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宁津”建设的思考

2016-02-11 10:35:04巩洪波
中国领导科学 2016年4期
关键词:宁津县诚信体系

巩洪波



“诚信宁津”建设的思考

巩洪波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大力建设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2014年6月,国务院印发《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年)》,这为推进诚信建设指明了方向。从2013年初开始,宁津县坚持以政务(司法)诚信、社会诚信、企业诚信创建活动为构建诚信体系的重点,全面推进“诚信宁津”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一、诚信缺失现象剖析

诚信缺失现象在整个社会蔓延,从宁津看突出表现是:其一,企业诚信意识不强。宁津县是“中国五金机械产业城”“中国实木家具之乡”,还是“中国工艺毯之乡”“中国工艺毯出口第一县”,拥有良好的产业基础优势,但这些产业却一直做不大、做不强,究其原因就在于诚信问题。如有的行业搞恶性竞争、互相压价,有的企业制假售假、盗用他人品牌,有的企业将银行当成慈善机构,以欠贷不还为荣。全县不良贷款率最高时曾达到44%,在德州市长期排名靠后。其二,政务诚信欠缺。有的干部对下消极应付、推诿扯皮,对上虚报谎报、讲假大空;有的单位落实意识差,县委县政府的决策部署不能及时落实到位,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有的单位只承诺不践诺,答应群众的事办不到等。其三,社会诚信意识不强。人与人之间缺乏应有的信任,特别是很多群众对基层干部缺乏信任;在一些经济交往中失信行为也时有发生。

人民群众深受不诚信行为之害,对打造诚信的发展环境期盼已久,诚信建设已到了非抓不可的地步。宁津县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了建设“诚信宁津”的构想,经过三年的探索和实践,初步建立了征信、授信、用信体系。山东省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原德州市委书记吴翠云同志作出批示,要求在德州推广宁津经验。2015年8月份,宁津县被省委省政府授予“第四届省级文明县”称号。

二、“诚信宁津”建设的基本思路

指导思想是:坚持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以打造“诚信宁津”为目标,以讲诚信、促发展为主题,推进以政务诚信为先导、企业诚信为重点、社会诚信为核心的“三位一体”诚信体系建设,倡导以“守信为荣、失信为耻”的文明新风,筑牢富民强县的道德基础。总的目标是:通过三至五年的努力,逐步建立健全信用制度保障体系;建立健全征信和服务两个平台;构建政府、企业和个人三大信用体系,初步形成全县社会信用体系的基本框架,打牢“诚信宁津”的根基。

(一)构建“三位一体”诚信体系。一是坚持诚信立县,率先推进以提升政府执行力为核心的政务诚信体系建设。发挥党政机关的示范引领作用,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推进党务政务公开、提高执行力、提高执法司法公信力为重点,解决政务不透明、作风不扎实、落实不到位、联系服务群众不紧密等问题,加快建设阳光机关、服务机关、责任机关,树立高效务实为民的政府形象。二是坚持诚信立人,推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社会诚信体系建设。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和树立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重点,着力解决道德失范、信任缺失、风气不正等问题,努力形成全民自觉守法、以诚为本、操守为重的社会氛围。三是坚持诚信立业,推进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引导企业树立守法意识、质量品牌意识、责任意识,解决经营不规范、质量不合格、劳动关系不和谐等问题,打造“坚守诚信、致富思源、和谐发展”的企业形象。

(二)搭建以信息录入为核心的征信平台。研发了“宁津诚信建设综合管理系统”,实现管理诚信主体基础信息、录入失信或受奖励信息、自动生成诚信评价及社会查询四项功能。系统一级端口在乡镇和县直部门单位,负责基础信息、加减分信息的采集和录入工作;二级端口在县诚信办,负责终审和管理工作。目前,已经建起了涵盖全县40多万人、近2万家企业、117家机关单位、856个村“两委”的基础信息库。按照“谁制定标准、谁负责录入”的原则,一级端口单位对发现的失信行为,书面告知无异议后进行录入,同时上传证据,县诚信办审核通过后生成信用评价。信用主体认为信息存在错误的,有权提出申诉和申请复议。到目前,已录入各类失信信息9300多条;2014年度,有609名个人、12家企业信用等级被降为C级。通过失信信息的录入、公示、公开,对失信行为起到了很好的震慑作用,各类失信行为明显减少。全县不良贷款率下降到3.3%,比2014年初下降7个百分点,比2012年底下降12.2个百分点;2015年以来,工商、城管执法部门查处违法违规行为同比2012年分别下降24.5%、88.2%。全县“重视信用、珍视信誉”的诚信氛围日益浓厚。

