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昆明
(解放军西安政治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8)
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理论特色和方法论特征
□李昆明
(解放军西安政治学院,陕西 西安710068)
[摘要]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是习近平同志在治国理政实践中提出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的理论概括,是习近平同志统揽国际国内大局、统筹经济社会发展、推进民族复兴伟业的思想理论成果。这一思想内容丰富、体系完整、思想深刻、特色鲜明,贯穿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充满引领潮流、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深涵滋养丰富、博远精深的民族智慧,极具知行合一、以实求治的实践品质,体现了从战略全局上观察和判断形势的战略视野,体现了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的价值情怀,体现了在对历史深入思考中更好走向未来的历史自觉,体现了立足时代破解难题推动社会进步的问题意识,体现了突出重点扭住关键推动全面发展的辩证方法。
[关键词]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体系;理论特色;方法论特征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作为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人,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一主题发表的一系列重要讲话,提出并阐发了许多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了统揽国际国内大局、统筹经济社会发展、推进民族复兴伟业的治国理政思想。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内容丰富、体系完整,思想深刻、特色鲜明,科学回答了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深刻揭示了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和历史逻辑,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的最新认识成果,展现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和方法论特征。
一、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内容体系
治国理政,是国家发展战略的确定和国家事务的料理,包括政权建设、经济发展、社会治理、对外交往、国家安全等各个方面,涉及内政外交、改革发展、思想文化、国防军队等各个领域,既是一个实践概念,又是一个理论概念。有成就的治国理政实践,必将产生有创见的治国理政思想。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是习近平同志作为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人提出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的理论概括,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总结党执政兴国的历史经验,面向未来谋划国家建设发展大局、立足实践推进社会各项事业进步的思想理论成果。这一思想,内涵党的治国理念、执政方略、施政纲领和国家建设发展的目标任务、制度设计、政策措施,覆盖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改革发展稳定等各个方面各个领域,是一个完整的思想理论体系。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15个方面:
以民为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习近平同志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人民把我放在这样的工作岗位上,我就要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1]P102,坚持从人民的新期待出发治国理政,紧紧依靠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创造历史伟业,真正让人民群众评判党和政府的工作。这一思想,既是执政理念,又是治国纲领。
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目标。“中国梦凝结着无数仁人志士的不懈努力,承载着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向往,昭示着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美好前景”。[1]P49习近平同志提出的中国梦,把治国理政的目标与人民大众的理想统一了起来,取得了积聚共识、凝聚力量的最大公约数。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道路问题是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的第一位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协调推进“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习近平同志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确立了新形势下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战略目标和战略举措,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指南”[2]。
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改革总目标。习近平同志强调,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跟上时代的重要法宝,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出并确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目标,丰富和深化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内涵及认识。
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新常态”思想。把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坚持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以发展理念转变引领发展方式转变,依靠科技进步和全面创新引领“新常态”的经济发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实现市场作用与政府作用有机统一,构建形成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体制。
