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轻度智力障碍学生体育运动特征及干预策略

2016-02-11 06:37:48王之春李涛骆意
关键词:智障体育运动技能

王之春,李涛,骆意

(1.滁州学院体育学院,安徽滁州239000;2.太和县第一中学,安徽阜阳236600;3.广州体育学院体育艺术系,广东广州510075)

中轻度智力障碍学生体育运动特征及干预策略

王之春1,李涛2,骆意3

(1.滁州学院体育学院,安徽滁州239000;2.太和县第一中学,安徽阜阳236600;3.广州体育学院体育艺术系,广东广州510075)

运用文献法、测量法、访谈法和数理统计法对中轻度智障学生的体育运动特征进行梳理,制定体育干预的层次目标。依据不同层次目标,制定相应的干预策略,让中轻度智障学生学习运动技能,培养其运动参与习惯,创造融合环境,进而促进他们回归主流社会。

中轻度智障学生;体育运动特征;干预策略

智障是人类各种残疾中较为特殊的一种。智力的低下进一步影响了智障人员其他能力的发展。对运动能力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技术的掌握迟缓、各项身体素质指标不及同龄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素质退化加剧。国内外学者对残障人士可干预性理论的研究表明,残障在一定范围内是可干预的,尤其是提前干预效果较好。适时的体育运动有助于残障学生身心的发展[1-2],对将来融入社会、缓解家庭压力以及身体健康有积极意义。因此,在智障学生时期对其进行体育干预,有利于提高其健康体能与运动体能储备,从而提高其将来的生活质量和延缓其身体机能退化。当前对智障学生的体育干预方法多是纲领性的指导措施[3],缺乏针对具体对象的干预研究。本文运用文献法、测量法、数理统计法和访谈法对安徽省来安县特殊教育中心和全椒县特殊教育学校7~17岁的156名中轻度智障学生的体育运动特征进行分析研究,采取合适的干预策略,以期促进他们的体育运动能力发展和健康水平的提升。

1 中轻度智障学生的身心特征

1.1 身体特征

通过对156名7~17岁智障学生的身体形态和机能指标测量(表1)发现,他们的身高、体重、胸围、收缩压、舒张压和肺活量的总趋势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增长,而安静心率则反之,反映了人类生长发育的长期变化规律。对以上各指标均值比较,智障男生均大于女生,体现了性别差异。

通过与国家体育总局公布《2014年国民体质监测公告》的数据对比发现,智障学生身高发育迟缓且低于同龄普通人。7岁时,男、女生身高均值相差分别为2.5 cm和1.6 cm,17岁均值相差为2.9 cm和1.5 cm,这种差距随着年龄增长依然存在。在体重上,男生在14岁时有一次交叉,7~13岁年龄段,智障男生体重大于普通男生,最大均值相差达4.2 kg,14~17岁年龄段,普通男生体重超过智障男生,均值相差为2.7 kg。智障女生体重总体大于普通女生,均值相差由7岁的0.5 kg增长到17岁的1.7 kg。在胸围、安静心率和血压指标上,二者无较大差距。而肺活量指标男、女生均值差由20.8m l和57.6m l扩大到1 124.3m l和310.7m l。骆意等[4]的研究表明,智障者和普通人在肺活量指标上有显著性差异。

由于智力的损伤限制了其他能力的进一步发展,随着年龄的增长差距会拉大,在运动能力上主要表现为力量、速度、耐力、柔韧、灵敏、协调等素质发展缓慢且与同龄普通人差距较大[5-6]。测试发现,智障男生运动能力优于女生。运动能力水平与智力具有一致性,智力的水平影响了运动能力的发展。

表1 智障学生形态和机能指标均值

1.2 中轻度智障学生的认知特征

采用动画图片与声音呈现和再现的方式考量智障学生的视听知觉的感知速度与容量,以及记忆特征。发现智障学生的绝对感受性低,知觉恒常性不及正常人,图片的清晰度、声音的大小、播放速度都影响到信息的获取与呈现量。他们的识记速度缓慢,记忆容量小,保持不牢固,再现不精确。注意力分散,过于依赖新奇的刺激和较强的注意对比度。习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而缺乏主动学习的意识。注意的分配与转移较差。思维长期停留在直观形象阶段,缺乏分析、综合、抽象的概括能力。思维刻板,缺乏目的性和灵活性[7]。

