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研究综述*

2016-02-11 09:36
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新常态常态经济

薛 鹏

(中共中央党校 北京 100091)

“新常态”研究综述*

薛 鹏

(中共中央党校 北京 100091)

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高度的逻辑性和概括性,与实践的发展和时代的需求相依相随。“新常态”战略论断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成果,一经提出就得到了学术界的高度关注和广泛研究,呈现出多角度、宽领域、深层次的研究态势。梳理“新常态”的概念流变、研究态势、发展趋势,剖析目前研究的不足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建议,对于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新常态”系统研究将有所帮助。

新常态;研究;若干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首的新一代领导集体立足当代中国的发展实际、着眼于中国发展的前进方向,以高度的责任担当和高超的政治智慧进行了一系列有益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改革举措,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治国理政新思路,取得了卓有成效的巨大成绩,赢得了国内外的一致好评和高度赞誉。在这一系列治国理政新思想、新论断、新观点中,“新常态”理论因其对中国国情全新准确的揭示而成为当下中国最热的词语,正如尤里·塔夫罗夫斯基所说:“习近平提出的新常态理论是为发展中国经济、改造现有宏伟但不够牢固的大厦,全力打造一块更新、更深、更稳的基础。”[1]因此,研究“新常态”理论发展形成中的相关问题也成为了当今时代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

一、概念的产生和演变

“新常态”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2009年,是由美国太平洋基金公司总裁埃里安提出的,用以形容经济危机之后经济恢复的漫长而痛苦的过程,表达一种对于经济艰难复苏的无奈和悲观之意。习近平同志提出的“新常态”则是着眼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长远发展,立足于全面建成“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不失时机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所做出的一种积极有为、主动进取的战略性转型升级,旨在打造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升级版”,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习近平同志第一次提出“新常态”是在2014年5月考察河南的行程中,他说:“当前中国仍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2]此后,他又在不同场合进行了多次相关论述。习近平同志的多次阐释和海内外的广泛热议,直接推动“新常态”成为了学界的研究热点,大量学者投身其中进行探讨与阐释,形成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新常态”论述进一步系统化、理论化。从学界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关于“新常态”内涵与外延的讨论是这一概念研究的重点和热点。

从内涵上来看,要想理解“新常态”就必须搞清楚其对应的“旧常态”的内涵。一种观点认为“新常态”对应的是“非常状态”,就是指经过一段不正常状态后重新恢复正常状态,侧重于强调旧状态的不正常,突出新常态不拘常例不违常情,如辛鸣指出,新常态是中国社会的本来状态,表达的是对历史的接续;[3]另一种观点认为,“新常态”对应的是“以往状态”,就是指不同以往的、相对稳定的“新”状态,是一种趋势性、不可逆的发展状态,侧重于强调新状态的必然性。如习近平同志指出,新常态是一个客观状态,是我国经济发展到今天这个阶段必然会出现的一种状态,是一种内在必然性,我们要因势而谋、因势而动、因势而进。尽管两种观点强调的侧重点不同,但都包含着一种“新常态”与“旧常态”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内在逻辑。众所周知,事物的发展总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是在从常态到非常态再到新常态这一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中实现的,“新常态”理论是对这一否定之否定过程的反映与认识。这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主要内容,是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从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认识结晶,是新形势下现实逻辑与历史逻辑的高度统一。

从外延上来看,习近平同志总书记提出“新常态”的最初本意是定义当下中国经济的发展变化,着重探讨的是经济领域的相关问题。他在2014年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上就“什么是新常态”从经济发展速度、经济发展结构、经济发展动力等方面进行了系统阐释,直接推动了经济领域成为“新常态”研究的主流领域。中国知网检索结果显示,在2014-2015两年中共有主题为“新常态”的期刊24263篇,其中包含关键词“经济”的共有16368篇,占比67.5%。但随着“新常态”的广泛传播和深入研究,加之党的十八大之后整个国家在经济、政治、社会、生态等方面的一系列变化,人们对于这一概念的认识已不仅局限于经济领域。如徐晨光认为,新常态就是在全面从严治党方面坚持严要求、全覆盖、不放松,是一种新的可持续发展的状态;[4]如刘武俊认为,中国法治建设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程中迈向了“法治新常态”,法治新常态意味着法治建设正在向形态更高级、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目标迈进;[5]许耀桐认为“新常态”是一种由习近平同志倡导和构建的习式政治新常态;[6]徐伟新认为,“新常态”这一概念并不局限于经济领域,而是具有超出经济发展的更全面、更深刻意涵,已经成为描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格局的代名词。[7]“新常态”外延的不断扩大显示出中国社会正在进行着一系列充满希望的变化,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的新气象,这本身也可以看成为一种“新常态”。

