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昌义, 何 为
(1. 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 北京 100081; 2. 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 天津 300072)
气候变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
刘昌义1, 何为2
(1. 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 北京 100081; 2. 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 天津 300072)
全球性气候变化已对人类经济和社会系统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受到全世界的广泛关注。气候变化是否会影响经济增长及如何影响经济增长?近年来经济学家采用计量方法展开了大量的实证研究。文章通过文献综述梳理了气候和极端气候事件对经济的影响以及短期与长期影响的差异,较为深入地阐述了气候变化影响经济增长的具体途径与机制,总结了相关研究结论,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气候变化; 经济增长; 影响; 计量
天气、气候和气候变化是否会影响经济增长?我国著名地理学家胡焕庸提出的“胡焕庸线”,就是气候和地理因素共同影响人类经济活动的典型例证。在传统的经济增长理论中,气候因素作为可能影响经济增长的一个因素,常常被经济学家所忽视。近年来,在气候变化背景下,经济学家围绕气候、气候变化与经济增长展开了大量的实证研究,希望能从历史的影响中寻找更为坚实的证据,作为推断未来气候变化对经济影响的基础。梳理和评述这类实证研究,有助于学界了解气候变化经济影响评估和灾害风险评估领域前沿进展,也有助于为决策者制定适应政策提供支撑。
寻找两变量间的统计关系,或推断二者因果关系,经济学家最常用的是利用计量方法进行统计推断。就气候变化对经济影响的实证研究而言,一般方程为
y=f(C,X)
(1)
展开后的简化方程为
yit=α+βCit+γXit+μi+θit+εit
(2)
根据不同的研究对象(按空间可分为国家、省、市等单位或者以家庭、个人为单位),被解释变量y可以是收入(如GDP)、农业产量或产值、工业产值、劳动生产率、能源使用、健康、移民、政治稳定等变量;气候变量C包括气温、降水,或者极端气候事件(如台风);解释变量X则指其他影响因素。在面板数据中,i是样本研究对象,即某一空间单元;t为时间尺度(年代、年、季、月、日等);ε为不可解释的残差部分。在面板数据中,往往还有固定空间效应的变量(μi)和固定时间效应的变量(θit)。
1. 气象数据
目前气象数据主要有四个来源:地面观测站、格点数据、卫星遥感数据和再分析数据。地面观测站最常用,包括气温、降水、湿度、风速和风向、气压、太阳辐射、能见度等最基本的气象要素。不同气象站点之间的气象信息则通过插值计算得出,不同的插值方法得到的结果也会有所差异。由于气象站点非均匀分布,在对某地区气象站点数据加总时需对不同站点赋予不同权重,通常利用人口数量或面积进行加权。全球气象数据可在美国国家气候数据中心的“全球历史气候网络”(GHCN)获取。中国气象数据可在中国气象局(中国气象科学数据共享服务网)获取。
对未来气候预测的数据集,主要来自气象科学家利用大气环流模式得到。例如根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开发的典型浓度路径(RCPs)情景,利用全球气候模式计算得出未来全球气候数据,或用区域气候模式降尺度后得到某区域的格点数据,包括气温、降水等主要气候因子。
2. 计量模型中的常见方法与问题
在截面数据、时间序列数据和面板数据三种常见的数据中,气候经济模型使用最多的是面板数据。面板模型可以控制空间固定效应和时间固定效应,弥补其他两种数据的不足。
在面板模型实证研究中,研究者往往会面临遗漏变量、过度控制、自相关等识别问题。此外,在“气候—经济”研究中,不同研究对象对气候因子往往存在异质性问题,例如贫穷国家相比富裕国家会更容易受气候冲击的影响,而且气候对穷国和富国经济增长影响的机制也不同(水平效应和增长效应),气候还可能影响穷国的制度进而影响其长期经济增长[1-2];不同的人群如老年人、儿童受气候因子的影响也不同。常见的方法是将不同研究对象进行分组,将气候因子与不同分组交叉相乘,然后回归分析;或者直接对不同组分开进行回归分析,然后进行对比。
