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雪嫣
(1.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院,北京 100091;2.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政治学教研部,哈尔滨 150080)
列宁的国家安全思想及其启示
张雪嫣1,2
(1.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院,北京100091;2.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政治学教研部,哈尔滨150080)
十月革命后,列宁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国家安全的相关思想,创立了国家安全理论,其内容主要有:把握时代特征,清醒认识国家面临的危险;及时结束战争,创造国家和平发展的环境;巧妙利用矛盾,维护苏维埃政权的生存安全;打破经济藩篱,保障国家经济建设安全。列宁的国家安全思想对维护我国国家安全具有以下重要启示:将维护国家利益放在首位,准确把握国家安全形势的新变化,推进国际安全合作。
列宁;国家安全;国家利益;现实启示
在国际战略理论发展史上,马克思主义国家安全思想占有重要地位。虽然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国家安全思想零散地体现在他们对其他问题的分析和评判中,并没有进行系统和单独的阐释,但是其思想体系中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及科学社会主义的相关核心理论为马克思主义国家安全思想的构筑奠定了理论基础。
十月革命胜利之后,列宁领导布尔什维克党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使科学社会主义第一次由理论变为现实,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然而新建立的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下文简称苏俄)是一个内部贫穷落后、经济几近崩溃,外部受到资本主义国家威胁、时刻有可能被颠覆的新生政权。如何在内忧外患下维护国家安全、巩固来之不易的无产阶级政权,成为无产阶级实践者面临的迫切问题。在这样险峻的国际国内环境下,列宁继承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国家安全相关思想的内涵,以实现国家利益为根本出发点,提出并创立了一系列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思想,为马克思主义国家安全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奠定了基础。今天,回顾总结列宁的国家安全思想,对于维护我国的国家安全具有重要的启示价值。
作为无产阶级实践者,列宁以马克思和恩格斯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准确把握苏维埃政权所处的时代特征,对新生政权面临资本主义包围的国际环境有深刻认识。以此为基础,其在国家安全战略的制定上时刻保持警惕,以维护国家利益和政权安全。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国家安全理论立论的基础是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吸收一切思想文明成果之后经科学研究指出,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人类物质生产方式的变化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变革和发展,而这也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划分时代特征并明确时代定位的依据。他们认为,每一个时代政治和精神的历史基础,就源自于那个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以此为依据,世界历史已然于14世纪末15世纪初从欧洲开始进入以资产阶级为主导的新的历史时代。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资产阶级在世界范围内开展贸易,建立世界市场,到处汲取原材料和廉价劳动力,而结果就是资本主义形成为一种真正的世界体系。然而资产阶级走向世界不仅仅是追求市场,扩大产品的销路,而且还要用资产阶级生产方式和所谓文明来改造世界,实现资本主义的世界一体化,“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它迫使它们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谓的文明,即变成资产者。一句话,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1〕276,同时确立了自己在全世界的统治。而从阶级问题看,资产阶级时代的主要矛盾,就是整个社会已经分裂成为两大相互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而它们之间存在的对立性和斗争性将是长期存在的。
作为在资本主义已经发展为帝国主义列强的国家产生的无产阶级政权,其受到的压力和威胁是显而易见的。为此,早在新政权建立之初,列宁就对苏俄国家安全的威胁有着清醒的认识。在全俄苏维埃第八次代表大会上,列宁强调此时的无产阶级政权正在被军事方面强大得多的帝国主义国家包围着,它们时刻都有可能对新生政权进行武装干涉,以达到扼杀苏俄的目的。为了加深对苏俄的仇恨,它们会用尽各种手段。因此,“要时刻戒备,要记住我们是被那些公开表示极端仇恨我们的人、阶级和政府包围着的。必须记住,我们随时都有遭到入侵的危险。我们要竭尽所能防止这种灾难发生”〔2〕。而这种深刻的忧虑一直持续到列宁逝世前夕,他也从未解除对帝国主义国家通过战争推翻苏俄无产阶级政权的担心。可以说,正是对国家安全的忧虑从未停止,所以导致列宁在执政时期一直采取谨慎的、以维护苏维埃政权为目的的国家安全战略。
由此可见,列宁在认识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所处的国际环境时,准确把握了历史发展即国际政治的发展方向,立足实际,对帝国主义包围苏维埃政权构成的危险保持清醒的头脑,以此为基础,发展并创立了一系列维护国家安全的思想和理论。
列宁继承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战争破坏国家发展的思想,深知新生政权如果继续投入战争将会面临毁灭的危险,同时苏俄落后的国情使之已然没有精力继续在战争中拖延。从国家利益出发,列宁带领苏俄退出了战争,谋求给国家发展创造和平稳定的内外环境。
