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丽
(江西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西 赣州 341000)
共产主义理想与中国梦的关系考辨
柳丽
(江西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西 赣州 341000)
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梦都具备视野宽广、内涵丰富的特质,都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旗帜,两者的关系体现为:共产主义理想是中国梦的汇集,中国梦体现了共产主义理想的内在本质;中国梦是共产主义理想的阶段性目标,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的愿景目标;中国共产党对共产主义理想的构筑和中国梦的追逐是一个以实践为现实坐标、以未来为指向的互生互动的过程,构成一个动态的发展体系。随着社会主义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中国梦必将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也会成为历史的必然。
共产主义理想;中国梦;关系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拥有8800多万党员的大党,无论战争时期还是和平年代,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团结一致地进行革命和建设,靠的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和对中国梦的不懈追求。邓小平认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一种精神动力。”[1]中国梦既反映了每一代中国人的美好追求,又是社会发展目标的深刻体现。党的十八大以后,随着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梦内涵的阐述,中国梦再次成为学术界的焦点。中国梦和共产主义理想都具备视野宽广、内涵丰富的特质,都是凝聚人心的精神力量,能激发全体人民的潜能和创造力,进而为实现共产主义的宏伟目标而共同奋斗。考察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梦的关系,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必然。
中国共产党始终坚信共产主义理想,马克思主义也成为我党心中高扬的精神旗帜。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史,既是一部践行共产主义的实践史,又是一部追逐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的中国梦的历史。从历史沉淀来看,共产主义理想就是中国梦的汇集。中华民族从未放弃过对梦的追逐,曾先后出现汉代雄风、大唐伟业和康乾盛世的昌盛局面,这是中华民族永远的丰功伟绩,体现了中国人民自尊、自信和自强的民族信念,这种信念支撑着伟大的民族走过了5000年的沧桑岁月。近代以来,随着西方坚船利炮的轰击,晚清政府岌岌可危。资产阶级民主派、资产阶级共和派和地主阶级改革派怀着使国家富强、社会文明和人民幸福的坚定信念,纷纷登上历史舞台改革自强,试图把中华民族从水深火热之中挽救出来,但均以失败告终。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成为全党全国人民心中永远的精神追求,而且这种追求从未止息。在这种理想信念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信心满满带领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改革开放的宏伟事业,并提出了中国梦的伟大构想。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征程中,中国共产党对共产主义始终怀有坚定的信念,提出了一系列坚定理想信念的新思想新论断,也把对中国梦的追逐推向新的历史阶段。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高度关注共产党员组织上入党、思想上没有入党的问题。所谓在思想上入党,其实就是解决共产党员理想信念问题,即无产阶级世界观的确立。邓小平也非常重视共产党员理想信念的确立问题。在总结社会主义革命建设的经验时,邓小平认为:“我们多年奋斗就是为了共产主义,我们的信念理想就是要搞共产主义,在我们最困难的时期,共产主义理想是我们的精神支柱,多少人牺牲就是为了实现这个理想。”[2]针对西方帝国主义的和平演变,邓小平告诫党员干部要提高警惕、提高思想觉悟,确立共产主义信仰。只有广大党员干部坚定共产主义信念,才能在思想上构筑反对西方敌对势力的防线,才能保证社会主义建设沿着正确方向发展。江泽民认为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党员干部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是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塑造的关键环节。1999年,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78周年座谈会上,针对部分党员干部理想信念不够坚定的问题,江泽民指出了共产党员的根本政治信仰是共产主义。2001年,在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的纪念大会上,江泽民着重强调,共产党员要为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如果缺乏这样高尚的理想信念,就不是合格的共产党员。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对共产党员提出了坚定共产主义信念的基本要求。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强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设,使广大党员、干部成为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模范,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3]胡锦涛在抗洪救灾基层党组织座谈会上指出,“必须坚持正确的理想信念,始终把教育全党坚定不移地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作为党的建设的根本任务”[4]。党的十八大报告进一步阐述了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梦的关系问题,即中国梦体现了共产主义理想的内在本质,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坐标。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会议上,习近平指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5]要求共产党员要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保持高昂的精神状态和高尚的情怀。这意味着坚定的理想信念不仅可以更好地塑造党员干部的世界观、人生观,而且能较好地防范意识形态领域里的各种进攻。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还多次谈到中国梦的问题,他认为在全体中国人民为实现共产主义共同奋斗的过程中,在克服各种艰难险阻中会形成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这种凝聚人心的力量就是中国梦。
