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笔谈

2016-02-10 17:00
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七一理想信念法治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笔谈

[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全面回顾了中国共产党95年来的光辉历程、伟大历史贡献和历史经验,深刻阐明了党的执政理念和执政方略,以“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为主题,科学展望了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光明前景。为进一步深入领会“七一”重要讲话的深刻内涵和精髓,本刊特组织一次笔谈,邀请本校有关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阐释讲话精神,交流感受体会,现将笔谈内容编发如下。

以坚定理想信念永葆全党生机活力

王 兵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首的党中央尤为重视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建设,强调坚定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在建党95周年的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重点内涵就是要牢记党的远大理想和崇高追求。当前,我们党正处在为实现 “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关键时刻,坚定全党、全国人民的理想信念尤为重要。

一、坚定理想信念是中国共产党永葆生机活力的“秘诀”

执政党建设的目的在于保证党的生机活力,进而取得民众广泛思想认同、心理认同和情感认同,不断增强在政治体系中的执政力、公信力、影响力。在中国共产党的建设体系中,从思想上建党,特别是以理想信念教育为重点是区别于其他政党建设的鲜明特色。从中国共产党成立之日起,我们党就把共产主义确立为远大理想。我们党之所以能够经受一次次挫折而又一次次奋起,归根到底是因为我们党有远大的理想和崇高的追求。

民主革命时期,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激励了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英勇奋斗,成千上万的烈士为了这个理想献出了宝贵生命。“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这些视死如归、大义凛然的誓言生动表达了共产党人对远大理想的坚贞。也正是通过不断持续的理想信念教育,我们党在思想水平上迅速提升。特别是到了延安整风运动这一成功实践、伟大创举,全党实现了党的高度团结统一,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从局部性执政的政党转变为全国性的执政党,党的新的历史使命客观上更需要理想信念的坚定,通过整党整风等实践举措,激发了党的战斗力和创造力,不断把为崇高理想奋斗的伟大实践推向前进。

现阶段,我们党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面临实现“两个一百年”任务,战胜前进道路上的风险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拧紧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补足共产党员精神上的“钙”。因为有了坚定的理想信念,站位就高了,眼界就宽了,心胸就开阔了,就能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在胜利和顺境时不骄傲不急躁,在困难和逆境时不消沉不动摇,经受住各种风险和困难考验,自觉抵制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先后通过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教育、“两学一做”教育,使全党更加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二、坚定理想信念,防止“最危险”的动摇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在“七一”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强调,理想信念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理想信念滑坡是“最危险”的滑坡。从国内外政党的历史经验教训来看,一个政党的衰落,往往是从理想信念的丧失或缺失开始。理想信念坚定,骨头就硬。如果没有理想信念,或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就可能导致政治上变质、经济上贪婪、道德上堕落、生活上腐化。

当前,我们大多数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是坚定的,政治上是可靠的。但是也有少数党员、少数干部在市场经济和全球化的浪潮中,理想信念发生了动摇,信仰缺失严重。有的党员干部对共产主义心存怀疑,认为那是虚无缥缈、难以企及的幻想;有的不信马列信鬼神,从封建迷信中寻找精神寄托,热衷于算命看相、烧香拜佛,遇事“问计于神”;有的在涉及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等原则性问题的政治挑衅面前态度暧昧、消极躲避、不敢亮剑,甚至故意模糊立场、耍滑头;有的在道路问题上甚至要走美式资本主义道路或搞民主社会主义等等。所有这些表明一些党员干部理想信念不够坚定,甚至有的严重缺失。除此之外,从十八大以来众多落马官员的忏悔录中可以看到,贪腐的根子在于理想信念动摇。贪欲之心,使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严重扭曲,谋私成为内在的精神动力,在金钱美色面前节节败退,最终滑向腐败深渊。

