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初期争取海外留学生回国的历史考察

2016-02-11 09:37李鹏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回国教育部留学生

李鹏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教研部,上海201204)

建国初期争取海外留学生回国的历史考察

李鹏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教研部,上海201204)

建国伊始,新中国留学教育的基础性工作就是争取海外中国留学生尽早回国。海外中国留学生在西方(主要是美国)国家的利诱和重压下,怀揣着留学报国的信念,以中国知识分子所特有的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在中国共产党的感召下,放弃了国外优越的待遇,冲破重重阻力,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回国的征程。新中国政府坚决维护海外中国留学生的回国权益,和以美国为代表的阻挠势力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并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建国初期海外中国留学生的回国历程突出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的爱国主义情怀,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的价值追求。

海外留学生;爱国主义;价值追求

建国伊始,新中国立即将留学教育工作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留学教育工作主要包括结束旧的留学制度,同时开启新的留学教育。结束旧的留学教育最重要的工作,就是争取海外中国留学生早日回国。

一、建国前夕海外中国留学生积极酝酿回国

从1912年庚款留美开始,截止到1945年,中国政府共核发庚款留美补助金408人次。[1](P193)从1933年到1947年,中国向英国派遣庚款留英生193人。[2](P354)1946年7月,教育部举办了第二次留学生考试(包括公费和自费),共计选拔2082名留学生,其中公费生148名,大多数赴美留学。1948年1月,教育部暂停公费、自费留学生考试。建国初期的海外中国留学生,绝大部分为抗战胜利后出国的。在国外大多数集中于东部和中部各州的著名大学,如哥伦比亚大学、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耶鲁大学、霍普金斯大学、华盛顿大学等。在英国的中国留学生主要集中在伦敦大学和爱丁堡大学。[3](P10)从留学所学专业看,主要集中在理工农医方面,这一方面是由于留学强国强军的历史传统,另一方面也有易于就业的实际考虑。

早在建国前夕,已经有部分留学生回到中国。一般认为,留学生离开祖国时间比较长,加之受到国民党反动宣传的影响,对回到新中国应该有比较大的顾忌。但事实是,由于中国共产党对外宣传的正面影响,特别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理想和勤政清廉作风,在海外留学生心目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留学生周同惠(1991年当选中科院院士)回忆:“1949年初,北平解放,从国内传来的消息鼓舞人心,一切欣欣向荣,清正廉明,前途无量。”[4](P265)加之海外留学生组织和刊物也大多从正面积极报道了新中国成立的进程。这些活动对于消除留学生的顾虑,激发留学生回国建设的热情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这其中尤以北美基督教中国学生会和留美科协等组织,以及《留美科协通讯》等出版物影响最为重大。

以北美基督教中国学生会(CSCA)为例,作为当时在美国唯一的全国性中国学生社团,正如研究者所指出的那样,“1947年后,其领导层和很多中坚分子多为左翼进步学生,有的就是中共地下党员,如浦寿昌、陈一鸣、陈秀霞、孟繁俊、徐鸣等。”[5](P37)他们利用北美基督教中国学生会历史悠久的学生网络和活动形式,有效地传播了中国共产党的观点。与此相类似的还有1949年6月成立的留美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简称留美科协),它是以中共地下党员为主体的社团组织,对科技方面的留学生影响非常大。它的宗旨是为联络中国科学工作者并致力科学建国工作,以及争取更多留学生回国,以发展中国的科学技术。这两大组织相互联系、相互支持,有力地促进了留学生回国工作的开展,彰显了留美学生爱国团结的力量。据资料统计:“留美科协有回国会员182人,其中61人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如果加上外籍院士陈省身、杨振宁(也是留美科协会员),共有63位院士,即1/3多的回国会员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6](P17)

这些进步组织和进步刊物在建国前夕的影响非常深远,有研究者指出:“1948年以后,留美青年颇明确地认可了共产党对时局的分析,他们在心理上也冀盼‘新中国’的出现。”[7](P183-184)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人文科学领域的专家(如汉学家)有感于学术研究处于边缘,在美遭到歧视,加之知识分子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和中国共产党的感召,也在建国前夕回到祖国。据马祖圣的统计,1948年回国的科技人员有111人,1949年回国的有168人,共计279人。

二、建国初期海外留学生回国高潮的兴起(1949-1951)