对气候因子的处理方法因研究问题的不同而异。可以直接采用观测值,也可以采用对数值,取对数可以避免极端值对回归结果的影响,但如果研究极端气候事件,最好采用观测值,取对数反而弱化了极端值。如果关注气候波动,可以采取观测值减去均值(例如取30年平均值作为常年值,或取样本均值)的办法。如果研究非线性关系,例如气温对农业产量、死亡率、居民能源(电力)使用、劳动生产率等的影响,正常范围内的气温和极端气温的影响很可能不一样,前者可能为线性关系,而后者可能为非线性关系。可以将气温分为不同的组(如0~5 ℃、5~10 ℃等),统计不同分组里出现的频次,然后利用频次进行回归分析。在农业和电力消费研究中,常用度日(degree days)来衡量超过某一阈值的累积温度,以此衡量作物生长条件,或作为反映电力消费的替代指标。
1. 气候与收入水平
早期实证研究主要采用截面数据,随着数据可获得性提高,近期研究基本采用面板数据。截面模型的一个潜在问题是,各个国家很可能存在异质性,气候因子不仅可能对各国的收入造成影响,而且可能进一步通过影响当地的制度、健康和人力资本等途径来强化这一影响,而在截面模型中得到的气候参数(即式(2)中的β系数)同时包含了这两种机制。如果希望将这两种机制分开,就需要采用面板数据固定国家效应。
截面数据的研究中,Gallup等[1]通过对各国地理和气候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研究发现,热带地区国家1950年人均收入比非热带地区国家低50%,而且1965—1990年平均增长率要低0.9个百分点。主要原因是热带地区气候导致疟疾盛行,并阻碍了农业产出和农业技术推广。Nordhaus[2]采用全球地理经济格点数据研究了地理和气候与人均产出的关系,在控制国家固定效应后发现,非洲和富裕工业化国家之间收入差距的20%可以通过地理因素解释,这里的地理因素包括气温、降水、海拔高度、土壤质量和距离海岸的距离。Dell等[3]利用2000年12个南美国家7 684个县市人均收入数据研究平均气温与人均收入之间的关系,发现无论是跨国还是一国之内,二者之间都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对不同国家,温度每高1 ℃,人均收入平均下降8.5%;对一国内的居民,温度上升1 ℃,人均收入平均下降1%~2%。而降水对跨国或国内人均收入差异的影响统计上并不显著。
面板数据的研究中,Dell等[4]采用世界125个国家1950—2003年的数据研究气温和降水年际变化对人均收入的影响。结果是,温度每高1 ℃,穷国人均收入平均下降1.4%;高温冲击结束之后这一影响依然持续,而且对长期(10~15年尺度)的温升回归也得到类似结果(显著性有所下降),表明温升影响了穷国经济增长率(增长效应),而不仅仅是影响收入水平(水平效应)。而温升对富国的影响并不显著,降水对穷国和富国都不显著。Hsiang[5]对28个加勒比国家1970—2006年的数据研究表明,温度每高1 ℃,国民产出平均下降2.5%,而且非农业部门损失(-2.4%/+ 1 ℃)要远高于农业部门损失(-0.1%/+1 ℃);气温对经济部门的不利影响只有在最热期间才显著。Barrios等[6]对撒哈拉以南22个非洲国家和38个非洲以外国家1960—1990年降水数据和人均收入进行研究,发现撒哈拉以南国家自19世纪60年代以来由于降水减少导致收入减少,可以解释2000年其与非洲以外国家人均收入差距的15%~40%。在文章中,Barrios等采用的是“气候异常”指标,即气候因子偏离一国平均值的水平,统一除以一国的标准误差以标准化。
这一结论无疑具有很强的福利含义和政策意义。根据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第二工作组[7]的结论,未来温升达到2 ℃左右可能导致全球年经济损失占总收入的0.2%~2.0%;而气候变化的影响是不均匀的,发展中国家受到的不利影响要大于发达国家,各种弱势群体更易受到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因此,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在设计和执行气候政策时需要将这种不对称影响考虑在内。
上述研究都发现气温与收入显著负相关,而降水的影响不显著,原因可能是某一地区某一时间截面的平均气温相对比较稳定,而降水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波动性更大,或趋势性不明显,难以确定降水和收入之间的统计关系。从常理来讲,降水对农作物产量的影响更大,同时又是多种水媒传染病的载体,对健康和人力资本的影响较大,同时极端降水或干旱会对经济社会造成很大的冲击。因此,需要深入研究降水与收入的影响机制,并且改进降水数据质量和构建模型方法,例如考虑极端降水和干旱的影响,或者采用气象干旱指数来表征湿润/干旱的程度。
2. 极端气候事件对收入的影响