全面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的基本方式。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强调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处理问题,树立全社会的法治信仰,加快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把权力关在制度的笼子里,让民主在法治框架中运行。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国际话语权的文化强国战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物质财富要极大丰富,精神财富也要极大丰富。习近平同志从实现中国梦的宏大视野,思考和重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灵魂的文化软实力建设,强调构建社会主义中国的话语体系、创新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精心构建对外话语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
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安定的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建立集中统一、权威高效的国家安全体制;既重视外部安全又重视内部安全,既重视国土安全又重视国民安全,既重视传统安全又重视非传统安全,既重视发展问题又重视安全问题,既重视自身安全又重视共同安全,构建总体国家安全体系。
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人和社会持续发展。
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思想。制定新形势下军事战略方针,提出新的历史时期“四个坚决维护”的军队使命任务,用“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强军目标统领军队建设、改革和军事斗争准备;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坚持需求牵引、国家主导,努力形成基础设施和重要领域军民深度融合的发展格局。
独立自主的和平发展战略。牢牢把握坚持和平发展、促进民族复兴这条主线,把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依靠自身不断发展起来的力量走和平发展道路,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不走“国强必霸”的霸权主义老路,也不会拿国家的核心利益做交易,坚持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
秉持公道正义、坚持互利互惠的外交义利观。构建合作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提出“亲、诚、惠、容”周边外交新理念,坚持“真、实、亲、诚”加强与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创建“一带一路”合作共赢新模式,全面参与联合国事务、多领域参加国际规则制定,推动形成国际经济体系新格局和全球治理新模式。
全面从严治党、坚强领导核心的党的建设思想。赋予“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新内涵,以“打铁还需自身硬”的责任和勇气,以落实“八项规定”、坚决纠治“四风”为突破口,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及“三严三实”教育整顿为抓手,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零容忍惩治腐败、严规矩整风肃纪,不断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不断巩固党的坚强有力领导。
丰富“一国两制”实践和推进两岸统一战略。用中国梦彰显港澳与内地命运相连的理念,坚持香港、澳门与内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坚持港澳同胞与内地人民守望相助、携手共进。提出“两岸一家亲”理念和对台政策“四不原则”*习近平2014年5月7日会见台湾亲民党主席宋楚瑜时提出,即“推动两岸和平发展的方针政策不会变,促进两岸交流合作、互利共赢务实举措不会放弃,团结台湾同胞共同奋斗的真诚热情不会减弱,制止‘台独’分裂图谋的坚强意志不会动摇”。参见《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42页,外文出版社2014年10月版。、密切两岸关系的“五点主张”*习近平2015年5月4日会见中国国民党主席朱立伦时提出,即“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其核心是认同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深化两岸利益融合,共创两岸互利双赢,增进两岸同胞福祉,是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宗旨;两岸交流,归根到底是人与人的交流,最重要的是心灵沟通;国共两党和两岸双方要着眼大局,本着相互尊重精神,不仅要求同存异,更应努力聚同化异,不断增进政治互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大家一起来干”。参见《人民日报》2015年5月5日第1版。,坚决维护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大局,不断增进中华民族整体利益。
二、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理论特色
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是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为理论主题,以协调推进“四个全面”为核心内容,围绕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基本问题,形成的回应时代、引领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一思想理论体系,是当代中国与当今世界、中国特色与时代潮流深刻互动的思想认识成果,是党的治国理政方略与时俱进的创新发展,充满科学的时代精神和丰富的民族智慧,富有鲜明的理论特色和科学品质。
(一)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贯穿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