早在20世纪40年代,周恩来、董必武指示中共中央南方局,委派苏华、徐鸣、赖亚力等地下党员参加国民政府的公费留学考试,赴美国留学。1949年夏,赴美留学的中共党员徐鸣专程回国向中共中央汇报了在美国开展工作的情况。周恩来指出:你们的中心任务是动员在美国的中国知识分子,特别是高级技术专家回来建设新中国。[8](P5)1949年9月,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毅然决定从英国返回祖国,其间遭到阻挠和威胁。为了帮助李四光早日顺利回国,11月15日,周恩来指示我驻外机构“设法与之接触,并先向捷克当局交涉,给李以入境便利,并予以保护”。[9](P533)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争取海外留学生早日回国参加工作。1949年12月18日,周恩来通过北京人民广播电台,代表中国共产党和中央人民政府,诚恳邀请在海外的留学生回国参加新中国建设。1950年1月,中国科协给“留美科协”去函表示:“新中国诞生后各种建设已经逐步展开,每方面都迫切需要人才。诸会友学有专长,思想前进,政府方面亟盼能火速回国参加工作。我们谨此向你们伸出热情的手,欢迎你们早日归来,共同为人民服务,为我们新中国的生产和文化建设而努力。”[10](P249)信函刊登在留美科协所办的刊物《留美科协通讯》上,引起很大反响。随后在1950年1月、3月、8月、12月,中国留德学生会、留日同学总会、奥地利中国学生会、中国留英学生总会都通过不同的渠道,明确表达了留学生希望返回祖国,参加新中国建设的强烈呼声。为了配合海外留学生早日顺利归国,新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主要有:

1.成立争取海外留学生回国的领导机构

1949年8月,前华北高等教育委员会首次招待了17位回国留学生,并委托中华全国自然科学工作者代表会议筹备会,暂时办理回国留学生的招待和介绍职业的工作。随着中央人民政府的正式成立,这项工作就正式移交教育部。1949年12月13日,在中央文化教育委员会领导下成立了专门的负责机构——办理留学生回国事务委员会,马叙伦当选首任主任委员,张宗麟、邵荃麟为副主任委员,黄新民为秘书。后分别在北京、广州、上海等地设立留学生回国招待所,全权负责接待回国的留学生(1956年12月,办理回国留学生工作转交国务院专家局负责)。

当时办理留学生回国事务委员会的主要任务是根据新民主主义文教政策,统一领导有关留学生回国事宜,具体任务包括:1.调查尚在国外的留学生,动员其早日回国;2.对留学生回国前后的宣传了解及教育;3.留学生回国后的招待;4.统筹解决回国留学生的工作。[11]与此对应的,办理留学生回国事务委员会设有调查组、招待组、工作分配组。调查组由教育部、外交部、情报总署、财政部、新闻总署、全国学联以及团中央派人组成;财委会、文委会、政委会的人事局,以及教育部、华北革大派人组成招待组;卫生部、文化部、科学院及相关机构派人组成工作分配组。

1950年3月15日和22日,办理留学生回国事务委员会相继召开了第一次和第二次会议,讨论了回国留学生分配到各大行政区的问题,留学生工作后待遇标准问题,留学生的思想等问题,明确界定了留学生的范畴,即:国内外专科以上学校毕业为进修目的出国者(主要对象);华侨回国大学毕业生有专门技能者;国内高中毕业曾去国外大学肄业者;大学毕业在国外工作的知识分子。在此范围之外的华侨中等程度以下者,流亡学生回国的则由侨委会和全国学联处理。①《办理留学生回国事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记录摘要》,教育部档案98-1950-C-108.0006。关于留学生的界定,1956年后调整为:曾在国内(包括台湾)或国外大专学校毕业,现在国外进行科学研究,或从事科学技术工作,以及因为生活困难而转业或失业的学有专长的高级知识分子。参见《关于争取尚在资本主义国家留学生工作中的几个问题》,教育部档案:98-1956-C-12.0001。

1950年4月,办理留学生回国事务委员会制定了《争取留学生回国原则》,规定:1.学习自然科学及社会科学有关财经建设技术方面者,如学业尚未告一段落,则一般地劝他们继续坚持学习,并设法指导其学习方向,鼓励他们学成后早日回国,参加祖国的建设工作。2.学业已成者,鼓励他们迅速回国。已经和各机关、学校、企业部门洽定工作者,优先协助回国。3.学习文教政法及财经理论学科者,劝他们早日回国。4.政治上遭受帝国主义迫害者,劝其回国。5.经济上困难无法继续学业的,劝他们回国。[12]

