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玉
(中共河南省委党校 河南 郑州 451000)
提升县级领导班子执政能力的内涵、意义与着力点*
刘晓玉
(中共河南省委党校 河南 郑州 451000)
党的十八大报告紧扣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明确提出了全党要“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县级领导班子是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领导核心,以一个集体的形式存在并发挥领导作用,承载着把党的政治主张和国家的方针政策落实到基层的重大使命,担负着把握方向、总揽全局、决策部署、协调各方的重任。因此,提升县级领导班子执政能力是一项重大而长期的系统工程,必须从多方面、多渠道、多角度、多载体进行积极有效地探索。
县级领导班子;执政能力;着力点
一般情况下,人们在提到“能力”一词时,往往是从心理学和行为学的角度来阐释其一般意义的。通常认为能力是指主体具备完成一定的社会活动所必须具备的相关本领,通过一定的实践活动得以体现,用完成某项任务的程度或效率等来加以定性、定量分析和表达。县级领导班子,是由上级党组织选派各类人才和骨干,通过合法的组织程序和法律程序,组成县(市、区)党政领导集体,执掌县级权力,担负着动员群众、组织群众、率领群众完成本县(市、区)工作职责的任务,是党在基层执政的一个最重要的标志。
维护基层政权稳定和确保社会长治久安的重要手段。县级政权作为国家政权的重要基础,在维护国家稳定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维护一方稳定是县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执政一方的第一责任,是对执政能力高低的最直接检验。县级领导班子成员直接面对群众,处于各种矛盾的风口浪尖,只有敢于迎难而上、敢于战胜困难,才能使自己坚定信心、增强克服困难的决心;只有冷静思考、慎重而果断地处理问题,才能赢得时间、争取有利时机。只有最大限度地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才能巩固我党的执政根基。比如,山林土地纠纷、社会保障、市场秩序、征地拆迁等这些人民内部的矛盾和问题,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县级领导班子成员要高度重视、正确对待,力求把工作做活、做细、做实,切实解决问题,把矛盾及时化解在基层和萌芽状态。县级领导班子只有在思想上、政治上和行动上保持高度一致,才能整合各方面的优势,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增强凝聚力和战斗力。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现实需要。新农村建设是新时期“三农”工作的行动纲领,是“三农”工作指导思想的升华和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举措。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县级领导班子起着不可替代的主导作用,在方向、路线、目标要求等宏观、全局的方面上进行引导,并鼓励和动员群众积极支持和参与,所倡导的事情与群众愿望的一致性越多,群众的信任度和满意度才会越高,群众的情绪才会越顺。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各级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各地都掀起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高潮,在一些地方出现了“大拆大建、建新房就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现象,不仅造成了巨大的浪费,在某种程度上也极大地挫伤了群众的积极性。这其中有认识不到位的问题,更有县级领导班子执政能力影响了决策的问题,说到底,是县级领导班子领导执政的问题。因此,提升县级领导班子执政能力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新农村建设的成败。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环节。其一,县级领导班子执政能力建设,是党的整个执政能力建设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县一级作为国家宏观与微观的结合部,是党的组织机构、国家政权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层次。只有不断提升县级领导班子执政能力,才能有效地发挥县级政权的职能作用。其二,县级领导班子执政能力建设,直接关系到党的执政能力的总体效能。县级领导班子成员处于建设与改革实践的第一线,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落脚点,是推动党的执政能力发展的主要力量,其领导能力的高低,也是党的执政能力大小、强弱的直接体现。因此,必须不断提升县级领导班子执政能力,充分调动和发挥每位县级领导干部的积极性、创造性。其三,县级领导班子执政能力建设,关系到党的执政根基的牢固程度。县级政权作为国家政权体系的基础,其牢固、稳定与否,直接影响到整个国家政权的稳定。如果县级党组织和县级领导班子缺乏执政能力或执政能力较弱,那么党的整体执政能力就会成为“空中楼阁”。面对执政环境的新变化,面对艰巨繁重的新任务,县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必须进一步强化全局意识、忧患意识、稳定意识,针对自身特点和本地实际,在实践中掌握新知识、积累新经验、增长新本领,不断提升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
