主义中国形象的时代重任。核心价值观,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凝聚人心、引领方向,是维系国家和民族团结的意识形态力量,也应成为国民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培育国民精神的重要性

国民精神是国民主体意识和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培育优秀的国民精神不仅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也是应对全球多元文化冲击,展现大国国民形象的必要准备。

(一) 培育优秀的国民精神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

核心价值观作为我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制度平稳发展的重要思想保障,在国家、社会、个人层面,既涵盖了国家发展的指导思想和价值取向,又能有效实现对社会思潮的宏观引领,同时还有助于增强国民文化认同感。为此,十八大明确提出“三个倡导”,提倡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然而,不能被全体民众广泛接受的价值理念势必不会得到广泛的传播,践行更无从谈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需要科学凝练的理论指导、公正合理的制度保障、活泼有序的承载氛围、灵活应时的传播机制,更需要能动积极的践行主体的认同和接受,而国民主体意识的激发将对全面践行核心价值观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国民精神是国民主体意识的集中体现,良好的精神风貌、积极能动的处事态度,是公民个人热爱国家、热爱生活的必备条件,更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动力和力量源泉。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变革时期,生产力的提高极大地满足了我国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追求,但个人主义、功利主义等不良价值观念伴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也逐渐膨胀起来,利己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严重冲击着我国文明和谐、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优秀价值理念,对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少年健康思想的形成带来极大危害。所以,培育优秀的国民精神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这不仅是因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具有良好精神风貌的民众积极主动广泛参与,更重要的是,优秀的国民精神能促进民众自发地抵制那些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抵触甚至背离的价值理念。“国民教育不应该局限于知识的传授,更应该是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应该培育青年一代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1]。

(二) 国民精神的培育是应对多元文化冲击,展现大国风貌的必要准备

国民精神是一个国家全体国民共有的价值追求、思维取向及道德情操的总和,是国家在向外界展示其自然人文风貌的同时展现出来的国民独特而深刻的精神风韵。“国民精神是从古至今不断地追求真善美的凝聚和结晶,是国家的历史文化精神以及正在凝结和发展着的国家的价值观念、思想意识、道德观念等的抽象和总结”[2]。

全球一体化为世界各国的文化发展带来了机遇,同时多元文化的交流融合也给各个国家自身的文化建设带来了挑战。我国也不例外,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西方资本主义文化不断涌入我国,其中一些优秀的价值理念被拿来吸收利用,成为我国核心价值观的组成元素,而那些反映了资本主义腐朽、落后的不良价值理念也在我国部分人群中扎根立足并传播开来,势必会给我国主流文化带来冲击,威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广大人民群众中的核心地位。同时,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我国经济建设也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中国奇迹”“中国模式”“中国道路”等说法不绝于耳,中国正日益成为世界人民关注的新焦点。很多国外学者在对我国经济发展模式进行研究的同时,也在逐渐关注中国人民在“中国奇迹”中的价值定位,这为展现我国人民的国际形象提供了契机。

面对这些考验,如何培育优秀的国民精神,提高国民素养,应对全球化背景下价值理念差异带来的挑战,不仅关系着我国能否成功捍卫核心价值理念的主导地位,能否坚守主流文化的核心阵地等,还影响着当前国际舆论下我国能否应时地彰显大国精神,展现国民风貌,提升国际形象等重大问题。

二、培育国民精神的基本要求

国民精神是一个国家全体人民精神风貌的集中展现,不是任何一种价值理念都能作为其内容的。在提炼国民精神内容时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有所取舍,要体现时代性,富于创造性。

(一) 国民精神的培育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宏观引领和价值导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国民精神是两个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概念,一定程度上来说,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核心价值观是国民精神的内核,在整个国民精神中起支配作用,居主导地位,是国民精神培育的重中之重。另一方面,作为我国意识形态的精髓,核心价值观是国家价值取向的本质体现,是国家制度对人民的承诺,把握着历史发展的方向。党的“三个倡导”涉及我国政治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高度予以概括和引领,是我们一切政治生活的价值尺度。所以,国民精神的培育需要以核心价值观为宏观引领和根本价值导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武装国民精神信仰,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激励国民,用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鞭策国民,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夯实国民精神信仰思想基础”[3]。只有这样,才能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理论指导,坚守社会主义阵营,不至于在全球化多元文化冲击下迷失社会主义方向。