2.调查了解海外留学生基本情况并动员留学生回国

据教育部档案统计,从1949年8月到1951年12月,海外留学生回国服务人数为1144人,其中从美国回国人数为821人。[13]1950年全年,办理留学生回国事务委员会制作了3812张留学生卡片,除了陆续回国的留学生外,尚在海外的留学生卡片3235张,其中已知学科者2637张(学习自然科学的占70%,社会科学的占30%)。除去制作卡片的人数外,尚有1/3的留学生没有相关信息登记。办理留学生回国事务委员会据此估计,海外留学生总数在5000人左右,分布在17个国家。其中美国约有3500人,日本约有1200人,英国和法国分别有443和197人,其他国家的中国留学生人数则不足百人,最少的仅1人(南非)。②《留学生概况》,教育部档案98-1951-C-102.0001。另据美国资料统计,1950年中国留美学生总数约3500人,和教育部档案资料统计数据吻合。参见A Survey of Chinese students in American University and Colleges in the past one hundred years:In commemoration of the one hundredth anniversary of the first Chinese from an American university,Yung Wing,B.A.Yale 1954,P18.但是据外交部档案《王炳南与约翰逊关于中美两国侨民及留学生回国问题第三次会晤谈话记录》(1954年6月15日)(卷宗编号:206-C063)公布数据显示,中方认为1954年在美中国留学生尚有5000余人,美方也认可了这个数据。所以具体数据还有待进一步核实。当时统计海外留学生人数和相关信息的主要来源有:国外进步团体(如科协)的登记表格;海外留学生同学录;回国留学生所写的材料;国外寄回的由国内发放的调查表。但是这些材料只能帮助了解海外留学生的一般情况,对于进一步掌握海外留学生的政治、业务、经济生活等方面的信息则缺乏更进一步的手段。

建国初期,根据已经回国留学生的亲身体验,明确争取留学生回国最有效的办法是:1.通过已经回国留学生亲身体会祖国建设的突飞猛进,以及中央对知识分子的关怀,现身说法地给尚在国外的留学生中亲朋写信,消除他们的各种顾虑,规劝他们返回祖国参加建设。2.通过留学生家属给尚在国外的子女亲属写信规劝他们回国和家庭团聚。3.同国外有关系的科学家、学者、教授、已回国的留学生给他们外国的友人写信,争取他们动员舆论,协助留学生回国。[14]1956年之后,又在留学生家属比较多的城市(如北京、天津、上海、南京、武汉、广州、重庆等)以设立留美学生家属联谊会、召开座谈会等形式进行留学生情况调查,号召他们回国。另外还设想让留学生在香港、澳门与他们的家属见面。[15]

3.对回国留学生进行登记、招待、组织学习和帮助就业

从1949年8月到1950年12月,共计692名回国留学生进行登记,其中来自美国的留学生531名,来自英国的78名;自然科学背景(理工农医)的366人,占全部登记人数的52.9%。①根据《办理留学生回国事务委员会半年来工作概要》(1949.12-1950.6)(教育部档案98-1950-C-108.0009);《办理留学生回国事务委员会一九五○年下半年工作概要》(1950.7-1950.12)(教育部档案98-1950-C-108.0011)整理形成。这和预计中的海外留学生学科比例有较大差距(最初预计学习自然科学的达到70%),后经过深入分析,原来学习自然科学的归国留学生大部分都比较容易找到工作,所以没有进行登记入住;反之,一些学习社会科学的留学生因为找工作相对比较困难,所以大部分都进行登记,并入住教育部招待所等待分配工作。1950年8月之后,广州、上海、武汉等地分别开始接待回国留学生,这项工作也由北京扩展到全国范围。在周恩来总理的亲自关心下,80多名回国留学生受邀参加了当年的国庆典礼。

当时规定,只要是新回国的留学生有适当的证明文件,登记后就可以到教育部招待所免费招待食宿,招待回国留学生按照中灶标准。当时中灶的标准是多少?1950年4月,政务院颁布的《关于各级人民政府供给制工作人员小、中灶伙食标准规定》和由财政部颁布的《中央直属各机关一九五〇年度暂行供给标准》等文件,提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生活费,包括粮食、菜金、煤炭、细粮补贴、鞋袜棉被补贴、过节费、轻病号补助费等,连同其他津贴,一律折成米数,发给个人,包干使用外,还规定:享受中灶标准的每人每月160斤”。[16](P119)

为了进一步体现新中国政府对回国留学生的关心,当时规定能够享受中灶待遇的留学生群体包括:国内外专科以上学校毕业,为进修目的出国者;大学毕业的回国华侨有专业技能者;留学生本人的直系亲属(伙食费自己承担,小孩八岁以上按照成人计算)。[17]1955年底,针对伙食费偏低的情况,将回国留学生的伙食标准修订为:留学生本人(有爱人的连同爱人)每人每月30元,子女21元;入招待所时,留学生发给补助费每人50元,有子女的,子女每人20元;每月发给留学生本人及其爱人零用费每人30元;医疗费用实报实销。[18]

