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专利运营体系的构建

2016-02-11 20:34:12
知识产权 2016年2期
关键词:专利知识产权体系

李 昶 唐 恒



城市专利运营体系的构建

李 昶唐 恒

内容提要:专利运营作为技术创新与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活动,对经济发展正变得日益重要。城市作为区域层面的专利运营主体,不仅能够有效集聚各类创新资源,发挥集聚效应,还可基于区域功能定位,优化产业技术结构与创新资源配置,推动产业演化,发挥城市在区域产业经济转型升级中的辐射带动作用。为了适应新常态,城市专利运营体系的建设正变得日益必要和紧迫。

关 键 词:城市专利运营体系 产业转型升级 区域发展

唐恒,江苏大学江苏省知识产权研究中心主任

引 言

信息经济时代,专利运营更强调专利对于区域创新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支撑性作用a孙华平、唐恒、龙兴乐:《基于服务平台的区域专利运营体系构建》,载《知识产权》2015年第9期,第73-78页。。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角度开展专利运营,不仅符合专利运营的内在规律,而且可以充分利用区域资源禀赋以及充分调动政府部门在资源配置、政策杠杆等方面的作用,从而降低运营主体间技术交易的成本,提升服务稀缺资源的利用效率,最大限度地实现专利的经济、社会价值。

著名学者赫希曼(A.O. Hirschman)的不平衡增长理论以及哈格斯特朗(T. Hager strand)的扩散理论,都把城市与区域间各种力的消长概括为两种力的作用——“集聚力”和“扩散力”。针对城市专利运营体系而言,它不仅是城市创新体系的核心,同时也是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专利运营体系不仅能够有效集聚城市体内的各种创新资源,促进专利运营过程中的代理服务、信息服务、专利价值分析、运营服务和运营平台之间的彼此关联与相互支撑,而且能够促使城市体内的不同园区、产业、高校、企业、中介机构等在专利运营方面形成合力b陆介平、林蓉、王宇航:《专利运营:知识产权价值实现的商业形态》,载《工业技术创新》2015年第2期,第248-254页。。不仅如此,结合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的需要,基于不同城市的专利运营基础,城市专利运营体系的建设还将帮助城市明确在区域发展中的职能定位并优化区域产业发展格局,提升城市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扩散性影响。

一、城市专利运营体系的内涵

区域创新理论认为,区域创新系统是一个区域内参加新技术发展和扩散的企业、大学及研究机构、中介服务机构以及政府组成的为创新、储备、使用和转让知识、技能和新产品相互作用的网络系统c丁焕峰:《区域创新系统的理论来源分析》,载《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01年第5期,第59-63页。。其是一个区域内有特色的、与地区资源相关联的、推进创新的制度组织网络,其目的是推动区域内新技术或新知识的产生、流动、更新和转化d柳卸林:《区域创新体系成立的条件和建设的关键因素》,载《中国科技论坛》2003年第1期,第18-22页。。从本质上讲,区域创新系统是一定区域和环境空间的创新资源配置系统e曲然:《区域创新系统内创新资源配置研究》,载吉林大学2005年博士论文。,通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将新的区域经济发展要素或这些要素的新组合引入区域经济系统,创造一种新的更为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不断进行要素的新组合及创新活动,实现区域资源的有效配置,从而提高区域创新能力,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增强区域竞争力,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f顾新:《区域创新系统的内涵与特征》,载《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6期,第32-37页;吴慈生、赵曙明:《从区位比较优势到区域竞争优势——区域创新系统理论的演化述评及对经济增长方式的思考》,载《现代管理科学》2005年第9期,第7-12页。。而城市作为节点构造区域框架,作为区域的核心要素主导区域产业和人口集聚,其发展具有相对独立性,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缩影,体现区域的特点。在当前,城市的功能性和区域的整体性是城市与区域关系的核心g姜丽丽、王士君、朱光明:《城市与区域关系演化过程及新时代特征》,载《经济地理》2009年第8期,第1307-1311、1322页。。

