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当代中国主流文化认同感的路径选择

2016-02-10 18:29赵业成元焕芳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文化

赵业成 元焕芳

(河南师范大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7)

增强当代中国主流文化认同感的路径选择

赵业成 元焕芳

(河南师范大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7)

增强主流文化认同感是当前我国文化和主流意识形态领域亟待解决的重大现实课题。现阶段,我们必须通过加强教育宣传引导、突出媒体舆论引导、注重利益需求引导和深化实践引导途径,不断提升主流文化的感召力、辐射力、回应力和亲和力,进一步在全社会范围内增强人们对主流文化的认同,使其持续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提供坚实的思想基础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当代中国主流文化;认同感;感召力;辐射力;路径选择

当代中国主流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为灵魂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不断推进,社会思想文化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人们的价值选择日益多样化,思想文化的传播方式日益信息化,再加上西方价值文化的不断渗透,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主流文化遭遇了严峻挑战。如何进一步增强人们对主流文化的认同,充分发挥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的巨大作用,便成为当前我国文化和主流意识形态领域亟待解决的重大现实课题。

一、以教育宣传为基础,提升主流文化的感召力

教育宣传引导是人们认同主流文化的主导性路径。要面向社会所有成员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主流文化宣传,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从而增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控制力、竞争力和凝聚力,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阵地。

(一)坚持党的领导,广泛开展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主流文化的社会教育

1.加强社会教育阵地建设。2013年8月19日,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1]中国共产党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不断加强社会教育阵地建设。例如,在城市主要街道、十字路口、公路沿线,依法增设立柱广告牌,集中用于主流文化的宣传;在车站、机场、商业中心、旅游景区等人员聚集区,充分利用公示栏、宣传栏、信息显示屏等载体,广泛开展主流文化的宣传;在广场、公园等主要市民活动区,建设“主流文化”主题广场、公园,将主题宣传与城市形象和区域文化生活相结合;在居民社区、乡村文化室等场所,通过标语、横幅、文化墙等多种形式,营造浓厚的主流文化宣传氛围。通过大规模的视觉效果冲击,使不同群体的人们充分了解和认知主流文化。

2.增强社会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2015年1月5日,刘云山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强调:“做好宣传思想工作,最根本的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凝聚共识。要顺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要求,扎实做好宣传思想工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提供有力思想舆论支持。”[2]要在全社会范围内增强人们对主流文化的认同,第一,必须适应形势发展变化,有效整合社会意识,契合群众的心理特点和接受习惯,有针对性地设计载体、搭建平台,不断提升主流文化的吸引力和实效性。第二,要创新形式、丰富内容、扩展途径,在全社会范围内分职业、分层次、分区域的大力开展以宣传主流文化为主题的文化活动或工程,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形成全社会的思想共识,扩大人们对主流文化的认同。

(二)坚守前沿阵地,大力推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为灵魂的学校教育

学校是文化育人、文化塑人的重要场所。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必须大力推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为灵魂的学校教育。

1.强化学校教育,德育为先。年轻群体是认同主流文化的关键群体,必须从青少年抓起、从学校教育抓起。2014年10月17日,中共教育部党组共青团中央发布的《中共教育部党组 共青团中央关于在各级各类学校推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长效机制建设的意见》,明确指出各级各类学校要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社会实践和文化育人。[3]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为灵魂的主流文化全面贯穿到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和高等教育等各个领域,深入落实到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中去,确保所有学生都能循序渐进地掌握和理解主流文化的实质内涵,切实做到学而信、学而用、学而行。

2.提高认识,创新教育教学机制。现实中,部分学校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还存在思想认识不足、教育模式僵化、机制不健全等诸多还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开设的德育课程和思想政治课程毫无吸引力和感染力,强制性、机械化地向学生灌输抽象的理论,这显然不利于主流文化的建设。诚然,在具体操作上,各级各类学校应逐步提高思想认识,以适应青少年成长规律和身心特点为前提,将德育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进行有效衔接,并持续对德育课和思政课的教育教学进行创新,摒弃僵硬的说教式,寻求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加强师资建设,丰富教学内容,持续深化主题社会实践和志愿公益活动,着力推动主流文化进教材、进课堂、进校园、进学生头脑。

