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文化执政力评价体系研究

2016-02-11 00:28:43吴九占孟凤英
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 2016年11期
关键词:特色能力文化

吴九占 孟凤英

(广州大学政治与公民教育学院,广东广州510006)

中国共产党文化执政力评价体系研究

吴九占 孟凤英

(广州大学政治与公民教育学院,广东广州510006)

党的文化执政力是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方面和组成部分,包括引领风尚的能力、教育人民的能力、服务社会的能力和推动发展的能力。党的文化执政能力的这个完整体系又包括诸多子系统,共同构成了党的文化执政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

中国共产党;文化执政力;评价指标

党的文化执政力是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发展先进文化的各种能力的总括,是党的执政能力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面的体现,表现为党对文化发展的引领、把控、领导、推进等方面的能力。文化具有多向度功能,因此党的文化执政能力是一个具有整体功能的系统。对党的文化执政能力进行解构,有利于对党的文化执政能力进行量度和评价,对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有重要意义。

一、引领风尚的能力

中国共产党文化执政力中,引领风尚的能力可以解构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力、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把控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力、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弘扬力、社会舆论的引导力等六种能力。

(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

能不能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来凝聚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思想,关系到能不能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以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断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1]19。作为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用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来凝聚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思想,提高全党和全国人民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导地位上的自觉和自信,引领和把控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一面鲜明的旗帜,是党的一切工作的指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灵魂,决定着文化发展的性质和方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振兴的“中国梦”提供思想基础和精神动力。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2]31。作为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必须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不断增强先进理论的传播力和指导力,在全党和全国人民真懂、真信、真用的背景下,强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力,提高党的文化执政能力。

(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把控力

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对执政的中国共产党的本质要求,也是党的文化执政能力的重要体现。文化

有先进和落后之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需要先进文化相伴随。建设什么样的文化,事关文化发展的性质、前途和道路。只有提高党对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把控力,才能充分体现党的文化执政能力。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3]11。任何文化,都是与政治经济紧密联系的,都有其作为意识形态性质的内核与精髓。在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精髓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它是执政者倡导和践行的居于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决定着文化发展的性质和方向。因此,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2]31。只有积极倡导、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力,把控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提升的文化执政能力。

(五)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弘扬力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动力与支撑,是民族前进的力量源泉。它是一个民族能以怎样的精神状态奋勇向前的写照,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主旋律。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灵魂。时代精神是新的历史时期能够反映社会进步的发展方向、引领时代进步潮流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规范,是社会精神气质和精神风貌的综合体现。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必须不断提高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弘扬力,“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3]3,把二者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伟大实践中。

(六)社会舆论的引导力

舆论引导,是运用舆论操控社会意识、引导社会意向、控制社会行为,使社会按照管理者和治理者制定的路线、方针、规章从事社会活动的传播行为。它主要包括对当前社会舆论的评价、对当前社会舆论及舆论行为的引导以及就某一社会事实制造舆论等内容。正向舆论能够推动和促进社会发展,而负向舆论则破坏和阻滞社会进步。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构建统筹协调、责任明确、功能互补、覆盖广泛、富有效率的舆论引导格局。”[3]19-20党的十八大再次提出,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主导权,坚持正确导向,提高引导能力,壮大主流思想舆论”[2]32。可以说,舆论导向体现着党的执政能力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控制力和影响力。引导社会舆论,用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来整合多样化的思想观念和社会舆论,对提高党的文化执政能力至关重要。

二、教育人民的能力

中国共产党文化执政力中,教育人民的能力可以解构为理想信念的培育力、核心价值观的内化力、公民道德素质的提升力、文化发展的推进力等四种能力。

(一)理想信念的培育力

共同的理想和信念、共同的目标和追求是凝聚思想、统一行动的前提和基础。理想和信念犹如一面旗帜,能够把人民团结和凝聚在这个旗帜之下。一个民族没有共同的理想和信念,就会思想上分散、行动上分裂,就行不成统一的意志,行不成统一的行动,就没有凝聚力和战斗力。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就是在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旗帜下,同仇敌忾,完成了革命任务。在当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人民的共同理想,是中华民族的共同愿望和坚定信念。执政的中国共产党要持之以恒地提高理想信念的培育力,“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把广大人民团结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之下”[2]31。这既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需要,也是党的文化执政能力的体现。