在招待所等待指导就业的过程中,办理留学生回国事务委员会还组织回国留学生进行一些学习。在组织留学生学习过程中,中国政府也在不断加深对留学生的认识。当时对回国留学人员有一个基本判断,即:“大多数人的历史是简单的,都愿意力求进步,愿意知道新中国的种种情况,并且学习社会科学的大都自愿先去学习。他们在业务方面多少都懂得一套,自视甚高,但政治认识是模糊的。一般的表现是中间路线,超然态度,英美式的民主个人主义,但是爱国情结是有的。自由主义色彩、单纯技术观点都相当重。个人顾虑太多,很注重名义待遇,以及工作是否符合个人兴趣,不大肯服从客观需要。总之,大知识分子的特点,在回国留学生中大都具备,有的并且相当典型。”[19]当时的回国留学生在业务上都比较自信,但是缺乏对新中国基本国情的认知。如回国留学生祝维章向教育部和办理留学生回国事务委员会写信,反映其在中国医大不受重视,并就自己关于回转式内燃机等一系列发明创造征求意见。办理留学生回国事务委员会高度重视,委托中央技术管理局进行审定,最终意见是上述发明在原理上可行,但是操作较复杂,不适宜在笨重机器和缺乏电力地区(如农村)使用。[20]

1950年1月11日开始,办理留学生回国事务委员会正式组织留学生在招待所进行学习。最初的学习材料包括《论人民民主专政》《政协共同纲领》《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政协组织法》四个文件,循环学习。后来《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政协组织法》被知识分子政策学习所取代。随后又增加了《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土改》《公私关系》。学习方式主要是自学、集体讨论和首长报告相结合。[21]经过学习,大多数海外留学生对新中国的情况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但是由于参加学习的留学生变动频繁(找到工作就可以离开),加之学习自然科学的留学生的“纯技术观点”,临时性的学习不可能解决他们的所有问题。

对于回国留学生的工作安排,原则上尊重留学生个人意愿,自己能找到工作的自己解决。对于需要安排工作的,学习自然科学的原则上都介绍工作,学习社会科学的建议暂时到华北革命大学学习,而后解决工作。1950年8月至10月期间,由于招待所内留学生人数比较多,而华北革大又不收学员,许多学习文法科的留学生较长时间得不到工作分配的消息,自行找工作又经常碰壁,加之个别部门干部的作风简单粗暴,导致回国留学生,特别是文法专业的留学生情绪波动很大,认为政府不信任他们,学习文法没有出路。直到11月份华北革大开始招生,这个问题才得到解决。根据资料统计,从1949年8月开始直到1950年底,共计651名回国留学生进行登记就业,其中去机关工厂工作的239人;学校任教的189人;华北革大学习的155人,其他情况(包括失去联系)的68人。而且回国留学生大多集中在北京就业,比例高达60%以上。[22]

三、建国初期争取海外留学生回国的斗争

海外中国留学生的回国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相比于1951年之前的留学生回国热潮,从1952年1月到1954年12月,仅有280名留学生返回祖国,其中由美国返回人数为116人。[23]这一期间,美英日等主要留学国家都不同程度对中国留学生采取阻挠措施,限制他们回国。以英国为例,当时正值朝鲜战争爆发,国际局势比较紧张,美国货船停开中国口岸,留学生回国只有经过香港一地。当时的港英当局借口过港签证问题刁难留学生,虽然经过交涉得以解决,但是留学生到香港后一律不准登岸,由港警押送到九龙上火车到罗湖,由深圳入境转往广州。11月之后,英国领事馆又规定,只有福建、广东、广西三省居住的人方才颁发签证。面对英国政府的百般刁难,广大留英学生满怀爱国情怀,在新中国政府的帮助下,冲破重重阻力返回祖国。据统计,1949年到1954年,有193位留英生回国,占在英中国留学生总人数的43.7%。[24](P38)1949年到1952年间,留日学生响应祖国的号召,通过东京华侨总会办理出境手续,这一期间约有200名左右留日学生回国。1953年之后留日学生和华侨开始大规模集体回国,这一期间约有3000名留学生和华侨回国,其中大学以上学历者165人。

1953年之前,尽管经历各种磨难,但是最终留英、留日学生回国问题基本得到妥善处理,唯独留美学生回国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美国对中国留学生的态度也经历了一个逐步变化的过程。1950年以前,美国政府表示同情这些留学生,把中国国籍的留学生列为无国籍的人,对学习自然科学较有成就的留学生施加利诱,赠与美国公民荣誉或给予较高的薪金。移民局准许并鼓励中国留学生申请永久居住权。同时对那些要求回国的留学生贴补回国旅费,试图拉拢一些留学生对美国政府产生好感。据1950年1月24日的《全球晚报》报道:“截止到1949年底,美国国会批准拨付400万美元,用于资助中国留学生。已经有2500名中国留学生领取该款项。”[25](P34)随着朝鲜战争的爆发,出于冷战的考虑,美国逐步调整了二战以后对中国留学生的态度。从1951年9月开始,美国政府采取各种措施限制中国留学生离境。个中原因,美国之前给予中国留学生资助是为了防止留学生返回大陆,后期阻止留学生回国是为了防止把先进的科学技术带回社会主义中国。[26]