3.积极发挥校园文化的潜移默化作用。校园文化是立足校园,面向师生,以育人为导向,主要体现校园精神和文明的一种群体文化。要主动将主流文化融入到校园文化中去,润物细无声,积极发挥校园文化的潜移默化作用。例如,加强校园报刊、板报、宣传橱窗、主题展板、校广播电台对主流文化的宣传力度;要以主题班会、座谈会、歌舞晚会等形式,生动具体地展现主流文化;要不断丰富和完善图书馆、展览馆等校园文化活动设施,为学生群体营造良好的主流文化认同环境。

(三)提升自觉意识,着力增强以培育“四有”新人为目标的主流文化的自我教育

自我教育是促进个人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自我教育对于提升公民的自觉意识、增强主流文化的认同感,有着巨大的作用。邓小平指出:“我们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时,一定要坚持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坚持‘五讲四美三热爱’,教育全国人民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4]“四有”新人,就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是邓小平教育理论的核心组成部分。当代中国主流文化将培育“四有”新人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有力地促进了民族素质的提升和人的全面发展。新时期,我们应高度树立“四有”新人意识,不断提升文化自觉,持续深化自我教育。

第一,广大党员、干部要树好标杆、做好表率,不断提升自我教育意识,努力提高自己的觉悟能力,认真学习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武装自己,不断进行自我学习和自我总结,从思想认识和行为上带头示范,以感召和带动广大人民群众认同主流文化。

第二,青少年群体是主流文化认同的关键性群体。要通过各种教育方式,积极有效地开展自我教育。为此,要引导青少年群体关注党的方针、政策、理论,积极参与各种宣传主流文化的活动,广泛阅读涉及主流文化内容的报纸、刊物以及图书,不断为自己“充电加油”,持续增强对主流文化的认同。

第三,知识分子特别是社会知名人士应牢记自身的使命和职责,坚持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理论指引下,积极关心国家大事,关注主流文化建设的最新前沿动态,认真学习、深刻总结、产生共鸣,不断加深对主流文化的认同,持续为主流文化的建设贡献出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二、以媒体舆论为抓手,提升主流文化的辐射力

媒体舆论引导是人们认同主流文化的日常性路径。新闻舆论是思想文化传播的重要渠道,巩固壮大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舆论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要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激发全社会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舆论支持。[5]各类媒体必须统一思想,提高认识,齐心协力改进主流文化宣传的方式和手段,从实质上提升主流文化的辐射力。

(一)以主流媒体宣传为支撑,提升主流文化的宣传效力

在我国,主流媒体主要指党和政府创办的具有较强公信力和影响力的权威性报刊、网站以及广播电视机构,是党和人民的喉舌。要增强人们对主流文化的认同,就必须把发展主流媒体作为宣传战略重点,加大支持力度,扩大覆盖面和影响力。[6]

1.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始终在舆论新格局下发挥主流媒体的主导性和先进性。胡锦涛指出:“舆论引导正确,利党利国利民;舆论引导错误,误党误国误民。”[7]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使得舆论的生成方式和传播方式发生深刻改变,打破了既有的媒体格局和舆论生态。面对信息网络化的冲击和挑战,第一,主流媒体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站稳政治立场,增强主动,掌握主动权。第二,要毫不动摇地宣传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和理论,展示昂扬向上的社会主流,反映光明进步的社会本质,博采众长、创新形式,不断提升舆论宣传工作水平。第三,党报、党刊、电台电视台等要以巩固发展传统业务为基础,加快移动化、网络化、数字化转型步伐,抢占发展主动权,扩大覆盖面,积极传播主流文化,大力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巩固和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增强舆论宣传的公信力、影响力和传播力,始终在舆论新格局下发挥主导性和先进性。