提升总揽全局的能力。县级领导班子要善于把握服务全局的基础和条件,在细致、周密、深刻分析和对形势作出清醒判断的基础上,抓住各种有利条件,及时扭转被动落后的局面,为发展全局清除障碍。要强化总揽全局的科学规范机制,提升发展区域经济的能力。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社会生产力,把经济搞上去,是我们党的根本任务。县级领导班子抓好经济,加快发展,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个政治问题。如果搞不好,势必会动摇党的执政基础。发展经济要从本地出发,充分利用区域优势,大力发展区域经济,如高新开发区,就要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升联系和服务群众的能力。县级领导班子与群众相处得最近、接触最多、涉及面最广,其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如何,群众体会最直接、最深刻。县级领导班子要自觉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把增强服务意识、完善服务功能、提高服务能力作为提升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工作来抓,带着深厚的感情去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困难,以扎实的工作作风和工作成效来落实执政为民的要求。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路线,从群众的实践中汲取营养,改进工作,根据人民群众的要求和愿望制定决策,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提升处理复杂问题和突发事件的能力。县级领导班子处在社会基层第一线,直接面对群众,每天都有大量的矛盾和问题需要解决。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不仅是县级领导班子执政能力建设的经常性工作,也是实践性很强、内容极其丰富的领导艺术。提升依法行政的能力。依法执政是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要提高县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依法办事的能力。如在土地征用过程中,现在上级规定两个三分之二,即:组织三分之二以上的村民代表通报征地情况,到会的村民代表三分之二同意,才能进行征地。这是法律法规的规定,在具体工作中必须坚决执行。同时,还要正确对群众加以引导,做好思想工作,使农民群众理解和支持征地拆迁工作。
个别县级领导班子和班子成员大局意识不够强。有的考虑局部和自身发展的较多,不能对本地区的发展基础、优势条件、制约因素进行科学分析,难以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有的抓落实力度不够,习惯于“靠文件落实文件,靠会议落实会议,靠讲话落实讲话”;有的领导干部虽然口头上强调全面发展、协调发展,但实际上自觉不自觉地把工作重心放到工作条件较好的县区、乡镇和企业,下基层指导工作,往发达地方跑得较多,深入贫困落后乡村调查研究、解决问题的较少。据问卷调查统计,有23%的人认为“领导干部缺乏大局意识”。有的班子民主集中制坚持的不够好,不能充分调动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的工作积极性,形不成整体合力。问卷调查统计中,17%的人认为“班子民主集中制流于形式”。
个体素质参差不齐。经验型干部多,专家型干部少。在问卷调查的162名县区党政领导班子成员中,第一学历为全日制教育本科以上的仅46名,占28.2%,研究生学历的仅3人。大部分领导成员都是从基层逐步成长来的,其现有学历大多是在各级党校获得的。从事经济管理、对外贸易、工程技术和法律专业的干部偏少。问卷调查中,有16.6%的干部认为应通过理论学习和教育培训来提高这方面的能力。政务型干部多,复合型干部少。县级领导班子成员中,党委、人大、政府、政协、人民团体机关“体内循环”多,从学到政、从研到政、从企到政的职业转换少;长期在一个行业一个岗位上工作的多,经过多岗位跨行业锻炼的少;进行单项管理的能力较强,进行综合管理的能力较弱。在问卷调查中,有21%的干部认为应加强市场经济知识学习,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平稳型干部多,创新型干部少。一些县级领导干部虽然口头上整天喊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但遇到招商引资、企业改制、基础设施建设、城市改造等具体问题则求稳怕乱,对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束手无策,拿不出改革创新的措施。问卷调查中,有25.18%的干部认为应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属个人能力建设第一位。