(二)核心价值观的内化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是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概况,反映了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取向,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振兴的“中国梦”的灵魂和精神支撑。党的十八大提出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32,并用24个字进行概括。它不仅具有指导作用,是行动指南,而且也是实践要求和行为准则,只有内化为社会成员的行为规范,才能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产生物质力量。因此,通过教育和培育,使社会成员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自觉行动,使每个人都努力践行核心价值观,是党的文化执政能

力的重要体现。

(三)公民道德素质的提升力

道德是文化的重要内容,是社会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和道德支撑。公民道德素质关系着精神风貌、社会氛围、社会风尚和社会心态,事关民族和国家形象与社会发展。一个社会的先进和文明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公民的道德素质。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条件下,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背道而驰,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格格不入的道德现象时有发生,影响着我国先进文化建设。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2]32,并对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做出部署。努力提升公民道德素质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需要,也是党的文化执政能力的体现。

(四)文化发展的推进力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实力和竞争力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2]33。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布局的重要方面,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建设文化强国,必须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这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执政的中国共产党要坚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努力提高文化发展的推进力,充分展示党的文化执政能力。

三、服务社会的能力

中国共产党文化执政力中,服务社会的能力可以解构为文化发展工作体制的构建力、文化改革创新的驱动力、文化创造活力的调动力、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拓展力、网络文化的调控力、文化活动的普及力等六种能力。

(一)文化发展工作体制的构建力

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其政治、经济、社会和生态文明四个系统的发展、配合与支持,同时也需要文化这个系统内部各子系统的协同整合,即是说,文化的发展需要一个良好的格局,而创设这个格局和环境,具有发展文化的前提和基础性作用,是党的文化执政能力的体现。因此,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把文化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3]41,并且要把文化改革发展的成效作为考核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进科学发展能力的考核指标。会议还提出了形成文化建设强大合力的工作体制和工作格局:即“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宣传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力量积极参与”[3]43。由此可见,文化发展工作体制的构建力,也是评价党的文化执政能力的重要指标。

(二)文化改革创新的驱动力

改革是发展的动力,这是社会的广泛共识。文化的发展除了良好的环境和体制机制外,还需要文化领域的改革与创新。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文化引领时代风气之先,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3]32党的十七大提出:“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4]36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的概念和内涵,强调要充分发挥市场的积极作用,为文化繁荣发展提供强大动力。能否为文化发展提供动力,能否为文化改革创新提供驱动力,成为衡量党的文化执政能力的重要指标。

(三)文化创造活力的调动力

文化的发展繁荣,离不开调动文化创造的积极性。纵观中华民族文化发展史,什么时代政通人和、经济社会发展,必然会呈现文化繁荣的景象,因为这样的时代涌现了文化创造的积极性。党的十八大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2]31我们党提出“人民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最深厚的力量源泉”[3]43。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就要“充分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4]37。这就要求我们党坚持群众观点,贯彻群众路线,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让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让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这是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源泉,也是党的文化执政能力的重要体现。

(四)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拓展力

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布局的重要方面,不断丰富和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是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根本目的,也是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反映,体现着党的文化执政能力。我们党历来强调“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3]10。党的十八大再次提出:“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2]32以人民群众满意

作为最高标准,推出更多优秀作品,不断丰富和拓展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成为衡量党的文化执政能力的重要指标。

(五)网络文化的调控力

网络文化是当今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实生活中产生着越来越大、越来越广泛的影响。网络的特点,决定了调控网络文化的难度,对党的文化执政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党的十七大就明确提出:“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营造良好网络环境。”[4]35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专门论述了网络文化健康发展的问题。会议强调了加强网上思想文化阵地建设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提出了“积极利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3]21的方针。党的十八大再次强调:“加强和改进网络内容建设,唱响网上主旋律。加强网络社会管理,推进网络依法规范有序运行。”[2]33在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网络环境和网络安全成为考验执政者和管理着的严峻任务,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不断增强对网络文化的调控力,成为衡量执政党文化执政能力的重要指标。

