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符合群众意愿的系统化改革机制

2016-02-11 17:58田宪臣姚巧华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群众路线

韩 斌,田宪臣,姚巧华

(中共河南省委党校,河南郑州450002)



构建符合群众意愿的系统化改革机制

韩斌,田宪臣,姚巧华

(中共河南省委党校,河南郑州450002)

摘要:人民群众是改革的主体,我们必须坚持党的群众路线,通过践行群众路线来提升改革效能,为解决当前的全面深化改革提供决策思路,其关键之点在于构建符合群众意愿的系统化改革机制,把群众的智慧、群众的力量、群众的利益、群众的监督评判恰当地融入深化改革的全过程。

关键词:群众路线;改革效能;系统化机制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人民是改革的主体,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建立社会参与机制,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这就要求我们要把功夫下在做好群众的工作上,构建符合群众意愿的系统化改革机制。

一、汲取民智,构建改革决策机制

群众路线的伟大作用和实践生命力,首先在于能够最充分地调动群众的智慧。人民群众在社会变革的实践中,其思想触及的宽度、广度和深度蕴含着改革所要攻关的问题以及为解决问题所需要的科学方法和最佳对策,是改革永不枯竭的智慧源泉。因此,全面深化改革,要特别注重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形成以调动和汲取民智为途径的推进社会改革的良性机制。

1.搞好调查研究,问需于民。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而深化。改革改什么?从哪里着手?这些问题靠关起门来“憋思路”“凑点子”是行不通的。这首先要问广大人民群众。“好问则裕,自用则小”。早在1930年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就说,“遇到困难问题,只是叹气,不能解决”,要“迈开你的两脚,到你的工作范围的各部分各地方去走走,学个孔夫子的‘每事问’”[1]。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改革必须建立在扎实的系统的调查研究基础之上。党的正确的路线和政策是从群众中来的,是反映群众的要求的。群众是最大的课堂,人民是最好的老师。谋划改革,最洞悉实情的是人民群众。唯有“亲身征询于田野,躬身问计于百姓”,才能做到“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才能把握改革的内容,知道重点在哪里。

2.拜人民为师,问计于民。不仅改什么需要向人民群众“问”,而且怎么改也需要“问”,即要问计于民。今天的中国正处在社会剧烈转型期,爬坡过坎、矛盾重重、困难多多。发展中的难题要有新突破,改革要打开新局面,劲往哪里使、力向何处发,智慧就在群众之中。谋划思路向人民群众请教,改革措施向人民群众问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决定,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以及国防和军队建设六个方面,对全面深化改革的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进行了具体部署。而在细节上,究竟要怎么改,还必须发挥群众的智慧。要坚持开门搞改革,广开言路,激活群众积极参与改革决策,针对改革发展中的一些重要问题,认真听取群众和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努力提高改革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水平。尤是对一些事关群众切身利益、有可能引发利益冲突的重大问题,需要提高群众对公共决策的参与度,开展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全面研判改革力度、发展速度与社会可承受程度之间的相关性、协同性,把各种可能的因素研究深、研究透,把各种应对之策做细做实,努力实现改革的顺利推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群众普遍受益的有机统一。

3.推行协商民主,求得最大公约数。协商民主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改革领域中的重要体现。自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以来,协商民主就已经成为包括人民选举在内的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实现途径。中国共产党领导发展协商民主,其本质和最大目的是要把人民当家做主落到实处。民主选举为公仆的选任注入了人民的意愿、人民的力量,而协商民主则保证了人民依法有效行使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务的权利,并以此助推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现。按照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的那样,“在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下,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找到全社会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2]。按照中共中央印发的《关于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意见》,搞好协商民主,主要是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把协商民主的精神贯穿于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的各个方面。要注重培育公民社会,促进人民群众广泛参与改革协商;要拓宽协商渠道,丰富载体,搭建协商改革的依托平台;要创新协商形式,“更加活跃有序地组织专题协商、对口协商、界别协商、提案办理协商,增加协商密度,提高协商成效”[3]。

二、汇集民力,构建改革实施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讲,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制定好全面深化改革的方案仅仅是第一步,更为关键的是要把蓝图一步步地变为现实。

1.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尊重人才,建立广泛的人才培养机制。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就是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建立广泛的社会参与机制,鼓励先行先试。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本质上就是要尊重人才。要坚持把人才作为改革创新的第一资源,更加注重培养好、用好人才,把各类人才吸引到改革的大潮中来;要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使更丰富的人才资源迸发更强大的动力;要加大投入和积累人才资本,逐步提升以知识创新和知识服务为主的生产价值链,创造高成长性生产力;要打破身份壁垒,扫除体制障碍,让人人都有成长成才、脱颖而出的机会,让各类人才都有人生出彩的广阔天地;要在全社会大力提倡人才导向,发展人才文化,充分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

