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恒宇
从哲学和科学的视角认识五大发展理念
董恒宇
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五大发展理念各有其深刻的内涵,同时又相互贯通、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是有机统一的理论整体。
习近平主席多次强调科学的思维方式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性,要求我们树立战略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底线思维、历史思维、创新思维,“学习掌握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提高驾驭复杂局面、处理复杂问题的本领”。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核心动力,是时代的主旋律。五中全会所讲的创新从国家治理层面出发,包括了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多方面、多层次的战略性、系统性、综合性的广义创新。创新与协调反映了我国改革、发展、稳定的基本规律,厘清两者的辩证关系,可以更加理性地处理发展中的问题。
创新与协调在哲学意义上就是竞争与协同。竞争与协同是一对基本的哲学范畴,既竞争又协同是自然系统存在与演化的基本规律。中国传统哲学认为事物同时具有两面性,形与体、静与动、阴与阳等,“一阴一阳,之谓道也”。天为阳、地为阴,一日之间,有白天与黑夜交替运动,认为阳是动力之源,阴是稳定之源,一动一静,互为其根。
当代科学哲学研究证明,宇宙的动力学原理来自系统演化的不确定性、随机性;有不确定性、随机性,才有无限的可能性,有突破才有新的因子产生。达尔文进化论讲“物竞天择”,也认为进化的动力是竞争。如生物的基因突变产生新的物种。故而竞争、改革、创新总是伴随着危机,机会源于危机。协同是系统稳定之源,是安全生存的保证,是系统的确定性。没有协同,没有确定性,系统就会分崩离析,就会垮塌。故而,创新与协调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
“协调”是要实现事物发展的相对均衡。从实践论角度讲,协调因发展失衡和不可持续而生,是发展实践倒逼出来的。协调意味着弥补短板和薄弱环节,统筹各领域、各部门、各地区,促进经济社会各个方面协调发展。
从科学哲学的角度讲,协调理念源于事物的关联性与耦合性。早在19世纪末,恩格斯曾经预言:自然科学终将发展为“一个伟大的整体联系的科学”。爱因斯坦说:“我们致力于寻求的是能把已观测到的事实联系在一起的,有可能最简单的思想体系”。
人与自然之间,动植物之间、动植物与土壤山川苍天等之间的协调、协同关系都是复杂的。所有的生物都相互关联、相互耦合,比如我们人体中的微生物的数量超过人体细胞十倍之多,微生物之间、微生物与我们生命之间存在一种微妙的协同关系。所有生命系统又与生态环境之间紧密关联,相互依存,相依为命。近年来对粒子的量子态科学观察发现,系统各个要素之间存在瞬间的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在生物学上亦有发现,超越了人类业已认知的时空界限。
如前所述,协调、协同是稳定之源。哈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创立了“协同学”。宇宙引力场是一切物质世界秩序稳定的发生学原点,包括地球一切自然系统不同性质的形成,包括上述候鸟的磁感应能力也受宇宙引力场的支配。协同学原理对我们全方位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绿色发展理念,把生态文明写入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五年规划建议。我国今后将坚持绿色富国、绿色惠民,为人民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生态系统”是指一个生命自组织形态,具有生命的自主性;而“资源环境”则是一个物理自组织形态,不具有生命的自主性。而生态与文明结合一起则加入了人类文化的形态,即把生物圈与心智圈连接,最形象的表达即“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其意义在于,一方面人类文明依赖生态系统而存在,即对方存在是我们存在的前提;另一方面表达了人类是有意识的主体。这就是东方传统哲学“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当代阐释。绿色是自然生态的代名词,植物叶绿素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能转换为生态系统诸要素生命的质量,绿色循环完结之后,它们的黑色遗骸又沉积在地球的深处,变为煤炭石油为我们人类代代享用。所以,绿色代表阳光,代表着生命,代表着能量。“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因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水青山是自然性的形象表达,绿色发展在哲学的意义上就是回归于自然性。习近平主席讲“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是中华文化中的优秀思想和理念,都是主张遵循自然规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绿水青山如何变为金山银山?要研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价值,要研究碳汇理论,这是绿色生态价值数量化、货币化、市场化的有效途径。绿色发展是处理创新与协调的最佳方式。
