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院校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与教育对策研究

2016-10-10 09:10:08陆雷娜况志华李雨霏赵露露
关键词:理工责任感责任

陆雷娜, 况志华,李雨霏,凌 沁,赵露露

(1. 南京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南京 210094; 2. 南京理工大学公共事务学院, 南京 210094)



理工院校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与教育对策研究

陆雷娜1, 况志华2,李雨霏1,凌沁1,赵露露1

(1. 南京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南京 210094; 2. 南京理工大学公共事务学院, 南京 210094)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是大学生应该具备的重要品质,其强弱关系到国家民族的未来。文章对南京某理工院校的450名学生就社会责任认知、责任认同及责任行动三个环节进行抽样调查,从性别、学科、年级三个维度展开研究,根据调查数据分析总结了这所理工院校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现状,各影响因素对其责任感形成发展的影响,并从系统规划社会责任教育体系,创新教育理念与教育模式等方面提出了可行的增强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对策,以期对理工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可行性建议,提高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水平,促进大学生社会责任研究的进一步深化。

理工院校; 大学生; 社会责任感; 社会责任教育

一、 国内外研究综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目前,人们对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现状众说纷纭,国内外学者也围绕大学生社会责任开展了大量的调查研究。

国外学者围绕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社会责任感的研究、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影响因素的研究以及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的研究。

在社会责任感研究方面,理论界对社会责任感有不同的理解。有的认为社会责任心是一种个体非习得的寻求社会公正的本能趋向,有的认为社会责任感是一种习得的寻求社会公正的社会行为趋向。他们都一致强调大社会的公正道德观对个体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性,认为有社会责任感的个体有对他人利益关注的偏好[2]。Gough和Harris从亲社会行为动机的角度对社会责任感进行了相关研究,并分别编制了社会责任感人格量表[3]。Berkowitz和Lutterman也编制了相应的社会责任感量表[4]。Starrett编制了全球责任量表对社会责任感进行微观研究[5]。

在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影响因素方面,Willis利用Harris的责任量表研究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与心理压力和榜样的关系[6]。Witt利用Berkowitz和Lutterman的社会责任量表研究了社会责任感与大学生角色外行为和满意度的关系[7]。美国社会责任心中心研究主任Lantieri通过RCCP (resolving conflict creatively program)项目教育实验研究,认为影响学生社会责任心的因素有两种:一是自我意识障碍;二是与家庭、学校和社区疏远[8]。

有关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的研究,Wentzel提出美国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的重点:人际关系、公德心、道德角色、公民角色和家庭责任。他还通过教育实验证明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和学生专业成长的一致性以及社会责任认知与社会责任行为的相关性[9]。Giles和Eyler等的研究都验证了服务性学习对于社会责任感发展的积极影响[10]。

国内学者普遍认为当今部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弱化或在一定程度上呈弱化趋势。冯霞认为大学生责任感严重缺失表现为重自我价值,轻社会价值;重个人前途,轻社会理想;社会公德意识淡薄,环境保护责任感缺失;没有正确认识和处理权利与义务的关系,缺乏感恩之心[11]。彭兰[12]、崔乃鑫[13]等人均认为大学生在价值取向上重自我价值,轻社会价值;在人生奋斗目标上重个人理想,轻社会理想。周芳、金贵兴认为大学生责任感缺失还表现为盲目的自我膨胀和实际的自卑意识[14]。彭文英认为大学生责任感缺失还表现为忽视自己传承中国优良传统文化的责任[15]。

就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原因,国内学者或从主客观方面来分析,或从大学生自身以及社会角度来探析。彭定光指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原因主要为两方面:社会原因和大学生自身原因。其中社会原因包括社会多元化的影响,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以及西方思想观念的影响。大学生认识的片面、观念的偏颇和惯性的影响都导致其社会责任感意识的淡薄[16]。冯霞认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缺失还来自于大学生就业压力和竞争压力的影响[11],此外,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失误也淡化了其责任意识。当然,周芳等学者也一致认为西方个人主义伦理思潮使得大学生变得以自我为中心,社会责任流于空谈[14]。除此之外,张希珍认为,网络也是影响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一个重要因素,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对大学生的价值观、社会角色定位以及人际交往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17]。