天气和气候往往通过小概率、大影响的极端事件对经济造成重大的影响,例如极端降水、干旱、台风、高温热浪、寒潮等。根据IPCC《管理极端事件和灾害风险,推进气候变化适应特别报告》[8],随着气候变化,全球冷昼和冷夜减少,暖昼、暖夜和高温事件增多;降水分布更加不均匀,一些地区局地强降雨事件增多,而一些地区干旱频率、强度和持续时间增强,另一些地区则有所减弱;台风活动(强度、频率、持续时间)有所增加,但并不显著。极端天气气候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呈增加趋势,发达国家因灾造成的经济损失更高,发展中国家因灾死亡人数和经济损失相对GDP的比重则要高于发达国家。就中国而言,《中国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和灾害风险管理与适应国家评估报告》[9]指出,近60年中国极端气候事件发生了显著变化,高温日数和暴雨日数增加,极端低温频次明显下降,北方和西南干旱化趋势加强,登陆台风强度增加,霾日数增加。同时,气候灾害影响范围逐渐扩大,影响程度日趋严重,直接经济损失不断增加,但死亡人数呈下降趋势。
极端天气气候灾害可能对经济社会造成重大的影响。目前比较集中的主要是研究台风对经济的影响。Hsiang[5]对28个加勒比国家1970—2006年间台风对经济产出影响的研究表明,台风对农业、旅游业、零售业、采矿业部门产出有显著的不利影响,但对建筑业有利(灾后重建的原因)。Hsiang和Narita[10]对全球233个国家1950—2008年间风暴的研究表明,风速越高,带来的经济损失越高;但有意思的是,那些风暴发生频率高的国家,每次风暴的边际损失更低,反映出这些国家在适应风暴上准备更为充分。Hsiang和Jina[11]对全球1950—2008年间6 712次台风的研究发现,台风不仅具有水平效应,而且具有增长效应,在长期这种增长效应还会积累。全球GDP年均增长率在此期间由于台风而下降1.3个百分点。Anttila-Hughes和Hsiang[12]通过对菲律宾分省面板数据的研究发现,台风导致受灾的省份家庭收入平均下降6.7%。
总结上述研究结果,在穷国,高温年份总是伴随着较低的收入增长率,截面和面板数据研究都证实了这一关系。在非洲,降水不足年份对人均收入有不利影响。对台风的研究发现,台风对受影响地区的收入水平有很大的影响,但对全国的影响则较小。
1. 长期气候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气候变化是一个长期和渐变的过程,同时气候的分布和气候的影响具有明显的非线性。上述根据历史数据实证研究得到的气候变化对经济的影响(β系数)都是短期影响,而无法推断未来气候变化对经济的影响:一是人类可以通过适应气候变化缓解冲击的影响。适应的途径和形式包括技术、制度、政府提供公共物品、创新、市场一体化等;二是气候效应具有自我强化效果,而且具有滞后性。例如长期干旱,不仅导致土壤水分减少,而且水库等可供调蓄的供水也会减少,某一年的极端气候灾害可能造成居民陷入贫困而在很长时间内失去恢复的能力,也可能造成社会动乱和长期的制度变迁。这种自然效应与人类适应是决定气候影响损害程度的两种相反力量;三是气候变化对经济的影响有一般均衡的效果。如果气候变化超过一定的阈值,造成无法恢复的损害,会导致移民或资本流动,会对别的地区和部门产生影响。
那么在计量方法上如何研究适应的效果,如何由短期影响推断长期影响?有三种主要方法:第一,对不同地区进行比较;第二,比较短期和长期影响或研究具有长期冲击的气候事件的滞后效应;第三,研究气候事件在不同地区的不同影响,研究其溢出效应。
2. 定量研究适应的效果
不同地区的人们对当地气候具有较强的适应性。以中国为例,与南方人相比,北方人对高温热浪的适应预期和能力相对要差,高温热浪导致的死亡率比南方高。可以通过增加气候因子与平均气候的交叉自变量,来研究某一气候因子(如高温)对被解释变量的影响(如死亡率)。即
yit=α+βCit+γXit+vCit×Ci0+μi+θit+εit
四种施工方式支护结构受力统计见表3,台阶法初支应力明显较大,其他方法在施加临时仰拱和中隔壁后等型钢后,减小了初支因弯矩产生的应力,型钢受力(见图13)在47.0 MPa~60.1 MPa。台阶法和临时仰拱台阶法,将锁脚锚管焊接于钢支撑上协调受力,能充分利用锚管锁脚作用,而CD法和CRD法的中隔壁分担了上部初支承受荷载,锁脚作用变弱。
(3)
例如,这里的Cit是高温热浪(>35 ℃)日数;Ci0是年平均高温日数,Ci0可以反映当地的平均气候特征。交叉项系数就可以反映南方和北方在适应高温上的差异。
