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践行共享发展理念

2016-02-11 11:34常东秀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小康小康社会理念

常东秀

(山西财贸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太原 030031)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践行共享发展理念

常东秀

(山西财贸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太原030031)

共享发展理念植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现实要求,我们要树立目标意识,实现决胜小康;树立问题意识,补齐小康短板。共享发展理念的科学内涵契合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我们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坚持和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依靠人民,把人民所想所思作为党和国家制定一切路线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共享我国现有的一切公共资源。共享发展理念的具体部署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举措,我们要积极实施脱贫攻坚工程,增加公共服务供给,缩小收入差距,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共享发展理念;“以人民为中心”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制定“十三五”规划的建议,为这关键的五年指明了方向、树立了理念、提出了目标。而这五年也恰好是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的五年,二者高度契合。“十三五”规划提出了新的“五大发展理念”,其中,共享发展理念是核心,是出发点和归宿,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着必然的联系。所以,当前如何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践行和确保实现共享发展理念,事关改革开放大局,事关全国人民的期望,也事关社会的和谐稳定与国家的长治久安。

一、共享发展理念植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现实要求

当前,改革开放进入关键时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倒计时。在这最后的五年决胜时期,迎难而上,顺利实现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成为全国人民的迫切愿望。“十三五”规划提出的共享发展理念,正是基于实现全面小康时间紧任务重的目标考虑,也是树立目标意识和问题意识、实现决胜小康的现实要求。

(一)树立目标意识,实现决胜小康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人民生活大幅改善,由最初的温饱发展到后来的基本实现小康。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也是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现在已经进入倒计时,时间紧任务重。所以,当前党中央号召全国上下要树立目标意识,打好最后的攻坚战,以期顺利实现决胜小康的目标。“十三五”规划提出共享发展理念,向人们吹响了前进的号角,也是动员全国人民的发展理念,旨在说明我们所建成的小康必须是全民全面的小康,必须是13亿多人共享的小康,是增进全国人民福祉和实现共同富裕的小康,当然也是全国人民共建的小康。所以,在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全国人民只有坚定树立目标意识,坚持目标导向、目标引领,坚定共建共享的理念,齐心协力同抓共管,才能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

(二)树立问题意识,补齐小康短板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问题和难点主要就在“全面”二字上,正是因为一些地区、一些人员和一些领域所存在的短板,从而影响到了全面小康的实现。党的十八大以来,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改革奋进、锐意进取,开拓了“五位一体”的全面建设格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显著成效,发展不全面、不合理、不完善、不可持续的局面得到了明显改善。但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由于长期以来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受一些急功近利和不合时宜发展观念和方式的影响,长期以来积累的社会矛盾和问题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社会中还普遍存在着收入差距扩大、城乡发展不合理、教育医疗不平等、社会保障不健全等影响全面小康目标实现的一些发展中的短板和问题。所以,当前针对小康社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破解发展难题,补齐小康短板,成为党和国家的主要任务。共享发展理念就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树立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的前提下提出来的,是问题倒逼的结果,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

二、共享发展理念的科学内涵契合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

放眼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只有坚持共享发展理念,确保人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才能顺利实现预期目标。因此,共享发展理念与全面小康内涵相通,主旨目标一致。当前及今后,只有以共享发展理念谋篇布局,才能取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伟大目标的决定性胜利。

(一)坚持发展为了人民

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就是坚持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也是“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集中体现。党的全部使命和任务,说到底就是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是要建设不让一个人掉队的小康,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小康,而不是只有“总值”和“人均”的小康,这也正是共享发展理念的本质所在,共享发展强调的正是共同享有和享用社会资源。所以,共享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二者的内涵和目标是相同的,都是党和国家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在新时期的具体体现,也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具体体现。

在新的形势下,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就是要坚持和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时刻关注人民的热切期望,不断加强和改进对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的调控,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此,就要进一步着眼于增加人民收入、改善人民生活、保障人民衣食无忧;进一步着眼于充分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发展民主,健全法制;进一步着眼于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进一步着眼于构建和谐社会,处理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激发人们的创造活力;进一步着眼于建构生态良好的自然发展环境,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人与自然良性互动。这既是共享发展理念的内涵体现,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