(三)完善以逐级评选和动态管理为核心的授信机制。初始默认每个主体的基本分为100分,并伴随加分和失信信息的录入而增减,实行动态管理。同时,根据分值把信用主体划分为A、B、C、D四个等级,其中,B级为基本诚信,C级为基本不诚信,D级为严重不诚信。建立了A级诚信主体村、镇、县逐级推荐评选机制,有加分事迹才能获得,须通过自主申报、初步审查、公示名单、审查认定、行文命名等严格的程序产生。2014年度,全县共评定A级“诚信个人”1377名、A级“诚信企业”18家。在评选和表彰的带动下,“诚信宁津”建设实现了从不关心、不理解到高度支持、自觉践行的可喜转变。2015年以来,先后有3000余人、200余家企业到各级诚信办申报A级诚信主体,典型事迹数量、主动申报率分别较去年提高59.4%、86.7%。讲诚信、守承诺正在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四)健全以“奖惩政策”和“征询使用”为主体的用信体制。大力褒扬诚信,出台了《关于对“诚信个人”和“诚信企业”的奖惩政策(试行)》,向A级诚信主体提供服务优先、消费优惠、评先树优三大方面、17项优先优惠政策;严格制约失信,制定了《关于对个人、法人及其他组织信用信息征询使用的办法(试行)》,在干部选拔任用、招投标、融资信贷等10方面全面推行,并落实相应的公开、限制和制约措施。2015年2月3日,召开了全县“诚信宁津”建设表彰大会,县诚信奖励基金列支180万元公开兑现了奖励政策。到目前,全县共涌现出拾金不昧、诚信经营、热心公益等诚信典型1300余个,各级各部门单位承诺践诺水平不断提升,“褒扬诚信、制约失信”的氛围日趋浓厚,诚信正能量正在不断聚集和放大。

三、几点思考

(一)必须确保一个前提——领导重视。如何把分散流动的农村市民组织起来,开展诚信创建活动,是一项庞大系统的工作,必须在各级党组织的领导下才能完成。宁津县成立了由县委书记任主任的“诚信宁津”建设工作委员会并下设诚信办,乡镇和村级都成立了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做到了工作机构、办公场所、工作人员、工作制度“四到位”。两年来,县委常委(扩大)会议先后9次专题研究诚信工作,县委书记先后3次在关键节点召开专题会议强力推动,保障了各项工作顺利推进。

(二)必须攻克一个难点——思想认识。抓诚信建设,必须动员全民参与,形成强大的社会舆论影响力,才能够使诚信意识深入人心。宁津县积极宣传、创建引领、典型带动,发放宣传册、漫画书等20多万册,制作专题宣传栏956个,推进诚信示范机关、诚信示范学校等为内容的“六个示范”创建活动,大力整治失信行为,推出“诚信红黑榜”,在全社会营造了“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浓厚氛围。

(三)必须坚持一个原则——因地制宜。由于区域差异、人文环境差异等,诚信体系建设也不尽相同。宁津在考察借鉴外地经验的基础上,特别在奖惩思路、奖惩政策、诚信商盟等方面进行了创新。注重“一人讲诚信,全村(居)人受益”的奖励思路,奖励诚信示范标兵每人5000元,并列支5万元为其所在的村办民生实事一件;启动了“诚信商盟”,由加盟企业向A级诚信主体提供各类优惠,进而带动和影响更多的人践诺守信。

(四)必须明确一个核心——指标量化。宁津县坚持“虚功实做”,创新了三个标准体系:一是市民、村民、公职人员3个“诚信标准100条”,企业“诚信标准30条”,作为个人和单位的行为准则;二是失信信息录入标准共830条,一旦违反则会被录入并减分;三是加分标准50条,达到标准通过审核的则加分。通过道德指标细化、量化、具体化,使诚信变成了可查可看可用的实际分值。

(五)必须突出一个重点——结果运用。抓诚信建设必须正面引导、褒扬奖励和制约激励并重,特别是在奖惩方面必须有含金量高的政策,让讲诚信的得便利、失信者受限制,才能真正激发全社会重诺守信的共识。宁津县狠抓结果运用,出台了《奖惩政策》和《信用信息征询使用办法》,向A级诚信主体发放诚信卡,兑现褒扬政策;公开曝光失信者,严厉处罚,在全社会营造了“讲诚信处处受益、失信处处受限”的氛围。

宁津县的诚信建设经过近三年的探索实践才初见成效,进一步印证了建设诚信体系不是一朝之功,不能一蹴而就。抓诚信体系建设,就要充分认识到其系统性与连续性,摒弃搞形式、急于求成的想法,结合自身实际,扎实推进、持之以恒。

(作者:中共宁津县委书记)

责任编辑:闫鑫

猜你喜欢
宁津县诚信体系
宁津蟋蟀,撬动文化杠杆
走向世界(2022年2期)2022-02-21 03:03:50
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开展“阅读点亮人生”主题爱心捐赠活动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新旧动能转换背景下的中小城市发展战略研究
美好生活离不开诚信
中国盐业(2018年20期)2019-01-14 01:18:44
我们和诚信在一起
少先队活动(2018年5期)2018-12-01 05:24:37
宁津县地下水超采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
山东水利(2018年9期)2018-03-28 06:56:33
那一次,我把诚信丢了
Application of the Good Faith Principle to the SCS Arbitration Initiated by the Philippines Against China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