Deschnes和Greenstone[16]利用这一方法研究了美国高温对死亡率的影响。他们首先利用面板数据根据式(2)估计高温的影响(β系数);然后按气温分布统计每段气温出现的频次。Deschnes和Greenstone发现高温对死亡率的非线性影响:气温低于90 F(约32.2 ℃)时对死亡率没有影响;但高于90 F时死亡率会增加1个点(1人/每10万人)。Deschnes和Greenstone对美国9个区域分别进行回归,发现不同区域在适应高温上有异质性,但并不是纬度越低的地方对高温的适应性就越强。Dell等[4]也利用这一方法研究温度对各国经济增长率的影响,但并没有发现二者之间有显著的影响。Schlenker和Roberts[17]利用这一方法研究了美国温度对作物产量的影响,发现气温对作物产量有很强的非线性影响:对玉米、大豆和棉花造成不利影响的气温阈值分别是29 ℃、30 ℃和32 ℃;而且南方和北方各州都具有类似的结果。Hsiang和Narita[10]对台风的研究也采用了这一方法,Cit代表某次台风的强度,Ci0代表一国每年过境台风的平均强度,被解释变量分别为经济损失(相当于GDP比重)和死亡率(占总人口比率)。研究发现适应水平非常显著:对那些经常遭受更强台风的地区,更高的台风强度所带来的边际损失要更低。
一些大的极端气候事件往往破坏性较大,不仅在当期(当年或当月)造成很大的影响,而且会在接下来的几期内都有影响。为了研究这种影响的滞后性,需要在模型中加入因变量和气候因子的滞后变量,研究气候事件影响持续的时间长度。典型的例子是干旱的影响。气象学上专门有各种干旱指数来反映干旱的程度,例如帕尔马干旱指数和帕尔马水文干旱指数。目前还没有对滞后影响方面的实证研究。
1. 长期影响
为了研究更长时间尺度上气候对经济的影响,可以根据需要定义研究的时间尺度,例如10年为一期(t=10)。然后与短期时间尺度的回归结果对比,得出气候对经济的长期和短期影响情况。尤其是对于各国平均气温时间序列来说,年际间的变化往往很小,而只有在年代际(10年)的时间尺度上才表现出明显的温升趋势。
Dell等[4]为了研究气候变化对长期经济增长率的影响,将面板数据样本分为两个时间段(1970—1985年和1985—2000年),分别回归进行比较,研究发现在15年的时间尺度上温升比较显著地对穷国的经济发展造成不利影响(穷国温度每上升1 ℃经济增长率下降2个百分点)。从而可以推断气候对穷国的强化效应(负面效应)要大于穷国的适应效应(正面效应),可能进一步拉开他们与其他国家(富国,同时也是受影响较小的国家)的增长率差距,表明穷国在适应温升和气候变化问题上的“赤字”。Burke和Emerick[18]运用同样的方法对美国农业进行研究,利用1978—1982和1992—2002年间的面板数据分别进行回归,并和年尺度的面板数据回归结果进行对比,来研究适应对高温不利影响的抵消程度。他们对玉米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适应已抵消了温升对其不利影响的23%。
另一类思路是研究特定的、具有巨大和长期影响的气候事件。例如Hornbeck[19]对美国19世纪30年代沙尘暴的影响表明,由于强沙尘对平原表面土壤的破坏作用,导致19世纪40年代影响严重地区农业的产出相对其他影响较小地区要低30%左右;而且农民虽然放弃种小麦而改种干草,但这类适应措施也只能弥补很小一部分的损失。转移或移民也是气候影响的一个重要方面。Hornbeck发现影响严重地区的人口相对其他影响较小地区要低23%左右。Boustan等[20]对美国19世纪二三十年代飓风的研究,同样发现受灾地区人口外迁效应明显。Deryugina等[21]则利用个人纳税申报单研究2005年卡特里娜飓风对美国佛罗里达州新奥尔良市经济和社会的影响,并构建控制组进行对比研究,结果发现卡特里娜飓风对当地居民的居住地选择有较大且长期的影响,但对当地居民的收入、就业等并没有造成大的影响,因为天气预报提前预测、灾后援助、灾后恢复重建等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飓风本来可能造成的巨大损失。有意思的是,Boustan 等[20]的研究表明,政府对受灾地区的转移支付也会对当地的移民行为造成影响。极端气候对当地的产业资本密集度也会产生影响,Hornbeck和Naidu[22]对美国1927年密西西比河大洪水的研究表明,洪水导致当地黑人外迁,使得当地的农场主不得不提高农业资本投资以替代劳动力,从而促进了当地农业现代化程度。
在解释长期影响的研究结果时,还需要注意的是:第一,需要考虑人们对温升或气候变化的预期,因为人们的预期会影响其适应行为。Burke和Emerick[18]对不同地区进行了分组:气温变率(方差)较低和较高的两组。假设处于气温变化率较低地区的人们更容易注意到温度升高,从而更及时做出适应反应。但他们的结果并没有发现两组之间有显著的差异。第二,中长期其他背景因素也在变化,包括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例如农业领域品种改良对农业产量增产的作用),穷国与富国收入差异的收敛效应,制度变迁(例如中国的家庭联产承包制)。如何剥离其他影响因素从而对某一因素进行归因,是当前计量经济学中影响评估定量研究的一个重要主题。