(二) 国民精神应具有民族性和时代性,并以国家文化认同为根本落脚点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国民精神作为一个发展性的概念,在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及表现形式。无论是五千年的中华文化传统,还是建党后几十年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经验,都是孕育国民精神的土壤。国民精神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对中华文化优秀传统的传承,也离不开几十年浴血奋战的实践经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面向时代、立足现实,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承接的价值理念”[4]。因此,国民精神只有依据我国改革发展的实践经验,深植于中国历史文化土壤,展现其浑厚的中国气派和历史韵味,才能继往开来,源远流长。

当今时代,任何一种脱离实际的价值观都是没有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的价值观,而真正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持久感召力的价值观,必须能够及时科学地应对时代提出的现实问题,具有合理的现实基础,只有这样才能被人民群众所普遍接受。作为新时期凝聚全国人民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和精神力量,国民精神的培育也必须紧跟时代步伐,坚持与时俱进,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富含时代元素和时代要求,顺应时代潮流,走在时代前沿。

国民精神培育的最终目的就是为国家及民族的巩固和发展奠定基石,塑造共性,培育共识,形成文化的集体认同,塑造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根基。因此,兼具民族性和时代性的国民精神培育最终都要回到文化认同这个落脚点上来,“文化认同是人们对某种文化在观念上、心理上和行为上的认可、接受和融入”[5]。通过国民精神的培育,形成文化共识,实现价值认同、情感认同和思想认同,为和谐社会建设和和平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 国民精神必须是超越性的理念,可以凝聚人心、引领方向

超越性理念是指那些理论性强,远远超越了实践高度的价值观念。比如,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虽然以满足国家利益为目的,在世界范围内巧取豪夺,大发资源横财,但是其核心价值观却是“民主、自由、人权”,这样的价值观念就是超越性理念。

我们暂不对西方社会核心价值观与实际行为的巨大反差做无谓的批判,但要以此为戒,走和平发展道路,摒弃西方资本主义霸权行为,坚持和平崛起,回应西方社会部分人对当代中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片面解读,彰显我国国民对精神生活追求的良好状态。我们的当务之急就是培育优秀的国民精神,坚持核心价值观的引领,构建可以凝聚人力人心、引领方向,并具有强大的精神感召力的超越性理念,引导群众形成科学合理的价值取向,团结一致,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四) 国民精神的话语凝练,要通俗易懂,兼具实践性和大众性

“理论的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重要体现,是马克思主义由抽象到具体、由深奥到通俗、由少数人理解掌握到被广大群众理解掌握的必经之路。”[6]国民精神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产物,是指引广大人民群众团结奋进的思想导向,要被人民群众广泛接受,就必须采取贴近民生、大众喜闻乐见并扎根于群众的话语表述方式。这就要求国民精神内容要简明扼要、通俗易懂。

在内容上,国民精神要以通俗明了的语言来表述,使人民群众容易理解、记忆。同时,国民精神在表达上又要简洁到位、深入浅出,也就是说,既要简洁地阐述主要观点,又要保证所述观点的完整性、系统性,达到预期效果。在形式上,国民精神的凝练要遵循利于宣传教育,利于在群众中普及推广的原则,仔细斟酌,科学提炼,使其内容更加贴近人民生活,寓于人民实践。只有赋予国民精神通俗易懂的话语表达形式和喜闻乐见的传播效果,才能将其最终内化为广大人民群众自觉的价值追求。

三、“爱国、法治、诚信、和谐”应当成为国民精神培育的核心内容

国民精神的内容应当既与我国传统优秀文化相承接,与现代国家法制经济相适应,又与世界潮流及人类文明发展趋势相一致。纵观我国精神文明发展历史,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爱国、法治、诚信、和谐”应当成为我国国民精神的核心内容。

(一) “爱国、法治、诚信、和谐”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核心价值理念

十八大提出的“三个倡导”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高度凝练的结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核心价值理念,爱国、法治、诚信、和谐都在其中,代表了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追求,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题中之意。

