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语瞳
从历史角度看京津冀城市群
——读《幽燕六百年:京津冀城市群的前世今生》
徐语瞳
2014年,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有关京津冀城市群的研究变得空前火热。其实,早在十年以前就有不少学者开始了这方面的研究,以首都经贸大学特大城市研究院的学者群体已经作出了很好的对策性研究。但是,迄今为止关于京津冀城市群的研究绝大多数集中在对策层面,基础研究相对缺乏。彭秀良、魏占杰著《幽燕六百年:京津冀城市群的前世今生》(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10月出版)一书的出版,改变了这种状况。
《幽燕六百年:京津冀城市群的前世今生》一书从1420年写起,贯穿六百年的历史,以八对概念(帝都与卫所、边疆与中心、沿海与内陆、传统与西化、城市与乡村、政治与文化、集聚与扩散、人力与自然)揭示京津冀城市群的变迁过程。努力以学术著作写作的严谨保证全书的质量,以通俗读物的可读性保证全书的语言风格,做到学术性与通俗性的统一。
《幽燕六百年:京津冀城市群的前世今生》一书的写作,基本上达到了诠释如下四个问题的目的,即京津冀城市功能的变化;京津冀城市群地理格局的变化;京津冀城市群各城市间的交互影响;城市群演化过程中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等。这是一部严肃的历史著作,从基础研究层面开拓京津冀城市群研究的新领域;同时又是一部耐读的作品,使人在轻松的阅读体验中了解京津冀城市群的演化过程。
根据彭秀良、魏占杰的考证,京津冀城市群的提法出现较晚,一度曾非常混乱,有京津冀环渤海城市经济区、京津冀城市经济区域、京津唐地区城市群、京津冀都市圈、首都都市圈、首都经济圈、“大北京”等等多种表述方式。根据著名建筑学家吴良镛的说法,“京津冀”的提法最先是俞正声给出的。1999年,国际建协在北京开会的时候,吴良镛提出了《北京宪章》,并在区域讨论组将“大北京”规划提出来。时任建设部部长的俞正声表示赞同,但他提议将这个规划的名字改一改,因为“大北京”是一般的学术叫法,不如改为“京津冀”。似乎从那时起,京津冀城市群的概念才慢慢建立起来。
至于京津冀城市群包括哪些城市,也是各有各的说法,莫衷一是。对于较早出现的京津冀城市经济区域这个说法,有的学者认为,以京津为核心的城市圈域,其经济空间的辐射半径应为150千米左右,主要包含北京、天津、保定、张家口、唐山以及廊坊、涿州等城市。在交通运输比较差的条件下,150千米左右的辐射半径应该是比较经济的,但高速公路和高速铁路的发展已经突破了150千米的经济距离。《幽燕六百年:京津冀城市群的前世今生》一书给出的京津冀城市群的具体城市数目,包括北京、天津这两个超大城市,石家庄、唐山两座特大城市,保定、张家口、秦皇岛等3个大城市,沧州、承德、廊坊等三个中等城市,以及迁安、遵化、三河、涿州、高碑店、安国、定州、新乐、霸州、任丘、河间、黄骅、深州、晋州等14个小城市,总共24个城市。这种提法突破了行政区划的限制,有利于加深对京津冀城市群演进过程的认识。
(作者系河北传媒学院新闻传播学院讲师、新闻学硕士)
责任编辑:孙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