2. 空间溢出效应
气候在对特定地区产生影响的同时,会对周边地区产生影响,并通过对贸易、价格的影响从而影响全球其他地区的经济。目前这方面的研究很少,但未来很有研究价值。
Jones和Olken[23]研究发现,天气和气候事件对一地造成影响,可以通过出口间接影响其他贸易伙伴。Burgess和Donaldson[24]认为,通过市场一体化可减少气候灾害造成的当地价格波动,但这对当地消费者和生产者具有不同福利含义,受灾后外地产品的输入有助于价格稳定,有利于消费者;但当地生产者由于产量下降且难以提高价格,恢复的难度更大。
在全球尺度,Hsiang等[25]对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的影响表明,ENSO与受影响国家的国内冲突显著相关,而且这种影响呈明显的异质性:对受影响的国家,ENSO年的国内冲突是拉尼娜(La Nina)年份的2倍;对受ENSO影响较弱的国家,两个类型年份之间的国内冲突并没有显著差异。
气候变化影响经济的途径,包括气候变化对农业、工业产出、劳动生产率、能源(电力)消费、健康、冲突与社会稳定以及政治制度等方面。近年来这些方面的研究正在迅速增加,Dell等[26]对此作了比较全面的梳理。篇幅所限,这里仅作概述。
1. 对农业经济的影响
已有大量气候变化对农业经济影响的研究。Deschênes和Greenstone[27]较早采用面板模型展开研究,他们根据美国700多个县1978—2002年间(每隔五年取值)的面板数据,研究气温和降水对农业(总的、玉米、大豆)产值的影响,结果发现二者之间在短期并没有显著的统计相关性,作者据此推断:由于存在适应,长期气候变化对农业产值的影响很小,甚至可能还有利。需要指出的是,历史上和未来气候变化对农业产量和农业产值的影响,相关研究存在大量的不确定性和争议,不同的研究,针对不同的温升情景、是否考虑CO2碳肥效应、针对不同的农作物和不同地区,得出的结论都不一样,有些甚至完全相反[28]。近期研究主要关注考虑农民的适应行为(例如受气候变化影响改种其他作物)、灌溉以及技术进步(品种改良)等缓冲气候变化影响的作用[29]。
2. 对劳动生产率和工业经济的影响
气温对工业和服务业产出有较大的影响。Hsiang[5]对加勒比国家1970—2006年间的气温和台风对6个易受影响的经济部门的产出影响进行了研究,在控制降水影响后,高温热浪对其中3个非农业部门(餐饮酒店零售业、采矿和公共设施、其他服务业)的产出影响较大,气温每升高1 ℃产出下降2.4%;气温对制造业的产出影响并不显著。台风对采矿和公共设施部门产出有不利影响,但对建筑业产出有利(因为灾后重建)。Dell等[4]对125个国家1950—2003年间的年均工业增加值进行研究,发现只有在穷国气温才会对工业产值有不利影响,气温每升高1 ℃产出下降2.0%;降水对工业产出没有显著影响。Jones和Olken[23]则另辟蹊径,利用发达国家的2位数行业的工业进口数据研究气温和降水对工业产出的影响,发现对穷国来说,气温每升高1 ℃向发达国家的出口下降2.0%;66个行业中的20个行业(包括农业、原材料行业和工业制成品行业)出口都显著受到温升的不利影响。
3. 对健康和死亡的影响
气候和气候变化对人类健康有直接和间接的影响。随着环境污染的加重,越来越多的学者将气候变化、环境与健康联系起来展开研究。Graff Zivin和Neidell[30]就如何利用统计方法进行环境对健康的归因检测、探讨适应行为以及环境对人类更广泛的健康影响(劳动供给、生产率、认知等)做了全面的综述。
死亡率是衡量健康影响最常用的指标。Deschenes和Greenstone[16]对极端高温(高于32 ℃)和死亡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相对于平均气温(10~15 ℃),极端高温导致年均死亡率升高0.11个百分点,极寒天气也会提高死亡率。Barreca[31]利用美国1973—2002年间的气温数据研究极端高、低温天气对死亡率的影响,发现在控制湿度的条件下,高温热浪(>90F或32 ℃)日数每增加一天将导致每千人死亡率上升0.2个百分点。在发展中国家,研究发现环境对健康(和死亡)的影响更大。Burgess等[24]对印度1957—2000年间气温和死亡率的关系进行研究发现,高温(>36 ℃)日数每增加一天,相对于22~24 ℃范围,将导致每千人死亡率上升0.75个百分点。这一结果是Deschenes和Greenstone[16]结果的7倍。Anttila-Hughes和Hsiang[12](2011)发现,菲律宾的台风显著地增加了当地的婴儿死亡率。
4. 对能源的影响