当今中国正走在理想与现实、历史与未来的交汇点上,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历史任务,需要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总结历史必须洞察世界、把握规律,开创未来必须登高望远、探幽烛微。习近平同志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认识世界、思考未来,站在人类社会历史演进的峰峦上洞察时代风云变幻,从中华文明5000年和世界社会主义500年的历史深处把握中国社会历史变动规律和前进方向,遵循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找准历史方位、科学谋划发展,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当代中国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重大理论命题,从现实出发、从实践出发、从当前正在做的事情出发,用科学社会主义原则规划当代中国发展、指导治国理政实践;提出社会主义现实发展与长远发展相统一的中国梦目标,用“四个全面”战略思想和战略布局科学统筹改革发展稳定、治党治国治军、内政外交国防各方面事务;坚持实事求是把握基本国情和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坚持群众路线凝聚人民创造历史的力量,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致力改革开放和各项建设,坚持“两点论”观察和处理问题、用矛盾分析方法把握主要矛盾和解决突出问题,坚持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运动中推动建设发展。习近平同志立足实际、尊重规律、务实进取,善于把实践的探索上升为规律性认识,善于把历史的经验转化为工作的指导,善于把群众的智慧集中为发展的力量,提出和力行的治国理念和执政方略充分体现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辩证统一的科学方法、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不断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的认识。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诠释当代、启迪未来,生动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新飞跃。
(二)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充满引领潮流、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
我们所处的是一个风云变幻的时代,面对的是一个日新月异的世界。国际社会的多个中心正在形成、经济发展方式正在转变、文化的交流交融日益深刻、信息网络技术把世界各国人民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充满挑战也充满机遇。习近平同志从时代发展特征和各国人民共同利益出发研判国际局势,着眼民族复兴勾画发展蓝图,敢于直面挑战、善于抓住机遇,用宽阔的世界眼光正确认识和积极顺应世界发展大势,用高超的政治智慧正确认识和处理国家建设发展面临的大事,指出和平发展仍是时代主题,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政府和人民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自身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抉择;强调世界繁荣稳定是中国的机遇,中国发展也是世界的机遇,我们要树立世界眼光,把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联系起来,把中国人民利益同世界各国人民的利益结合起来,在与世界各国良性互动、互利共赢中开拓前进[1]P248。习近平同志准确把握国际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和国内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两个大势,全面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科学制定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一系列战略目标和战略部署,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进方向,坚持改革创新弘扬时代精神,坚持合作共赢密切各国联系,坚持和平发展贡献中国力量;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构建经济发展新常态,建设法治中国新社会,用“四个全面”紧跟时代步伐,用“双轮驱动”引领社会进步;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构建新型大国关系,以“亲诚惠容”处理周边关系,用“一带一路”促进发展,坚持内外结合、政经结合、双多边结合统揽全局、运筹发展,为当代中国在时代前进的潮流中把握了机遇、掌握了主动、赢得了发展。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视野宏阔、立意高远,鲜明彰显了把握大势、回应时代的理论魂魄和科学精神,具有非凡的理论勇气、高超的政治睿智和卓越的执政能力。
(三)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深涵滋养丰富、博远精深的民族智慧
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始终崇尚和平、和睦、和谐,对内求发展、求和谐,对外求和平、求合作,“以和为贵”、“和而不同”,追求“天下大同”。中国历史上曾长期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但从未走“国强必霸”的帝国之路,从未留下殖民和侵略他国的记录。当代中国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成功实现被海外媒体称为“近年来最重要的全球变革”的中国崛起,一洗近代中国饱受强国侵略、大国欺凌的屈辱史,使中国人民重振民族精神,在民族复兴的征程上高歌猛进、奋勇前行。习近平同志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回望历史、思考未来,从中国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出发,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和平发展道路,是几千年中华民族热爱和平的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扬,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强调历史、现实、未来是相通的,中国独立自主地走自己发展道路的理论自信和实践自觉,来源于中华文明的深厚渊源,来源于对实现中国发展目标条件的认知,来源于对世界发展大势的把握[1]P265;强调继承“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和“崇信修睦”、“协和万邦”的历史文化传统,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把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习近平同志紧跟时代的新进步,倡导增进国家之间交流和文化的相互认知,坚守中华思想文化阵地和民族精神高地,用和平发展、平等互利、合作共赢的思想理念促进和谐世界,用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政治定力推进社会发展,用文明交流、文明包容、文明互鉴的文化情怀汲取智慧营养,用“治大国如烹小鲜”的文化心态和“大事难事看担当”的使命意识统筹各项建设,讲仁爱、重民本、崇正义、尚和谐,以民为本、执政为民;明殷鉴、知兴替、立木信、浚源流,和合相济、戮力复兴。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底蕴深厚、历史博远,充分展示了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传承和光彩照人的中华文明精神,闪烁着从中华民族历史深处走来的治国理政智慧。
