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朱小丽 舒惠春 黄永东
以德报怨,离婚儿媳胜闺女
文 朱小丽 舒惠春 黄永东
有位年轻女子,面对丈夫的长期失联,并没有一走了之,而是用柔弱的双肩毅然扛起生活的重担,抚养一双年幼儿子,照顾年迈公公;她与杳无音信的丈夫离婚后,仍然坚守着这个残缺的家,对儿子和公公不离不弃。多年来她无私付出,毫无怨言,用执着的真情和无私的大爱诠释着孝道与美德,成为当地群众争相传颂的佳话。
这位令人敬佩、被乡邻誉为“最孝儿媳”的女子名叫张金花,家住江西省宜春市靖安县高湖镇棠棣村友爱组。2014年,她被评为“最美高湖人”;2015年10月,她被评为靖安县首届十大孝道人物。
“我只有一个儿子,没有女儿,10多年来,儿子外出打工从未与家里联系过,更不要说寄一分钱回来,要不是有这么个好儿媳供我穿供我吃供我用,我真不知道怎么活下去!”每当提起儿媳,张金花85岁的公公李承干总是语音哽咽,激动不已。
2000年,张金花的丈夫卖掉家中刚收获的稻谷,携款不辞而别,从此与家人断绝联系,留下了年迈的父亲和两个年幼的儿子。
为了更方便照顾独自生活的公公,让老人家安享晚年,年方29岁的张金花把古稀之年的公公接到身边。她日复一日起早贪黑地做家务、干农活、搞副业,把家里家外料理得井井有条,小日子过得蒸蒸日上。很多村民见她在守“活寡”的情况下还操持着这个家,如此辛勤劳作,都替她感到不值,尤其对她以德报怨孝敬公公的行为更是不解,她却总是笑着说:“家家都有老人,谁都会变老,再说老人是无辜的,如果自己不好好孝敬老人,老人更会伤心;况且,我也希望能给儿子们做个榜样。”由于生活压力大,平时张金花总是恨不得一分钱掰成两半花,但对待公公却非常大方。知道公公喜欢吃胡萝卜、排骨,张金花会特意到高湖集镇上买新鲜的蔬菜和猪排给公公吃。逢年过节,还会带着老人到高湖集镇或者靖安县城买新衣服。天气寒冷时,她担心公公手上生冻疮,总是阻止公公用冷水洗东西。
“有这样像女儿一样的儿媳妇,我真是修了八辈子的福气。”李承干逢人就这么说。在张金花的细心照料下,85岁高龄的他身体硬朗,精神矍铄,笑容经常挂在嘴边。
2007年,苦等丈夫无果的张金花向法院起诉离婚。离婚后,很多乡邻认为张金花该把公公撇下了,但她却依然尽心照顾着公公。一些不忍心看她受苦的亲友劝她:“你老公撇下这个家一走了之,而且你也照顾公公这么多年了,已是仁至义尽。现在你离婚了,也还年轻,不如趁早把这个‘包袱’撂了,重新找个人嫁了。”张金花听后笑着说:“公公虽然与我没有血缘关系,但我叫了他老人家10多年的爸爸,再说老人也是我儿子的亲爷爷呀,怎能扔下不管呢?”张金花的话令亲友们既心疼又钦佩。
考虑到大儿子长大成人,二儿子也10多岁了,而在农村年轻人要娶亲,没有合适的房屋是难以如愿的。2011年,张金花筹资在棠棣村建起了一栋3层的小楼房,她高兴地把公公接进了新居。可是,新房建起来了,债务也背上了身。迫于生计,张金花决定带着两个儿子到浙江打工挣钱还债。虽然公公身体尚好,做饭洗衣样样能干,但毕竟年纪大了,她总是放心不下,隔三岔五地打电话问候公公,而且每隔三四个月都要回家看望老人,为其添置衣服鞋袜和生活用品等,并留足老人的生活费。2016年2月,回家过年的张金花说,趁着公公身体尚好、还能自我照顾,自己再打一两年工,等把欠账还清了,就不再出去了,留在家里操持家务农活,照料服侍好老人,以弥补自己这些年对老人的亏欠。
农村的风俗是家中的老人年纪大了,儿子就要给老人准备好寿衣和寿材(棺材)。李承干年逾八旬,唯一的儿子10多年来音信全无,非常担心自己的身后事没人料理。张金花虽然已与李承干的儿子没有了夫妻名分,也不再是老人法律意义上的儿媳,但她仍主动承担起了这个义务,花费上千元为老人准备了一份体面的寿衣和寿材,消除了老人的后顾之忧。
张金花16年坚持照顾公公的事迹不仅感动了棠棣村村民,更给两个儿子做出了好榜样。
“妈妈一个人含辛茹苦地把我们养大,还要照顾年迈的爷爷,她是我们的骄傲,更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在张金花的影响下,她的两个儿子特别孝顺,只要在家,他们便会抽空陪爷爷聊天,搀扶爷爷到街头散步;逢年过节,他们都会给爷爷买新衣服和好吃的,陪着爷爷热热闹闹过年节。
善待家人和他人,就是善待自己。张金花不仅孝顺公公,对村里的公益事业也非常关心。2007年,棠棣村筹集善款修建大桥,按照乡俗,离婚的张金花不需尽半点义务,但她却在并不宽裕的情况下捐出了200元钱。平时不管谁家有红白喜事,张金花都会抛下自己手头的事情去帮忙。乐于助人的她深受村民的赞扬和喜爱,大家都亲切地称她为“金金”。
责编/晓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