1.美国阻挠中国留学生回国

1951年底,美国政府开始极力阻挠中国留学生归国。为此采用的办法主要有:

(1)造谣。歪曲新中国的建设,诬蔑新中国的各项措施,期望让留学生产生怀疑观望的心理。当时的《纽约时报》曾报道三位中国学者王了一、赵太侔和张凌高同时被枪毙的假消息,希望以此恫吓中国留学生。

(2)利诱。美方怂恿中国留学生领取补助金,且将中国留学生列为无国籍公民,以方便两年后加入美国国籍。美国国会又特批中国学生毕业后同时就业,而且薪水还很高。

(3)移民局刁难。中国留学生申请回国,美国移民局故意拖延不予办理,经再三要求才进行个别谈话。谈话的时候还要进行录音,提问一些诸如“你为什么要去中国?”“你喜欢共产党吗?”“你赞成私有制吗?”等类问题,无论中国留学生回答是或否,都有可能被扣留。

(4)控制。美方通过设在大学的所谓“外国学生顾问”,想方设法改变中国留学生的居留身份,即改成不是学生的签证,以便进一步加以控制。1951年以后,美国政府甚至将中国留学生的护照全部收走,使他们无法离开美国。同时美方规定,中国学生回国只能乘坐总统轮船公司的船,该公司通过更改过境签证人数,故意刁难中国留学生。1951年初,美国政府又增加了一些无理要求,阻挠中国留学生回国。如必须要中国政府发给入境证①1950年3月,英国突然提出留学生必须有“中国入境许可证”,才能过港签证。随后美国轮船公司也向留学生索要“中国入境许可证”,才卖票给留学生。中国政府接到留学生在国外发来的申请入境证的需求后,紧急制定措施,公开发布了欢迎所有中国留学生回国的英文证件,以此作为依据。之后,留学生才能回国。

(5)直接扣留。1951年10月,美国司法部移民局颁布“禁止中国学生出境之命令”,禁止一切受过科学训练的中国留学生离境。当时美国移民局的通知明确规定:“如果违反这一命令,将被处以五千美元以下的罚金或五年以下的徒刑,或同时予以两种处分。……无论你是否已有离境证,命令你不得离开或企图离开美国,直到你接到通知取消此项命令为止。”[27]自此以后,凡申请回国的学习自然科学的中国留学生,美国移民局即发给不准离境的通知,文科留学生归国也遇到种种非难。其实早在1950年9月,美国政府无理扣留航空工程专家钱学森。同年12月,扣留原子物理学家赵忠尧不准回国。

2.新中国围绕留学生回国和美国展开的谈判和斗争

针对美方限制中国留学生回国的恶劣行径,新中国政府也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同美国政府展开了富有成效的斗争,以争取更多的留学生顺利回国。首先,积极加大宣传力度,打消留学生心中的误会。中国代表团利用出席联合国会议的机会,由专人负责宣传新中国的人才战略和相关留学生政策。通过新华社、国际新闻局等发出一些消息给国内外报纸刊物,并通过文化部对外文化事务联络局等寄出书籍45种,共600余册,邮寄《人民中国》等刊物给国外十多个留学生团体。同时回复留学生来信,解答他们的问题,说明相关政策。其次,积极帮助留学生解决实际困难。在美国政府刁难中国留学生回国,提出需要中国政府发放“中国入境许可证”时,新中国政府本着一切为了留学生着想的精神,以最快的速度拟就了欢迎所有中国留学生回国的英文证件。

对于回国经费困难的留学生,中央人民政府适当予以补助。当时规定对于回国经费困难的留学生,先由办理留学生回国事务委员会联系介绍国内适当企业、部门和学校,双方协商同意后,由该部门或学校供给旅费,留学生回国后则需要到该单位工作。有鉴于法国到香港的四等船舱票是170美元,三等舱是280美元,所以当时统一规定接济费用每人500美元为限。[28]对于留学生经济方面的困难,中国政府也作出了明确规定,对于回国留学生确有经济困难的,给予一定补助,原则上不超过500美元/每人,回国后,一次性发给补助费大人每人50元,小孩每人20元。[25](P58)当时中央文委一次性拨付4万美元作为支持留学生回国的补助经费。还有一部分留学生因为私人原因无法回国,新中国政府秉持对留学生的关怀和争取他们回国的决心,一方面对其回国经费进行补助,另外发放额外补助帮其解决实际困难。留美学生王昌熙因为私人债务无法偿还导致不能回国。1956年初,当他将相关要求通过印度转达给中国政府后,本着解决留学生实际困难,帮助其回国的精神,中国政府除了为他发放回国补助外,还为其发放了特别补助费1800美元,代他偿还私人债务。[29]