气候与气候变化对能源的供给和需求都有重要的影响。Auffhammer和Mansur[32]对此有较全面的评述。Deschenes和Greenstone[16]研究了居民能源消费与气温的关系。研究采用美国各州1968—2002年间每年的观测数据,并将其分为九个不同的温度区间,对全国8个区域采用时间固定效应,并控制降水的影响。结果发现能源需求与气温之间呈显著的U型关系:气温每低于10F(-12.2 ℃)或高于90F(32.2 ℃)的天数每增加1天,年均能源需求上升0.3~0.4个百分点;同时各个区域的弹性系数都不一样。Auffhammer和Aroonruengsawat[33]利用加州2003—2006年间每月的家庭电力消费数据,采用同样的面板模型和温度分区方法,得到了类似的结论。Asadoorian等[34]利用中国1995—2000年间分省、分城市和农村数据,针对中国的居民能源消费和非居民能源消费与家电普及率之间的关系展开研究,结果证实了存在价格效应、收入效应和温度效应,但温度效应结果并不稳健,有待深入分析。
5. 对犯罪、冲突和政治稳定性的影响
气候和气候变化对犯罪与冲突的影响是近年来气候变化领域新兴的一个研究方向。 Burke等[35]对此进行了梳理和综述。Miguel等[36]较早研究气候与冲突的关系,他们利用撒哈拉沙漠以南41个国家1981—1999年间的数据对降水和国内冲突之间的关系展开研究,发现更少的降水增长导致更多的冲突,与此同时经济增长率也更低。作者推测降水减少影响经济增长,进而更容易引发冲突。Burke等[37]对非洲的研究得出了类似的结论,温度每升高1 ℃导致国内冲突上升4.5个百分点(均值为49%)。对其他发展中国家如巴西、印度、索马里、墨西哥等的国别研究也得出了相同的结论:降水减少(即出现旱灾)将导致国内的冲突增加。此外,天气气候事件还可能影响政治稳定性,但这方面的研究结果争议较大。国内学者赵红军[38]利用重建历史气候和经济数据研究气候变化与社会不稳定的关系,结果表明气候变化对农业社会不稳定有显著的关联关系。
Hsiang等[39]对这一领域的文献进行了梳理和再分析,结果发现所选取的21项研究中,“降水减少—冲突”之间都存在正相关关系,且绝大多数研究都显著。天气变量偏离一个标准误差,就会引发国内冲突发生14%的相应变化。这一研究提供了令人信服的结论,同时也表明未来需要在影响传导机制、异质性、过早死亡效应展开研究,需要根据更细分的数据展开不同类型的天气气候灾害与冲突进行深入研究。Burke等[35]对55篇这一领域的文献利用萃取方法进行重新分析,结果发现温升和降水的波动都会显著地提升冲突的风险,温升相对于平均气温每偏离一个标准误差,人际冲突将提高2.4%,而族群冲突将提高11.3%;降雨滞后两期的累积效应也会使族群冲突提升3.5%。
气候和气候变化是否影响经济增长?近年来,以美国为代表的一批经济学家开始转向实证分析,采用面板数据和计量模型研究气候和气候变化、极端气候事件对收入水平和经济增长率的影响;深入分析气候变化影响经济增长的途径与机制,研究气候变化对农业、工业、劳动生产率、能源、健康、社会稳定等方面的影响。近年来上述领域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迅速成为气候变化经济学研究的热点。
本文评述了气候对经济影响的主要结论,包括平均态的气候和极端气候事件的影响;接着评述了长期气候变化对经济的影响,包括适应的作用、空间溢出和一般均衡效应;然后简要总结了气候变化影响经济增长的具体途径与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气温与收入之间显著负相关;而降水的影响不显著,但干旱和暴雨洪涝是影响农业收成的两种最重要的天气气候灾害,其对经济的影响需要深入研究。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往往具有小概率、大影响特征,研究人们的预期和适应行为对降低灾害损失、提高灾害风险治理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气候变化的经济社会影响与适应的研究属于新兴和交叉领域,相比国外近年来研究的突飞猛进,当前我国学界对这一领域的研究尚处在起步阶段,大多停留在定性和统计描述的层面,缺乏气候变化、极端气候事件与经济增长关系深入系统的实证研究。首先,国内相关领域的统计数据缺乏或无法获取,是限制国内学者开展实证研究的最重要约束;其次统计工具和计量方法的应用,国内与国外也存在较大的差距。未来应加强对气候变化、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和影响机制研究。
[1]Gallup J L, Sachs J D, Mellinger A D. Geography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J].InternationalRegionalScienceReview, 1999, 22(2):179-232.