整体结构不够优化。党政班子配备强化,人大、政协班子配备弱化。问卷调查中,从年龄结构看,县级党政领导班子平均年龄43.1岁,而人大、政协领导班子平均年龄51.3岁。从干部来源看,党政领导班子成员主要是上级下派、异地交流、组织提拔,干部的年龄较轻,文化程度较高,工作热情和积极性较高,而人大、政协主要是安排年龄较大、任职时间较长的到龄干部和非党干部,导致一些人大、政协干部存在着“船到码头车到站”的心态,工作中进取性、主动性不强,整体效能发挥不优。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相对滞后。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在县级领导班子换届时选不出符合条件的年轻干部,另一方面又存在一些干部长期后备、得不到轮岗锻炼和及时使用的问题。个别县级领导班子配备时,注重强调年龄、党派、性别等结构要求,对专业知识结构缺乏硬性规定,存在 “瘸子里面挑将军”的现象,导致相当一部分年轻干部驾驭工作能力过弱。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有的年轻干部学习眼高手低,实际工作能力不强,有的心态比较浮躁,急功近利,片面追求自我设计,对职务的升迁看得比较重;有的流于圆滑世故,热衷于找门子、搞关系,做事明哲保身、怕担风险;有的心理脆弱,在压力面前、在挑战面前、在竞争面前,心情过于抑郁,精神萎靡不振;还有的贪图享受,不愿吃苦、不愿到艰苦的地方去;还有的放松了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和思想改造,甚至违法乱纪,等等。这些问题与年轻干部应有的精神状态、与党和人民的要求是格格不入的,对年轻干部个人的前途命运也是极为有害的。届次观念不强,部分班子成员调整过频过快。个别领导干部在工作中存在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发展经济只顾眼前效益,不顾长远利益,一任出政绩,几任补窟窿的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致使政绩工程、形象工程、胡子工程泛滥。对有的班子配备考虑得不够长远,使初配时的强势没有持续发展的后劲。
能力生成渠道单一。干部培养与教育培训体系不够健全和完善。一是教育培训工作缺乏系统性,资源配置不够合理。二是教育培训标准不够明确,培训内容针对性不强,层次性和岗位性区别不大,存在着不同培训层次和对象“一锅烩”的问题。三是培训渠道和形式单一,培训效率和效益不高。干部实践锻炼方式单一,效果不佳。一些地方安排干部轮岗、挂职锻炼,挂职的多,任职的少;下挂的多,上挂的少;同一系统挂职的多,跨系统、跨行业挂职的少;到党政机关的多,到基层一线的少,实践锻炼存在行为形式化、主题功能化、管理粗放化的倾向。
激励机制不够有效。在干部“上”的方面,强调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但也有的因此而不敢起用一些能力较强却有个性的干部。在干部“下”的方面,有的认为干部能力差不是本质问题,可以在工作中提高,没有把能力强弱作为主要依据,因而调整下来的干部,犯错误下的多,能力弱下的少。政绩考核情况未与干部的提拔使用和工资待遇直接挂钩。
制度建设相对滞后。一些制度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比如,干部选拔任用和监督管理机制还不够科学。如何实现既尊重民意又不简单地以票取人的问题还没有很好的解决办法,使一些能力强、敢抓敢管、不怕得罪人的干部不能及时选拔上来,一些能力差的“好好先生”又下不去;特别是对“一把手”的监督缺乏有效手段,难以对领导干部提高能力形成持续压力。再如,管理体制还不适应。从中央到地方政府事权划分不明确,条块分割严重,上划部门过多,县区党委、政府职能弱化,既不利于区域经济的发展,也不利于依法行政,容易滋生腐败,影响执政效果。再比如,选举制度不够完善。现行的等额和差额选举制度缺乏实质性的竞争内容,形不成提高能力的持久动力,等等。已有的制度抓落实不够到位。在一些县(市、区)党政领导班子内部,由于分工不科学,权责不明确,导致部分县级领导干部权责观发生错位,争权卸责、揽功诿过的现象时有发生,特别是党政一把手之间和副职之间经常出现磨擦,发生矛盾,影响了班子的团结和领导效能的发挥。
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坚定崇高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是总开关。失去理想信念就会迷失方向,理想信念的滑坡将会危及执政地位的巩固。没有正确的政治方向,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和坚定的政治立场,就不会有对党和人民的忠诚,不会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没有敏锐的政治警觉和政治鉴别力,就容易在前进中迷失方向,甚至走向反面。当前,有些人认为对县级领导班子和班子成员强调增强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过于虚无缥缈,不切实际。这是一种很危险的思想,理想信念一旦出现偏差,就像大厦失去了支柱,大坝动摇了基石,必然带来政治上的变质、道德上的堕落、生活上的腐化。作为县级领导班子,必须牢记《党章》,发挥表率作用,无论什么时候都必须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并把坚持共产主义理想同完成党在现阶段的任务和执行现行政策统一起来,把方向上的坚定性同方法上的灵活性统一起来,把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同当前工作中的脚踏实地统一起来。