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宗保
(中共达州市委党校,四川达州635099)
绿色发展理念下推进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探究
——以四川达州为例
薛宗保
(中共达州市委党校,四川达州635099)
城市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生态文明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要求。以绿色发展新理念为引领,在城市新一轮发展中抢抓新机遇,需从以生态城市为目标,提升整体形象;以生态建设为基础,加快生态修复;推广生态循环农业,加快绿色发展;加快工业结构优化,发展生态工业;发展绿色生态旅游,助力绿色产业等方面重点探索,以此推进达州城市绿色发展。
绿色发展;生态文明;发展理念;生态环境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将“美丽中国建设”首次写入国家战略,反映了党对“绿色发展”理念的重视。这不仅为我们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如何开展指明了方向,更拓展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城市是人类重要的生产、生活聚集区域,建设生态文明城市,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实践,也是美丽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破解城市建设发展与生态环境这一对矛盾,当下就必须坚持以绿色发展新理念为引领。
(一)城市绿色发展
城市是现代社会文明与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载体,城市的发展水平和发展方式一定程度上反映一个国家的现代化水平。绿色发展是当今世界发展的潮流与主要趋势,也是当代人不可推卸的责任。党的十八大把加快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积极推动我国经济实现绿色转型。十八届五中全会更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角度,将绿色发展定位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
从理论和实践上看,绿色发展与城市经济具有内在一致性,城市经济本质上是空间集聚经济,强调空间投入产出的合意比例,具有降低资源消耗、实现绿色发展的内在要求,而绿色发展也需要通过城市经济社会的进步来实现和提升。
(二)生态文明城市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成果之一,生态文明城市是由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组成的复合有机系统。它具有人地关系和谐、资源利用高效、环境优美舒适、生态优良持续、经济运行良好、社会文明有序等特点。“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本质是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宗旨,以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同发展为基准,以全面提升居民持久的生活品质为目标,大力提升各类自然资源的维护和利用效能,进而实现优化资源配置,持续促进人类社会、经济与自然生态的和谐共存与协调发展。因而,从国家、政府到社会,都应该给予十足的肯定与重视。
(一)生态城市创建扎实推进
近年来,达州积极推进生态市创建工作,生态人居环境得到较大改善。一是积极创建生态市。编制了《达州市生态市建设规划(2008-2020年)》,并作出了《关于加强生态市建设的决定》。生态县(市)建设工作稳步推进。二是已成功创建四川省园林城市、森林城市和环保模范城市,正努力争创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和四川省文明城市。初步形成了“城市森林化、道路林荫化、单位(小区)花园化、通道庭院景观化”的新格局。三是大力加强生态细胞建设。积极开展绿色小区、绿色学校、绿色乡镇、生态家园等“生态细胞”建设工程,实现了生态园林发展的新跨越。四是着力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目前已建成各类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有30余处。重点生态工程成效显著。全市天保工程、退耕还林工程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现有森林面积64.4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41.51%,有力促进了辖区的生态保护与建设。
(二)城市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市域内主要污染物的排放得到有效控制。在经济社会持续高速发展,减排形势极为严峻的情况下,全市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量通过有效治理并逐步得以控制。通过大力实施节能减排工程,环境质量明显改善。达州市城区环境空气质量达标率达91.8%。全市20个地表水监测断面中,Ⅰ-Ⅲ类水质断面比例占80%,主要河流水质相对稳定了下来。全市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到了地表水Ⅲ类标准。通过进一步强化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整治,面源污染治理强力推进,全市畜禽养殖企业的污染治理逐渐改善,先后对23家规模化畜禽养殖场进行了限期整治。加强乡镇饮用水源地环境保护,完成了全市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环境调查工作,加强监管和监测,有效保障了全市乡镇饮用水源地水质安全,进一步改善了环境质量。
(三)环保基础设施加快建设