2.坚持党性原则,大力提高主流媒体正面宣传的质量和水平。第一,党报、党刊、电台电视台等主流媒体要坚持党性原则,突破传统定式,更新思想观念,拓宽发展路径,提升舆论引导力,进一步做大做强主流舆论,更好发挥“中流砥柱”和“定海神针”的作用。第二,在进行主流文化宣传过程中,党报、党刊、电台电视台要精心策划、精心编排、精心写(制)作、精心播讲,更多地将主流文化的内容运用到文字报道、图片和视频音像等形式的创作上,以全新的表达方式和呈现形式,增强对群众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让群众爱听爱看、产生共鸣。例如,2014年,中央电视台在《新闻联播》栏目中开设“践行核心价值观”专栏,在《百家讲坛》栏目推出14集系列节目《核心价值观讲坛》;2015年制作播出了《时代先锋》 《忠义守墓人》等一大批专题片和公益广告,2016年猴年春晚亦通过歌曲、舞蹈、情景剧、小品等各类艺术作品,贯穿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主线,着力在内容主题、表现形式和取景拍摄等方面突出创新性和表现力,积极发挥传播社会主流价值的主渠道作用。

(二)以新兴媒体宣传为动力,扩大主流文化的传播范围

新兴媒体是以数字网络信息技术为基础、以互动传播为特点,在媒体舆论格局中具有重要地位的媒体新形态。因此,要在党的领导下,抢占新兴舆论阵地,打造并拓展主流舆论传播平台,加强对网络信息监管,使社会主义文化的主旋律在网络上始终占据主导地位。

1.积极发挥网络的便捷优势,提升主流文化的传播力。“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我们要充分认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社会影响力,高度重视互联网的建设、运用、管理,努力使互联网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沿阵地、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平台、促进人们精神生活健康发展的广阔空间。”[8]提升主流文化传播力,必须立足网络、用好网络。第一,要善于运用网络传播规律,充分利用网络的便捷优势,改进创新网络宣传,积极建设宣传主流文化的网站或论坛。第二,要大力推进主流文化的网上传播,将契合主流文化的精彩观点和生动事迹,创作成游戏、图片、微电影、网络剧等网络文化作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正能量,使人们在生活工作学习之余,通过网络对主流文化耳濡目染,循序渐进地增强认同感。

2.有效利用移动传媒和数字传媒,增强主流文化的渗透力。移动传媒和数字传媒是目前社会上较流行的传播媒介。要增强主流文化在全社会的渗透力,第一,要学会将有关主流文化的影视音文本融入移动传媒和数字传媒平台中去,借助它们的传播优势,适时推广和宣传。第二,机场、车站、广场、商业中心等人员流动比较频繁的区域,要充分利用液晶电视、数码刷屏和LED大屏幕等数字媒体,持久地发布、插播以主流文化为主题的公益广告、文字或动画,使得人们在出行、休闲娱乐之时,感触主流文化的精神内涵。第三,各类汽车、火车、地铁等交通工具,要切实利用车载视频,积极宣传主流文化、弘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进人物或事迹,提升主流文化的宣传实效,增强主流文化的传播渗透力。

3.充分利用新兴自媒体,扩大主流文化的影响力。以微博、微信等为代表的自媒体是交互式媒体,是广大受众特别是年轻群体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全国各级党组织顺应移动互联网发展趋势,大胆尝试以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为载体,相继开通了微博、微信公众号,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理论,传播党的思想舆论。截至2015年9月30日,全国各级党务新媒体总计发布微博稿件6万余条,被转发9.9万余次,被评论近5.4万次,日均发布微博约2000条,被转超过3300次,被评论近1800次;发布微信稿件约5.5万条,被阅读超过95万次,被点赞达15万余次,日均发布微信约1800条,被阅读约3.2万次,被点赞5000余次。[9]由此可见,自媒体已成为传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平台。为此,要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兴自媒体,积极宣传主流文化,正确引导人们在“媒体”上认知和接受主流文化,持续扩大主流文化的影响力。

三、以满足群众利益需求为突破口,提升主流文化的回应力

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马克思主义一切理论和奋斗的目标所在。人民的真正幸福,除了要有殷实的物质条件外,还需有丰富的精神生活。主流文化作为代表当今中国社会主旋律、健康向上、文明进步的文化,唯有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利益需求,才能得到全社会的普遍认同。