坚持为民价值取向。县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工作经常直接面对群众,群众往往透过他们看我们的党和政府,能否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关系到党群干群关系、关系到党和政府的形象。因此,县级领导班子和班子成员必须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把执政为民作为始终不渝的价值取向,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切实摒弃高高在上、简单粗暴的官僚主义和浮夸虚报、好大喜功的形式主义,在思想上尊重群众、在感情上亲近群众、方法上深入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生活上造福群众,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这样,才能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拥护,开展工作才有依靠和保障。保持高昂精神状态。良好的精神状态是我们直面挫折、战胜困难、干好工作的重要保证。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任重道远,关键在县一级,困难也在县一级。经过了30多年的改革开放,县域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仍然存在经济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财政薄弱和群众生活偏低的问题。解决好这些问题,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不能有“等、靠、要”的思想,要始终保持不畏艰难、锐意进取、坚忍不拔、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不断增强忧患意识,增强加快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不断坚持开拓创新。
正确处理好“三个关系”。位与为的关系。在现实中有些领导干部不是忠心耿耿履行自己的岗位职责,而是做出许多有悖于党的宗旨的行为。有些人信奉无过便是功,得过且过,无所作为。有的为造政绩,树形象,浮夸虚报,急功近利。目前我省地方经济普遍不够发达,许多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尚未解决,市、县级领导既不能在其位不谋其政,也不能为造政绩大搞不切实际、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要坚持实事求是,遵循客观规律,多办群众需要、符和群众愿望的实事好事,多做符合长远利益、惠及子孙后代的工作,以实实在在的政绩取信于组织,取信于人民,真正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权与责的关系。权力和责任是对等的,权力越大责任越大。要解决好权责不对等的问题,必须坚持和完善集体领导下的分工负责制,科学的进行权力分解和合理配置。一是科学的界定市、县党委、政府、人大、政协各套班子的职能和明确各自应负的责任。二是对班子成员进行合理分工,实行岗位责任制,确保每一位班子成员的权责相互之间不交叉。三是要健全民主集中制,建立和完善符合各套班子特点的集体议事规则和民主科学决策机制,进一步强化集体领导,消除互相矛盾,防止权力失控和滥用,杜绝领导工作中的官僚主义。官与民的关系。由于受封建“官本位”思想的影响,一些领导干部产生高人一等的特权感,以“父母官”自居,当官做老爷,骄横自负,唯我独尊。“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更有甚者,把当官看作光宗耀祖的事,“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近年来出现的一些问题,归根结底就是这些领导干部脱离群众,官僚主义作风严重造成的。因此,不管处在哪个岗位上,做什么事情,做什么决定,都必须经常站在群众的角度,把群众的利益、群众的承受能力、群众利益的大小放在第一位,把为群众服务的价值取向升华为一种崇高的境界,外化为为群众服务的具体行动,体恤群众的困难,为他们解决最实际的问题,让人民群众心里有依靠,有寄托,相信党,相信我们的干部。
提升团体凝聚力。把讲团结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道相同则心相知,心相知则力相合”。要正视领导班子成员个体素养、心理素质、个性习惯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坚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原则,及时发现影响团结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采取个别沟通、交心谈心、批评教育等有针对性地措施消除隔阂、化解矛盾。真心实意地关心爱护干部,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们解决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努力为他们政治上的成长进步创造条件,增强他们对事业、对集体的归属感。通过春风化雨般的思想政治工作,在领导班子中营造相互信任理解、相互关心帮助、相互支持协作的良好共事关系。