(四)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极具知行合一、以实求治的实践品格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大视野、大逻辑、大目标。经过多年努力,中国发展取得了历史性辉煌成就,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但人口体量大、人均收入低,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必须锐意进取、接力前行。习近平同志立足实际、把握规律,求真务实、致力发展,站在时代制高点上谋划运筹,抓住大问题、提出大思路、勾划大蓝图,指出梦想决定未来,实现中国梦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和中华民族的光明未来;指出道路决定命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借鉴不同社会制度下创造的人类文明成果,但绝不能照搬别国的治理模式和发展模式;强调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政贵有恒、治须有常,一勤天下无难事、人间万事出艰辛,依靠人民创造历史、干在实处成就伟业。习近平同志以大目标凝聚共识、积聚民智、汇聚力量,以大担当励精图治、攻坚克难、扬帆致远,协调推进“四个全面”坚持中国道路、增创中国优势,扭住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致力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突出问题导向破解矛盾,坚持与时俱进锐意创新;抓龙头、抓大事、抓枢纽、抓关键,顺民意、通民心、积民智、惠民生;划红线、守底线、立规矩、重典治,接地气、察实情、出实招、求实效;抓工作踏石留印、抓铁有痕,持续用力、久久为功,反腐败猛药去疴、刮骨疗毒,锲而不舍、驰而不息,以“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筑就长青基业,发扬“钉钉子”精神开创美好未来。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注重实际、注重实践,集中表达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中国意志、中国精神、中国力量,具有博大厚重、精深致远的理论魅力和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实践威力。
三、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方法论特征
科学理论既是实践经验的总结又是实践活动的指导。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是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认识当今世界、当今中国,指导现实实践、推进事业进步的科学理论。这一思想,坚持从战略全局上观察和判断形势,聚焦“两个一百年”目标统筹发展大局,着眼破解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问题难题推进事业进步,善于运用人民的力量和历史的智慧开创建设发展的新局面,具有鲜明的方法论特征。
(一)从战略全局上观察和判断形势的战略视野
战略问题是事关社会事物及其发展变化的根本性、全局性问题,战略视野是从政治上、大局上观察和认识问题的视野。习近平同志指出:“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战略上判断得准确,战略上谋划得科学,战略上赢得主动,党和人民事业就大有希望。”[3]只有以高瞻远瞩的战略视野把握大势、统揽全局,才能真正作出主观与客观相符的正确的战略判断,从而更好地规划全局、驾驭全局。习近平同志善于把握事物变化总体趋势和发展方向,善于从战略全局视野观察分析事物,善于站在政治高度认识判断形势,善于以长远发展眼光思考处理问题,胸怀大局准确审视国际发展大势,把握大势深刻把握国内发展大局,着眼未来牢牢坚持建设发展方向。早在2003年,习近平同志还在浙江省委书记岗位上时,就发表了一篇题为《要有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的文章,阐述了党的领导干部所需要的大视野、大思维。他说,各级党政“一把手”要站在战略的高度,善于从政治上认识和判断形势,观察和处理问题,善于透过纷繁复杂的表面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发展的内在规律。要努力增强总揽全局的能力,放眼全局谋一域,把握形势谋大事,以“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气度和胸襟,始终把全局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全局利益为最高价值追求,以世界眼光去认识政治形势,把握经济走势,了解文化态势;用战略思维去观察当今时代,洞悉当代中国,谋划当前浙江,切实把本地、本部门的工作放到国际国内大背景和全党全国全省的工作大局中去思考、去研究、去把握,不断提高领导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4]P20习近平同志把握大势、统揽全局的战略视野主要体现在对当前世界大势、时代潮流、国际格局、中国方位、战略机遇等问题的判断上,是对社会历史发展趋势、国际格局走势、周边战略态势、国家前进方向、大国政治博弈局势的特点规律的深刻揭示和总体描绘。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极具高屋建瓴、胸襟博大、精深致远的战略视野,集中体现了我们党领航中国的战略智慧和方法。
(二)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的价值情怀
马克思说,决定历史前进方向的是“行动着的群众”。作为历史活动的主体,人民群众的意志、愿望、要求和实践反映社会发展趋向,代表时代精神,体现社会发展规律。“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民心是最大的政治,人民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价值指归和力量之源。在2014年2月7日接受俄罗斯电视台专访时,习近平同志深情地说,“我的执政理念,概括起来说就是: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人民把我放在这样的工作岗位上,我就要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牢记责任重于泰山,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1]P101、102在2015年的新年贺词中,他强调:“我们要继续努力,把人民的期待变成我们的行动,把人民的希望变成生活的现实。”[5]习近平同志胸怀人民利益、心系人民意愿、情达人民幸福,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思考现在、谋划未来,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上治国理政、执政兴国,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提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的社会理想,坚守我们党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从人民群众中来、到人民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确立以人为本、人民至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人民主体观,践行为民、务实、清廉的执政理念,坚决纠治脱离群众背离群众的不良风气和不正之风,严厉惩处侵害人民群众利益的消极腐败现象,紧紧依靠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创造历史伟业,始终以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治国理政的最高标准,始终以人民的利益和意愿来评判治国水平和理政成效。习近平同志服务人民治国理政、依靠人民执政兴国,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的思想情怀,集中体现了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体现了我们党矢志不渝的政治立场和核心价值追求。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从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权力来源、实践基础、目的任务、价值标准的统一上,深刻揭示了治国理政的权力观、利益观、政绩观问题,鲜明回答了治国理政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问题。