改革开放以来,少数党员干部理想信念之所以动摇的原因,主要有:一是市场经济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能创造出高于计划经济的效率,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另一方面它通过竞争大大激发了各种利益主体对物质利益的追求,而过度膨胀的物质欲望是导致理想信念动摇的直接原因。二是经济全球化、特别是对外开放致使资产阶级思想观念进出自由,冲击主流意识形态,侵蚀一些共产党员的灵魂。三是从政道德在干部教育中的缺失造成的负面影响。改革开放以来工具理性的盛行,影响到干部教育培训过程中过度注重工具理性,忽略领导干部从政道德的价值理性。如果对实际操作、工具性知识的过度关注和对专门道德品行培训和道德品性历练的忽视,容易产生出“有能力、无政德”的领导干部。

三、加强理想信念建设“重在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突出强调要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思想建设的“战略任务”来抓,保持全党在理想追求上的政治定力。新形势下,加强理想信念建设需要结合当前中国的大背景,进行长效性的基本建设。

首先,坚持对党员干部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理论上清醒,政治上才能坚定。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指出,坚定理想信念“必须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刻理解之上,建立在对历史规律的深刻把握之上。”全党要认真、集中精力地学习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掌握其基本原理,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掌握马克思主义关于历史发展的规律论,懂得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基本发展趋势,懂得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大道理,从而坚定信心、坚定信念。要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特别是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保持对远大理想和奋斗目标的清醒认识和执着追求。要教育全党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提升党性修养、思想境界、道德水平的精神营养,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牢牢占据推动人类社会进步、实现人类美好理想的道义制高点。

其次,加强对党员干部对党的事业忠诚的教育。习近平总书记明确地指出,理想信念坚定,是好干部的第一条标准,是不是好干部首先要看这一条。而且坚定理想信念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也不仅仅是停留在口头上的口号。他首次提出了新形势下坚定理想信念的客观标准:“衡量一名共产党员、一名领导干部是否具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是有客观标准的,那就要看他能否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能否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能否勤奋工作、廉洁奉公,能否为理想而奋不顾身去拼搏、去奋斗、去献出自己的全部精力乃至生命。一切迷惘迟疑的观点,一切及时行乐的思想,一切贪图私利的行为,一切无所作为的作风,都是与此格格不入的。”这就使理想信念在实践中成为可以操控的、看得见的有形的东西,成为在言行举止中判断共产党员是否持有理想信念的一面镜子。

再次,释清若干难点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加以解决。譬如,关于如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更好地坚定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的问题,亟待总结经验教训采取措施。实践证明,市场经济具有积极作用,它是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手段,但其带来的利己主义价值观对党员干部树立共产主义理想具有消极妨碍影响。主要原因是市场经济用主体利益最大化原则调动积极性是“为私”,这种价值观取向与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为公”的价值观是矛盾的。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在发挥市场经济积极作用的同时,要经受其考验和挑战,采取相应措施将其消极影响限制到最低程度。

(作者:南京市委党校哲学教研部副教授、博士)

不忘初心,坚守人民立场

史成虎

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人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95年来,我们党所以能由小到大、由弱到强,进而带领全国人民完成了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以及初步实现了国家繁荣富强与人民共同富裕,根本原因在于党一直以来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实现人民根本利益作为自己奋斗的最高目标。正是我们党顺应了人民群众对自由、美好生活的憧憬,坚持以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才使党的执政基础更加巩固,执政合法性不断增强。

当前,保持初心,坚守人民立场,首先必须全面继承我们党的最初选择,95年前我们党选择了“为大多数人谋福利”作为党的根本宗旨和价值追求,95年后的今天我们也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最初的选择,保持“初心”,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作为我们共产党人的永恒追求。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是我们的根本立场和方法,它是我们赢得群众、获取不竭动力的源泉,人民的力量是无穷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是我们力量的源泉”。回顾我们党95年的历史,我们能取得令世人瞩目的伟绩,无一不是党忠实地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忠实践履了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根本宗旨,才获得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支持。今天,我们若要继续获得这种拥护和支持,必须仍然以“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任何时候都要把人民的利益放在最高位置。其次,保持初心,坚守人民立场,必须与时俱进地创新党的群众工作方法。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根本法宝。在长期执政和改革开放条件下,面对党内外环境的巨大变化,面对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和根本立场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地进行群众工作方法的创新是党的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做好群众工作的必然选择,否则我们党就难以发展,就无法应对新情况新问题,也就难以胜任好新时期群众工作。