二、研究中的若干问题

(一)定义及表现形式的问题

“新常态”作为一种崭新的概念,其内涵与外延都还存在着很大的争论,因而其定义及表现形式问题是目前研究中最热点的问题。目前学界有以下几种具有代表性的定义。(1)“新常态”是西方国家用以形容经济危机后资本主义国家呈现出的一种低经济增长率高失业率,经济增速在短期内难以恢复的一种论断。(2)“新常态”是我国经济所呈现的一种阶段性阶段。[8]主要表现为:经济发展速度——“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结构——“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经济发展动力——“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3)“新常态”是描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格局的代名词。主要表现在: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全面深化改革、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管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外交战略和对外关系、从严治党等方面产生了一系列新变化、新现象、新特征。[9](4)“新常态”是习近平同志倡导和构建的具有鲜明特征的政治格局和政治气象。主要表现在:政治理念上赋予了人民主体地位以全新内涵;政治发展上开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政治清廉上形成了深入反腐败的崭新格局;政治民主上进一步塑造了协商民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治国理政上形成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全新格局;党的建设上突出了党的制度改革和全面从严治党,优化集中了党的统一领导。[10]上述研究从多个角度表达了新常态的内涵与表现,体现出新常态研究目前呈现出的一种勃勃生机的状态。

(二)中外“新常态”的异同问题

西方“新常态”是对于经济危机后全球金融体系产生的变化所做出的一种准确的预测与评估,其准确把握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规律,预测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态势,是对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一种正确认识;中国“新常态”同样发轫于经济领域,是党的新一代领导集体对于中国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和特征做出的一种准确判断,是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具体体现,是一种真理性认识。因为二者同样起源于经济领域,同样是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种认识,同样是人类正确把握规律的一种表现,因而中外“新常态”的异同研究也成为当下学界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

目前,从学界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对于中外“新常态”异同的研究主要有两种观点:(1)认为中外“新常态”既有相通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如李冰晶认为,二者同样都是论述一种经济增长速度降低,经济发展进入重要转折期的状态,而不同之处在于国外“新常态”是基于一种悲观的经济发展预期,而中国“新常态”更多蕴含的是一种对于经济发展积极乐观的心态。[11](2)认为中外“新常态”存在本质不同,这种观点又存在两种不同的考量方式。一种是从经济领域出发,如陈雨露认为中国“新常态”不仅在经济发展的表现特征、预期目标、运用措施、困难预期等方面存在本质不同,最为重要的是中国的“新常态”不仅是一个外部经济结构与金融结构失衡的调整过程,更是一个经济系统与社会系统、社会经济系统与宏观治理系统之间失衡的改革与大重构的过程,其必然带来整个国家的全面改革与全面结构优化。[12]另一种是从非经济领域出发,如徐伟新认为,新常态越来越成为认识中国共产党执政新理念的关键词。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伟大实践、伟大创造,使人们感受到中国改革的强烈脉动,我们面对的将是一个不断走向新常态的中国。[13]从经济领域出发,中国的新常态具有明显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色,与西方新常态存在差异;从非经济领域出发,中国的新常态包含了西方新常态所没有的内容,是一种更为系统综合的顶层设计,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新常态”。

(三)新常态蕴含的意义问题

习近平同志在我国处于重要战略期的关键时刻提出“新常态”,不仅对于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而且对于新时期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学界对于新常态蕴含的意义基本也集中在这两点。

理论上,新常态的意义有如下几点:(1)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辩证法和历史辩证法在新时期新阶段的运用和体现。新常态表明了中国在经济发展“应该是什么样”和“为什么”上弄清楚了,是遵循经济规律、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科学发展的长态,反应的是对规律的把握、对价值的坚守和对危机的沉着。张雄认为,“新常态”充满了唯物辩证法的智慧,有助于我们辩证地理解中国经济基本面的积极变化规律与趋势,为实现更高阶段的中国经济社会良性发展的软着陆提供了思想指南。[14](2)继承了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是中国梦的进一步展开和具体化。马克思强调,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创造。王明泉,谭洪亮认为,中国目前的新常态局面,是几代共产党人接续奋斗的结果,也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15](3)充实了习近平同志治国理政系列思想。“新常态”理论包含着深刻的辩证法思维,一方面突显了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必要性,一方面又表现了在尊重规律基础上主动出击,积极有为,变被动为主动的重要性,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方法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问题的范本,体现了习近平同志高度重视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与方法来解决中国实际问题。也正是把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作为贯穿发展的全过程的大逻辑,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发、共享”的发展理念,实现了对于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新认识和大跨越。