[2]Nordhaus W D. Geography and macroeconomics: New data and new findings[J].ProceedingsoftheNationalAcademyofSciencesoftheUnitedStatesofAmerica, 2006, 103(10):3510.
[3]Dell M, Jones B F, Olken B A. Temperature and income: Reconciling new cross-sectional and panel estimates[J].AmericanEconomicReview, 2009, 99(2):198-204.
[4]Dell M, Jones B F, Olken B A. Temperature shocks and economic growth: Evidence from the last half century[J].AmericanEconomicJournal:Macroeconomics, 2012, 4(3):66-95.
[5]Hsiang S M. Temperatures and cyclones strongly associated with economic production in the caribbean and central america[J].ProceedingsoftheNationalAcademyofSciencesoftheUnitedStates, 2010, 107(35):15367-15372.
[6]Barrios S, Bertinelli L, Strobl E. Trends in rainfall and economic growth in Africa: A neglected cause of the African growth tragedy[J].TheReviewofEconomicsandStatistics, 2010, 92(2):350-366.
[7]IPCC.ClimateChange2014:Impacts,Adaptation,andVulnerability.Parta:GlobalandSectoralAspects.ContributionofWorkingGroupIItotheFifthAssessmentReportoftheIntergovernmentalPanelonClimateChange[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4.
[8]IPCC.ManagingtheRisksofExtremeEventsandDisasterstoAdvanceClimateChangeAdaptation:SummaryforPolicymakers[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2.
[9]秦大河, 张建云, 闪淳昌, 等. 中国极端气候事件和灾害风险管理与适应国家评估报告[M].北京: 科学出版社,2015.
[10] Hsiang S M, Narita D. Adaptation to cyclone risk: Evidence from the global cross-section [J].ClimateChangeEconomics, 2012, 3(2):1-28.
[11] Hsiang S M, Jina A. The Causal Effect of Environmental Catastrophe on Long-Run Economic Growth: Evidence from 6,700 Cyclones[R]. Cambridge NBER working paper,2014.
[12] Anttila-Hughes J K, Hsiang S M. Destruction, disinvestment, and death: Economic and human losses following environmental disaster[R].Columbia University, 2012.
[13] Yang D. Coping with Disaster: The impact of hurricanes On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flows, 1970—2002[J].TheB.E.JournalofEconomicAnalysisandPolicy, 2008, 8(1):13.
[14] Nordhaus W D. The Economics of hurricanes and implications of global warming[J].ClimateChangeEconomics, 2010, 1(1):1-20.
[15] Mendelsohn R, Emanuel K, Chonabayashi S. The impact of climate change on hurricane damages in the United States[J].PolicyResearchWorkingPaperNo.5561, 2011(7):1-38.
[16] Deschenes O, Greenstone M. Climate change, mortality, and adaptation: Evidence from annual fluctuations in weather in the US[J].AmericanEconomicJournal:AppliedEconomics, 2011, 3(4):152-185.
[17] Schlenker W, Roberts M J. Nonlinear temperature effects indicate severe damages to U.S. crop yields under climate change[J].ProceedingsoftheNationalAcademyofSciencesoftheUnitedStates, 2009, 106:15594-15598.
[18] Burke M, Emerick K.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Evidence from US agriculture[R].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2013.
[19] Hornbeck R. The enduring impact of the American Dust Bowl: Short- and long-run adjustments to environmental catastrophe[J].AmericanEconomicReview, 2012, 102(4):1477-1507.