有国才有家,爱国是每一个中国人应当并且必须具备的精神。历史上,当国家危难之际,无数仁人志士为祖国前赴后继,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无不因为他们有着深沉的爱国之情。爱国更是民族凝聚力的集中体现。几千年来,凡是能成为有效动员中国人民在危急关头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一致对外、共同奋斗的思想元素,必定是既根植于我国深厚的民族历史传统中,又紧跟时代步伐、极具时代精神的价值取向,爱国正是这样一种兼顾了历史和现实的价值理念。没有爱国精神的人不能称之为人民,没有人民的广泛参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将会停滞,和谐社会建设也会遇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也就不可能实现。因此,将爱国纳入国民精神教育的范畴,不仅是对我国优秀历史传统的当代回应,更是对中国人民的负责。

(二) “爱国、法治、诚信、和谐”集中体现了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为和谐社会建设引领方向

法治是当今世界国家治理的潮流。2014年10月召开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高举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大旗,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7]。这是我党在理论创新方面与时俱进的最新体现。法治精神是关于法治的功能和价值、本质和内容以及法律的遵守和执行等一系列思想观念的总和。依法治国就是法治最集中的体现,崇尚法律而非崇拜权力,遵守法律而不是单纯地服从权力。党和政府依法治国,依法行使权力,全社会逐渐形成法治氛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社会主义法治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

“和谐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它不仅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心理结构、价值选择、伦理道德和行为方式,而且也是当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8]自秦汉以来,我国各民族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以“和而不同”为原则,以“和为贵”“和则多力”等为内容的“和”精神。从古代的“五行”“太极”等物像到现代的“一国两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及“中国梦”等理念的提出,“和谐精神”无不贯穿其中。在政治领域,邓小平同志提出了“一国两制”伟大构想,以“和为贵”为立足点,不仅实现了香港、澳门地区的顺利回归,更开创了港澳地区同祖国大陆共同繁荣的新局面。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势必是法治和谐的社会,只有将法治、和谐纳入国民精神的内容体系,实现人人自觉、人人自律,社会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依法治国的目标才能早日实现,和谐社会建设的进程才能持续推进。

(三) “爱国、法治、诚信、和谐”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代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价值取向

如果说爱国和法治是从国家层面倡导的国民精神,和谐是从个人层面对人们的权利诉求方式进行规范的精神要求,那么诚信便是从社会高度提倡的价值理念。

改革开放要求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此解放生产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市场经济的建立,一方面极大激发了劳动者的劳动热情,使国民生产总值较大幅度提高,经济实力大为增强,另一方面也给我国和谐社会建设带来了负面影响,这集中表现为诚信缺失。“人无信而不立”,诚信是经济生活的重要纽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应有之义,但是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部分人唯利是图,“一切向钱看”等不良思想滋生蔓延,腐败问题频发,这不仅违反了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也不利于市场经济的有序发展,甚至危及和谐社会的建设。在这种情况下,加强国民诚信教育就成了促进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健康发展、加快和谐社会建设进程的重要一环。

总之,“爱国、法治、诚信、和谐”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追求和价值规范,基于历史发展,关照社会现实,考虑未来方向,既简洁明快,通俗易懂,又感召性强,利于传播。积极培育以此为核心内容的国民精神,不但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凝聚力,展现中国人民的精神风貌,而且能提高社会主义国家的吸引力,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形象。

[1] 郑洁.网络媒体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机制探析[J].社会科学家,2014(1).

[2] 方世南.论和谐文化建设中的国民精神培育[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7(5).

[3] 张其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塑造国民精神信仰[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4).

[4] 杨兵.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重塑国民信仰[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4).

[5] 罗迪.文化认同视角下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2014(2).

[6] 熊艳,杨越,郭平.论新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提炼——兼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炼原则[J].前沿,2011(12).

[7]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公报[EB/OL].(2014-10-23)[2015-10-20].http://news.xinhuanet. com/politics/2014-10/23/c_1112953884.htm.

[8] 刘长明.论和谐精神[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5(1).

〔责任编辑 叶厚隽〕

D648.3

A

1006-5261(2016)03-0028-04

2015-11-03

杜娟(1990—),女,河南正阳人,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国民培育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一直难忘
高地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国民健康 国家强盛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数学潜能知识月月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