1.3 中轻度智障学生的情绪、行为与人格特征

在情感交流方面,多受机体需要支配,高层次情感的协调力差,常常表现以自我为中心,缺少集体荣誉感,在篮球运动中,不愿意传球,表现为个人主义。意志薄弱,缺乏独立性,很难胜任需要一定努力和坚持才能完成的任务,因此,他们对耐力抱有对抗情绪。受挫折时容易放弃努力。易受暗示,兴趣单一,稳定性差。自我观念消极,行为的动机水平不高[8]。因此他们总是希望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鼓励和表扬。

2 中轻度智障学生体育运动特征

2.1 运动兴趣的形成特征

由于智障学生的行为动机水平不高,兴趣单一,因此他们对体育运动缺乏普通学生的那种原始冲动,但是他们易受暗示的情感特征使得其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培养成为可能。可以在原有兴趣的基础上采取引导、培养或者灌输的手段培养体育参与的兴趣。通过访谈得知,中轻度智障学生的运动兴趣形成可归纳为3类。第1类,自身对项目特殊的兴趣,这种兴趣来自于内心的萌动和对新奇事物的好奇,多见于轻度智力或少数中度智障学生中。由于运动对其有吸引力,教师的引导会轻松奏效,且不易受干扰。第2类,运动兴趣的形成源于对“偶像崇拜”的榜样作用。在运动兴趣的形成过程中,受体育明星、体育教师、班主任或监护人的体育行为影响,进而内化为自身的体育兴趣爱好。此类体育兴趣受“偶像”的影响较大,会随崇拜者而改变自己的运动兴趣,稳定性较差,但也不失为培养其运动兴趣的途径。第3类,学生对各种体育项目的兴趣平平,几乎没有运动参与欲望,只是在教师的要求和带领下从事体育运动,这类学生多属于中度智障,他们的执行力较高但缺乏主动性,需要教师的灌输,运动兴趣不具有持久性。

2.2 参与的体育项目特征

由于智障学生身体特征和心智特征上的能力限制,他们不具有普通人的身体协调、快速反应、提前预判、动作精细控制等能力。因此,有必要对项目的练习方式进行适应性改变。他们的思维刻板,习惯直观地看待问题,缺乏灵活性,因此以游戏的形式能最大地吸引他们参与。他们愿意参与的运动项目主要有各种体育小游戏、集体球类项目和其他集体形式的运动。集体类项目受到他们的喜爱,如篮球、足球、羽毛球和集体趣味舞蹈等。智障学生集中于特殊教育机构中仍处于隔离式的教育模式下,只能在自己的群体中展现自我,渴望得到同伴的鼓励与认同。因此他们在心理上更向往集体类项目。

2.3 运动技能形成特征

中轻度智障学生的感知觉速度慢,记忆容量小、分配与转移差、再现不精确以及思维方式直观,这导致他们对运动技能的掌握周期长,泛化过程和分化过程延长,动作的自动化稳定性不足。动作技能掌握不完全,动作不规范。周期性的单一动作技能掌握和使用较多,对混合型组合动作技能的掌握及使用不足,动作单一[9]。相对于大动作而言,他们对精细动作的掌握较慢较差。已形成的动作技能呈现出动作不协调、动作节奏不明显、动作力量不足和动作速度慢等特点。

2.4 运动参与的特征

依据运动参与的主动性发挥情况,划分为3个层次,即雏形层、发展层和成熟层[10]。中轻度智障学生的运动参与属于雏形层,即指机械地被动参与,参与者严格按照决策者的意图操作,不能或者无法融入自己的思想和方法。由于中轻度智障学生的情感需求受机体支配,意志力薄弱,行为动机水平不高,因此体育运动参与的能动性不足。对参与体育运动的目的缺乏清晰认识,不能够进行有意识的锻炼。特教体育教师的要求是他们参与运动的重要动力。运动的参与形式以集体练习为主。由于身体机能和素质的局限性以及行为动机不高,因此他们运动参与的强度较低,不愿参与需要付出一定努力和坚持才能完成的耐力性项目,多以微出汗的小强度运动为主。

2.5 运动的环境特征

中轻度智障学生的高层次情感协调力差,思维刻板,缺乏灵活性和目的性,不能很好地与人交流,因此,智障学生还是以隔离式的特殊教育为主,在一定程度上有保护作用。中轻度智障学生的体育活动主要在特殊教育机构的封闭场所里,如体育场馆和康复训练室,主要采用体育手段的矫正和康复训练。智障学生在校园运动有特殊体育教师的监督与指导,一方面教师的引导有利于运动兴趣的培养和体育技能的掌握,另一方面可以及时监督,避免运动伤害事故以及安全隐患。因此,智障学生在运动时需要专人陪同。