[20] Boustan L P, Kahn M E, Rhode P W. Moving to higher ground: Migration response to natural disasters in the early twentieth century[J].AmericanEconomicReview:PapersandProceedings, 2012, 102(3):238-244.
[21] Deryugina T, Kawano L, Levitt S. The Economic Impact of Hurricane Katrina On its Victims: Evidence From Individual Tax Returns[R].Cambridge: NBER working paper, 2014.
[22] Hornbeck R, Naidu S. When the levee breaks: Black migr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American South[J].AmericanEconomicReview, 2014, 104(3):963-990.
[23] Jones B F, Olken B A. Climate shocks and exports[J].AmericanEconomicReview, 2010, 100(2):454-459.
[24] Burgess R, Donaldson D. Can openness mitigate the effects of weather shocks? Evidence from India’s famine era[J].AmericanEconomicReview, 2010, 100(2):449-453.
[25] Hsiang S M, Meng K C, Cane M A. Civil conflicts are associated with the global climate[J].Nature, 2011, 476(7361):438-441.
[26] Dell M, Jones B, Olken B. What do we learn from the weather: The new climate-economy literature[J].JournalofEconomicLiterature, 2014, 52(3):740-798.
[27] Deschênes O, Greenstone M. The economics impacts of climate change: Evidence from agricultural output and random fluctuations in weather[J].AmericanEconomicReview, 2007, 97(1):354-385.
[28] Huang J. Climate change and agriculture: Impact and adaptation[J].JournalofIntegrativeAgriculture, 2014, 13(4):657-659.
[29] Wang J, Huang J, Yang J. Overview of Impacts of climate change and adaptation in China’s agriculture[J].JournalofIntegrativeAgriculture, 2014, 13(1):1-17.
[30] Graff Zivin J, Neidell M. Environment, health, and human capital[J].JournalofEconomicLiterature, 2013, 51(3):689-730.
[31] Barreca A I. Climate change, humidity, and mortality in the united states[J].JournalofEnvironmentalEconomicsandManagement, 2012, 63(1):19-34.
[32] Auffhammer M, Mansur E T. Measuring climatic impacts On energy consumption: A Review of the empirical literature[J].EnergyEconomics, 2014, 46:522-530.
[33] Auffhammer M, Aroonruengsawat A. Simulating the impacts of climate change, prices and population On California’s residential electricity consumption[J].ClimaticChange, 2011, 109(1):191-210.
[34] Asadoorian M O, Eckaus R S, Schlosser C A. Modeling climate feedbacks to electricity demand: The case of China[J].EnergyEconomics, 2008, 30(4):1577-1602.
[35] Burke M, Hsiang S M, Miguel E. Climate and conflict[J].AnnualReviewofEconomics, 2015,7:577-617.
[36] Miguel E, Satyanath S, Sergenti E. Economic shocks and civil conflict: An instrumental variables approach[J].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 2004, 112(4):725-753.
[37] Burke M B, Miguel E, Satyanath S, et al. Warming increases the risk of civil war in Africa[J].ProceedingsoftheNationalAcademyofSciences, 2009, 106(49):20670-20674.
[33] 赵红军. 气候变化是否影响了我国过去两千年间的农业社会稳定:一个基于气候变化重建数据及经济发展历史数据的实证研究[J]. 经济学:季刊, 2012(2):691-722.
[36] Hsiang S M, Burke M, Miguel E. Quantifying the influence of climate on human conflict[J].Science, 2013, 341(6151):1-14.
Review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limate Change and Economic Growth
Liu Changyi1, He Wei2
(1. National Climate Center, Beijing 100081, China; 2. College of Management and Economics, Tianjin University,Tianjin 300072, China)
Global climate change has deep influence on people’s production and life, as well as received extensive attention all over the world. Does climate change affect the economic growth? And how it affects? There are increasing empirical studies using econometrical models to study the relationship, causality, and the mechanisms of the impact of climate change and extreme climate events on economic growth. This paper utilizes big data to comb the impact of climate and extreme climate events on economy an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long-term and short-term effects. Then deeply elaborating the concrete ways and mechanism of the influence of climate change on economic growth, and putting forward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climate change; economic growth; impact; econometrics
2015-11-04.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课题基金资助项目(2015CB953603);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基金资助项目(2016YFA0602602).
刘昌义(1985—),男,博士,高级工程师.
刘昌义,liuchangyi@cma.gov.cn.
F326
A
1008-4339(2016)05-42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