对于增强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措施各学者主要从认知、情感与实践三方面给予建议。

冯霞指出应利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大学生进行社会责任教育内涵、公民意识、人文素质以及感恩教育,构建社会、家庭、学校通力协作的一体化教育体系,提升社会责任教育的实效[11]。彭定光认为,要使大学生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坚持正确的道德价值导向,要意识到承担社会责任是实现自我价值的必由之路[16]。此外彭兰[12]、周平[18]提出积极吸收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精华的现实意义。孙秀玲[19]、方凌瑾[20]等众多学者均认为社会实践是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重要途径,高等教育要强化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还应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国内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研究偏重于思辨,实证研究偏少,研究设计规范性不足,测量工具普遍缺乏合理的理论基础。此外,已有的关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研究没有和时代发展特征相结合,不能反映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正确的精神面貌,缺乏创新,对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对策的研究方面理论与实际结合不够紧密。

本研究采用调查统计的实证研究方法,从“认知”导向走向“认知——认同——实践”导向,对南京某理工院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从性别、年级、学科三个维度展开定量的数据分析研究,以期对理工院校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有准确全面的了解,并对理工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可行性建议,推动大学生社会责任感问题研究的进一步深化。

二、 研究对象和方法

2015年5月至7月,按照随机抽样的方式,笔者调查了南京某理工院校的508位学生,参与调查的学生包括大一至大四年级,调查范围覆盖文科、理科、工科三大专业,共收回有效问卷450份(见表1)。

表1 南京某理工院校学生社会责任感调查基本信息表

本研究是基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量表进行的[21],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分为认知、认同和行为三个环节。各题项采用李克特5点选择方式:1表示非常不符合;2表示比较不符合;3表示中间状态;4表示比较符合;5表示非常符合)。使用SPSS17.0对问卷进行统计分析。主体问卷共包含45道题,分为责任认知层面、责任认同层面和责任行动层面,每层面分别为15道题。受测者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题干中的陈述句做出自己相应的判断,得分越高说明社会责任感越强。主体问卷的信度系数为0.938,其中,三个环节各自内部一致性α系数分别是0.874、0.907、0.843。量表总体以及各维度的内部信度系数较高,达到了统计学的要求。

三、 现状及分析

1. 理工院校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分析

从总体看,所调查的理工院校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处于较高水平,平均得分为83.8分(满分为100分)。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三个层面来看,大学生社会责任认知平均得分为83.2分,社会责任认同平均得分为86.6分,社会责任行动平均得分为81.4分。其中,社会责任认同得分最高。

2. 理工院校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影响因素

(1) 性别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性别对于理工院校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有很大的影响,独立样本T检验所得结果显示(见表2),不同性别的理工院校大学生在社会责任认知、社会责任认同和社会责任行动这三个方面检验的t统计量均达显著水平,显著性概率值p均小于0.05,即不同性别的大学生的社会责任认知、社会责任认同与社会责任行动的水平不同。另外,依据表2,女大学生在社会责任认知环节(M=46.24)显著高于男生(M=45.21);女生在社会责任认同环节(M=38.66)显著高于男生(M=37.54);女生在社会责任行动环节(M=46.44)也高于男生(M=45.33)。

该结果表明,女生的社会责任感明显高于男生,这与其他学者研究结果并无太大差异。这种性别差异很大程度上源于女大学生和男大学生性格的不同。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大体而言,男生注重理性而女生往往更富有感性美。吉利根 (C.Gilligan)的研究就指出,女性情感丰富,富有同情心,在做责任判断和归因时,女性感到自己拥有更多的责任。女性比男性更容易把自我融入到社会环境中,对与她有关的对象拥有更多的责任心[22]。

表2 不同性别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差异比较表

注:*p<0.05***p<0.001。

(2) 学科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不同学科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发展影响显著。