再次,保持初心,坚守人民立场,必须高度重视新时期党的群众路线的实践性,即今天党做好群众工作的实践遵循,把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基本原理、观点与今天群众工作的实践结合起来。这种实践性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是党的群众工作的一面旗帜,这面旗帜起码体现出三层意义:一是它集中反映了今天经济社会发展对党的群众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即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对我们党的群众工作的新要求,这与过去有很大不同,但其中需要突出的是作为一个执政党在群众工作中如果仅仅在思想、作风、组织、反腐倡廉、制度建设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还远远不够,还要在治国理政的能力上有更为卓越的表现。治国理政能力既包含了我们党自身建设的能力,也包含了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能力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能力,这至关重要。二是它集中概括了人民群众的最新期盼,“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党在新时期的群众工作必须及时回应这种期盼。为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我们要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第三层含义深刻体现了党对自身建设规律的最新把握,它不仅表现党对思想建设、作风建设、组织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和制度建设等“五位一体”建设规律的最新把握,而且还表现为党在把握自身建设规律时必须遵守两个原则:一个是作为执政党要长期执政必须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同,践行群众路线对党的各级组织、领导干部和全体党员来说就是要做到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因为这是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另一条是党的建设一定要围绕着党的中心任务开展,这个中心任务就是人民的事业,就是带领人民创造幸福生活,就是要求我们党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同时,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保证人民当家做主。当前,人民事业集中表现为党“两个百年”的奋斗目标,为此,我们党必须重申“根本宗旨”,明确“最高标准”,强化群众路线,才能将最广大人民群众团结在党的周围,为顺利完成人民事业提供根本保证。

“从何而来,为何而去?”——穿越岁月的时空,历史一再提醒我们,只有永远铭记建党时的誓言,永葆对广大人民群众的赤子之心,坚持人民立场毫不动摇,才能在实践中坚定地依靠人民,不断把人民的事业推向前进。

(作者:南京市委党校党建教研部副教授)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

郝继明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回顾历史,不是为了从成功中寻求慰藉,更不是为了躺在功劳簿上、为回避今天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寻找借口,而是为了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因为“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全面回顾总结了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走过的光辉历程和作出的伟大历史贡献,深刻阐明了近代以来我国社会发展的规律性认识,深刻阐明了我们党的执政理念和执政方略,深刻阐明了我们党对重大国内外问题的原则立场。是指引我们党奋力推进伟大事业和伟大工程的纲领性文献。

一、明确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背离或放弃马克思主义,我们党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这一根本问题上,我们必须坚定不移,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有丝毫动摇。

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就在于,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奋斗目标、以“五位一体”为总体布局、以“四个全面”为战略布局、以五大发展理念为科学引领,就是在用发展中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新的实践。今天,不断开辟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是时代赋予中国共产党人的使命,也是世界对中国发展模式的期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篇大文章,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的任务就是继续把这篇大文章写下去,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二、确立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

理想因其远大而为理想,信念因其执着而为信念。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叫共产党,就是因为从成立之日起我们党就把共产主义确立为远大理想。我们党之所以能够经受一次次挫折而又一次次奋起,归根到底是因为我们党有远大理想和崇高追求。95年来,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激励了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英勇奋斗,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伟大的成就。面对新形势新挑战,我们要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思想建设的战略任务,保持全党在理想追求上的政治定力,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忠实实践者。

政治上的坚定源于理论上的清醒,一些党员干部之所以对共产主义存在模糊认识,主要是对共产主义理论的科学性真理性缺乏理性认同,理论上不够清醒,一旦受到其他思想的影响和干扰,理想信念就容易发生动摇。面对这种情况,广大党员要自觉加强理论学习,努力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特别是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不断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人类社会发展大势,才能在纷繁复杂的形势下始终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