(三)在对历史深入思考中更好走向未来的历史自觉
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许多突出难题,不仅需要运用人类今天发现和发展的智慧和力量,而且需要运用人类历史上积累和储存的智慧与力量。马克思指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6]P470-471学习和总结历史,借鉴和运用历史经验,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品质,也是我们党一贯重视并倡导的做好领导工作的重要思想方法。习近平同志说:“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独树一帜的灿烂文化,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理政经验,其中既包括升平之世社会发展进步的成功经验,也有衰乱之世社会动荡的深刻教训。我国古代主张民惟邦本、政得其民,礼法合治、德主刑辅,为政之要莫先于得人、治国先治吏,为政以德、正己修身,等等,这些都能给人们以重要启示。治理国家和社会,今天遇到的很多事情都可以在历史上找到影子,历史上发生过的很多事情也都可以作为今天的镜鉴。”[7]习近平同志以史为镜、以史为师、以史为基,站在历史的高峰反思和总结历史,回望5000年中华民族历史辉煌来思考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洞察500年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来认识社会主义运动的前进方向,透视中国近代以来170多年奋斗史来阐明中国的复兴道路,总结中国共产党90多年、中华人民共和国60多年、改革开放30多年的宝贵经验来把握当代中国的历史方位和历史使命,汲取世界各国人民创造和发展的多姿多彩历史文明思考现在把握未来,从历史的大视野和发展的大趋势思考分析问题,运用历史的智慧治国理政。习近平同志强调:“一个国家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与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密切相关的,解决中国的问题只能在中国大地上探寻适合自己的道路和办法。”[7]“‘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合不合适,只有这个国家的人民才最有发言权。”[8]P260“我们愿意借鉴人类一切文明成果,但不会照抄照搬任何国家的发展模式。只有走中国人民自己选择的道路,走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最终才能走得通、走得好。”[9]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富有宏大的历史视野和强烈的历史纵深感,富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厚的历史智慧,体现出对党、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民的历史担当和历史自觉。
(四)立足时代破解难题推动社会进步的问题意识
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和鲜明的问题导向,善于倾听时代的声音提出问题,敢于改革创新解决时代的问题,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一大特点。进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的中国,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迈上了新台阶,国家经济总量已经上升为世界第二位,国家的政治影响力和文化影响力不断上升,国家发展的道路和社会治理的经验已经成为“中国模式”,中华民族由大到强、由世界舞台边缘走向世界舞台中心。但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当今中国的发展进步又面临许多前进中的矛盾和发展中的挑战。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深入发展,大国关系进入全方位角力的新阶段,世界经济进入深度调整期,地缘政治引发的局部军事冲突危险依然严重存在,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不断变动既带来难得机遇又提出严峻挑战。国内发展正处在发展的关键期、改革的攻坚期、社会矛盾的凸显期,加快转变发展方式适应经济新常态,推进科技创新增强经济增长动力,破除体制机制弊端完善社会治理模式,破除利益固化藩篱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新旧矛盾新老问题交织叠加,改革发展稳定的任务异常艰巨。中国能否冲破一些西方国家的战略围堵和牵制遏制,能否跨越发展中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中等收入陷阱”,能否避免许多发达国家曾经经历而许多发展中国家仍深陷其中的经济失速、政治失范、文化失根、社会失序、生态失衡,是时代的问题、发展的难题。习近平同志站立时代潮头、把握时代脉搏,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在探索中提出问题,用问题导向标定发展方向,以历史勇气直面问题,以责任担当研究问题,以政治智慧回答问题,以坚强意志解决问题,抓住改革阻力大、多年啃不动的硬骨头,抓住涉及面广、牵一发动全身的“牛鼻子”,统筹谋划、全面布局,整体推进、重点突破,改革利剑直指体制机制积弊,改革目标标注现代化的时代命题,立行立改、持续用力,蹄疾步稳、善作善成,为中国社会发展也为世界共同发展注入了生机和力量。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体现着从历史转换的时空场景中倾听时代声音、寻找时代问题、定位时代路标,才能获得改革创新、开拓进取、走向未来的智慧和力量的宝贵品质。
(五)突出重点扭住关键推动全面发展的辩证方法
