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宇泽
(中共宁德市委党校哲学教研室,福建宁德352100)
【领导科学】
从《摆脱贫困》中看哲学工作者的使命
郑宇泽
(中共宁德市委党校哲学教研室,福建宁德352100)
哲学之于领导,是领导素养的实践诉求;领导之于哲学,是哲学应用的现实典范。习近平同志在《摆脱贫困》一书中,运用哲学思维所得出的治国理政早期思想,不但体现出一名领导干部具有正确哲学素养的重要性,而且准确概括出哲学素养的重要内涵:强烈的问题意识、严密的洞辨思维、明晰的实践理性。面对这样一个重要的历史命题,党校哲学工作者必须充分认知到哲学的重要性和新时代的赋予意义,不但要肩负起党校人塑造领导干部哲学素养的职责,而且还应履行好哲学工作角色人的使命。
习近平;《摆脱贫困》;哲学素养;哲学技艺;哲学工作者
《摆脱贫困》一书是习近平同志在任中共宁德地委书记时所著,总共收录了29篇重要讲话、文章。书中紧紧围绕宁德地区“如何摆脱贫困,加快发展”的主题,鲜明提出了“弱鸟先飞”“滴水穿石”“把心贴近群众”等富有时代指导意义的精神理念,深刻阐释并解答了推进宁德地区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快速发展的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整本书不但反映出习近平同志在宁德时期的施政智慧,而且在字里行间凸显出了习近平同志邃厚的哲学素养。《摆脱贫困》一书不仅是一部蕴涵习近平同志治国理政思想的早期著作,更是一本考据其运用哲学思维反思政治实践逻辑的重要文本[1]。
在认识活动中,人们经常会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我们称之为“思维的问题性心理品质”,这种品性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因此,强烈的问题意识成为哲学功夫的第一技艺。在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中,一直体现着强烈的问题意识和鲜明的问题导向,这种哲学思维也在其早期著作《摆脱贫困》一书中得以体现,那些对宁德地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设问式的思考上,例如“一种崭新资源的开发——谈加强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疏导”“走一条发展大农业的路子”和“困境突破——贫困地区发展乡镇企业的思路”等等,这些思考,体现出习近平同志娴熟运用第一技艺的哲学素养,同时也展现了他作为一名共产党人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即做一名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论的坚定实施者。
把对象作为一个整体,从其内在矛盾的运动变化及与外在设定的相互联系中进行考察和反思通过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对客观事物发展过程做出辨证反映,就是客观辩证法的思维反映这种思维范式经常体现在习近平同志的思想方式中,在《摆脱贫困》中亦有痕迹,文章阐述“闽东之光——闽东文化建设随想”“对闽东经济发展的思考”“正确处理闽东经济发展的六个关系”和“闽东的振兴在于‘林’——试谈闽东经济发展的一个战略问题”等问题的思维方式,既体现出尊重中央发展战略纲要指导的共性,又体现了把握住宁德发展特殊需求的个性,此便是洞辨思维能力的充分运用。哲学中“特殊性”和“普遍性”早在古希腊时期就开始存活于哲学家的思维中,从巴门尼德的“一”和阿那克萨格拉的“多”,发展到现在成为科学研究的一对普遍的格称,成为每一个哲学家具备哲学能力:要洞息一切事物,不但要研究事物发展的普遍依据和内在本质,还要研究事物发展过程和历史背景的特殊性。从《摆脱贫困》中那些思考宁德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事实思维方式来看,习近平同志有着哲学家一样严密的洞辨思维。
实践理性指的是从事和选择合法行为的机能和能力,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其一,人具有从事合法行为的欲望、愿望和能力;其二,存在一个评价人的行为合法与否的公共的普遍标准。当然,文中明晰的实践理性有别于纯粹实践理性的方法论,实践理性和学理理性应是统一的,一对辩证统一的范畴,二者缺一不可。要理解理论的合理性、合法性,就应该把理论理性视为是实践主体在历史行为活动中形成的实践理性,因为实践理性是理论理性在现实合理性、合法性检验的砝码。习近平总书记又一哲学智慧便体现于此,他能够以学理理性引导实践理性,用实践理性验证学理理性在现实呈现的合理性、合法性。在《摆脱贫困》的众多文章中,习近平总书记就是辩证地运用学理理性和实践理性来探讨闽东政治实践可行性,诸如“积极稳妥地推进共青团的改革”“建设好脱贫第一线的核心力量——建设好农村党组织”和“把心贴近人民——谈新形势下领导的信访工作”等文章,这些合理、合法的政治行为都体现出了习近平同志具有明晰的实践理性的哲学品质。
综上所述,认真研读《摆脱贫困》一书,不但可以从字里行间中感触到习近平同志所具有的正确的哲学知识体系和邃厚的哲学素养,而且可以清楚认知到两个潜在命题:其一,何为领导之哲学素养?《摆脱贫困》一书预示着三个重要而又正确的内在答案:强烈的问题意识、严密的洞辨思维、明晰的实践理性;其二,何谓领导哲学素养之重要性?习近平同志运用哲学思维所得准确政治实践的例子充分证明拥有正确的哲学素养对于一个领导的重要性。确实,“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以哲学思维和哲学创新见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历来重视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并用来指导领导实践”[2]。因此,两个潜在子命题对新时代党校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做好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释义,宣传好红色的理论,解读好党和政府时代性战略、方针、政策,同时还要肩负起哲学工作角色人的使命,确实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哲学工作者使命履行的具体做法如下:
第一,哲学工作者必须明确自己的理论担当。“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3]。伟大的时代蕴涵着伟大的时代精神和价值灵魂,哲学工作者的理论担当就在于:以哲学的求实性思维对伦理价值前提预设进行批判性反思,探究历史演化中最真、最善、最美的人性基础,发现与挖掘出时代伦理价值适用之限度[4],塑造时代精神和价值,汇集在时代的思想里,形成人们心中即时代“最本真、最本善、最本美”的道德价值和伦理体系,使之成为每一位行为人一切生活的行动指南。首先,每一位哲学工作者要充分把握住正确的哲学方向,使时代道德价值取向、理论体系基点落在科学的基础上,确保哲学学科沿着正确方向的发展。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及中国哲学社会应有的指导思想方向时,他着重强调:“在我国,不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哲学社会科学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最终也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5]所以,哲学工作者在塑造时代精神价值观、时代伦理体系时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方向,彻底把住正确哲学工作方向之舵。其次,哲学工作者还要担当起宣教时代精神价值的理论任务,充分引导广大人民群众认知和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最本性的价值基础和价值观。要运用“科普”方式宣教思想理论,把深度剖析过的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和道德伦理体系,用正确的价值观和方法论阐释和论证过的伦理价值基础前提的合理性、合法性,阐释过的由假设人性到现实人性科学人性生成的理论,普及给人民群众,进一步解决思想理论宣教过程中真懂、真信的问题,这也是每一个哲学工作者必要的理论担当。因此,科学地发现与塑造并有效地宣教具有时代精神的思想理论,是每一位哲学工作者艰巨而又理所当然的理论工作使命。
第二,哲学工作者必须提升自己的理论能力。任何时代都有时代的本性精神,但并非每一个时代都能拥有属于自己时代本性的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实践证明,要追寻到合乎时代本性的哲学,既需要辨证地运用互补式思维,又要把握好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关系。首先,每一位哲学工作者要养成感性直觉和理性思维互补式思维能力。当前,中国正处在一个社会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多样化、主流与非主流并存、社会思潮变幻无常的新形势中,在这样复杂的“历史交往”语境下,发现时代规定性的价值哲学,判断哲学命题的现实可能,就需要辨证运用感性直觉和理性思维的互补思维方式的内在程式[4]。互补式思维方式是能从根本上完成观察和解释自然界、人类社会及科学揭示蕴涵其中规律的思维。其次,哲学只有和社会科学、自然科学“联姻”,并且发挥出哲学的思维优势,走向现实、走向实践,才能超越哲学本身,完成为彻底地改造世界提供具体科学的认识和指导、真正成为哲学工作者把握住时代精神和伦理价值的理论工具[6]。所以,哲学工作者不但要拥有哲学学科体系的知识,还必须要有其他学科体系的知识,做到通古博今、通晓古今,做一名多学科体系知识的通晓者。因此,一名合格的哲学工作者不仅要有哲学思辨和实践能力,还要掌握好其他学科知识,做一名“多学科”知识能手,这些要求都是每一位哲学工作者需要提升的理论能力。
第三,哲学工作者必须拥有理论革新的性格。世界不是亘古不变的,改变世界是所有哲学的旨趣。但是,只有那些拥有理论革命和创新性格的、掌握群众哲学的哲学人,才能完成导引改变世界的最终目的。正因为如此,马克思、恩格斯一直致力于宣扬理论反教条化的理论革命和创新,提倡用属于人民的哲学去引导和武装群众:“我们决不想把新的科学成就写成厚厚的书,只向‘学术’界吐露。正相反,我们两人已经深入到政治运动中;我们已经在知识分子中间,特别在德国西部的知识分子中间获得一些人的拥护,并且同有组织的无产阶级建立了广泛联系。”[7]毋庸置疑,新时期的哲学工作者们必须向马克思、恩格斯学习,养成哲学工作者所应有的破除伪命题的理论革命性格和拓展真命题的理论创新品性。习近平总书记也非常强调知识理论变革思想:“人类社会每一次重大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重大发展,都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的知识变革和思想先导。”[5]所以,每一个哲学工作者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站在时代最前沿,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坚定的理论革命性格破除阻碍时代发展的腐旧知识理论和西方思想中的伪命题,以拓展真命题品性发展和创造引领时代思想的哲学命题,构建出新时代符合发展的思想内涵导式。以此同时,哲学工作者还应努力把新的哲学命题、思想内涵从讲坛上和书本里解放出来,适用到实践经验中去,“不仅致力于科学‘解释世界’,而且致力于积极‘改变世界’”[5],推进大众化哲学建设,思想时代化内涵构建,使之为广大干部和群众所掌握变为他们的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锐利武器。
[1]郑宇泽,马赛萍.思想文本与政治行为——习近平同志宁德民族工作思想和实践[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1):91.
[2]于洪生.中国共产党领导哲学的历史沉思[A].见中国领导科学研究会编.研究领导科学实现科学领导[C].北京:中国领导科学研究会,2008:53.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121.
[4]郑宇泽.深境中类向性概念文化的探寻——兼论“历史交往”镜罩中国文化的定义[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30-31.
[5]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R]2016-05-17.
[6]张亮.哲学的未来与哲学工作者的使命[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12-29(09).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53.
责任编辑:任芃朴
C933
A
1009-0169(2016)10-0024-03
郑宇泽(1981-),男,福建德化人,中共宁德市委党校、行政学院哲学教研室讲师,主要从事法哲学、政治哲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