实践上,新常态的意义有如下几点:(1)有利于加强和巩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群众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也是我们党的工作路线。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各个方面产生的新变化,从根本上来说是我们党全面贯彻群众观点,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新常态”。正如徐伟新所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常态的形成,凝结着党推进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担当,凝结着党迎难而上攻坚克难的使命和责任,凝结着党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中国的路该怎么走、如何保证国家长治久安、如何保证党跳出“历史周期律”的深谋远虑。[16](2)促进国内更好发展,经济社会综合稳步发展。徐伟新认为,以习近平同志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必将准确把握中国新常态,主动适应并引领新常态,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进一步增强战略定力、保持平常心态,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崭新局面;[17]胡鞍钢认为,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本质上就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升级版;[18]田俊荣、吴秋余认为,新常态有利于充分就业、收入均衡、增长平稳、物价稳定、质量提升。[19](3)帮助世界更好理解中国,特别是十八大之后的中国。徐伟新认为,新常态为我们看待当下中国开启了一扇门,也为理解中国未来的走向提供了一把钥匙;[20]齐建国认为,新常态是作为国家最高领导面向世界宣示的国家决心和政策主张和取向;[21]贾康认为,新常态将为世界其他民族的共赢与和平发展做出贡献。[22](4)对世界发展和全球治理产生积极影响。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深,中国与世界的关系越来越紧密,中国“新常态”必然对世界产生深刻影响。刑伟认为,新常态强调经济发展的质量效益。全方位的改革创新将使科技进步、人力资本、市场竞争等经济发展的积极要素更加活跃,使环境污染、高能源消耗、政策壁垒等经济发展的消极因素逐步弱化,中国将在创新、人才、市场等领域为世界发展提供更多资源,作出新的更大贡献;[23]澳大利亚前外长鲍勃·卡尔认为,“新常态”的中国仍是世界经济增长最大的贡献者。[24](5)为其他国家提供新的发展模式。世界银行曾用“中等收入陷阱”形容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会陷入经济停滞的状态,“新常态”的战略预判有助于中国在改革发展稳定之间实现转方式、调结构、促发展,使中国经济顺利跨过“中等收入陷阱”,为世界提供新的经济转型模式;大国崛起,必遭战争的论断被称为“修昔底德陷阱”,如今中国的崛起也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担忧。新一届领导集体适时把握中国进入“新常态”,就是要走出一条内外兼修的和平发展之路,为其他国家的崛起提供和平的模式。

三、研究的展望与建议

“新常态”作为习近平同志治国理政的“热词”之一,一经提出就迅速成为了眼下中国最时髦的词汇,迅速系统化为一种具有鲜明特征的新的治国理念和思路。尽管习近平同志关于“新常态”的论述主要针对于经济领域,用以形容和阐述中国经济所处的阶段和发展的方向,但因其包含着的深刻内涵和所揭示的客观规律,得到了不同领域专家学者的关注和研究,产生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形成了“新常态”研究理论群。为了深化新常态研究,笔者提出以下展望和建议:

第一,新常态的理论构建将会加强。新常态作为一种新的概念,其理论基础还比较薄弱,存在寻求理论支撑和理论解读的巨大空间,因而理论构建将会成为研究的下一个热点。此种研究将会在三个方面展开:一是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结合,通过与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中的主要观点、主要规律、主要思想相结合,寻求理论支撑,增强说服力和认同感;二是与习近平同志治国理政思想相结合,通过研究新常态思想与习近平同志治国理政系列思想的内在逻辑关系和相互作用,深入挖掘蕴含的内在价值与现实意义;三是与其他经典理论结合,如与经济学、社会学、科学社会主义等学科相结合,增强对于新常态的学理性和综合性研究。这些研究的发展和突破,一定会使新常态的研究上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

第二,新常态的现实性研究将会加强。新常态是一种理论,但更是一种实践,是当下社会所处于的一种状态,因而在这种状态下存在什么样的机遇与挑战、存在什么样的困难、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等问题将会成为下一步研究的热点。此种研究可能会从三个方面展开:一是研究机遇与挑战问题,探寻新常态下实现经济社会整体稳步发展的出路与措施,为所面临的困难做出评估并提出解决方案;二是研究后新常态时代,即新常态之后中国经济社会将会进入一个什么样的状态,将要注意什么样的问题,将会对人民生活、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所要防范的危险和采取的措施又是什么?历史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如果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当下社会,就必须加强对于新常态的现实性研究;三是研究进入“新常态”的中国对于世界有何影响。“新常态”下的中国将与世界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在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等方面都存在着众多的研究问题,探讨这些问题不仅有利于维护和延续中国所处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真正实现“创新、协调、绿色、开发、共享”发展;也有利于增进世界的共识,减少摩擦冲突,有利于携手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荀子》有云: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新常态是历史发展的产物,也必然会在历史发展中必然消失。因而采取正确的态度来认识和对待新常态,不仅有助于我们研究新常态、把握新常态,更能够让我们从容地引领新常态。