在1951年美国政府公开限制中国留学生回国,甚至无理扣押留学生时,中国政府予以了坚决的回击。但是当时由于朝鲜战争激战正酣,中美处于敌对状态,无法就留学生回国问题进行正式沟通。朝鲜停战协议签订后,在1954年日内瓦会议期间,美国试图通过英国,向中国提出美在华侨民回国问题。因为当时中国在美的大批留学生和一些科学家面临回国受阻的问题,所以周恩来总理利用这个机会,经请示中央同意,促成中美两国代表就两国侨民和留学生回国问题进行会晤,这是中美两个没有正式建交国家的代表首次正式直接接触。1954年6月5日、10日、15日和21日,在日内瓦会议期间,王炳南和约翰逊作为中美谈判代表,共举行了4次会晤,具体讨论双方侨民和留学生回国事宜。会谈中,中美双方都认可了中国留学生在美国未能回国的事实,但是对滞留原因各执一词。根据美方代表约翰逊的解释:“1951年之前,美国并未拒绝中国学生离开美国。1951-1954年间,共计434名中国留学生申请离开美国,其中120人被拒绝离境。这些人没有遭到监禁、逮捕或者任何虐待,对他们唯一的要求是每三个月他们必须以书面把他们的居留地点、临时通讯处和职业报告移民局。拒绝这些人离开美国完全是根据法律规定,即1951年6月公布的关于管制某些外国侨民离境的规定,而这些规定是根据1918年护照管制法(1941年修订),授权总统管制外国人的离境,随后是根据代替1918年护照法的1952年移民与国籍法第215条甲款一项。”[30]中方对此说法进行了回击,并列举了钱学森、赵忠尧、赵民调、汪良能和黄葆同的例子予以驳斥,并说明正是由于美国拒绝了120名中国留学生的回国申请,导致在美中国留学生产生了回国顾虑。虽然日内瓦会晤中美最终未能就留学生问题达成正式协议,但是这次会晤为后续的中美大使级谈判,以及留学生顺利回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954年11月,美国移民局取消中国留学生出境禁令。1955年5月,美国突然宣布取消对中国留学生的“紧急援助”①通过金钱诱惑留学生留在美国的一项制度,共约3600人接受过此项援助。参见李滔《中华留学教育史录:1949年以后》,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2页。,试图迫使在美中国留学生投入国民党怀抱。当时在美中国留学生陷入回国无钱,留下无援的尴尬境地。为此新中国政府紧急拨款50万美元,平均每人500美元,资助留学生,甚至包括台湾选送的留学生在内。[31]

1955年8月1日,中美大使级谈判开始。8月2日的第二次会谈中,中方代表王炳南建议就下述问题展开谈判:1.中美双方提供在其国内的对方侨民的情况,中方希望得到在美境内的包括留学生在内的所有侨民的名单;2.美国应撤消妨碍中国侨民离境的禁令和做法;3.中美分别委托第三国照顾在对方国家的公民的利益,首先是遣返问题,中方将授权印度。美方代表约翰逊表示将仔细研究中方的建议,然后再做答复。在8月4日的会谈中,约翰逊表示,提供在美国的中国侨民名单超出了会谈的范围,美方保证取消所有影响中国侨民返回中国大陆的禁令和时间限制。至于委托第三方代理侨民问题,美方暂时不能答复。王炳南对美方的做法表示不满。[32](P54)经多次谈判和角逐,中美终于在1955年9月10日达成协议:“中华人民共和国(美利坚合众国)承认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美国人愿意返回美利坚合众国者(在美利坚合众国的中国人愿意返回中华人民共和国者),享有返回的权利,并宣布已经采取,且将继续采取适当措施,使他们能够尽速行使其返回的权利。”[33](P2301-2302)声明发表后,中国委托第三方印度代为操作中国留学生回国事宜。