三、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

“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道路自信是对发展方向和未来命运的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理论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性、真理性、正确性的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是立于时代前沿、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制度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制度优势和持续优势的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明显制度优势、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进制度。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竭精神动力。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这“四个自信”是一个有机统一体,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四、统筹推进“五位一体”,协调推进“四个全面”

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面对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世界经济发展进入转型期、世界科技发展酝酿新突破的发展格局,我们要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五位一体”和“四个全面”相互促进、统筹联动,要协调贯彻好,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生态文明、和谐社会,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强盛、中国美丽。

五、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要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为此,要勇于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让制度更加成熟定型,让发展更有质量,让治理更有水平,让人民更有获得感。面对改革的新特点、新要求,要更加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敢于涉深水区、啃硬骨头,坚决冲破思想观念束缚,坚决破除利益固化藩篱,坚决清除妨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与此同时,要坚持在法治下推进改革、在改革中完善法治。

六、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95年来,从“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严明纪律、“鱼儿离不开水,瓜儿离不开秧”的深厚情谊,到与群众“一块苦、一块过、一块干”的铿锵誓言,我们党始终坚守人民立场,把自己的根牢牢扎在人民当中。在95年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紧紧依靠人民,跨过一道又一道沟坎,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为中华民族作出了伟大历史贡献。

带领人民创造幸福生活,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面对人民群众的新希望新期待,党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

七、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理

和平宛如阳光雨露,崇尚和平、和睦、和谐的理念,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绵延五千余载的悠久文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从苦难中走过来,深知和平的珍贵、发展的价值。中国人民怕的是动荡,求的是稳定,盼的是太平。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中国外交政策一以贯之的宗旨。

作为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中国主张各国人民同心协力,变压力为动力,化危机为生机,以合作取代对抗,以共赢取代独占。中国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反对冷战思维和零和博弈,倡导树立双赢、多赢、共赢的新理念。中国坚持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反对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反对干涉别国内政,反对以强凌弱。

八、加强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建设

95年来,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在各种艰难曲折中奋起,带领人民夺取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关键就在于始终坚持从严管党治党。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强力正风、铁腕反腐,拉开全面从严治党的大幕,党风政风为之一新,党心民心为之一振。实践证明,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到什么阶段,党的建设就要推进到什么阶段,这是加强党的建设必须把握的基本规律。先进性和纯洁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加强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建设,从严管党治党,就要同一切弱化先进性、损害纯洁性的问题作斗争,祛病疗伤,激浊扬清,以自我革命的政治勇气,着力解决党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不断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就要严字当头,把严的要求贯彻全过程,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全面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就要持之以恒加强作风建设,始终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努力建设廉洁政治,永葆共产党人拒腐蚀、永不沾的政治本色。

(作者:南京市委党校市情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坚持党的领导 推进法治建设

张华民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改革和法治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我们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全面依法治国,核心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关键在于坚持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要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宪法法律权威,弘扬宪法精神,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要深刻领会、认真贯彻习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我们必须对党的领导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与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有更深入的认识。

首先我们要充分认识坚持党的领导是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内在要求。

亚里士多德曾对法治有一个经典的表述:法治应包括两重意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定得良好的法律。亚里士多德对法治的精辟阐释契合了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的内在要求,反映了我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所必须秉持的当代法治的基本属性。法律“应该是本身制定得良好的法律”,即亚里士多德认为法治的前提首先是必须有“良法”。何谓“良法”?在崇尚民主的现代社会中,“主权在民”在法律上的最直接要求就是集中民智、反映民意,即“良法”应该是能够体现和保障绝大多数人意志和利益的法律;“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即便有了“良法”,也未必出现“法治”,因为只有“良法”被遵守才会使绝大多数人的意志和利益真正得到体现和保障,从而实现公平正义,达到良法所要达到的良好效果,即“善治”。可见,亚里士多德的法治阐释与现代民主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核心要义就是“良法善治”,这也正是现代法治的核心要义,而且与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的内在要求是一致的。