在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把发展生产力和为人民谋福祉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这也是对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的中国梦的最好昭示。实际上,中国共产党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的每一个奋斗历程,都是对中国梦深刻内涵的诠释和丰富内容的汇集,昭示着中国梦实现的历史必然性。
中国梦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力量,是全体中国人民共同的梦想,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内涵。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发展、进步和富强成为中国人民共同的梦想。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中国梦的内容更为具体,目标指向更为明确,把国家富强梦同人民幸福安康梦紧密联系起来。为实现这一宏伟目标,许多共产党员不惜抛头颅,洒热血,贡献出了青春乃至生命。这样的梦想既是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支撑,又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近现代历史上,无数志士仁人为了实现救亡图存、民族振兴的中国梦而不断奋斗和抗争。面对晚清政府内忧外患的复杂形势,洋务派提出了不触动封建统治阶级基础、维护其经济利益的救亡图存方案。他们在“自强”“求富”口号的激励下,兴办现代军事工业,由于种种原因,洋务派的“自强求富梦”以失败告终。为了粉碎帝国主义妄图瓜分中国的企图,农民阶级对“中国向何处去”作了最好展望,提出建立一个美好的太平天国的目标。由于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性,农民阶级的天国梦也最终失败。此后,无论是维新派的改良梦还是资产阶级的共和梦,都没有解决中国社会发展问题,也没有实现中国人民富强文明的梦想,这一重任历史地落在了中国共产党身上。中国共产党在这一伟大梦想的感召下,以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为宗旨,不断探索未来中国的前途和命运,继续书写着中国梦的历史新篇章。无论形势如何严峻复杂,共产党人从未丧失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斗争中,是共产主义的信仰支撑无数革命者英勇对敌,甚至以牺牲自己生命为代价。在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的1938年,为了激励全国人民的斗志,毛泽东对未来进行了展望,认为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就是最终要建立一个自由平等民主公平的现代国家、新型国家。毛泽东对中国社会发展目标的阐述,为处于低谷中的中国人民指明了前进方向,带来了信心和力量。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的新兴社会主义国家不仅面临着中国如何发展的问题,也面临着落后的中国将要实现什么梦想的问题。在民主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作为奋斗梦想。新中国成立后,这一梦想进入了具体实施阶段。因此,在党的八大召开前夕,毛泽东就提出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两步走”战略。1956年,面对蓬勃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局面,毛泽东指出:“再过四五十年,就是2001年,进入到21世纪的时候,中国的面目更加要大变。中国将变成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工业国……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6]这是毛泽东对中国梦的正式阐述,鲜明地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理想目标。“对人类有较大贡献”是毛泽东一生的诉求,体现了中国梦视野的宽广性以及中国梦与世界梦的统一性。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展现了一系列新的景象,中国梦的时代特色更为鲜明。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党和国家领导人把20世纪末实现小康社会作为奋斗目标。1979年12月,邓小平同日本首相大平正芳会谈,这位首相向邓小平提出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蓝图是什么的问题。邓小平指出:“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7]在党的十三大报告中,依据邓小平的战略构想,鲜明地阐述了“三步走”发展战略: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这个任务已经基本实现。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三步走”战略阶段性目标的提出和实现,为中国梦的构筑奠定了基础条件。
21世纪以来,中国社会发展进入了实现“三步走”战略的关键时期,这需要全国人民努力奋斗、攻坚克难,在21世纪中叶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力争把几代中国共产党人追求的中国梦变为现实。为此,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一系列的阶段性目标,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规划了中国梦的发展方向,党的十七大提出了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党的十八大又提出了“两个一百年”的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一系列讲话中多次谈到共产党员的理想信念和中国梦的问题。2013年,习近平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指出:“中国梦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也是青年一代应该牢固树立的远大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带领人民历经千辛万苦找到的实现中国梦的正确道路,也是广大青年应该牢固确立的人生信念。”[8]这段话鲜明地阐述了中国梦与理想信念的重要性。中国梦是不同时代中国人理想信念的汇集,集中体现了每一代中国人以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目标的诉求。
中国梦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的演进,是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阶段性目标的体现。这是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核心,不断构筑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的中国梦的历史过程。中国共产党对中国梦的追逐过程,是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的必由之路。