我国在联合国庄严承诺,碳排放在2030年达到峰值,然后下行。这涉及全球气候问题。而兑现这一承诺要靠我们每一家企业每一个公民的共同努力。人类文明经历了从狩猎、游牧、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工业文明确实为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财富。恩格斯在总结人向自然索取的教训后曾精辟地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清除了。”工业文明只是人类文明的一个阶段,原始人采集和狩猎的动因是饥饿,而在后工业时代,人类制造产品的动因往往是为了满足享受或刺激经济甚至只是为增加GDP。如果按现行生产生活方式,养活一百亿人口并满足部分高端消费人群的欲望需要好几个地球的资源和空间——事实上这是做不到的。这一悖论表征着人类文明出现了异化,表征着工业时代走向终结。绿色发展表达和顺应人民群众对清新空气、干净饮水、安全食品、优美环境等方面的需求底线,绿色发展的终极意义就是恢复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状态。
开放也是一切自然系统的共同属性,同时也是自然系统发展的必要条件。五中全会提出开放发展,开创对外开放新局面,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国家封闭,夜郎自大,固步自封,必然落后,在零和博弈时代落后就会挨打。
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先生生前提出“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理论”,定义自然系统是开放的。地球是一个开放系统,在五十多亿年前,地球上没有海洋,有一颗带水的小行星撞击在地球上,给地球带来了水,有了水,加上阳光,生命奇迹在地球上出现了。当然,地球系统的开放是相对的,如大气层把大多数落入地球的小行星燃烧了。太阳光线照在大地上,万物方可生长,但温度要控制在16℃左右生物才可存活。这就是“中和之道”,《中庸》曰“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和位育”这四个大字挂在孔庙门匾,意蕴深远。故而开放具有相对性,开放是一切自然系统存在与发展的必要条件。
共享发展主张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注重机会公平,坚持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续,解决公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共享是发展的终极目的。人类共享伦理的基本内涵包括“代内共享”“代际共享”与“全球共享”等原则。
“代内共享”原则主张防止和消灭贫富两极分化,实现同舟共济;任何人、任何社会、任何国家都享有平等的生存与发展的权利,都不能以“自我为中心”,不能以损害别人、别国的发展为代价来实现自身的发展。
“代际共享”原则要求经济社会的发展不仅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而且不以损害后代人的生存为代价,与其说我们占有的资源是从祖先那里继承而来的,毋宁说是从子孙那里预支过来的。
“全球共享”原则主张摒弃零和博弈狭隘思维,认为虽然“非零和动力”始终面临沟通障碍和信任障碍,但正是非零和的持续成长和持续实践,在从原始时代生物发展到今天互联网络的过程中,决定了生命历史的方向。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国际社会日益成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就是恩格斯所说的“世界性的哲学”,不仅有助于克服和解决当今日趋严重的全球性问题,也有助于推动世界各国的共同繁荣和进步。习近平主席在巴黎气候大会上讲:“巴黎大会应该摒弃零和博弈狭隘思维,推动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多一点共享,多一点担当,实现共惠共赢”。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超越了民族、国家和意识形态,迈入了非零和、融合共生的人类文明复兴之道,指引着实现中国梦和世界大同的美好愿景。
综上所述,五大发展理念和习近平主席重要讲话不仅自觉地坚持和运用了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而且汲取了一百多年以来人类科学发展的最新理论成果,根源于当代科学和哲学的深厚背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发展实践的精神结晶,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本文作者:内蒙古政协副主席、民盟内蒙古区委主委)
责任编辑:张颖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