谈判期间中方提出允许钱学森等科学家回国的要求,美方以没有证据表明钱学森要回国,美国政府不能强迫命令为由,而加以拒绝。其实早在1955年6月15日,钱学森利用就餐机会,给远在欧洲的妻妹蒋华寄了一封写给陈叔通的信,希望通过她转给钱学森的父亲钱均夫,再由钱均夫转给陈叔通。在给陈叔通的信上钱学森说:“自一九四七年九月拜别后,久未通信……数年前认识错误,以致被美政府拘留,今已五年……我们在长期等待解放,心急如火,惟恐错过机会。”[34](P59-60)陈叔通当天就向周总理汇报,周恩来总理及时把相关信息告知中方谈判代表王炳南。当中方将铁证摆放在美方谈判代表面前时,美方最终迫不得已同意钱学森回国。1955年10月8日,被美国无理扣押长达5年之久的钱学森回到了祖国。据统计,从1955年初到当年底,累计有165名海外留学生返回祖国。[35]

四、结语

1956年2月21日,高等教育部发文指出,根据周总理指示,1956年至少应该争取一千名尚在资本主义国家的留学生回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14]1956年6月26日,高教部、公安部、外交部等几部委联合发文指出,主要争取尚在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意大利、瑞士、西德、日本和澳大利亚的中国留学生,以及在这些国家大学毕业而转往其他地区的高级知识分子回国,争取的重点是科学技术人员。[36]1957年,中国政府决定除高级人才之外,停止争取一般华侨、留学生回国。[37]

整个50年代,约有2500名①详见《大批专家学者成为四化建设骨干》,《光明日报》1989年12月7日。据教育部档案统计,有登记名字可查询的回国留学生约1600人,但由于有一部分回国留学生并未在教育部登记,所以估计回国留学生人数应该在2000人以上。海外学子和专家学者陆续回到祖国。他们中的绝大部分成为了新中国各行业的栋梁,如张文裕、郭永怀、师昌绪、陈能宽、林兰英、汪德昭、吴仲华、李恒德、徐光宪、郑哲敏等,他们中的很多人当选为中科院和工程院院士。据统计,回国定居工作的专家中,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13人,占全国学部委员的三分之一。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指出:“历史不会忘记,面对新中国百废待兴、百业待举的困难局面,一大批留学人员毅然决然回到祖国怀抱,在极其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呕心沥血、顽强拼搏,为新中国各项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取得了‘两弹一星’等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李四光、严济慈、华罗庚、周培源、钱三强、钱学森、邓稼先同志等就是他们中的杰出代表。”[38]

建国初期归国留学生放弃优厚待遇,毅然决然回到祖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究其原因,中国知识分子的爱国主义情怀是历史文化根源。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心中,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祖国发展繁荣而不懈奋斗。当爱国主义传统和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理念和宏伟设想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时候,它的吸引力是难以抗拒的。中科院院士、1949年归国留美学生梁思礼回忆道:“得知新中国成立的消息时,我断然谢绝了美国公司的高薪邀请,毅然决然回到祖国。新中国成立了,苦难的岁月结束了。内心深处暗暗发誓,要把我们的一生奉献给祖国,要把所学到的知识报效深受苦难的祖国母亲,改变她贫穷落后的面貌,为她的独立、强盛、繁荣而奋斗。”[4](P102)1950年,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回国前夕,在《写给留美同学的公开信》中讲到:“为了抉择真理,我们应当回去;为了国家民族,我们应当回去;为了为人民服务,我们应当回去;就是为了个人出路也应当早日回去……”[39]正是这些把自身命运和前途和祖国的繁荣强大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归国留学生,吹响了新中国科技强国的号角,成为了推动新中国发展的强大引擎和不竭动力。

[1]马祖圣.历年出国/回国科技人员总览(1840-1949)[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2]刘晓琴.中国近代留英教育史[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

[3]何之君.1950年代归国知识分子问题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2.

[4]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建国初期留学生归国纪事[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9.

[5]程宏.1949年前后留美学生组织及其期刊[J].神州学人,2015,(11).

[6]段异兵.留美科协回国会员名考[J].中国科技史料,2000,(1).

[7]梁冠霆.留美青年的信仰追寻——北美中国基督教学生运动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8]于杰.海外赤子:建国初期留学生回国热潮兴起[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0.

[9]建国以来周恩来文稿:第1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

[10]冯季.迎接新中国的曙光——记建国前夕的“留美科协”[M]//中国留学史萃.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2.

[11]办理留学生回国事务委员会简则[Z].教育部档案98-1950-C-102.0003.

[12]现阶段争取旧有留学生回国原则[Z].教育部档案98-1950-Y-69.0001.

[13]1949-1954年回国服务的留学生情况统计表[Z].教育部档案98-1955-C-125.0002.

[14]关于争取尚在资本主义国家的我国留学生回国工作的通知[Z].教育部档案:98-1956-C-12.0002.