从表3的方差分析摘要表得知:在社会责任感的三个环节上,整体检验的F值分别为19.852(p=0.042<0.05)、18.145(p=0.046<0.05)、18.912(p=0.032<0.05),均达到显著水平,表明不同学科的大学生在社会责任感的不同环节有显著差异。经过事后比较LSD法(最小显著差异法)分析显示,在社会认同方面,文理工三个学科的学生得分相近,无显著差异,而在社会责任认知和社会责任行动这两方面,文科学生得分则高于理工科学生,社会责任感水平相对较高。产生上述差异的原因可能与学科本身的特点相关。文科生重人文,更多关注社会现实,会更多地投入到社会实践活动中;而理科以及工科的大学生则更重知识,比较务实,在社会责任认知和践行方面略显不足。

表3 不同学科大学生在社会责任感不同环节差异比较的方差分析摘要表

(注:事后比较LSD法一列中,1代表文科;2代表理科;3代表工科)

(3) 年级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从表4不同年级大学生在社会责任感不同环节比较的方差分析摘要表中可知:在社会责任认知、社会责任认同、社会责任行动三个层面上,整体检验F值分别为9.177(p=0.041<0.05)、11.048(p=0.055>0.05)、10.413(p=0.045<0.05),除责任认同环节外,责任认知与行动环节均达到显著水平,表示不同年级大学生在社会责任的认知与行动环节有显著差异,而在责任认同环节各年级无明显差别。通过事后比较LSD法(最小显著差异法)分析显示:在社会责任认知环节,大四年级学生的得分明显高于其余三个年级;而在社会责任行动环节,大二年级学生的得分最高,高年级学生得分偏低。可见,大四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最高,实践意识较低,而大二学生更乐于将社会责任感付诸行动。这个结果与魏海苓(2014)[23]研究结论基本一致,与魏进平(2015)[24]的调查结论在社会责任行动方面不一致,产生不同的原因可能与样本数量和样本的选取范围有关。

经过分析,导致这种结果可能的原因是:大四年级学生经过四年的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对于自己应当肩负的社会责任有着较为深刻的认识。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大四学生的生活阅历越来越丰富,也导致他们的社会责任意识越来越强。而四个年级的学生虽然由于知识储备、生活经历的不同导致认知程度不同,但遇到社会责任问题能够引起共鸣,认同水平相近。在行动方面,大二学生在经过一年的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后,对社会和生活的理性认知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且又刚刚步入“成人”阶段,希望能够用自己的力量改变现状,在参与社会活动方面也能够更为理性和投入。相比之下,高年级学生由于对未来出路的忧虑、迷惘以及专业学习和就业的压力,从关注社会转而更多关注自身,在一定程度上,无暇或无心参与社会活动。

表4 不同年级大学生在社会责任感不同环节差异比较的方差分析摘要表

注:事后比较LSD法一列中,1代表一年级;2代表二年级;3代表三年级;4代表四年级。

四、 教育途径探讨

综合上述调查分析,为了增强理工院校大学生社会责任感,进而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可以从以下方面做出改进。

1. 创新理工院校社会责任教育体系,从认知导向转向“认知—认同—实践”导向

(1) 系统规划社会责任教育体系,创新教育理念与教育模式,从传统的认知导向转向“认知—认同—实践”导向,对社会责任形成的三个环节应秉承不同的教育理念,采取不同的教育模式。

(2) 加强社会责任认知教育,发挥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作用,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由以往近似填鸭式的传道授业向开放互动式的激发鼓励过渡。教学内容与时俱进,以学生“受用”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使学生能够自主建立认知体系,主动认识、理解社会责任,并不断深化。

(3)促进大学生社会责任心理认同,运用典型案例和实地情景教学深化大学生的责任情感心理认同,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在实践中找到共鸣。实行家校联动,通过构建和谐的家庭关系,开展科学健康的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合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责任价值观,并增进对社会责任的认同。

(4)引导大学生自觉主动履行社会责任,将理论付诸实践。学校应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与实践体验的机会,将平时所学融入到学生喜欢的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参与度,将行为教育与意识教育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将潜移默化的感悟与认知转化为情感心理认同,并以此驱动自己投入社会活动,用意识指导行为,以行为深化意识。