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建成了一批重大环保基础设施项目,有效地改善了环境保护基础条件。一是强力推进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实现了县县建成污水处理厂的目标,截至2015年8月全市新增污水处理能力19.5万吨/日,可年削减化学需氧量1000多吨,新增工业废水治理设施处理能力22.5万吨/日,对改善区域水环境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二是加快城区管网改造。期间,共建设城市污水管网210.47公里,大大提高了城区污水的收集率和处置率。三是加快垃圾处理场建设。目前已实现县县建成垃圾填埋场,并配套建设了渗滤液处理设施。建成两条350吨/日的垃圾焚烧发电生产线,日处理生活垃圾700余吨;市医疗废物集中处置中心建成并投入使用,日处理医疗废物5吨,全市实现了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四是加快乡镇生活污水治理步伐。全市已有15家乡镇生活污水处理项目已相继建成投入使用。
(一)经济基础较为薄弱
达州属革命老区、丘陵山区、自然灾害频发地区,人口多、底子薄、基础差、欠发达仍是最大的市情。产业主要集中在能源化工、建材冶金、机电制造等方面,产业链条不长,竞争优势不强,龙头企业较少,集聚成群不够,农业农村发展滞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还处于起步阶段,农业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生产程度不高,第三产业规模较小,从业人员素质不高,对全市经济的贡献能力较弱。经济基础薄弱,城市产业发展滞后,产业转型升级任务艰巨,成为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最大的制约。
(二)生态承载能力有限
近年来,达州虽大力实施了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封山育林等生态建设工程,森林植被总量不断增加,但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的矛盾仍然比较突出。尤其是经济发展方式仍然较为粗放,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日益明显。然而,问题也不少。城市环境污染治理任重道远,农村环境污染有加剧趋势,城市水源地面临污染的现象仍然比较突出。
(三)产业结构刚性制约
达州是工业主导型城市,资源型产业仍占主导地位,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的逐步加快,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陆续展开,以及人口的增长、扩大内需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等消费需求的增长,特别是占全社会能源消耗70%左右的第二产业结构重型化特征明显,导致我市高耗能刚性需求增大,加之新能源和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受到投入大、周期长、国家政策和技术限制等多种原因,能源结构调整的任务艰巨。垃圾回收、物资运输、仓储管理等中间循环经济产业滞后,达州还没有一家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规模化的垃圾回收和分类处理企业,行业管理混乱,存在粗放式发展,分散式管理、低效率处理等现象,造成资源的大量损失和严重浪费。大多数人还远未形成生态理念。在政策层面,可持续发展观和生态文明理念有待于强化,少数领导干部仍然存在“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的思想,尚未将生态文明建设思想贯穿于政策制定、执行落实、意见反馈、考核评价全过程。在市场层面,发展生态经济效益回收周期长,企业过分追求当前的经济效益,陷入“资源-产品-污染排放”的单一式过程,对发展生态经济不够重视,未将其视为抢占市场制高点的发展机遇,全市拥有丰富的特色农产品及中药材资源,但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不足。在社会层面,市民大多对生态文明认识不足。
(一)以生态城市为目标,提升整体形象
生态城市是现代城市发展的共同追求。达州未来人口将向城市和城镇聚集并出现空间分布差异化,城市与城镇将作为自然、半自然区人口生态移民、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目的地,因此要集中力量发展生态城市。一要大力实施新型城市化战略。要按照“南延西扩东跨、适度向北发展”的思路,分片区、分组团拓展城市空间,形成“一城六片”的布局结构,构建10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框架。科学编制旧城改造规划,合理确定开发强度,有序推进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加快疏解旧城人口,提升旧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承载能力,不断改善人居环境。二要构建现代生态城镇体系。坚持秉承绿色、循环、低碳理念,统筹考虑主体功能区划分,突出互补联动、特色发展,加快县(市)城市总规修编,着力优化城镇化发展格局,加速构建低碳建筑、湿地系统、公共交通、土地集约、废弃物回收、可再生能源利用的“1+5+20+120”生态城镇体系。提升城镇质量和品位,打造宜居、宜业、宜旅城镇。三要城乡统筹协调发展。要实现城镇、产业、农村共赢协同发展,加快城镇体系建设关键是城乡统筹,以此带动农业现代化。不但要加快达州中心城市建设,加速县城变城市,扩大小城镇规模,同时也要加快新农村综合体建设和聚居点建设,建成秦巴地区新农村综合体试验区,扩大城镇对农村延伸的广度和深度,全面带动农村发展。
(二)以生态建设为基础,加快生态修复