(一)尊重规律,提高主流文化的创造力

当前,有些主旋律作品由于宣传的粗糙化、浮夸化、僵硬化,被人民群众误认为是假大空和概念化的东西,无法真正融入他们的生活,以至于不喜欢、不接受。因此,要尊重文化生产创造规律,大力解放文化生产力,精心策划,多出精品,努力营造健康向上的主流文化。

1.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公益性文化事业要着眼于建设积极健康向上的、内涵丰富的社会主义文化,面向社会提供公益性、便利性的文化产品或服务。公益性文化事业是建设主流文化的主要力量,要顺应时代、立足现实、拓展途径,持续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提高公益性文化事业的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近年来,我国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总体态势是繁荣发展和稳步前进的,但同时还存在着如城乡发展不平衡、资金投入不足、公益文化服务体系及设施不完善等问题。2016年4月15日,文化部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2015年文化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全国文化事业费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0.39%,比重比上年提高0.01个百分点;东部地区文化单位文化事业费287.87亿元,占42.1%,比重提高了0.5个百分点;中部地区文化单位164.27亿元,占24.1%,比重提高了1.2个百分点;西部地区文化单位193.87亿元,占28.4%,比重下降了0.9个百分点。”[10]显然,只有加大资金投入,才能协调城乡发展,健全和完善公益文化服务体系及设施,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将主流文化融入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创作中去,在文化发展先进性和开放性的基础上创新主流文化宣传形式及策略,不断丰富主流文化的内容,使其不仅在内涵上,而且在形态上具有吸引力,增进人们的认同。

2.创新发展经营性文化产业。经营性文化产业是具有经济功能与意识形态的特殊产业,是塑造与传播主流文化不可或缺的力量。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不仅可以创造巨大的经济利益,还可以传播主流意识形态。西方发达国家以其先进的科技和较强市场竞争手段,将其意识形态渗透到文化产业链中,向全世界推销着他们的文化产品或服务,既攫取了高额垄断利润,又渗透和传播他们的意识形态。例如,美国的迪士尼公司,除了制作影视动画以外,还在世界各地创办文化节、建立主题公园、生产图书、玩具和电子游戏等,不仅体现了美国的创新精神,还传播了美国主流的意识形态,日益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或行为。基于此,第一,我们要坚持以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和主导价值观为指导,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积极抵制西方意识形态的进攻,切实维护我国的文化安全。第二,创新发展经营性文化产业,要确立中国观点,符合中国利益,体现中国价值观。要把主流文化融入文化创作生产传播的各个环节中,生产制作出带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和中国风格的文化产品或服务,通过社会化、市场化的流通渠道,扩大主流文化的传播范围。第三,要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有机统一,严格遵循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发展基本规律,以消费者喜闻乐见的方式,创造和表达主流文化,获取更多人的喜爱、理解和认同。

(二)以人为本,提升主流文化的回应力

主流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不断从精神层面完善主流文化,用高质高准的文化精品向人们昭示社会的“真善美”,鞭笞社会的“假恶丑”,弘扬社会主旋律,提倡多样化,以不断满足群众的利益需求为突破口,引导人们认同主流文化。

1.坚持贴近实际,增强人民群众的精神力量。主流文化的宣传和创作,第一,要实事求是,紧密联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善于抓住人民群众的实质需求,从中提炼出创作的选题,激发出创作的灵感。第二,要充分挖掘创作的素材,不搞“千篇一律”,不做“清汤寡水”,始终在内容和形式上保持其先进性和时代性。第三,要聚焦中国梦的时代主题,唱响爱国主义主旋律,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以潜移默化、循序渐进的方式熏陶人民群众,影响、塑造人民群众的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群众的精神力量。