因此,综合来看,城市专利运营体系是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作为区域生产与流通要素的集聚地,城市发展往往还与其特色产业优势密切相关。通过明确企业、高校、中介服务机构以及政府等专利运营主体的功能定位,引导创新要素集聚实现资源配置优化,进而优化产业技术结构,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城市专利运营整体绩效。

二、城市专利运营体系的构建

(一)城市专利运营体系的基础

1..宏观层面

自2014年起,国家知识产权局便开始谋划进一步简政放权,建立专利运营体系建设协调机制,培育专利运营服务业态,引导专利转化成现实生产力。2015年,国家知识产权局提出了“1+2+20+N”的知识产权运营体系建设理念,即1个全国知识产权运营公共服务平台、2个特色试点平台以及一批具有较强国际化经营能力的知识产权运营机构,并从中选取20家产业特色突出、人才资源丰富、业务基础良好、运营模式先进的知识产权运营机构,采取股权投资的方式扶持其做大做强。在宏观层面,我国专利运营体系的整体性框架已经基本形成,为城市专利体系的构建提供了很好的保障。

2..中观层面

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创建是国家知识产权局延续多年的一项重点专项工作,该项工作不仅能够很好地承接国家在宏观战略层面推进专利运营工作的整体性规划,而且能够有效整合区域资源,集中优势破解专利运营瓶颈,为城市专利运营体系的构建奠定了基础。2015年,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工作计划中,9项重点工作中涉及专利运营的有6项,包括高质量专利培育、知识产权金融服务、知识产权服务能力提升等在内的一批重点项目的推进实施,标志着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建设已经开始在城市专利运营体系中发挥作用。

3..微观层面

综合型的公共服务平台是城市专利运营体系实施运行的重要支撑。以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镇江市为例,2015年,江苏汇智知识产权服务有限公司(首批国家专利运营试点企业——20家股权投资支持单位)搭建了“智产汇”服务平台,该平台以城市专利运营主体为服务对象,以城市专利运营典型模式为主线,实现了从创意到专利、从创新活动到创新服务的有效融合,同时,该公共服务平台还着力对接苏南专利运营展示交易中心,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推动镇江市专利运营工作的开展。

(二)城市专利运营典型模式

城市专利运营的典型模式分为三个类型:一是面向创新源头的培育运营模式;二是面向存量专利的资本化运营模式;三是面向产业发展的知识产权联盟运营模式。

1.培育运营模式

2014年,智谷公司牵头发起设立了我国首家知识产权运营基金——中国睿创专利运营基金,用于推动储备高质量的核心发明专利。2015年,青岛西海岸新区设立5亿元规模的知识产权运营基金,用于促进专利实施与产业化。专利运营基金运作已经引起了业界的关注,但在基金规模、运营模式、运营效果等方面与国际知名的知识产权运营基金还有较大的差距,尤其对于作为技术创新的前沿阵地的高校,尽管其拥有优越的学科以及人才资源,但在专利运营领域,大都处于起步阶段,究其原因,一是缺少专业的专利运营人才,二是缺乏高质量的专利运营项目,从而导致高校专利创造缺乏有效的市场化引导,在专利运营过程中难以成功。本文结合国内外成功的专利运营经验与高校创新的特色优势,构建了基于种子基金的培育专利模式,用于正确引导高校、科研院所的创新活动。

在该运营模式下,政府部门应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和引导作用,带动金融资本和民间投资向知识产权运营领域集聚;带动知识产权运营基础较好的企事业单位发起设立专利运营种子基金,重点投资高校与科研院所内的“种子人才”与“种子项目”,用于提升高校、科研院所创新人才的专利运营意识,并对创新项目的筛选与评估提供支持。该模式不仅解决了高校专利运营存在的问题,也有利于实现技术供需双方的有效对接。此外,种子基金还可用于支持基于创意众筹的协同创新研究项目,通过无固定发起点、全球化与多元化合作、项目全程监控以及持续创意迭代创新等方式,实现理论创新、技术创新与大众创意的有效融合,以更开放的视角推动高校、科研院所专利运营培育工作的开展。