勇于承认矛盾和问题体现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善于破解矛盾和问题需要辨证的方法和智慧。习近平同志在治国理政实践中,思维睿智、方法科学,准确判断党和国家建设中面临的矛盾和问题,深刻分析矛盾形成的原因、问题产生的根源,始终坚持唯物辩证法的“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坚持一分为二的看待和分析问题,既看到事物前进的、光明的、促进事业发展的一面,也看到事物倒退的、阴暗的、不利于工作开展的一面,登高望远、统揽全局、系统谋划、攻艰克难,突出重点、扼住关键、把握枢纽、守住底线,十个指头弹钢琴,牵住“牛鼻子”谋发展,科学统筹“两个大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习近平指出:“面对复杂形势和繁重任务,首先要有全局观,对各种矛盾做到心中有数,同时又要优先解决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以此带动其他矛盾的解决。我们既要注重总体谋划,又要注重牵住‘牛鼻子’。在任何工作中,我们既要讲两点论,又要讲重点论,没有主次,不加区别,眉毛胡子一把抓,是做不好工作的。”[10]习近平同志提出的协调推进“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立足治国理政全局,抓住建设发展关键,明确了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目标任务、关键环节、主攻方向,确立了新形势下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战略方向、重点领域、主攻目标,既是当前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主要矛盾,又是正确处理局部和全局、当前和长远、重点和非重点的关系,在权衡利弊中趋利避害、作出最为有利的战略抉择。习近平同志指出:“这个战略布局,既有战略目标,也有战略举措,每一个‘全面’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的战略目标,到2020年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国家的发展水平就会迈上一个大台阶,我们所有奋斗都要聚焦于这个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对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一个都不能缺。‘四个全面’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11]“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精华,生动体现了唯物辩证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式,体现了我们党认识规律、遵循规律、把握规律,驾驭复杂局面推进全面发展的执政方略和执政能力。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2]习近平.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04-29.
[3]习近平.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8-21.
[4]习近平.之江新语[M].杭州:浙江出版联合集团、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5]新华社.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2015年新年贺词[N].人民日报,2015-01-01.
[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7]新华社.牢记历史经验历史教训历史警示 为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益借鉴[N].人民日报,2014-10-14.
[8]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 [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9]新华社.习近平接受金砖国家媒体联合采访[N].人民日报,2013-03-20.
[10]新华社.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 提高解决我国改革发展基本问题本领[N].人民日报,2015-01-26.
[11]新华社.领导干部要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 带动全党全国共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N].人民日报,2015-02-03.
(责任编辑:朱文鸿)
The Theoret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Methodological Features of Xi Jinping’s Governance Thought
LI Kun-ming
(PLAXi’anInstituteofPolitics,Xi’an,Shanxi710068,China)
Abstract:Xi Jinping’s governance thought is the theoretical generation of a series of new thoughts,new points and new arguments brought forward by Comrade Xi Jinping in the practice of performing his duty,and the theoretical product of Comrade Xi Jinping’s understanding the international and domestic situation,making overall plan of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and promoting the great course of the revival of the Chinese nation.It is of enriched contents,complete system,profound thoughts,and distinctive features.It is penetrated through by the Marxist world view and methodology,it is filled with the spirit of pioneering,innovation and reform,and it deeply contains the wisdom of the Chinese nation,embodying the practical quality of unifying knowledge with action.It reflects the Strategic vision of observing and judging the situation from the holistic perspective,the mind of placing the people at the supreme position in one’s heart,the historical self-consciousness of marching forward to the future based on deep reflections in the history,the problematic of promoting the advancement of the society by solving problems,and the dialectics of emphasizing important things and grasping key points to realize all-around development.
Key words:Xi Jinping;governance;thought;theoretical characteristics;methodological features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599(2016)02-0020-08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逻辑与历史逻辑研究”(项目编号:14BKS021)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李昆明(1959—),男,安徽金寨人,西安政治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
[收稿日期]2016-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