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家梁
鲥鱼味美,连鱼鳞都得细细地嚼,不然,纯粹是上海人嘲笑的暴殄天物的“洋盘”。
《万历野获编·卷十七》里说,明代有皇帝好这一口,于是,大热天从长江里好不容易觅得新鲜鲥鱼“晋京”,就成了有关官员的头等大事。“晋京”的鲥鱼走水路,即使一帆风顺,也得半月以上,所以其船昼夜兼程,急如星火,每到一站,便“求冰易换”,否则,鱼儿腐烂,谁也担当不起。那个季节,要弄一船让鲥鱼“完璧”如初的冰块,谈何容易!而实际上,底下接受指令的人倒没有几个惊慌失措的,“实不用冰,惟折乾(以钱代替实物)而行”。冰没有,“冰炭银”(如今天的“灰色收入”)可以有,以孝敬钦差——有钱能使鬼推磨,何况活生生的人了,所以,肩负重任的钦差慢慢吞吞,摆足架子,停靠的码头越多,勒索的机会就越多,故而,没有哪个想一下子长上翅膀飞回金銮殿复命的。
这么一路折腾过来,长官自然将消灾的真金白银顶破了大钱匣,而“其鱼皆臭秽不可向迩(靠近)”,不幸而嗅之者,“几欲呕死”。“其鱼到京,始洗刷进充玉食”。“洗刷”的过程中,烹制的过程中,难道没有敢道破“天机”的御厨吗?估计多半也是得了白花花的好处,缄口不语罢了。朝廷上,好多有见识的官员从别个“忠而获咎”的遭遇中,吸取了反面的教训,也就集体捣糨糊,单只蒙着皇帝一个人。
鲥鱼以清蒸为美。臭得离奇、鱼刺都突凸的鲥鱼,如何敢上笼“裸蒸”?于是,掌勺的“杂调鸡豕笋俎,以乱其气”,再加上許多调料,哪儿还有丝毫的原味?反正“高贵者最愚蠢”,皇帝的味蕾早已逐渐异化了,筷子一夹:“嗯,鲜得眉毛都要掉下来!”而在一旁侍候兼窥测动向的家伙、“一条龙”服务的负责人,表面上沉稳从容,心下却暗暗庆幸又一次“得手”或歪打正着。
听喜欢吃臭鱼的人说,这臭鲥鱼鲜得野,鲜得邪恶,鲜得像K粉。不敢苟同。这世界上除了嗜痂成癖的怪物,有些“侈为珍味”的东西,实际上普通人都不堪下箸。有人说,物极必反,保不准这臭得惊人的鲥鱼和徽州的名菜臭鳜鱼差不多?没有比较过。还有人说,这是对统治者的反叛和嘲弄。这“拔高”得有点牵强附会了。既闹得盆满缶盈,又可以赚顶“反封建反权贵的英雄”的桂冠戴戴,左右逢源,自然有更多的人接踵而至,学习、取经。算卦的说:“相互信任轻盈的击缶而歌,后来必有别的吉祥。”怎么看,这都是极不正常的现象,却偏偏有掌声雷动。黠者瞎来来,他们一“吉祥”,老百姓就该遭殃了。
还是讲那些臭鲥鱼。据说当时有个从宫里派出到南方当“守备”的太监,“夏月忽呼庖人,责以馔无鲜鲥鱼。庖人以每顿必进为言”,太监生气不相信,“我每餐下肚的竟然是鲥鱼?”下令拿来,仔细审查验明“正身”后,才将信将疑地说,“其状颇似,但何以不臭腐耶?”闻听此事,人皆捧腹大笑。
现实中,这样的“太监”不少。明明是好东西,只因为不“臭腐”,就招来无端的怀疑,十足的“洋盘”,反而混充吃遍天下无敌手的“美食家”。这些没有丧失器官的“太监”却丧失了立场,就只欣赏其“内核”早已软噗噗的东西,而他们还一头扎进去,尽管“几欲呕死”,却闻其“臭腐”即食指大动矣。
要真正认识鲥鱼,得诚恳地请教行家;想尝一尝鲥鱼之鲜,不妨放下身段,让高明的厨师做一条“清蒸”的,不放喧宾夺主的“花花绿绿”,吃“原汁原味”;如果能不辞辛劳地到产地去,调查研究兼追根溯源,亲历亲为,逮一条鲜蹦活跳丝毫不经折腾的鲥鱼来,肯定其乐无穷。
【小黑孩/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