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卫星 (长兴县小浦镇中学,浙江长兴 313116)
思想品德课是“品”出来的
蔡卫星 (长兴县小浦镇中学,浙江长兴 313116)
初中思想品德课本质上属于德育范畴,其内在的明理、导行学科特点,决定了学科教学必须遵循学生身心成长的基本规律,必须符合由浅入深的认知规律。因此,思想品德课的课堂教学活动必须突出“品”的要求,唯有从“品尝”切入,进而细细“品味”,才能最终达到“品悟”的境界。
思想品德;品尝;品味;品悟
《茶经》云:品茗之道,心存三境,曰“得味、得韵、得道”。这说的是茶道中的三种境界。“得味”是对茶的初始印象,宛如初识佳人而心向往之;“得韵”则是对茶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恰如与佳人有约;“得道”之时,茶香入心,正所谓“携子之手,与子偕老”。一壶水、几片叶,简简单单,细细品来,喝的是茶,品的是道。
类似这品茗之道,初中思想品德课作为一门德育学科,“德”的韵味如何如茶般芳香自溢?笔者认为,从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认识发展这两方面的规律讲,上好思品课也同样需要简约入手、水到渠成,由“品尝”到“品味”,再到“品悟”,唯有细细“品”来,才能真正“品”出思想品德课的“思品”境界。
品茗第一步为“得味”,每道茶都有属于自己的味道,或苦、或甜、或香,到底何味,只有品尝过才能得知。上课亦如是,思想品德教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插图、材料把深奥的道理简单化,激发了学生对初中思想品德课的热爱。但其中蕴含的“味道”并不是教师简简单单照本宣科,或者学生自学一下,就能“读”出来,需要师生一起慢慢“品”。
(一)恰设目标,让思品课“品”起来更有“味道”
一壶好茶,茶叶是关键。有人爱喝绿茶,有人钟情红茶;有人选择淡茶,有人偏爱浓茶。作为一名茶者就要根据喝茶人的需求和习惯,选择他们所中意的茶叶,只有这样才能“品”起来有味道。
同样,在课堂教学这壶“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教学目标。作为教师就要根据课程目标、学情、教材要求等设置恰当的教学目标,让学生愿意去“品”,并且“品”出浓烈的味道。
首先,精准定位教学目标。课堂教学的对象是所有的学生,作为教师,就要为学生准备好他们所喜欢的那一杯“茶”,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为每一位学生精准地设置好各自独特的“味道”。只有当你为学生制订了正确合理的学习目标,既符合课程标准要求,又符合八年级学生的认知习惯;既有知识与技能的落实,又有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现,并按照这样的教学目标展开教学活动,才能让学生品到这节课的“味道”。
其次,着力突出价值导向。茶,不同于咖啡、饮料,最大的特色就是其独特的味道,这也是让人着迷的原因。而思想品德课不同于其他科目,就在于她是一门德育课,突出其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显得尤为重要。就像一杯茶,如果没有了茶叶,就是一杯白开水,也失去了“品”的感觉。教学要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摆在第一位,因为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思想品德课的灵魂和生命,好比是茶叶对于茶的重要性一样。
(二)精选素材,让思品课“品”起来更有“劲道”
好茶需好水。水的品质,从某种意义上决定了茶的色、香、味。同样,教学素材于思想品德课而言,也是水与茶的关系。不同于其他学科,作为一门以品德教育为主的学科,其思想内涵在现实生活中都能找到熟悉的画面,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便是泡好“思想品德课”这一壶茶的源头活水。
1.贴近生活,让学生感同身受——“能品”
思品课教学既源于生活,又为了生活。课堂教学只有切实贴近学生的生活,才能在课堂上真正实现学生积极地参与,才能更加有效地达成教学的目标。
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尤其是处在青春期的初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是思想品德课程设计的基础,课程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直面他们成长中遇到的问题,满足他们发展的需要。
2.联系热点,让学生乐于探索——“爱品”
将一些重大事件、社会热点引入我们的课堂,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把相对枯燥的思想品德原理变得形象、生动,从而使思想品德课变得生机勃勃、有血有肉。
“得韵”,是品茗的第二层境界,指在品茶的过程中,在获得感官满足的基础上,慢慢感知品茶过程中的韵味无穷。由品茶而品到生活、品到人生……这就是品味。
在思想品德课堂中,确定教学目标、选好素材之后,教师必须根据课程体系的需要和自己的理解,构建更适合自己课堂教学的过程体系,随着课堂活动的深入开展,让学生在“品茗”般细细品味中感知思想品德课的独特韵味。为此,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环节层层递进,让“品味”越来越浓
欲泡一杯好茶,则绝不能心急。备茶、选水、烧水、配具与饮茶,诸多环节与步骤是一样也不能少的。思想品德课的课堂教学也是如此,导入、传授新知、起承转合、巩固提升到总结回顾,同样也是每一个教学环节都不可或缺。
如在教学“竞争?合作?”(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八课第一框)时,教师作了如下设计:以学生近期参加学校运动会4×100米竞赛为背景材料导入,分别从赛前准备、赛中较量、赛后总结等环节层层递进地展开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对竞争与合作进行深入讨论,让学生对竞争、合作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思维,再到情感升华,最终架构起属于自己的认知体系。