2.坚持贴近生活,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世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进步,人们不仅仅满足于物质生活,还追求更高的精神生活,以提升自己的思想观念和道德素养。主流文化的建设必须贴近人民群众的生活,只有融入生活,主流文化才能生机勃勃,才能被人们认同和接受。例如,2015年,河南省面向城市启动实施“中原文化大舞台”惠民演出工程,扎实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先后推出豫剧《焦裕禄》 《游子吟》《清水湾》,交响合唱《朝阳沟》,话剧《红旗渠》《老汤》等一大批群众喜闻乐见、耳熟能详的原创精品力作,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增进了对主流文化的认同。

3.坚持贴近群众,满足人民群众的利益需求。文化承载着为党的事业、为社会、为人民提供思想动力和创造文化生活条件的使命和责任,主流文化的建设要主动深入群众,关心人民群众的现实问题,了解人民群众的心理变化动态,掌握普通群众的认知心理,准确把握他们的思想脉搏和价值追求,把解决思想上的问题与解决现实利益问题有机结合,充分发挥主流文化的价值导向作用,不断提高人的素质,净化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进而实现人的现代化。

四、以实践为导向,提升主流文化的亲和力

实践引导是人们认同主流文化的现实性路径。主流文化要坚持在实践中创新理论,要放低姿态,走下圣坛,让人民群众亲身体验、亲自感悟,从内心深处认知和接受主流文化,更加坚定对主流文化的信仰和行为上的自觉。

(一)坚持实事求是,在实践中发展主流文化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原则。当代中国主流文化不是一种固不自封、僵化不变的文化,而是一种不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文化。要坚持实事求是,在实践中发展主流文化,增强主流文化的兼容能力,用全新的精神风貌引导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

1.着力增强主流文化的兼容能力。历史证明,人类社会上一切墨守成规、因循守旧的文化,都会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最终被人类所抛弃。“主流意识形态在确保自己的主导地位的同时,应该能够最大限度地包容、整合其他意识形态的内容。”[11]主流文化要想持续获得人民群众的喜爱、认可和接受,就必须增强自身的兼容能力,始终保持灵活的开放性和包容性,着眼于未来,把握时代变化,不断地与时俱进。第一,要结合当今时代的特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取其精华、汲取营养、择善而用,推陈出新。第二,要坚持辩证态度,充分认识不同文化独特的价值和魅力,尊重差异、包容互鉴,批判借鉴和吸收一切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做到洋为中用,博采众长。

2.积极发挥主流文化的社会功能。文化是实践的产物,必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终将继续用来指导社会实践。“要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把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和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之下。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12]第一,要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要求,不断完善市民公约、乡规民约、学生守则等行为准则,健全各行各业的规章制度,使核心价值观成为人们日常工作生活的基本遵循。第二,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建立和规范一些礼仪制度,如升国旗仪式、入党入团仪式等,充分利用重大纪念日、民族传统节日等契机,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纪念、庆典活动,传播主流价值,不断增强人们的认同感、归属感,进一步增强主流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效果。

(二)坚持大众化,在实践中认同主流文化

当代中国的主流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强大凝聚力的支撑所在。要增强全社会对主流文化的认同,就必须推进主流文化大众化。主流文化只有大众化,才能真正成为主流。

1.要积极推动主流文化大众化。主流文化的“主导”作用,在于它能够代表社会主旋律,引领社会健康向上,促进社会文明进步,而并非束之高阁、高高在上。过去,由于宣传教育方式存在的问题,人民群众误认为主流文化是“圣坛”上的文化,可望而不可即。因此,我们要善于正面地、真实地、亲切地、有效地表达主流文化。第一,在宣传主流文化时,不妨多些人文关怀,积极吸取民间话语,摒弃过去那种墨守成规的思维定式、居高临下的说教口吻、生硬呆板的叙述方式。第二,在保持权威大气时,不妨有些平民风格,放低姿态,走下圣坛,主动融入大众,加强与大众的对话与沟通,不断增强吸引力和亲和力。只有这样,主流文化的受众才能越来越多,共享程度才能越来越高。