3 中轻度智障学生体育干预的目标

为了集中有限的教育资源对教育主体进行效益最大化的教育,我国的特殊教育以隔离式的教育为主。鉴于全新教育理念和我国现实教育形式,借鉴普通学校学生体育学习目标,并对目标的层次做适当调整[11],制定了中轻度智障学生体育干预的目标:即运动参与、运动知识技能学习、身心健康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发展。体育卫生知识与运动技能学习是中轻度智障学生体育干预的基础目标。通过知识的积累和技能的练习进而达到运动参与和发展身心这一长期目标,而社会适应能力这一目标是智障学生持续追求的终极目标,即融入社会大集体,享受和普通人一样的生活[12]。

3.1 培养体育参与的兴趣

根据性别、年龄、身心特征以及兴趣爱好选择适合中轻度智障学生的体育锻炼项目,创造练习条件,调整体育教学的手段和方法,设计安全易操作的场地和器材设施,设置适宜的练习内容,改造运动项目的自身要素以适合他们特殊的锻炼需要,使得残障学生能够参与进来,享受运动中的“高峰体验”。树立教师的榜样作用,促进学生体育兴趣的形成,使其能够积极主动地经常性参与,形成良好的运动习惯。

3.2 发展基本运动能力

通过不同内容的学习,习得基本的体育卫生知识以及基本运动技能。增加技能储备,提高身体素质,增强体育运动能力。生物学认为人的器官具有“用进废退”的特点。器官的发育完全及功能的完善离不开对其适度的开发使用。器官的频繁使用会逐渐增强器官的功能,相反器官长期低刺激会使得功能减弱直至引起它的功能消失[13]。通过运动技能的练习有助于唤醒智障学生沉睡的机体功能,使得神经传导更加敏感,大脑对外界刺激反应更迅速。将机体残存的以及未表现出的能力挖掘出来,得到刺激进而增强其应有的能力。不仅能改善智障学生的身体健康状态,还能增强日常生活所必备的力量、反应速度、协调、灵敏等基本运动能力素质,远离疾病与生活意外伤害,缓解家庭以及社会压力,提高生活质量。

3.3 关注身心健康

中轻度智障学生的运动素质以及与运动密切相关的肺活量水平低于普通同龄人,运动能力的不足限制了身体健康水平的提升,以及隔离式的生活环境和久坐不动的生活习惯,造成了智障学生不敢动、不愿动、不会动的不良循环,机体得不到有效锻炼,心理上不能有效交流与释放,导致了身体健康储备达不到应有的高度而加剧退化速度,在心理上变得消极、胆怯和自闭。参与体育锻炼,走出房间和伙伴进行交流,释放不良情绪,缓解压力,达到锻炼身体、愉悦心理的双重目标。早期的运动干预可以促进中轻度智障学生体格的生长发育、身体机能的完善以及运动素质的提高。身体各循环系统的功能增强,心理压力得到排解,进而提高健康水平。

3.4 走出身心隔离,发展社会适应能力

当前智障学生的教育主要以隔离的形式存在,和完全意义上的全纳教育还有一定距离。他们面对身心的双重隔离,在家庭中主要和亲人生活在一起,在学校里和同样具有障碍的同学相伴左右。从他们的日常行为举止发现,他们渴望被注意,但只限于熟悉的人群,对陌生人有戒备心理。通过游戏形式的体育运动可以激起他们的兴趣,转移注意力,放松戒备;其次,集体类的多人游戏有助于他们更好的交流,融入集体。集体活动是实现人的社会化的一个重要途径。为将来融入社会打好基础,体育无疑是个很好的平台。

4 中轻度智障学生体育干预的策略

依据中轻度智障学生的身心特点,结合其体育运动特征及干预目标,遵循适合其发展规律的特殊干预策略,才能在运动干预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

4.1 以兴趣为主导,注重动机激励

中轻度智障学生的动机水平低、注意力分散且失败期望高,在运动中,应充分调动其兴趣和练习积极性,选择其感兴趣的运动项目,采用新奇的教学方法手段吸引其注意力。如精准度的练习是智障学生必要的学习内容之一,考查肌肉的精细操作能力。常规的练习有扣纽扣、捏豆入瓶和投筷入瓶。在功能锻炼的基础上,结合体育游戏化要求,设计了投网球入桶的练习,采用比赛的形式进行。在这种形式下,同学们的动机水平很高,积极参与,这个练习不仅锻炼了手指的抓握,还有利于锻炼手、眼和身体的协调能力。树立体育教师的榜样作用,积极引导,鼓励为主,对精准度高的同学进行褒奖,使其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