2.营造鼓励改革和发挥人民群众首创精神的良好氛围。要加大对人力资本投入的倾斜,提高群众的改革创新素质,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人民群众,让人人都有公平而充分的发展机会,培养和增强人们的实践能力和参与改革的能力。要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法制建设,使改革机制法制化,并以此来规范改革行为,使改革从政策主导逐步过渡到法制主导,营造出良好的社会竞争环境和保障环境,形成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上下互动的良好氛围。要进一步消除旧思想、旧观念和旧体制机制的障碍,树立简政放权、开放改革的新观念,提高党对改革的领导力和政府的执行力。特别重要的是要形成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舆论氛围,为改革创新提供充分宽松的空间。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强调,既要重视成功,更要宽容失败。从某种意义上讲,宽容失败就是鼓励创新。改革创新是一项艰苦的劳动,失败并非没有意义和价值,正是因为失败才为最终的成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教训。要完善创新评价、保障和激励机制,让“宽容失败就是鼓励创新”的观念融入人们的意识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之中。对于一些探索性强、风险性高的创业项目及科研人员,要注重从体制和机制上给予保障,为其提供更多的源头活水。

3.注重顶层设计与人民群众实践探索的有机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上强调:“要鼓励地方、基层、群众解放思想、积极探索,鼓励不同区域进行差别化试点,善于从群众关注的焦点、百姓生活的难点中寻找改革切入点,推动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良性互动、有机结合。”[4]顶层设计是对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结构、指导思想、改革目标以及实施措施的一个整体谋划,顶层设计更加关注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最大限度地防止了改革的不匹配、不协调和不平衡,确保改革的方向正确、目标清晰。但顶层设计自始至终离不开基层群众的探索,二者之间的关系实质上就是从实践中总结、概括、提炼经验和科学方法,反过来用于指导新的实践。只有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探索和创新,鼓励基层群众大胆试验、积累经验,才能不断为顶层设计提供正确的脚本,完善顶层设计,避免顶层设计成为空中楼阁。而只有从实践中得到的顶层设计,才是最“接地气”、最符合民情的方案,对实践才更具有针对性、指导性。当前,我们的全面深化改革已经到了深处,到处都是“硬骨头”和“险滩”,更需要顶层设计与基层实践形成良好的互动,形成推动改革的强大合力。

三、维护民利,构建利益协调机制

改革越是深入,越会触及一些深层次的利益,遇到的阻力障碍就会越大。在“触动利益往往比触动灵魂还难”的现实环境里,唯有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来谋划改革、推进改革,让人民群众切切实实从改革中得到实惠,让改革的成果更多地惠及人民,才能始终保持人民群众对改革的坚决支持和积极参与。

1.畅通群众利益诉求表达渠道。在社会转型期,主体多样化使利益诉求也变得多元化。社会各个阶层有着不同的利益表达需求,为各个阶层间不同的利益诉求制定出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协调好不同群众之间的利益矛盾,才能使不同的社会群体都能各展其能、各得其所、和谐共进,形成一个各阶层广泛参与和支持改革的良好局面。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引导群众树立正确的民主政治权利观,增强人民群众的利益表达意识,学会正确地表达利益诉求。搭建良好的社会平台来协调利益表达,这在实践中已经有了丰富的载体。如完善来信、来电、来访等常规投诉方式,健全领导预约接访、带案下访、定期巡访、上门回访等制度,为群众表达意见打造绿色通道;充分借助新媒体手段,开展网络问政,推行微信、微博互动,及时掌握群众的心理,了解社会舆情,建立全天候在线受理平台。实行群众利益诉求的受理责任落实机制,落实领导和当事人责任,严格划分分管单位、部门、人员的责任,推行包受理、包解决、包反馈的“三包”责任制。对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一定要认真受理和及时解决,争取把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化解在首要环节。

2.创新以民生为重点的服务群众载体。民生问题与群众的利益息息相关,切实维护好群众利益就要善于从就业、教育、住房、医疗、养老等方面入手,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要尽最大努力解决群众关注的难题。民生问题的产生,从根本上来讲,是由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决定的,因此解决民生的根本之道在于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我们应在现有的物质条件下,尽最大努力去改善民生,穷尽一切办法去积极作为。各地应普遍设立群众工作室和群众服务专线、建立服务群众的“流动站”、建立公共服务中心服务点、组建服务群众的“服务队”等。对于贫困地区,在国家大力推行精准扶贫、争取2020年全部脱贫的目标下,各地应设立必要的“帮扶金”,搭建好解决困难群众的诉求和解困平台。相关部门应借助新媒体技术,为群众开通行政服务中心微信公众账号,与老百姓实现时事“微服务”,这样既方便群众办事,也拉近了行政机关与群众之间的距离。这些既从群众实际出发,又紧扣时代脉搏的服务载体或制度创新,可以大大提升党政机关在改善民生、服务群众方面的成效。