2.资本化运营模式

专利资本化运营模式是指通过不同的专利集聚方式,实现专利资本化的过程。当前,我国拥有巨大的专利存量,但由于我国专利权人普遍欠缺专业的专利资产化能力,导致绝大部分的专利资产并没有被盘活。而专利价值分析是制约专利资本化能力的一个关键因素。为此,本文构建了基于专利价值分析的专利资本化专利运营模式。在该运营模式下,城市主体将以知识产权示范园区、示范城市、专利运营培育工程等政府专项工程为依托,重点从专利收储与交易、专利托管与组合以及专利质押融资、专利保险等其他专利资本化途径入手,推动存量专利的资本化进程。对于专利的收储与交易,应首先确定专利收储的方向及评价标准,创新专利收储模式,并进行专利实施转让与许可。对于专利托管与组合,应着重对托管专利进行专利应用分析,开展基于市场的产业、产品、技术、功效分析,进行专利组合;同时,基于不同城市产业、企业专利需求层次,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专利保险、股权融资、上市等专利资本化服务,提升专利价值。

3.产业知识产权联盟运营模式

研究发现,联盟中的资源互补能够提高联盟的财务绩效与创新h徐二明、徐凯:《资源互补对机会主义和战略联盟绩效的影响研究》,载《管理世界》2012年第1期,第93-100、102、101、103、187-188页。,近些年,在知识产权领域,联盟式的运作模式已经在我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尤其在我国迈向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的新阶段,知识产权、资本与产业的协同发展显得尤为重要。通过产业知识产权联盟运营模式,能够广泛集聚产业的相关知识产权,推动联盟成员知识产权的协同共享,构建知识产权、金融资本和城市产业相融、相通、相促的运营生态体系。同时,产业知识产权联盟具体运作时应注重发挥协同作用,强化联盟的组织管理,可围绕“五个一”的工作重点开展,即一次联盟大会,用以推动相关高校、科研机构和产业上下游企业的联系与合作,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一个专利信息数据库,用于支撑联盟成员开展专利信息的定向跟踪监测和深度分析;一套专利导航分析报告,用于明晰全球核心专利分布和竞争格局,引导产业知识产权布局;一系列知识产权培训,用于推动联盟企事业单位的知识产权专项培训,构建培养高价值专利的人才梯队;一个专利池,通过围绕产业链上下游核心技术和产品,构建专利池,支撑联盟成员与产业共同发展。

三、城市专利运营的重点

城市专利运营体系的构建为城市专利运营工作的开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城市创新工作的重点内容,既注重打造城市特色资源优势,也着力形成城市与区域间的协同发展态势。

(一)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的专利供需对接机制

产学研协同创新是产业发展的重要创新方式。高校与科研院所是我国重要的创新主体,但科研导向下的“学院派”专利大都与产业链脱节,创新资源利用率不高。城市专利运营工作通过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的专利供需机制,围绕产业链统筹创新资源构建创新链,并借由订单式开发、面向产业的高价值专利培育、专利技术产业化孵化等具体方式实现城市专利创造与产业发展的无缝对接,发挥协同创新在支撑产业发展中的独特优势,从创新的源头为城市产业的发展注入动力。