2.要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认知。思想认知是行动的基础。主流文化的大众化,关键在于“化”,也就是说,每个社会成员要深度吸收和消化主流文化的核心内涵和精神实质。正如毛泽东所说:“‘化’者,彻头彻尾彻里彻外之谓也。”[13]人民群众是主流文化建设的力量主体和动力之源,要坚持在实践中深刻领悟主流文化的思想内涵和精神实质,增强使命感和责任心;要努力提高对主流文化的思想认知,充分认识到当代中国主流文化的主导性和先进性;要善于将主流文化与自身的生活学习工作紧密结合,以主流文化引导自己的思想意识和行为,坚定理想信念,增强行动自觉。

(三)坚持典型引路,在实践中弘扬主流文化

典型引领、示范带动。任何一种抽象理论,要想获得群众的认同,就必须还原生活,重新回到现实世界中去,借助于现实社会中生动形象的真实案例,把抽象的原则重新转化为群众可感知的、具体的通俗易懂的信息,为群众所接受。[14]要在全社会范围内广泛开展以主流文化为主题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大力宣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进典型,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

1.广泛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是加强我国先进文化建设的有效形式。要广泛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形成促和谐、讲正气、知荣辱的良好社会风尚,引领社会健康向上。为此,要把主流文化融入各种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之中,充分利用各种契机和场合,形成有利于培育和弘扬主流文化的生活情景和社会氛围,引导人们在实践中自觉认同主流文化。例如,2014年,湖南省长沙市开展“雷锋家乡学雷锋”活动;2015年,江苏省镇江市开展“立德行善”群众性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活动;2016年,团中央启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争做向上向善好青年”活动。一系列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开展,引领了社会风尚,推动了主流文化的传播。

2.大力宣传先进典型人物。江泽民指出:“我们的人民中间,工人和农民中间,知识分子中间,有千千万万个先进的典型,他们是我们民族的优秀分子,在他们的身上体现着我们民族的精神,体现了民族的希望。我们要以先进模范人物为榜样,把我们的工作推向前进。”[16]先进典型人物是自觉传播社会正能量的榜样,是社会的旗帜、时代的标杆,他们的力量是无穷的,最具说服力、影响力和感召力。我们要在生活中不断宣扬践行核心价值观和荣辱观的先进典型人物,发挥他们的引领示范作用。吴菊萍、高淑珍、龚全珍、张纪清、吴锦泉等一大批先进典型人物,通过细小的行为,讲好了中国故事,传播了好声音,传递了正能量,弘扬了社会主义主流文化。

3.积极树立学做先进典型的意识。无论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还是先进典型人物,都是人民群众在具体实践中创造出来的。要增强创先意识,学会把弘扬主流文化的先进典型融入我们的具体实践活动中去,主动学习和效仿他们的政治品质、敬业精神和无私情怀,把他们的精神力量转化成我们干事创业的自觉行动。唯有如此,主流文化的核心内涵和精神实质,才能最终转化成人民群众的思想共识和自觉行动,才能进一步在全社会范围内增强人们对主流文化的认同。

[1][12]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EB/ OL].新华网,2013-08-20.

[2]刘云山.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的讲话[EB/OL].人民网,2015-01-06.

[3]中共教育部党组 共青团中央.中共教育部党组 共青团中央关于在各级各类学校推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长效机制建设的意见[EB/OL].教育部,2014-10-20.

[4]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10.

[5]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97.

[6][7]胡锦涛.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8-06-21.

[8]张骥.中国文化安全与意识形态战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365.

[9]共产党员.全国党务新媒体综合评价(2015年9月)[EB/OL].新华网,2015-10-13.

[10]文化部财务司.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2015年文化发展统计公报[R].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2016-04-15.

[11]葛素华.增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吸引力的路径选择[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10(02).

[13]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841.

[14]王桂兰.主流理论的形态特征与大众化的路径选择[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9(06).

[15]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江泽民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208.

责任编辑:刘建文

D616

A

1671-2994(2016)05-0076-06

2016-03-21

赵业成(1989-),男,河南淮滨人,河南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政治学理论。元焕芳(1978-),女,陕西白水人,河南科技学院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猜你喜欢
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窥探文化
谁远谁近?
繁荣现代文化
构建文化自信
文化·観光
文化·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