把讲团结作为重要的政治责任。县级领导班子主要领导特别是县委书记在班子中处于核心地位,必须切实担负起维护团结的政治责任。摆正位置,发展民主,注意掌握和运用团结的艺术,善于做思想工作,协调好班子成员之间、四大班子之间的关系,及时疏导矛盾分歧,在共同点上把各方统一起来。加强个人品行修养,坚持公正聚人、宽厚待人、开明用人,不揽功诿过、不拉帮结派、不一手遮天、不玩弄权术,用人格的力量影响人、凝聚人、团结人。把讲团结与开展积极健康的思想斗争结合起来。党的团结是建立在维护党和人民利益、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基础之上的团结,不是无原则地求得“一团和气”。严格执行党内生活制度,运用批评与自我批评这一锐利思想武器,从团结的愿望出发,引导班子成员敢于正视自身问题,勇于揭批他人的不足,在思想的交锋中提升团结的质量和水平,增强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同时,要保持班子相对稳定。县级领导班子是依据党章、有关法律规定和政协章程选举产生的,其任期有明确规定,要尊重县级党代会、人代会和政协会的权威,维护换届选举结果的严肃性。领导班子成员一经选举产生,除非工作特别需要或经过考核确认干部不能达到任期目标或发现干部有违法违纪行为必须调整外,原则上至少干满一届,避免干部产生攀比心理和短期行为。
健全科学有效的工作体制机制。“按照构建选人用人公正机制的总体目标要求,进一步扩大干部工作中的民主,完善民主推荐、民主测评、民主评议、任前公示和试用期制度,积极推行差额考察、考察预告、考察结果通报制度,落实党员干部和群众对干部选拔任用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1]健全决策机制。重大问题都要经过集体讨论,民主科学决策;建立社情民意反映制度,确保社情民意能够及时、完整、准确地反映到决策机关,确保决策事项获得群众的广泛理解、认同和支持;完善专家咨询制度,对于专业性强的决策事项,采取多种方式征求有关专家的意见和建议,确保决策的科学性;建立决策结果评审制度和决策失误连带责任制度,明确参与决策人员需要承担的相关责任及具体奖惩措施和程序,在一定时限内对决策成效进行评估并给予相应奖惩,实行决策责任制,使权力与责任相统一。健全考核评价机制。充分发挥干部考评体系的导向作用,按照分类指导、科学合理、易于考核、便于操作的原则,改进评价方法,在坚持党委及其组织部门作为基本评价主体的同时,结合开展巡视工作,探索引入第三方测评,承认其它社会组织和干部群众的评价权。
严明党规党纪。“进一步规范县级党委、政府、人大、政协权力配置模式,制定相应的工作程序法,限制权力‘越位’,防止权力滥用,建立谁‘越位’就处罚谁的制度,确保县级领导班子依法行政。”[2]建立和完善党内巡视制度,建立相对独立、权威高效的巡视机构,根据实际情况突出巡视监督重点,以务实的作风拓展巡视深度。建立党内巡视工作的长效机制,重视巡视成果的转化运用。着力解决“四风”问题。必须针对个别班子成员中大局意识、全局意识、服务意识淡薄;开拓创新的观念差,争拼挤精神不强;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怕得罪人,不敢面对困难和矛盾等问题进行逐条整改。通过落实整改,解决“为谁执政,怎样执好政;为谁掌权,怎样掌好权”的问题。要按照“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着力解决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干部生活作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从思想上筑牢拒腐防变的堤防。正确对待手中的权力,自觉为民尽责、为党分忧,真正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自觉接受党组织和群众的监督,绝不能利用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谋取私利。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抓好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深入持久地开展反腐败斗争,查处违法违纪案件,纠正部门、行业不正之风三项工作。把反腐败寓于各项重要政策措施之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财政管理体制和干部人事制度等方面的改革,建立起选好人、用好权、管好钱的防范腐败发生的机制,不断铲除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土壤。开展示范教育和警示教育,做到警钟长鸣。
[1]张军果,刘箭章.着眼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J].唯实,2014,(2).
[2]曾小龙.县级党委全委会对常委会的监督体制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2011,(8).
(责任编辑:卫令海)
2016-03-26
刘晓玉(1983-),女,河南南阳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博士,中共河南省委党校哲学部讲师,主要从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
D26
A
1672-1071(2016)03-003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