2. 对不同类型大学生采取有针对性的社会责任教育

(1) 为实现更加有效的社会责任教育,要注重男女大学生社会责任调查中呈现的差异,针对这种差异,结合各自的性格特点,设计符合男女生性格差异的教育方案。首先,根据调查结果显示的女生具有较高的社会责任感,并且女生多感情丰富具有同情心,因此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在倡导服务学习的同时要注重女大学生的心理感受。可以通过故事性教育,让女生通过切身实践深入到真实的社会生活,从中体验什么是社会责任,之后开展多样的经验分享,如感动人物特辑宣传片,经验分享交流,美德故事征集大赛等活动,让女大学生在践行社会责任的同时也收获感动。

针对男生在社会责任认知和行动上的不足,高校不仅要大力普及安全知识,宣扬社会美德,倡导社会责任,还要结合男生敢做敢为的冒险家精神特点,开展多种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主题教育活动,网络社会责任宣传活动等,丰富社会责任教育的形式,有针对性地加强社会责任教育、生命责任教育和学习责任教育。除此之外,家庭和社会其他成员也应积极参与引导和监督,帮助男生端正学习态度,科学使用资源,积极树立社会责任意识。也可成立不同的小组,将男女大学生集合到一起参与社会责任教育的设计与实践,通过共同的学习,互相影响,互相监督,互相进步。

(2) 对于理工类社会责任感略低的学科的学生,要以正确的理论作为指导。首先,应建立起适合理工科大学生的课程体系,调整教学内容。根据学科特点,在学科专业教育中结合进行社会责任教育。大学教育的特点是知识研究的高深性和专业性,社会责任教育课结合专业教育进行,可达到实质性和持久性的效果。无论学习何种专业,社会责任教育作为基础教育,并不是孤立于专业教育之外的新的学科教育。专业课教学一般占高校课堂教学60%以上的时间,将社会责任教育与专业课教学相结合,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可得以深入和持久。

在正确理论指导的基础上,为理工科学生提供更多的社会实践活动的机会,参与志愿义务活动,将对社会责任的承担落到实处,走出校园,深入社会,在实践中履行对他人、群体和社会的责任,强化社会责任感,促进认知、认同和行动的相互转化。

(3) 大一与大二学生的责任价值观仍处于形成的重要阶段,在此阶段,应注重学生社会责任认知的培养,运用老师言传身教、同辈影响、榜样引领作用和志愿服务等方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责任观。对于大二学生,虽然参与社会活动的主动性和热情较高,也拥有一定的理性意识,但仍应关注其社会责任认知和认同的教育,避免因缺乏足够的认知而产生认同的歪曲,进而影响其承担社会责任的能力。高年级学生(大三和大四)的责任价值观虽已形成,但毕竟还未真正步入社会,未能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得到历练,所以易受各方面因素的动摇。大三学生处于专业学习的关键时期,又面临着对未来出路的抉择,此时,应重视对三年级学生的社会责任教育,帮助其深化对正确责任观的理解,增强社会责任认同,并引导、鼓励学生多参与社会实践。大四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水平较高,对自身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也有较深的认识。此时,应促进四年级学生的行动引领教育。根据大四年级学生即将步入社会的特点,学校应积极与社会组织、企业、政府多建立社会服务体系,组织各式各样的社会活动,并在活动中鼓励学生进行反思和反馈,在增强社会责任行动实践能力的同时,也为大四学生提供深层次接触社会的机会,为毕业生与企业、政府建立新型沟通渠道。

[1]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05(2).

[2]赵兴奎,张大均.大学生社会责任心研究现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1):30-33.

[3]Gough H G. A personality scale for social responsibility[J].TheJournalofAbnormalandSocialPsychology,1952,47(1):73-80.

[4]Berkowitz L, K. Lutterman G. The traditional socially responsibility personality[J].ThePublicOpinionQuarterly,1968,32(2):169-185.

[5]Starrett R H. Assessment of global social personality[J].PsychologicalReports,1996(78):535-554.