中国梦是中华民族高扬的精神旗帜和永不褪色的精神坐标,体现了中华民族崇高的理想信念和对美好未来的最好展望。以坚定社会主义信念为核心,中国共产党的追梦过程和共产主义理想的建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发展体系,两者互生互动,共同指向美好的未来。
在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感召下,中国共产党把中国梦作为中国当前的发展目标。共产主义理想在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状态,对中国梦起着统领作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共产主义社会宏伟蓝图的设计为中国共产党理想信念的塑造奠定了理论基础,提供了方法指导。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展望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美好愿景:“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9]这是对共产主义理想社会的最初描述,为无产阶级指明了奋斗方向。列宁坚信共产主义实现的必然性,呼吁无产阶级在斗争中团结起来并担负起应有的责任:“捍卫自己的国际主义,巩固自己的社会主义信念。”[10]在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感召下,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并把共产主义视为终生的奋斗目标。尽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面对不同的历史任务,共产党会提出不同的发展战略,但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却是共产党员不变的追求。在革命战争年代,无数共产党员为了建立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新中国,终其一生地奋斗,就是因为中国共产党有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在新时期,为了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国共产党实行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战略决策,并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不断调整改变发展战略,这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崇高理想信念的指引。
中国共产党对中国梦的追求,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持、对中国精神的弘扬和对民生幸福的展望,也昭示了共产主义理想实现的历史必然性。一方面,中国梦同非洲梦、世界梦的和谐共存性。中国梦同“实现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世界梦和“实现联合自强,发展振兴”的非洲梦具有内涵上的一致性,体现了中国梦与非洲梦、世界梦的内在统一性。另一方面,中国梦昭示了世界共产主义实现的必然性。中国梦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共产主义理想的追求,昭示了世界共产主义是一种历史的必然。实现中国梦需要道路自信,这需要坚持走科学的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国梦需要理论自信,这需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理论支撑;实现中国梦需要制度自信,这需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供根本保障。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同样需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并要在社会主义制度框架内设计完成。中国梦和共产主义理想具有内在的契合性,两者都需要对中国道路的坚持、对中国精神的弘扬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坚持。
共产主义理想是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美好愿景,中国梦是共产主义理想的阶段性目标,两者的实现都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的理论体系。共产主义理想是共产党员的精神追求和奋斗目标,它的实现需要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在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征程中,中国共产党不断追逐着中国梦,也用自身的行动印证了共产主义理想实现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必然性。伴随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整体推进,社会主义发展阶段性目标的实现,中国梦的内容将更为丰富,对共产主义的信念也将更加坚定。无论是中国梦还是共产主义远大理想,都是在社会主义制度框架内的一种美好的设想和追求,并建立在社会主义经济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和精神文化不断丰富的基础之上。随着社会主义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中国梦终将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也会成为历史的必然。
[1][2]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63,137.
[3]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39.
[4]胡锦涛.在抗震救灾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优秀共产党员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11.
[5][8]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5,50.
[6]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56.
[7]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37.
[9]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66.
[10]列宁全集(第2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14.
[责任编辑张敬燕]
D61
A
1671-6701(2016)04-0018-04
2016-05-20
2014年度江西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编号:JXYJG-2014-109)、2014年度江西理工大学人文社科一般项目(编号:HSFJ2014-G05)阶段性成果
柳丽(1980—),女,山东汶上人,博士,江西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