[15]关于争取留学生回国的布置通知(1956年9月8日)[Z].外交部档案:111-00235-04.1957年争取资本主义国家留学生工作计划(1957年2月14日一8月20日)[Z].外交部档案:111-00251-02.

[16]杨奎松.从供给制到职务等级工资制——新中国建立前后党政人员收入分配制度的演变[J].历史研究,2007,(8).

[17]回国留学生招待办法[Z].教育部档案98-1950-C-108.0014.

[18]高等教育部关于从资本主义国家回国留学生的分配工作和接待、管理工作的改进意见[Z].教育部档案98-1956-C-12.0001.

[19]办理留学生回国事务委员会半年来工作概要(1949.12-1950.6)[Z].教育部档案98-1950-C-108.0009.

[20]转送祝维章关于回转式内燃机发明给中央技术管理局的函[Z].教育部档案98-1950-C-196.0002.

[21]关于组织回国留学生在招待所内短期学习的初步总结报告[Z].教育部档案98-1950-C-108.0015.

[22]回国留学生就业情况分类统计表(1949年8月-1950年12月)[Z].教育部档案98-1950-C-108.0011.

[23]1949-1954年回国服务的留学生情况统计表[Z].教育部档案98-1955-C-125.0002.

[24]赖继年.留英生与当代中国——以回国人员为中心[D].南开大学,2012.

[25]李滔.中华留学教育史录:1949年以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6]美国政府扣留我国留学生问题材料(摘要、有关禁止中国学生出境的法令)[Z].外交部档案:111-00114-01.美国阻止留学生回国的有关文件[Z].外交部档案:111-00108-09.

[27]黄华关于美国政府无理扣留中国侨民和留学生问题对记者发表的谈话[Z].外交部档案206-C064.

[28]办理留学生回国事务委员会对接济国外留学生返国旅费暂行办法[Z].教育部档案98-1950-C-109.0002.

[29]争取留美学生王昌熙、陈善汉回国案[Z].外交部开放档案:111-00233-01(1956-7-3~1957-4-5).

[30]王炳南与约翰逊关于中美两国侨民及留学生回国问题第三次会晤谈话记录(1954年6月15日)[Z].外交部档案:206-C063.

[31]外交部、高等教育部关于资助留美学生回国事的报告[Z].教育部档案98-1956-C-254.0002.

[32]李春玲.中美大使级会谈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

[33]中美关系资料汇编:第2辑(下).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60.

[34]张现民.陈叔通与钱学森回国[J].浙江档案,2006,(8).

[35]1949-1955年由资本主义国家回国的留学生名单[Z].教育部档案98-1955-C-125.0004.

[36]关于争取尚在资本主义国家留学生工作中的几个问题[Z].教育部档案:98-1956-C-12.0004.

[37]1957年争取资本主义国家留学生工作计划[Z].外交部档案:111 -00251-02.

[38]习近平.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EB/OL]. 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3/1022/c1024-23279205.html,2013-10-21.

[39]华罗庚写给留美同学的公开信[N].大公报,1950-03-04.

[责任编辑 闫明]

A Historical Review of Urging Chinese Overseas Students to Return at Early Stage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LI Peng
(Department of Teaching Administration,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Academy.Pudong,Shanghai 201204,China)

At early stage of the PRC,the major task of overseas education was urging Chinese overseas students to return as soon as possible.Despite of the coercion and pressure made by western countries(especially the United States),with a sense of patriotism and the awareness of national crisis,Chinese overseas students resolutely gave up superior welfare in foreign countries.In responding to the call of the Party,they overcame various obstacles and finally returned to China.To protect Chinese oversea students’right of returning to their motherland,the Chinese Government fought against resistant powers of western countries led by the United States and finally achieved complete success.The nationalism appeals and patriotism feelings that Chinese intellectuals had always had,together with the value pursuit of the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of China,had been embodied in Chinese students’unremitting efforts of returning to their motherland at the early stage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overseas students;patriotism;the pursuit of value

D232

A

1674-0955(2016)05-0071-09

2016-08-01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新中国留苏教育研究(1949-1966)”(项目批准号:14BZS089)的阶段性成果

李鹏(1978-),男,山西阳泉人,法学博士,中国浦东干部学院教研部教师,中国浦东干部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基地)研究人员。

猜你喜欢
回国教育部留学生
粉末冶金航空刹车片:三万里回国路,二十年砺剑心
教育部:脱贫家庭辍学学生保持动态清零
教育部辟谣小学学制变5年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扭转人才流失:普罗夫迪夫如何吸引保加利亚年轻人回国
刘佳炎:回国创业让人生价值最大化
留学生的“捡”生活
欧洲激辩“IS新娘能否回国”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