3.完善维护群众利益的责任落实机制。利益重在落实,群众最不信任的就是政府的言行不一和缺乏公信力。强化组织领导,将维护群众利益作为一种责任,并将这种责任进行细化。不同部门可以根据其业务特点、工作内容确定维护群众利益的职责范围和权力界限,做到不逾界、不推诿。构建由党委政府主导、行业部门主管、纪检监察机关监督协调的维护群众利益的领导管理责任体系。要以目标管理为导向,对在维护群众利益中的目标任务的完成情况和群众满意度进行测评,要扩大群众在考核评价中的发言权和参与度,使群众评议的比重在干部考核中占到一定的比例。同时,纪检监察机关要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将监督检查作为一种制度固定下来,对损害群众利益的政策和行为要及时纠正,对严重危害群众利益的案情要加重处罚。组织部门应将实现和维护群众利益的情况纳入党员干部年度考核的参考要素,对维护群众利益工作做得好的单位和人员进行表彰,发挥测评的导向作用。要强化多方监督,动员社会各界人士广泛参与到对党员干部维护群众利益的监督评议中来,加大情况通报制度的落实,对事关群众利益的重要决策和重大项目应公开公示。采取措施鼓励新闻媒体尤其是互联网对社会保障、粮食补贴、疾病救助、公共租赁房等与群众利益息息相关的事项进行监督报道。

四、以民为尺,构建监督评判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党的执政水平和执政成效都不是由自己说了算,必须而且只能由人民来评判。人民是我们党的工作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坚持群众路线,就要真正让人民来评判我们的工作”[5]。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人民是自己利益最好的“守夜人”,“只有让人民起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改革的最大目的是为了人民的幸福,改革成果和成效必须由人民来评判,要把人民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作为最根本的衡量标尺。改革无论改什么、怎么改,归根到底要以老百姓的满意与否作为检验标准,老百姓不满意的改革一定是失败的改革。

1.完善干部廉洁从政的群众评议机制。党风廉政建设关乎民心向背、关乎党的事业成败,其基本要求是领导干部要能够做到秉公用权、为政清廉,这也是人民群众的殷切期待。《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对党员干部廉洁从政的行为规范作了详细的规定,即:禁止利用职权和职务上的影响谋取不正当利益;禁止私自从事营利性活动;禁止违反公共财物管理和使用的规定,假公济私、化公为私;禁止违反规定选拔任用干部;禁止利用职权和职务上的影响为亲属及身边工作人员谋取利益;禁止讲排场、比阔气、挥霍公款、铺张浪费;禁止违反规定干预和插手市场经济活动,谋取私利;禁止脱离实际,弄虚作假,损害群众利益和党群干群关系。这八条禁令可以说是领导干部为官从政的最低道德底线和行为准则,也为群众监督干部提供了最基本的依据。从践行群众路线的方面来看,领导干部能否做到廉洁从政,是否存在着“庸、懒、散、贪”问题,实质上也是搞好干群关系的重要节点。此外,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还提出了领导干部的“五好”标准,即: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这“五好”标准又为群众监督评价干部提供了一个标准。因此,要依托这两方面的标准,创造条件,充分发挥群众的监督评议作用;从规范权力运行和制约机制着手,确定权力边界,明确领导干部责任,大力推进党务公开和政务公开,把公权力放置于阳光之下,主动接受群众的监督;搭建平台和载体,畅通群众监督渠道,在重大决策、重要人事任免等事项上确保广大人民群众的知情权、评判权;发挥群众监督的导向功能,切实把群众对领导干部廉洁从政的评议列为选拔使用、考核干部的必要条件,督促干部敬畏群众,真正为民执好政、掌好权,把主要精力用到为群众办实事上。