4.2 以学生为主体,促进体育项目的适应性变化

中轻度智障学生的运动素质不高,思维缺乏灵活性,受挫折易放弃,这使得很多体育项目他们无法直接参与。因此,有必要对现有的体育项目进行适应性改编。对体育项目的适应性变化主要有降低项目的技术难度,改变规则要求使得项目简单化而更具普适性,改变场地或器材的规模、大小或重量等因素使得操作起来更易接受。如篮球教学中,降低篮筐的高度,把篮筐做大,允许持球走步等等,降低参与的难度,让更多的智障学生参与其中感受运动的乐趣。

4.3 以发展健康体能为主,技能学习为辅

由于中轻度智障学生的运动能力限制,造成其健康体能发展水平较低。随着年龄的增长,与普通学生差距加大,因此有必要采取运动干预手段提升其身体的健康水平。对于肺活量低的干预,采用1 000m耐力走或跑和10m折返跑的练习增加其心肺机能。对力量练习,可采用哑铃负重或者克服自身重量的各种练习,如上肢的斜体俯卧撑和仰卧姿的引体向上,下肢的双脚跳、单脚跳和无负重蹲起,腰腹力量练习有仰卧起坐或收腿,手眼协调性练习有投球入桶和持球滚准,手眼步协调性练习有篮球或足球的运球以及托乒乓球行进,采用健身体操的练习锻炼本体感受性,走平衡木和踏平衡板练习平衡能力,采用压肩、压腿和体前屈的形式练习肢体和躯干的柔韧性[14]。这些练习不仅可以提高运动水平,同时在一定范围内还可以应对生活中的各种不测。中轻度智障学生的记忆容量小、保持不牢固、再现不精确,会出现技能掌握不完整、动作不规范的特征,他们中很少有人能掌握完整技能。运动技能只是服务于健康体能的手段,因此,体育干预的重点应是健康体能的拓展。

4.4 尊重个体差异,做到因材施教

针对不同个体的特点,教师应做到区别对待,因材施教,不放弃不歧视每一位学生。要做到因材施教,应该对每个学生的智力状况、既往病史、运动能力、兴趣爱好以及性格特征有深入的了解,在尊重兴趣的基础上,结合运动干预的目标,针对性地选择功能性的锻炼内容。对肥胖的同学安排低强度持续一定时间的练习;对力量、平衡能力或者协调性差的同学分别进行针对性的提高练习。除了补偿性的练习外,可结合中轻度智障学生的兴趣设置教学内容,形成兴趣小组,分门别类地进行教学,如篮球兴趣小组、舞蹈兴趣小组等,实现按需教学。

4.5 优化特教体育教师的知识能力

智障学生身心的特殊性要求特教体育教师更高的准入门槛。特教体育教师承担着传授体育知识技能、排解心理疑难、沟通家长和监护学生的职责。不仅具有一般体育教学能力,还要具备结合特教理论指导残疾学生进行有效的体育锻炼的能力。特教体育教师能够根据智障学生的个体特征制定个性化运动处方,指导学生康复训练。在学校和家庭之间起到桥梁作用,有效沟通能够全面了解智障学生成长中的问题,以便及时解决。在运动中出现癫痫、腹痛、休克和运动损伤等特殊情况,能够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救治,避免二次伤害,起到医务监督的作用。

4.6 以校园体育为主,有效衔接家庭体育和社会体育

校园是中轻度智障学生运动的主要场所。校园里有专门的练习场地和康复器材,有特殊教育资质的体育老师,对学生特点比较熟悉的医护人员,还有熟悉的同伴。智障学生习惯于在校园里和同伴玩耍。随着年龄增长、心智的发展,中轻度智障学生需要完成个体的社会化,走出校园融入社会,体育是个很好的媒介。校园体育给予中轻度智障学生身心上的发展,在一定意义上完成了早期的社会化。日本体育康复专家中村裕先生所说“残疾人体育运动,不只是为了比赛,它的主要目的是通过体育运动把残疾人从病房和室内解放出来,使他们走向社会,享受与健全人同等的生活乐趣”。中轻度智障学生的生活轨迹遵循家庭、学校和社会3个点的循环,无论是在学校进行智力康复、启智教育或者职业技能培训,还是将来步入社会从事劳动生产,都离不开家庭这个基本的点。和家庭成员一起进行体育运动,智障学生的压力更小。因此,家庭承担了智障学生成长的重要角色,家庭给予其温饱和身心的安全感。家庭体育在一定程度上对智障学生的社会化发展具有过渡作用,衔接了早期的校园体育和将来的社会体育。

