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敏 王学梦
一体两翼 多元参与
——杭州上城区基层社会治理服务体系建设初探
李 敏 王学梦
作为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区、全国社会组织建设创新示范区和全国首批社会工作服务示范区,以及浙江省“三社联动”示范观察点,上城区以“三社联动”作为推进社会治理和服务创新的重要抓手,统筹谋划社区、社会组织和社会工作融合发展。上城区先后获得第七届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第三届中国社会创新奖“优胜奖”、2014年度中国社区治理十大创新成果等多个国家级荣誉。
以社区为主体,以社会组织和社会工作为两翼,集合“三社联动”的体制创新型、政府主导型、内需驱动型等发展模式,通过创新“三社联动”的体制机制、协商体系、平台载体、技术路径和人才培养等举措,着力打造了“一体两翼、多元参与”的基层社会治理服务体系,实现多元主体“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协商共治新生态。
创新发展体制机制,完善基层社会治理结构。从街道、社区、部门管理体制三者的功能优化和联动改革入手,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社区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强化党建统领巩固政权基础 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的意见》和《上城区深化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施方案》等文件,同步开展各项改革,从根本上打通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的整体脉络。一是强化街道的终端服务功能。按照街道办事处作为基层公共服务与管理终端的职责定位,依据辖区实际与公众需求,将更适合由街道承担的公共服务事项收回管理,将原有的公共服务从居委会职能中剥离出来。二是强化社区居民的自治功能。按照社区党组织是社区组织和社区工作的领导核心、居委会承担居民自治、居务监督委员会发挥监督功能以及公共服务工作站承担公共服务和政务代办的定位,进一步理顺社区组织机构间的关系与职责,并将涉及居民公共事务的相应经费与资源下放,交由居民依照协商程序予以解决。三是推进部门管理职能下沉。将综合治理、城市管理、市场监管、旅游执法等部门的管理力量前移,交由街道统一调配,实行属地综合管理。四是明确部门工作职责。明确部门应配合街道和社区体制改革,凡职能部门的服务类事项,充分履行指导监管责任,做好下放服务事项的指导评价工作;凡职能部门涉及的执法类事项,应由职能部门依据责任主体唯一的原则依法行政,履行主体责任。
构建社区协商体系,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水平。一是优化协商主体。调整居委会班子结构,吸纳社区中的优秀居民代表,逐步实现占比达到50%以上;重视和发挥老党员、老干部、“两代表一委员”的“领头羊”作用,提高协商质量。二是打造协商平台。在街道党工委和社区党组织的带领下,建立街道层面的社区发展联合会和社区层面的社区发展协会。三是丰富协商形式。认真落实社区民情恳谈会、事务协调会、工作听证会和成效评议会等民主协商制度,强化居民代表会议的决策作用。四是拓展协商途径。在社区居委会的指导下,以社区居民最为关切的社区事务为突破口,拓展以小区、楼宇和院落为单元的社区居民协商自治模式,提高解决问题实效。
推进“三社”一体发展,强化基层社会治理能力。一是健全政社互动机制。创新财政投入方式,合理配置“三社”发展经费,开展政府购买服务和公益创投,明确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目录,加快政府职能转移。提升智慧服务手段,整合“平安365”“民情E点通”等信息化资源,在全市率先推出“互联网+社区民生服务”的社联网运作平台;实施政府与“三社”之间的双向评价机制,将政府工作绩效与居民满意度、社会组织服务和社会工作发展等挂钩。二是打造公共复合空间。建成了“小营红巷”生活广场、“左邻右舍”社区治理创新园、“湖滨家园”等功能设置多元、场馆布局合理、出行环境便利的社区公共服务空间。