[6]Willis J A, Goethals G R .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threat to behavioral freedom as determinants of altruistic behavior[J].JournalofPersonality,1973,41(3):376-384.

[7]Witt L A. The effects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satisfaction on extra-role behaviors[J].BasicandAppliedSocialPsychology,1994,15(3):329-338.

[8]Lantieri L.Hooked on Altruism: Developing social responsibility in At-Risk Youth[J].ReclaimingChildrenandYouth,1999,8(2):83-87.

[9]Kathrynr W. Social competence at school: Relation between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J].ReviewofEducationResearch, 1991(61):1-24.

[10] Giles D E, Eyler J S. The impact of a college community service laboratory on students’ personal, social and cognitive outcomes[J].JournalofAdolescence,1994(17):327-339.

[11] 冯霞.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与培养探究[J].学术论坛,2009(2):185-189.

[12] 彭兰.重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1999(2):17-21.

[13] 崔乃鑫.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的原因和教育对策[J].现代教育管理,2010(5):111-113.

[14] 周芳,金贵兴.由勤工助学所引发的思考:试论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5):145-147.

[15] 彭文英.论和谐背景下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理论月刊,2008(1):184-186.

[16] 彭定光.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J].现代大学教育,2003(3):41-44.

[17] 张希珍.浅析引起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乏的主要因素[J].攀登,2007(4):165-166.

[18] 周平.试论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2007(22):54-55.

[19] 孙秀玲.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与重塑的理性思考[J].甘肃社会科学,2008(5):228-231.

[20] 方凌瑾,唐良.强化大学生社会责任感 打磨现代人才的品质[J].高教论坛,2005(1):40-44.

[21] 魏进平,魏娜,张剑军.全国大学生社会责任感调查报告[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5:3.

[22] Gilligan C.In a Different Voice: Psychological Theory and Women’s Development[M].Cambridge:Harvard Unversity Press,1982:35-50.

[23] 魏海苓. 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广东高校的实证调查 [J]. 现代大学教育,2014(1):80-86.

[24] 魏进平,刘雪娟,薛玲. 我国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东部十一所高校的调查 [J]. 社会科学论坛,2015(9):221-231.

Research on Current Situation of Technical Colleges Students’ Sense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Educational Solutions

Lu Leina1, Kuang Zhihua2, Li Yufei1, Ling Qin1, Zhao Lulu1

(1. School of Foreign Studies, Nanj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anjing 210094, China;2. School of Public Affairs, Nanj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anjing 210094, China )

Sense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is an important quality that college students should develop and its strength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future of the nation.450 students of a technical college in Nanjing are chosen to participate a sample survey. The survey consists of three parts: cognition on social responsibility, responsibility identification and responsibility action. The study is launched from three aspects: gender, subject and grade. According to the survey data,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of students in this school, and the influence of all the factors on the forming and development of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Besides, feasible solutions to enhance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sense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are propos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ystematically planning the education system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innovating education concept and education pattern. The purpose is to put forward feasible suggestions 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technical colleges, improve the level of college students’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promote the further research on college students’ social responsibility.

technical colleges; college students; sense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social responsibility education

2016-04-26.

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3JY0014).

陆雷娜(1980—),女,讲师.

陆雷娜,Judy-leina@163.com.

G641

A

1008-4339(2016)05-451-06

猜你喜欢
理工责任感责任
《宁波大学学报(理工版)》征稿简则
英国“大爷”的责任感
华人时刊(2022年5期)2022-06-05 07:32:28
使命在心 责任在肩
人大建设(2020年4期)2020-09-21 03:39:24
每个人都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新民周刊(2020年5期)2020-02-20 14:29:44
国企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要有“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责任感
当代陕西(2019年18期)2019-10-17 01:48:58
陈光中:理工男变身“披萨达人”
海峡姐妹(2018年1期)2018-04-12 06:44:17
《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2017年征稿细则
“80后”理工男与油纸伞的不解之缘
海峡姐妹(2017年5期)2017-06-05 08:53:17
培养责任感强的孩子
期望嘱托责任
中国火炬(2014年12期)2014-07-25 10:3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