一是要实事求是地认识新常态。实事求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我们党的认识路线,只有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我们才能正确认识新常态。习近平同志总书记指出,新常态是一种内在必然性,我们要因势而谋、因势而动、因势而进。当今社会,对于新常态的认识有两种错误的观点,一种对新常态估计地过于乐观,认为只要进入了新常态就会万事大吉,中国经济自然而然就会升级,人民的生活就会“赶英超美”,因而停下自己奋斗的脚步,一心坐等新常态的实现;另一种观点就是对新常态过于悲观,特别是在一些以重工业为支柱的城市。重工业城市因为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处于被动地位,加上自身创新能力不足、转型升级较慢等原因,企业效益下降严重,人员工资得不到保证,就十分容易滋生悲观情绪,认为新常态就是经济衰退,就是新一轮的失业下岗潮,因而对国家、对社会产生敌对情绪。这两种错误认识都是因为没有从我国经济发展的大局出发,没有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出发。因而,要想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首先必须以实事求是的态度认识新常态。

二是要以平常心来看待新常态。我国进入新常态,意味告别经济领域保持了三十多年的高速经济增长,由过去的高速甚至超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这对于习惯并热衷于追逐经济高速增长的官员和群众来说,可能会产生一定的焦虑感。以平常心看到新常态,一方面意味着我们要打消一味追求经济增速的看法,保持战略定力,相信党和政府在经济规划方面的能力,坚定拥护党中央的各项改革措施;一方面意味着我们要更新发展理念,真正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抓住重要的战略机遇期,抓住新常态带来的新的发展机遇,勠力同心,团结奋斗,使我国的经济真正能够爬坡过坎,腾笼换鸟,不断迈上新的、更高的台阶。

[1][俄罗斯]尤里·塔夫罗夫斯基.中国经济:从数量转向新常态——《习近平:正圆中国梦》 选载[N].学习时报,2016-02-05.

[2]习近平.深化改革发挥优势创新思路统筹兼顾,确保经济持续健康发展[N].人民日报,2014-5-11.

[3]辛鸣.“习近平同志新常态”的应该、必须与本来[N].中国青年报,2014-11-10.

[4]徐晨光.构建全面从严治党新常态[N].湖南日报,2015-01-16.

[5]刘武俊.凝聚法治新共识 形成法治新常态[N].人民法院报,2015-01-22.

[6]许耀桐.习式政治新常态的六大鲜明特征[J].人民论坛,2015,(4).

[7]徐伟新等.中国新常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2.

[8]中国发展新引擎——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创新的重要讲话回眸[J].中国人才,2015,(1).

[9][10]许耀桐.习式政治新常态的六大鲜明特征[J].人民论坛,2015,(4).

[11]李冰晶.中国经济新常态的演进脉络和基本内涵[J].现代商业,2015,(25).

[12]陈雨露.中国新常态与发达国家新常态的五个区别[N].证券时报,2014-12-13.

[13]徐伟新等.中国新常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2.

[14]张雄.唯物辩证法与经济“新常态”[N].解放日报,2015-02-12.

[15]王明泉、谭洪亮.新常态概念的哲学价值和实践意义[N].学习时报,2015-3-9.

[16][17]徐伟新.中国新常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3.

[18]胡鞍钢.新常态:中国经济发展阶段的升级版[N].光明日报,2015-4-15(15).

[19]田俊荣,吴秋余.新常态 新在哪?[N].人民日报,2014-8-4(1).

[20]徐伟新等.中国新常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5.

[21]齐建国.中国经济新常态的语境解析[J].西部论坛,2015,(1).

[22]贾康.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5,(1).

[23]刑伟.“新常态”同样具有世界意义[N].光明日报,2015-2-11.

[24]杜静等.海外专家学者展望经济“新常态”[N].新华每日电讯,2015-03-05.

(责任编辑:木 杉)

2016-04-20

薛鹏(1992-),男,陕西韩城人,中共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D616

A

1672-1071(2016)03-0013-06

猜你喜欢
新常态常态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新常态”需要新举措
我眼中的医改新常态
主动适应新常态 积极争取新作为
新常态下的艰辛与希望
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