有计划、有步骤修复被破坏的山体、河流、湿地、植被,使受损生态系统得到恢复或使生态系统向良性循环方向发展。一要大力推进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加强万源、宣汉北部秦巴生物多样性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增强涵养水源和水土保持能力。大力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重点生态工程,大力强化林业生态的保障功能,加快实施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生态移民。加强国省道交通干线防护林建设。全面推进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加强重点流域的水土保持,构建以州河、渠江等主要江河水系为骨架,以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和风景名胜区为重要组成的生态安全格局。二要对重点生态功能区实施有效保护。要加快建立嘉陵江上游生态防护林保护区、重要水源涵养区和州河源头区等若干生态功能保护区,划定生态红线。要在继续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及水土保持工程的基础上,对25度以上的坡耕地、生态脆弱区、江河源头、湖库周围等区域优先实施退耕还林(还草),严禁在该区域内进行任何有碍生态保护的活动。加快对州河流域的治理,各县(市、区)所在城镇集中饮用水源地建成水源保护区,确保罗江口电站水库、江口湖电站水库、宝石桥水库、乌木水库、南阳滩电站水库(含巴河州河汇流区)等库区和饮用水源保护区的环境安全。三要对重点资源开发进行强制性保护。实施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工程。
(三)推广生态循环农业,加快绿色发展
加快现代农业建设,迫切需要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同时,也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然选择。一要完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切实保护基本农田,深入实施千亿斤粮食工程,大力实施农业“4+8”工程,深化“六带三区两基地”建设,整合涉农资金,拓宽融资渠道,引导城市工商资本投入农业,推进集中连片农建综合示范区、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二要推广农业经济循环模式。大力推进猪-沼-果(蔬)、林地-畜禽粪便-鱼-稻(鸭)、疏林地套种黑麦草、茶叶、废菌棒作基质无土栽培蔬菜等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着力构建富硒茶叶、现代食用菌、苎麻复合经营、油橄榄、中药材等产业循环经济链;加大对生态农业科技投入和人才培育,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与农产品质量的监管,加大培育无公害、绿色、有机、富硒农产品品牌。三要加快新农村聚居点建设,科学规划村庄建设布局,开发集休闲、观光、体验为一体的观光农业,大力整治城乡环境,强化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
(四)加快工业结构优化,发展生态工业
生态工业是城市生态经济的重要内容,必须加快工业化进程,全力发展生态工业,扩大工业经济总量,提高工业增加值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一要推动工业园区生态化改造。明确园区产业导向,强化入园企业的审批管理和企业协作,鼓励企业专业化、集约化、链条化发展。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加快科技攻关,实施资源化利用示范项目,极开展企业内或企业间“三废”的资源化综合利用,减少污染排放和提升废弃物回收利用率,形成各具特色、互为补充、废物交换、生态循环的园区生态经济体系,提升园区可持续发展能力。二要优化工业生产力布局。根据各地环境承载力和区域功能,加快结构调整步伐,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生态环境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三要构建循环工业产业链。依托丰富的天然气、硫磺等资源优势,以产业基地为载体,产业链条为纽带,上下游产业深入衔接,关联企业集聚发展的循环工业体系加快产业整合,快速发展天然气_合成氨-尿素-三聚氰胺”、“钢铁冶炼-煤气-甲醇-二甲醚”、天然气(LNG/CNG)新能源汽车、煤-电-冶-建和中药材加工等循环产业链。四要创建“绿色企业”。大力发展节能减排技术,积极开展清洁生产,落实能源消费、建筑垃圾、工业固体废弃物、包装废弃物等“城市矿产”的减量化和综合化利用,实现“两化”发展与人与自然相和谐。
(五)发展绿色生态旅游,助力绿色产业
达州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川东旅游类型最齐全和旅游资源最丰富的城市,要充分利用旅游资源优势,建设新型生态旅游大市。充分依托巴山风光、巴人文化、红色旅游三大资源品牌,以特色花卉、生态经济园林建设-景观培育-旅游园区、精品线路培育-历史、文化遗址宣传-旅游产品生产加工-旅游服务业发展三条发展路线,加快建设以八台山、花萼山、万源保卫战、神剑园、真佛山、犀牛山等为主的生态、红色、民俗、宗教和休闲度假五大旅游产品。按照“一枢纽、两中心、三基地”的总体思路,加强与周边市区域合作和市内区间合作,把达州建成黄金旅游线上的生态旅游重要目的地。
[1]赵峥.我国城市绿色发展的战略路径[J].中国国情国力,2014,(9).
[2]秦伟山,张义丰,袁境.生态文明城市评价指标体系与水平测度[J].资源科学,2013,35(8).
[3]王家贵.试论“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及其评估指标体系[J].城市发展研究,2012,21(9).
责任编辑:秦利民
F29
B
10.3969/j.issn.1009-6922.2016.06.16
1009-6922(2016)06-插八-03
2016-09-13
薛宗保(1982—),男,重庆南岸人,中共达州市委党校科研部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区域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