(二)坚持发展依靠人民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指出,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指明了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变革中的主导作用,肯定了人民的主体地位,历史上无数的社会革命与变革无不证明了这一点。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过程中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1〕在此基础上,他提出和坚持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取得了革命和建设的伟大胜利。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他指出:“在全国人民中,共产党员始终只占少数。我们党提出的各项重大任务,没有一项不是依靠广大人民的艰苦努力来完成的。”〔2〕正是在全国人民的努力和支持下,改革开放取得了惊人的巨大成就。上述观点指明了在革命和建设过程中人民群众的巨大作用。当前,在改革开放进入关键时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要打好最后的攻坚战,实现全面小康,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出路只有一条,那就是依靠广大人民群众,依靠13亿多人民,齐心协力共同把国家建设好,使人民群众既是小康社会的享用者,也是小康社会的劳动者、共建者,各尽其能、各得其所。

人民群众中蕴藏着巨大的智慧和力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伟大目标的实现,必须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群策群力,这也是新时期共享发展理念的基本要求。共享发展理念的科学内涵告诉我们,共享的前提必须是共建,只有每一个中国人都为国家的兴旺发达添砖加瓦、奉献力量,国家才能走向富强,我们才能从中受益。当然,发展依靠人民,还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人民群众的重视和尊重,人民是力量的源泉,人民是智慧的海洋,国家的一切改革和建设都要依靠人民,把人民所想所思作为党和国家制定一切路线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真正做到寻找发展思路向人民群众请教,查找发展中的问题由人民群众指点,发现问题由人民群众帮助解决,评价发展成效由人民群众去衡量,不断从群众中和群众干的事情中总结经验,集思广益,并提炼深化,努力形成既实用又可推广的建议、决策,为国家的长远发展提供进一步的指导。

(三)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马克思指出,共产主义社会与以往阶级社会的最大不同就是它要从根本上消灭剥削、消灭私人占有,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占有财产,也就是共享社会财产。这就指明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诉求就是要实现社会财产由全体人民共同享有。所以,当前在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道路上,提出共享发展理念,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更是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在新时期的具体体现。习近平指出:“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改革发展搞得成功不成功,最终的判断标准是人民是不是共同享受到了改革发展成果。”〔3〕因此,共享发展理念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是时代的要求,人民的要求,是党自身的要求,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

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主要指的就是共享我国现有的一切公共资源,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的全部内容。共享经济发展成果,指的就是共享我国现有的经济资源、经济条件和经济设施,这里主要强调的是我国现已位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有充足的经济资源,所以关键是要体现经济的普惠性,使得人人共享社会财富,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也是难点所在;共享政治发展成果,就是要让每一个中国公民都享有政治参与的权利,不论贫富贵贱、职位高低,都能平等享受社会的各种政治权利和机会;共享文化发展成果,就是要让人民群众共享博大精深的文化成果,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提高人民的文化素养;共享社会发展成果,就是要让人民群众平等共享社会的各种公共设施和公共条件,解决人们在上学、就业、医疗、养老等方面的各种难题,使每一个生活在我国社会中的人都能够有尊严地活着;共享生态发展成果,就是共享人与自然和谐之美,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共享发展成果的这五个方面是一个有机整体,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缺一不可,都是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要条件。

三、共享发展理念的具体部署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举措

“十三五”规划在全面阐述共享发展理念的科学内涵和基本要求的基础上,进一步就如何实现共享发展进行了具体部署,确保共享发展理念落到实处,全体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一)实施脱贫攻坚工程

截至目前,我国仍然有7 000多万贫困人口没有实现完全脱贫,数量之多,分布之广,成为实现全面小康的严重短板。所以,在“十三五”期间,全国上下要齐心协力攻坚克难,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一方面,国家要加大扶贫力度,采取切实可行的扶贫政策。要按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要求,实施“五个一批”工程,即通过发展当地的特色产业脱贫一批,通过实施移民搬迁工程脱贫一批,通过对恶劣生态环境的补偿脱贫一批,通过兴办教育接受教育脱贫一批,通过国家社会的保障制度脱贫一批,从而有针对性地把扶贫脱贫落到实处。同时,也要进一步强化扶贫责任制、扶贫监督体制和扶贫考核评价机制,做到责任到人,责任到户。从中央到地方,齐抓共管,未雨绸缪,层层分解,形成合力。另一方面,广大的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也要有自食其力、坚持自己脱贫的决心。有国家的扶持固然好,但关键还是要依靠自身,自力更生,丰衣足食。贫困人员,尤其是有劳动能力的年轻人,决不能有等、靠、要的想法,要结合当地的有利条件,积极发展生产,自主创业,身体力行,树立自觉脱贫、不给国家拉后腿的思想。同时,也要号召和鼓励广大的社会组织、民间团体和个人积极参与扶贫,万众一心,全民共建,共同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彻底消除贫困。

(二)增加公共服务供给

在衡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众多指标中,公共服务供给的数量和质量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十三五”规划指出,要按照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的原则,增加公共服务供给,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国家要加大力气投资公共设施建设,并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和个人资本参与社会公共服务建设,合理统筹规划,协调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多层次管理,多渠道建设,确保人人共享社会公共服务。