早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成的早期,马克思和恩格斯就依据历史事实,唯物辩证地分析过战争对社会的影响以及对历史的作用。他们指出,战争对经济、政治、文化、人民生活和生命带来灾难性的破坏,甚至是对一个国家文明的毁灭。马克思说:“甚至是通常的战争,都足以使一个具有发达生产力和有高度需求的国家处于一切都必须从头开始的境地。”〔3〕作为马克思主义实践者的列宁,深知战争对国家的破坏性作用,为了给苏俄国家政权创造良好的国际政治环境,避免被战争毁灭,革命政权成立之后就确立了“和平共处”的外交原则,于十月革命的第二天(1917年11月8日,俄历10月26日)就颁布了《和平法令》。《和平法令》提出,向一切交战国政府和人民建议“立即缔结停战协定”,“立即就公正的民主的和约开始谈判”,立即实现“不割地(即不侵占别国领土,不强迫合并别的民族)不赔款的和平”。苏俄政府废除秘密外交,不以最后通牒形式向各交战国政府提出和平条件。
列宁强调苏维埃政权要将自己的全部力量用于搞好生产、运输和社会管理工作,全心全意将力量投入国内建设中。为此,要与各国人民和平共处,甚至在适当条件下,可以同资本主义国家合作,但前提是以平等互利为基础,以达到不同社会制度国家和平共处的目的。列宁说:“我们拒绝一切关于抢劫和暴力的条款,但是我们乐于接受一切关于善邻和经济协定的条款,这种条款我们绝不能拒绝。”〔4〕136
此后,在苏维埃政权的努力下,1924年世界上出现了同苏联建交热,一些采用军事手段无法消灭苏维埃政权的资本主义国家也被迫承认了苏联。至此,苏联终于争取到了同资本主义国家“和平共处”的机会,这为苏维埃政权的生存和巩固以及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提供了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而这些充分体现了列宁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为维护国家安全创造和平环境的重要国家安全思想。
列宁继承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资本主义国家内部矛盾的思想,创造性地提出了帝国主义理论,并巧妙利用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瓦解帝国主义国家的反苏联盟,从而维护国家安全。
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研究分析后指出,正是由于其内部不可调和的矛盾,垄断作为资本扩大和集中的产物,其必然在未来会代替自由竞争。列宁以此为基础,创造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提出帝国主义论,认为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垄断阶段,且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具有长期无法调和性,这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本性决定的。为了垄断一切,垄断资本主义不仅要从国内市场上、同时还要从国外市场上把竞争者排除掉,直至独霸世界。所以,争夺世界霸权就成了与垄断相适应的资本主义国家国际政策的基本内容。而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各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加剧,又必然使帝国主义各国之间的矛盾更为激化。那些后起的、发展得更快的国家,总是力图重新瓜分已被瓜分完的世界,对那些死抓住既得赃物不放的老牌帝国主义进行特别猛烈的斗争,这就孕育着不可避免的战争。在争夺市场、资源等激烈竞争之下,帝国主义国家彼此间存在着根本的利益冲突,而不像表面看到的那样团结一致。在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现状之后,列宁充分利用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签订退战合约,出台租让政策,瓦解帝国主义国家针对苏维埃政权的联合阵线,为维护国家安全创造有利环境。
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之后,属于协约国一方的苏俄与同盟国处于交战状态。但是,为了巩固苏维埃政权、恢复和发展经济,给建立红军赢得喘息时间,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提出了和平建议,但是协约国拒绝停战,面临保存新生的苏维埃政权的迫切需要,苏俄被迫采取暂时妥协性行动,与同盟国的德国进行和平谈判从而退出战争。在谈及此问题时列宁指出:“我们缔结单独和约,就能在目前可能的最大程度上摆脱两个彼此敌对的帝国主义集团,利用它们相互之间的敌视和战争(这种敌视和战争阻碍它们勾结起来反对我们),在一定时期内可以腾出手来继续推进和巩固社会主义革命。”〔4〕253退出战争之后,苏俄赢得了国内和平建设的有利时机。在此后的一段时期,列宁又提出了利用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对立和矛盾以巩固政权发展国内经济的租让政策。1920年11月23日,人民委员会根据列宁的指示颁布了《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人民委员会租让制法令》,规定将国家暂时无力经营或开发的一些企业、矿山、森林等,按照一定条件出租给外国资本家经营,承租人享有相当优惠的待遇。列宁指出,租让政策从政治上的考虑就是要利用帝国主义国家为了经济利益在争夺苏俄国内市场过程中产生的对立和矛盾,使他们相互斗争,从而瓦解针对苏维埃政权的联合阵线,维护国家安全。
列宁继承了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经济对世界联合起到积极作用的思想,充分认识到落后的苏俄只有投身于资本主义经济贸易的大环境中,才能突破封锁,为国内的发展奠定经济基础,从而领导人民进行国家建设,保障社会主义国家的生存。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资本主义时代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经济纽带把世界各国日益紧密地连接起来,形成了一种相互依赖的关系。马克思指出:“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新的工业的建立已经成为一切文明民族的生命攸关的问题;这些工业所加工的,已经不是本地的原料,而是来自极其遥远的地区的原料;它们的产品不仅供本国消费,而且同时供世界各地消费。旧的、靠本国产品来满足的需要,被新的、要靠极其遥远的国家和地带的产品来满足的需要所代替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1〕276