5 结论

中轻度智障学生的身心及行为障碍限制了其运动能力的发展与提高,体育运动兴趣有一定的可塑性;对运动技能的学习周期长,再现不精确,稳定性差;运动参与的层次处于雏形层,能动性不足;偏爱小运动强度的集体形式练习;练习场所主要在特殊教育机构里。这些特殊的运动特征和体育需求要求确定适度的中轻度智障学生体育干预目标,将体育卫生知识和运动技能的学习作为基础目标,提升其运动参与和身心健康作为体育干预的长期目标,发展其社会适应能力作为终极目标。为实现这些目标,对其参与的运动项目需要做出适应性改变,通过兴趣的培养、技能的学习,促进其体育参与;以校园体育为主,衔接家庭体育和社会体育,创造融合环境,进而回归主流,使其享受普通人的生活。

[1]王强,路峰,曹厚文,等.跳绳运动对智障学生身体素质影响的实验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12,34(2):110-112.

[2]杨俊杰,杨志高.体育锻炼对伤残体弱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J].湖北体育科技,2003,2(1):67-68.

[3]韩景军,王悦.丹东地区特殊教育学校智障学生体育需求及干预措施[J].辽东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17(3):242-245.

[4]骆意,谭华,王之春,等.广州市特殊学校学生身体机能现状调查与分析[J].体育学刊,2010,17(11):87-91.

[5]孙耀鹏.北京“八区”城市轻度智力落后学生身体形态、机能与素质特点及其评价标准的研究[J].体育科学,1990(6):24-28.

[6]戴昕,马廷惠,赵光辉.智障儿童下肢力量与平衡能力的关系[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20(6):74-75.

[7]叶立群,朴永馨.特殊教育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124-130.

[8]茅于燕.智力落后于早期干预[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66-69.

[9]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56-161.

[10]刘海燕,于秀.关于运动参与层次的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9,28(3):82-87.

[11]吴燕丹.中国大学特殊体育教育现状调查与思考[J].体育科学,2007,27(1):41-50.

[12]毛振明.体育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39-40.

[13]王雁.早期干预的理论依据探析[J].中国特殊教育,2000(4):1-3.

[14]王之春.中轻度智力残疾人职业体能体育手段干预的训练学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1,10(1):131-136.

Research on the Sports Characteristicsand Intervention Strategiesof M ild and Moderate Mental Retardation Students

WANG Zhi-chun1,LI Tao2,LUO Yi3
(1.Physical Education Dept.of Chuzhou College,Chuzhou,Anhui 239000,China;
2.Taihe County FirstMiddle School,Fuyang,Anhui 236600,China;
3.Physical Education and Art Departmentof Guangzhou Sport College Guangzhou,Guangzhou,Guangdong 510075,China)

The level of sports intervention goals is designed based on analysis of the sports characteristics ofmild and moderate mental retardation students using the methods of documentation,measurement,interviews with experts and mathematical statistics.According to different levels of target,corresponding intervention strategies are formulated,which make them learnmotor skills,cultivate their sports participation habits.By creating integration environment,they will be promoted to return to themainstream of society.

mild andmoderatemental retardation;disabled;sports characteristics;the intervention strategy

G804

A

1007-4260(2016)04-0164-05

时间:2017-1-3 17:19

http://www.cnki.net/kcms/detail/34.1150.N.20170103.1719.043.html

2016-03-14

2014年安徽省体育局课题(ASS2014313)

王之春,男,安徽霍邱人,硕士,滁州学院体育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适应性体育研究。E-mail:wangzhichunah@163.com

10.13757/j.cnki.cn34-1150/n.2016.04.043

猜你喜欢
智障体育运动技能
高级技能
以积极行为引导胆怯型智障学生提升社会适应力
青年心理(2021年28期)2021-05-23 13:20:40
如何有效进行智障学生的语言训练
甘肃教育(2020年2期)2020-09-11 08:00:24
智障儿童教学要抓好关键“三点”
甘肃教育(2020年4期)2020-09-11 07:41:30
体育运动
The Founding Fathers of Modern Sports 现代体育运动创始人
秣马厉兵强技能
中国公路(2017年19期)2018-01-23 03:06:33
拼技能,享丰收
体育运动小常识
呆呆和朵朵(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