加强社会公共服务建设,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切实体现公共服务的普惠性、均等化原则,主要应从以下三方面着手:首先,兴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事业关乎每个人的生存发展,关乎国家大计,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要继续深化教育改革,优化教育结构,重视学前教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重视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在此基础上,要进一步加强社会监督,完善教育考核评价体系,切实体现教育公平。其次,不断健全就业创业体制机制。国家要加大力度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不断增加就业岗位,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提供更好的就业环境,逐步缓解我国严峻的就业形势。再次,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医疗卫生关系到每一个人的健康福祉,也是目前我国民生问题首当其冲的难点所在,看病难、看病贵已经成了老百姓的共识。所以,改革医疗卫生体制,缓解医患矛盾,减轻患者负担,已迫在眉睫。国家和各级政府首先要不断加大医药卫生方面的投入力度,增加医院数量和医疗设施的建设,增加专科型和专业型医院的设置,解决看病难的问题。同时,要彻底实行医药分开和逐级分诊制度,优化医疗机构和医护人员布局,实行医疗、医保、医药联动体制,科学划拨医保范围和规范医院医保用药,切实减轻患者负担。相关上级部门要加强对医疗卫生机构的监督和管理,确保百姓用药安全,推动健康中国建设。

(三)缩小收入差距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众多短板中,贫困是最大的短板,这其中除了因一些客观原因而造成的绝对贫困者以外,更多的普通贫困者和低收入者都和我国目前不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有关。分配不合理,就意味着劳动报酬和劳动付出不成正比,这样就会产生马克思所说的异化劳动,长此以往必将挫伤劳动者的积极性,甚至影响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所以,当前提出共享发展理念,就是要把公平正义作为战略性问题来考虑,合理规范收入分配制度,确保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时进行,激发人们的创造热情。

当前,完善分配制度,缩小收入差距,使之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主要应从以下两方面着手:一要增加居民收入,尤其是要普遍增加低收入者的收入。目前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最大制约因素就是广大偏远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的收入普遍比较低。所以,国家要加大力度增加这部分人的收入,通过健全科学合理的工资水平决定机制和增长机制,对其实施倾斜制度,完善最低工资制度。在注重初次分配公平性的基础上,更加重视二次分配的合理性,逐步缩小收入差距。二要加大监管力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在提高低收入者绝对收入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例;同时,要严格抑制高收入群体的收入,通过采取税收和相关政策有效调节过高收入;此外,最关键的是要规范隐性收入,遏制以个人权力和其他不正当手段获得报酬以外的不合理收入,严厉打击非法收入,这些黑色收入是目前造成我国收入分配不合理、扰乱社会正常分配秩序的罪魁祸首,必须坚决予以取缔。

(四)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

当前践行共享发展理念,除了采取上述具体措施以外,为了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伟大目标的如期实现,还必须采取最后的兜底机制,即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努力实现全民参保。

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主要可从以下三方面着手:一要完善养老保险制度。众所周知,中国已经是世界上老龄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再加上长期以来受独生子女政策的影响,中国的养老问题,已经严重地影响到了家庭和社会的发展。所以,出台切实可行的养老政策,进一步完善养老保险制度已迫在眉睫。为此,首当其冲的还是要完善单位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继续推行职工基础养老金国家统一管理的保障机制。在此基础上,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上缴相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逐步推行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减轻农民负担。二要完善医疗保险制度。目前,我国的医疗保险制度已经基本实现全覆盖,大大减轻了人民群众的负担。现在需要完善的就是进一步加大城乡居民大病报销力度,简化报销程序和环节,实施城乡统一的医疗保险和管理制度。三要完善社会救助体系。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红线,也是最后的兜底机制。无论什么情况、什么原因,生活中都不能出现居无定所、流离失所、因贫穷无法就医、适龄儿童无法上学、孤寡老人无人照顾等社会现象。各级政府和社会救助机构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政策,责任到人,责任到户,确保每一个人的基本生存和发展条件,真正实现人人共进共享小康社会。

〔1〕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31.

〔2〕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4.

〔3〕中共中央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征求对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5-10-31(1).

责任编辑周荣

D616

A

1009-1203(2016)05-0064-04

2016-07-30

常东秀(1982-),女,山西临县人,山西财贸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讲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猜你喜欢
小康小康社会理念
我家的小康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我家的小康
《 2020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以非常之功,赴小康之路
小康之路
凝聚三秦巾帼力量 决胜全面小康社会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为小康社会提供健康保障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面临的新形势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