(二)课堂设问环环相扣,让“品味”越来越深
品茶可清心。淡淡的一丝香甜,暖暖的一份真情,幽香、清醇、淡雅,都在默默地品味之中。第一杯微苦,第二杯甘甜,第三、第四杯芬芳……循序渐进,慢慢深入,才能品出茶的韵味来。
在思想品德课堂中,品出“思品”味的最主要方式就是提问。这是增强学生感知,锻炼学生思维的最有效方法。新课程理念要求我们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好问题的难易层次,使之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训练学生思维的系统性,全面理解知识。
如在“竞争?合作?”的“赛中较量”环节中,教师是这样设计问题的:
(1)当你们站在起跑线上时,你在想什么?(回顾竞争的作用)
(2)作为第二棒,当看到第一棒已经开始跑了,你在做什么?(合作中有分工)
(3)作为观众,你在做什么?(团队意识的重要性)
(4)胜利属于谁?(合作是事业成功的基础)
教师环环相扣的启发设问,引导学生层层推进、步步深入,既掌握单个知识点,更把握这个知识体系,并由此把问题适当地向外延伸,拓宽问题的面,拓展学生的思维,带着学生慢慢地“品”出思想品德课的味道来。
“得道”是品茗的最高境界。品茶所品味到的感受,是那一杯清茶中淡淡的滋味。浅尝苦涩,回味甘甜!重要的不是那一杯茶,而是在品茶中感悟人生。
作为思想品德课,它的学科特点决定了这门课的教学任务不仅仅只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更重要的是实现学生德育的内化。就如同品茶般,不仅仅是饮茶那一瞬间的痛快,重在茶的余香中放松心情,静下心来,慢慢“品悟”人生。
要实现德育的内化,让思想品德课的“余香”永远环绕学生,就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突出以生为本,找准德育内化的基点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的主人,是思想品德课的品读者。要了解所教学生在知识与技能、兴趣与需求、思维特点和学习习惯等方面存在的共性及个性差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给学生多一点思考、多一次活动的机会、多一份勇敢的尝试,使课堂真正变成学生“品茶”的乐园。
在现实的课堂中,少数教师仍是“一言堂”“满堂灌”。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被压抑了,自然就谈不上什么德育的内化。这也不是在“品”,而是在“灌”了。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更新教学观念,学生不是简单被动的容器,而应该是积极主动的学习参与者。
(二)关注情感体验,激发德育内化的力度
情感体验是最重要的道德学习方式。体验使学生的学习变得更真实,有了体验,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不仅仅是认知、理性范畴,它已扩展到情感和人格领域。教师要善于利用并创设丰富的教育情境,引导和帮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与感悟,在获得情感体验的同时,深化思想认识,提高他们道德践行的能力。
如在“换位思考 与人为善”(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九课第二框)一课中,教师设置了这样的体验情境:
课堂导入环节,教师在学生不知情的情况下给每位学生发了一张用于课堂记录的白纸,其中最上面一张白纸事先已经被教师弄上了明显的污渍,然后将这一叠白纸由学生自由地传递下去,不多不少,人手一张。
白纸传递完毕后,教师问大家:
谁拿了那张有污渍的白纸?
坐在教室最后一排的一个学生站了起来,教师对着他问:“你为什么拿到了这张纸,你想要吗?”学生的回答当然是否定的,只不过他是最后一个学生,这张纸被剩了下来,他只能轮到这张带有污渍的白纸。教师转而问其他同学:“前面的同学见过这张有污渍的白纸吗?”
几乎所有的学生都点头表示看见过。教师又对着这些学生说:“那你们为什么不先把这张纸拿去呢?所有的人都想拿干净的白纸,你们想过别人的感受吗?”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节课的核心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这一刻让学生在自己身上和身边得到了切实的体验。
因此,通过形象、直观的手段,营造有效的教学情境,有助于引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焕发其对思想品德课的极大热情,使课堂从单向知识传输变成双向的情感体验,让德育一下下敲击在学生的心灵上。
(三)重视互动评价,加速德育内化的沉淀
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应是一种动态的师生交往,如同一个人在与一群人聊天交流。在相互的交流品赏中,他们一起面临着一个共同的问题,在伴随知识、技能传授的同时,将蕴含其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自然地传递出来。更重要的是,教师在学生进行价值观体验感受的时候,时刻给予学生的体验以恰当的评价,帮助学生加速德育内化的沉淀。
图1
如图1,我们看到:在师生互动交流的过程中,作为学习者的学生通过在活动中的充分参与来获得个人的经验、感受,并进行互动和分享。而作为课堂对话发起者的教师则需要在学生间、师生间的思维碰撞中给予学生导向性、激励性、反馈性的评价,引导学生将外在的体验转化为内在的升华。
一壶茶,一个人,窗台下,品的是茶,静的是心;一堂课,一群人,教室里,品的是课,悟的是人生。品茶中,从茶的无言温柔中,品悟出茶的物外高意;课堂上,思想品德课简单朴实的内容,升华给学生的必定是满满的收获。
[1]林治.中国茶艺学300问[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