2.激发新媒体的监督功能。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新媒体的广泛应用,党群干群之间的沟通有了新的形式和媒介。以手机网络和计算机网络为主体的新媒体因其便捷高效赢得了众人的喜爱,在社会交往中展现出了不可比拟的优势。作为新时代的领导干部,也要与时俱进,主动使用、发挥和引导新媒体的独特功效,达成群众与领导干部之间的良性互动。同时,作为执政者,还要勇于、敢于、善于发挥好新媒体的监督作用。领导干部善于发挥媒体的监督,是政治现代化的巨大进步,是良政善治的重要保障。公开是接受监督的前提。如果政府做不到公开透明,就会使媒体对政府实施监督产生困难。因此,政府应通过官方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等载体对有关工作进行公示、公开,加大信息披露;开设互动交流平台,倾听群众的意见;利用电子邮箱、政务微博、微信、论坛、网站留言以及热线等方式,了解群众对领导干部言行的感受和态度,回应人民群众的关切。领导干部自己也可以通过个人网页、微博、微信、聊天室等方式,与群众加强日常互动交流,弄清群众的真实想法,对群众提出的、确实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和改正。要加强对新媒体的舆论监督引导,确保舆论监督的方向。在移动互联时代下,人人都是监督员,人人都是传声筒。新媒体的时效性和群聚效应汇集了大量的信息舆论场,能迅速制造新闻热点,对某些地区、某些事件或特定的当事人形成强大的讨论场域。这种聚集讨论可以在很短时间内出现大量的信息涌流,有助于我们对相关事件进行跟踪调查。近年来,诸多腐败案件如天价烟、“房妹”、“表叔”等事件,都是在新媒体舆论监督声中浮出水面的,媒体监督呈现出了巨大的能量。因此,我们要创造条件,激发新媒体监督的功能,发挥群众监督的力量。

3.构建以群众路线为导向的考核机制。科学、合理、公正的考核评价在干部管理中发挥着评判、导向、激励、规范、监督等多项功能。考核评价干部是一项极其复杂的工作,不同的测评对象、不同的考评主体、不同的测评内容以及测评方法,都会对考评结果产生巨大的影响。但就考评内容而言,以往的内容多偏重于岗位职责,而对解决民生的考核似乎权重较轻,甚至没有;就考评主体而言,以往的考核一般只包括上级党的组织部门、纪委,同级的组织部、纪委等部门,而作为领导干部服务的对象——群众考评主体则常常缺位。因此,今后的考评考核机制改革,一定要增加群众的选项。要以群众路线为导向,建立健全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机制,保证领导干部在工作中能够自觉做到深入群众,时刻把践行群众路线融入改革决策和联系群众中,不断拉近与广大人民群众之间的情感。要完善干部考核管理制度,主要是把领导干部践行群众路线的情况纳入目标管理范围之内,把年度考评与践行群众路线挂起钩来。通过改进考核方式,拓宽人民群众民主评议的范围,加大对领导干部服务对象的意见征集力度,重视领导干部联系服务群众的效果。要把考核标准细化,健全指标评价体系,把领导干部践行群众路线的具体内容、方法步骤、工作要求、实施过程等指标标准化,把理论上的践行群众路线转化为具体的行为准则。通过考核标准的细化,促使领导干部把联系群众的工作做细做实。要重视对考评结果的反馈与应用,如果仅考评不运用,则失去了考评对履职者的激励和鞭策功能。要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奖惩机制,对能够真正践行群众路线,真心联系群众,真正做到“为民、务实、清廉”的干部进行表彰,并要有一定的物质或精神奖励;相反,对违反群众路线、严重脱离群众甚至侵害群众利益的行为要给予揭露和曝光,重者要给予处罚。还要把考评结果与干部选拔任用挂钩,形成践行群众路线的良好风尚。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10.

[2]习近平.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EB/OL].http://news. xinhuanet.com/yuqing/2014-09/22/c_127014744. htm,2014-09-24/2016-01-20.

[3]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EB/OL]. http://finance.ifeng.com/a/20131115/ 11093995_0.shtml,2013-11-15/2016-01-20.

[4]推动改革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互动[J].实践(党的教育版),2015,(1).

[5]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外文局.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28.

[责任编辑王亚伟]

作者简介:韩斌(1962—),男,河南沈丘人,中共河南省委党校副教授;田宪臣(1965—),男,河南汤阴人,博士,中共河南省委党校教授;姚巧华(1974—),女,河南内乡人,博士,中共河南省委党校副教授。

基金项目:2014年度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课题(编号:2014BKS007)阶段性成果

收稿日期:2016-02-05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701(2016)02-0057-05

猜你喜欢
群众路线
走好群众路线是加快企业发展的重要载体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践行群众路线的历史考察与经验研究
监督官员权力,群众路线是个“好帮手”
弘扬遵义会议精神,践行党的群众路线
坚持群众路线是农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王道”
坚持党的群众路线 做好企业思想政治工作
新形势下地市报如何运用新媒体走好群众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