资本主义破坏了过去旧时代孤立封闭的经济体系,而把世界上所有国家都纳入世界市场,这是资本主义进步的历史作用,也是苏维埃政权必须面对的国际经济环境。新建立的苏维埃政权面临着凋敝的国内市场和封锁的国际市场,经济发展举步维艰,而落后的经济不具备建设社会主义的条件。以此为现实依据,列宁认识到,苏维埃政权的生存、巩固和发展,必须率先发展经济,这就要求必须加强与其他国家的经济往来,尤其是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交往。为此,列宁在不同场合反复强调,一定要把国家的生存与资本主义的关系联系起来,因为社会主义共和国不同世界发生联系,是根本不可能生存下去的。正如其在俄共(布)莫斯科省代表会议上的讲话中所指出的:“有一个极大的因素,使我们能够在这种复杂而又十分特殊的情况下存在下去,这一因素就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始同各资本主义国家建立贸易关系。”〔5〕他还在另一次会议上指出:“苏维埃俄国同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正常贸易往来一定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6〕在此思想指导下,苏俄开始同资本主义国家开展经济交往,并将其作为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途径。通过这些政策与举措,列宁使苏俄获得了生存的空间,打破了帝国主义对苏维埃政权的进攻和封锁体系,维护了苏俄的政治和经济利益。
列宁从俄国的实际出发,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在对维护苏维埃政权进行具有深远意义的探索过程中,成为将马克思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的无产阶级实践者。其一系列国家安全思想有力地确保了十月革命的胜利果实,维护了苏俄的国家安全和新生政权的正当权益。通过对苏俄政治、军事、经济的国内建设以及在国际上的一系列斗争,列宁确立了苏俄独立自主的国际地位,同时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为落后国家维护国家安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在新中国成立后,这些经验也为我国明确定义国家安全的内容、确立维护国家安全的首要任务等重要思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成为研究马克思主义国家安全思想的重要理论和实践起点,尤其是对我国走中国特色国家安全之路有着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
(一)将维护国家利益放在首位
列宁的国家安全思想的核心是维护国家利益。列宁建立新政权之后,时时刻刻注重维护苏俄的国家利益,无论是阻止战争对苏俄的侵害,还是与资本主义国家进行贸易往来,归根结底都是为了国家的利益,这也是新时期我国国家安全思想的根本出发点。
在2014年4月15日召开的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要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国家安全道路。而走中国特色的国家安全道路,必须坚持国家利益至上。国家利益是各个时期和各个国家制定和实施安全战略的出发点,也是国家判断安全状态的重要标准,它决定了国家安全目标及其实现的手段和途径。国家利益的维护与国家安全工作的科学、全面部署息息相关:有效维护国家利益,需要国家安全工作的坚强保障,所以做好国家安全工作是维护国家利益的重要途径。而当国家利益受到侵犯时,必须予以有效回击,坚决捍卫国家利益,这便是国家安全工作的重要使命。
(二)准确把握国家安全形势的新变化
当前我国国家安全的内涵和外延都日渐丰富,时空领域都与各历史时期相比处于更加宽广的阶段,可以说目前我国的安全形势正处于全面拓展期,这些变化必然对我党创新和发展国家安全理论和实践提出新的挑战。
从世界角度而言,世界仍然保持总体和平的态势,但是各种战略力量分化组合,国际体系进入加速演变和深刻调整时期,局部战争依旧是现实和潜在的威胁。从我国自身而言,我国已经进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阶段,发展仍处于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都是我们要面对的挑战。从我国与世界的关系而言,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与世界的关系日益紧密,相互影响的态势日益深化。
在国家安全形势发生新变化的条件下,为实现全面保障国家安全的目标,必须认识到我国依然保持着社会稳定的大局和外部稳定的大趋势,同时也要重视各种安全风险和挑战,充分估计我国外部环境中的不确定性,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
(三)推进国际安全合作,坚持共同安全
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使实现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成为人类社会的共同利益,任何国家的发展都需要依赖世界各地生产要素的整合。一个国家的和平发展离不开其他国家的稳定,地区性和全球性的安全问题已经日益成为对人类社会共同价值和利益的威胁,任何国家都不能脱离世界而实现自身安全,在国际危机面前都难以独善其身,所有国家的安全利益都相互关联。所以,国家安全已不再局限于狭义的自身安全。而国家实力强弱、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利益诉求等的差别,并不能改变彼此是国际社会平等一员的本质,在安全互动中都是利益攸关方。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成为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受益者,也是重要的推动者,我们需要安全的环境来保护发展成果,也需要其他国家和地区保持稳定。
因此,维护共同安全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各方形成合力,才能形成新的国际安全模式。我国要继续推动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在推进国际安全领域和地区安全领域的合作中担负起区域大国的责任。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列宁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325.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61.
〔4〕列宁全集:第3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
〔5〕列宁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25.
〔6〕列宁全集:第4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71.
责任编辑周荣
A82
A
1009-1203(2016)04-0025-04
2016-05-20
张雪嫣(1984-),女,黑龙江哈尔滨人,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院博士研究生,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政治学教研部讲师,主要从事国际战略、国家安全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