如:“左邻右舍”社区治理创新园以家为设计理念,集聚了邻里值班室、一站式公共服务站、邻里天地、公益创客空间等多个创新实体,成为社区居民议事协商、社会组织创业创新、社会工作实践积累的重要场所,实现了“三社”的互联互通。三是创设多元孵化载体。以社区居民需求为导向,以社会组织发展基金会为平台,设立了We创客计划、好邻居基金、社区伙伴计划、益人同行计划、社区空间改造计划、社会工作发展计划等孵化载体;同时,改革每年一次的公益创投办法,即时接受全区社会组织的公益项目申报和资金申领,定向培育社区社会组织和专业社工人才,实现品牌引领、品质服务的目标。四是加大人才培养力度。试行社区工作者级差绩效薪酬制度改革,根据新设定的社区居委会、公共服务工作站、专业社会工作服务等岗位职责,制定社工岗位级差绩效薪酬标准。围绕“培养、使用、激励、评价”四个环节,分类设置职称考试、继续教育、培训课程等培养标准,推出首届社区工作领军人才培养计划、“迎接G20峰会,上城社工在行动”等工作载体,为专业社工开展个性化服务和全能社工开展“一口式”服务提供人才支撑。
政社之间权力边界更加清晰。一方面,通过实施社区工作准入制,明确政府工作任务进入社区的事项,建立了社区居委会和公共服务工作站“两张清单”,梳理出社区居委会42项主体职责和26项配合职责,社区公共服务站45项工作事项,界定了公共服务的主体责任在政府、服务在社区的实现形式;另一方面,通过政府购买社会力量服务,实现政社分开,也对政府与社会组织权责进行了有效切分。2015年,上城区各类社会组织共承接政府购买服务项目107个,合计2461.41万元。
政府行政机构进一步优化。通过深化街道管理体制改革,归并相近职能,综合设置党政工作、城市管理、民生服务等服务管理机构和街道行政服务中心,完善了街道职责定位,优化了街道机构设置,打破了街道原有的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的格局,初步形成了权责统一、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
公众参与社区协商得渠道得到有效拓宽。通过社区居民自治公约的制定,社区发展联合会、社区发展协会平台的搭建,社区党组织、居委会、居民代表、业主委员会、物业公司等社区各类协商主体,逐渐形成了常规化的沟通协商机制。2014年以来,通过召开社区民情恳谈会、事务协调会、工作听证会和成效评议会,共吸纳各类意见385条,其中357条得到了解决。
社会力量参与基层治理空前活跃。目前,该区共有社会组织1412家,专业社会工作者达421人,各类社会组织和社工人才在强化居民自治、提供品质化服务、凝聚价值共识、提升居民满意度等方面的参与作用日益显现。2013—2015年,连续3年推出公益服务项目相亲会,通过“资本相亲会”“公益对对碰”等形式,搭建公益服务需求方、资源提供方、项目承接方三方对接平台,共吸纳208家企业参与,125个社会组织在现场获得举牌资助,惠及居民30多万人次;上城社会组织发展基金会自2014年底成立以来,共吸纳政府、辖区单位、企业、爱心人士等多方力量捐赠500多万元;2014年4月至2015年底,小营红巷生活广场共培育社区社会组织50多家,开展大中型活动170多场,服务超过4万人次。
居民群众的获得感显著提升。通过协商自治,居民群众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社区事务,利益诉求得到表达,居住环境得到改善,社区服务得到提升,归属感、认同感、幸福感日益增强,当家作主的愿望得以实现。全区居民安全感和幸福度,从2012年的92%和91%,分别上升到2014年的97%和96%。
政府治理绩效明显提高。一是通过打造“民情E点通”社区移动智慧服务系统,实现了居民群众各种诉求的“随时表达、快速反应、及时解决、有效跟踪”,自2014年8月运行以来,累计上报案卷近7千个,其中95%已结案。二是通过创新政府与“三社”间的双向评价机制,有效提高了政府内部的治理绩效。
杭州市上城区以社区为主体,以社会组织和社会工作为两翼的“三社联动”一体化发展理念和实践,牢牢把握社会治理的社会化、群众诉求的多元化、社工服务的专业化、社会组织培育的内源化、社区目标的人本化趋向,不断凝聚多元主体参与社区协商共治的合力,营造起人人都生活在幸福社区的全新社会治理生态。2013年以来,该区先后接待英美等国和全国各地参观交流团体达1136批次共97863人次,居民平均满意度也由2012年的94.17%上升到2015年的98.88%。
作者单位:(杭州市上城区民政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