(六)文化活动的普及力

让人民群众享有文化权益,享受文化发展的成果,是衡量党的文化执政能力的重要指标。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要:“让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3]23由于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等主客观原因,各阶层群众实际享有的文化权益还不均等,党和政府要进一步加强公共文化服务特别是农村和欠发达地区的文化建设,加快推进文化惠民工程,推进文化服务向社区铺开,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使妇女、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以及进城务工人员等社会阶层都参与和享受到文化生活。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应有之义,也是提高党的文化执政能力的重要方面。

四、推动发展的能力

中国共产党文化执政力中,推动发展的能力可以解构为文化事业繁荣的推进力、文化产业发展的加速力、文化传播的管控力、文化对外开放的拓展力、人才队伍发展的促进力等五种能力。

(一)文化事业繁荣的推进力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首先要发展文化事业。我们党历来强调要全面繁荣文化事业。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加大投入力度。”[4]36完善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政策。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用大篇幅论述了大力发展文化事业的问题,提出要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等基本思路。可以说,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首要的是发展文化事业,推进文化事业的繁荣,这是衡量文化发展状况的基本指标。

(二)文化产业发展的加速力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仅要发展文化事业,还要发展文化产业。没有文化产业的发展,就不可能真正形成文化的繁荣,就不能满足人民多样的精神文化需要。因此,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发展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要“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要求,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3]28。党的十八大进一步强调,要“促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新型文化产业,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2]33。可以说,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是党的文化执政能力的重要评价指标。

(三)文化传播的管控力

文化传播关系到文化的影响力和文化软实力,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然要求。对先进文化的传播,不仅引领风尚、教育人民,而且可以创造文化发展繁荣的良好环境和氛围,形成良好的民族和国家形象。党的十七大就提出了加快构建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文化传播体系的任务。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提高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辐射力和影响力,必须加快构建技术先进、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现代传播体系。”[3]25党的十八大也提出:“构建和发展现代传播体系,提高传播能力。”[2]33在信息时代,文化的传播辐射面大,影响立竿见影,对传播先进文化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同时也要认识到,不管是内在文化还是外来文化,如果传播不当内容,势必产生强烈的负面影响。因此,对文化传播的管控,关系到先进文化的发展繁荣,是对党的文化执政能力的严峻考验。

(四)文化对外开放的拓展力

文化的多样性,决定了文化间交流的必然性。

文化对外开放符合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拓展文化对外开放,不仅能够增进我国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认识,展示我国的形象,而且能够培育国际意识,开拓国际市场,增强我国文化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同时,也可以学习和借鉴外来的有益的文化成果,实现智力、人才和技术方面的沟通交流。因为文化具有多样性,文化有先进与落后之分,因此把控好国际间的文化交流,不断扩大文化对外开放的深度和广度,是文化影响力和文化软实力的体现,也是党的文化执政能力的体现。

(五)人才队伍发展的促进力

在生产力诸要素中,人是决定的因素。能否促进人才成长,能否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文化建设人才队伍,培育高层次人才,是执政党治党理政的关键因素。我们党历来重视人才队伍建设,为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3]37党的十八大也强调了文化人才的重要性,提出“营造有利于高素质文化人才大量涌现、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造就一批名家大师和民族文化代表人物,表彰有杰出贡献的文化工作者”[2]33。总之,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人才是关键。促进人才队伍建设和发展,是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关键因素,也是衡量党的文化执政能力的重要指标。

综上所述,党的文化执政力作为党的执政能力的组成部分,包括引领风尚的能力、教育人民的能力、服务社会的能力和推动发展的能力四个系统,而每一个系统又包含了若干子系统,构成了党的文化执政能力的评价体系。

[1]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19.

[2]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2年11月8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4]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7年10月15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责任编辑:王玉华

G122

A

1009-0169(2016)11-0027-05

本文为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一般项目《中国共产党文化执政能力评价体系研究》(GD12CMK05)的研究成果。

吴九占(1964-),男,河北任丘人,广州大学政治与公民教育学院教授,主要从事党史党建研究;孟凤英(1965-),女,河南郑州人,广州大学政治与公民教育学院教授,主要从事政治理论研究。

猜你喜欢
特色能力文化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桥(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特色种植促增收
今日农业(2021年17期)2021-11-26 23:38:44
中医的特色
谁远谁近?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人大建设(2018年6期)2018-08-16 07:23:10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完美的特色党建
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