(二)引导面向主导产业的专利集聚

城市专利运营的一大优势就是能够充分调动优势资源、实现集聚效应,而主导产业的发展又关乎城市的经济命脉。因此,促成优势资源与优势产业的结合将有效提升城市的发展动力。具体而言,专利集聚包括专利储备、服务集聚以及人才与资金的集聚。专利储备是根据专利分析的结果、围绕产业规划所确定的重点领域,开展与产业发展相关的核心技术专利、关键零部件专利、企业核心专利及专利组合的储备,其目的是通过关键、核心技术专利的获取,确保产业技术安全,提升产业的竞争优势。服务集聚着重通过整合资源,集聚服务力量,立足主导产业,挖掘知识产权服务需求,组织服务机构与创新主体供求对接,激活服务市场,发挥知识产权服务对产业技术创新的支撑作用。同时,通过激励与引导,提升服务机构服务能力,培育品牌机构,规范服务市场;深化交流,借鉴国内外先进理念,培养高端服务人才。人才与资金集聚则是通过集聚知识产权高层次人才与运营财政资金,着力打造专业的专利运营智囊团以及流畅的专利运营资金融通渠道,为城市专利运营工作的开展提供智力与财力支持。总之,城市作为区域经济的中心,在区域创新资源的集聚与整合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通过引导面向主导产业的专利集聚,能够有效促进城市—区域专利运营工作的开展。

(三)推动支撑产业升级的专利运用

当前,我国正处于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而转型升级的核心是“推动产业向价值链的高端发展”。从全球现代产业发展的实践看,在产业价值链的高端,普遍都是密集的知识产权布局,没有知识产权的支撑,任何企业都难以在价值链高端有立锥之地。而城市作为区域产业经济发展的聚力点,通过开展城市专利运营工作,能够有效整合行业内外战略资源,健全区域专利转化运用机制。通过专利筛选与组合构建专利池,建立专利共享、联合防御、集聚运营的利益协调机制和发展策略,从而不断优化创新成果运用环境,实现知识产权价值最大化,提升知识产权在城市产业转型升级中的支撑性作用。

结 语

城市专利运营是我国专利运营工作开展的重要途径,政府部门应加大在政策以及资金方面的支持力度,促使城市发展过程中专利运营与产业发展的有效融合。尤其应着重统筹利用各种创新资源,区别性地对待高校、企业、服务、金融机构在专利运营过程中优势性作用,着力打造职能明确、层次清晰的城市专利运营体系。此外,国家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城市创建工作正在稳步推进当中,城市专利运营体系的建设可以试点、示范创建工作为契机,结合自身优势,完善城市专利运营战略规划和专利运营政策体系,提升专利运营能力和专利运营服务水平。与此同时,在区域经济发展方面,城市专利运营体系的建设应充分考量自身专利资源禀赋与产业技术动向,进而谋划产业布局,有效发挥专利资源优势产业在区域产业经济转型升级中的辐射带动作用。通过建立专利运营公共服务平台,鼓励建立优势互补、具有较强专利风险防御能力的产业专利联盟;引导区域以专利资源利益共享为纽带深化产学研协作,加强产业转移接续过程中产业链与创新链之间的衔接配合,为相关产业提供技术创新支持和专利资源支撑。

Abstract:As the key activities for 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patent operations are becoming increasingly important to economic development. As the patent operations, subjuct at regional level, the city can gather all kinds of innovative resources effectively to play agglomeration effects. Based on the regional functional orientation, the city can also optimize the industrial technology structure and confi gure innovation resources to promote industrial evolution, then play the leading role on the regional industrial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In order to adapt to the new normal, the construction of city patent operating system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necessary and urgent.

Key Words:city patent operating system;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regional development

作者简介:李昶,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博士后,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管理司处长

猜你喜欢
专利知识产权体系
专利
水运工程(2022年7期)2022-07-29 08:37:38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发明与专利
传感器世界(2019年4期)2019-06-26 09:58:44
重庆五大举措打造知识产权强市
关于知识产权损害赔偿的几点思考
知识产权(2016年5期)2016-12-01 06:58:32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知识产权
江苏年鉴(2014年0期)2014-03-11 17:09:48
专利
知识产权侵权归责原则之探讨
江淮论坛(2011年2期)2011-03-20 14:14:21
“三位一体”德育教育体系评说
中国火炬(2010年7期)2010-07-25 10:2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