我国《宪法》第一条规定“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社会主义法治的内在要求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的长期执政地位从根本上说是由其“先进性”决定的,而此“先进性”的最核心内容就是党要做到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人民当家作主”是我国一切国家权力的根本依归,其核心要求是真正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可见,党如果始终能够保持其“先进性”,则“党的领导”和“人民当家作主”在根本性上是统一的,统一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从国家治理的角度看,任何政党再美好的宗旨、任何主张再美好的愿望,都必须通过理性的制度设计和践行才能够变为真正美好的实然所在。党如何始终保持“先进性”从而长期执政为民、“人民当家作主”如何由理念主张变为社会现实?其根本路径就是实行社会主义法治,即具有“先进性”的党领导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这一“人民当家作主”的基本形式制定使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体现其中的宪法法律,即“良法”,再通过党模范执行宪法法律且保证全国人民严格遵守宪法法律,从而使宪法法律所体现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得到真正实现,即“善治”。可见,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的内在要求也是“良法善治”,充分体现了现代民主社会法治的核心要义。

其次我们要充分认识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2014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党的历史上是第一次,这表明党把依法治国这一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和基本方略提高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可以说,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角度看,崇尚和践行法治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

现代法治的核心要义是“良法善治”,社会主义法治的内在要求也是“良法善治”,所以在我国,法治的基本属性就是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落实“良法善治”所要秉持的根本原则和基本遵循。在我国,“良法”是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体现,这是前提,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逻辑起点,具有根本性;“善治”是良法被一体遵守从而使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得以实现的过程,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根本路径,具有普遍性。所以以“良法善治”为核心要义的法治的基本属性在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集中表现就是法治的“根本性”和法治的“普遍性”。

所谓法治的根本性,是就法治的本质而言的,现代民主政治提倡的法治应该是体现多数人意志的众人之治,而且多数人意志的表达是自由的、真实的,多数人意志的实现是理性的、规范的。法治作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逻辑起点,其根本宗旨在于体现多数人的意志、保障多数人的权益,追求的是人类治理的根本价值。可见,法治的根本性意味着肯定法治的公益性、权威性。

所谓法治的普遍性,是就法治的范围和对象而言的,即对社会某一领域、某一现象落实法治是指对涉及这一领域、产生这一现象的所有主体、行为、过程实行最大程度的法治。法治作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根本路径,就必须避免对部分主体、行为、过程实行法治,同时对其他主体、行为、过程实行他治现象的存在。可见,法治的普遍性意味着推崇法治的主导性、排他性。

法治的基本属性“根本性”和“普遍性”的前提条件——法律至上原则是我国国家治理走向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坚持党的事业、人民利益、宪法法律至上”,明确了法律(即宪法法律)至上的现实定位。在我国,党的事业、人民利益、宪法法律实质上是统一的。从治理实践的角度看弘扬和践行法律至上原则就是我国国家治理走向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即党的事业、人民利益、宪法法律实质上的统一,就必须通过党领导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的形式把党的事业和人民利益转变成写在宪法法律里的具体规范和标准,从而使国家治理在遵循宪法法律具体规范和标准的前提下有步骤、有预见的不断推进、不断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宪法法律具体规范和标准严格执行的过程就是党的事业、人民利益得到逐步实现的过程。其实这一科学内涵在我国法律中有明确的规定,如:现行《宪法》规定:“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并且负有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的职责”、“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更有非常明晰的表述:“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要深刻认识到,维护宪法法律权威就是维护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权威,捍卫宪法法律尊严就是捍卫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尊严,保证宪法法律实施就是保证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实现。”

(作者:南京市委党校政法教研部主任、教授)

严肃党内政治生活

王建莲

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指出“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基础。党要管党,首先要从党内政治生活管起;从严治党,首先要从党内政治生活严起。我们要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严肃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全面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全党同志要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切实做到对党忠诚、为党分忧、为党担责、为党尽责。”党内政治生活是政党日常运行的各项政治活动的总称。从广义上看,党内政治生活是指党内全部政治活动,包括党内组织体系、党内文化、党内政治关系、党内制度等内容。从狭义上看,主要是指党内的思想文化活动、党内领导决策活动、党内关系和党内制度、党内行为状态等。在新的形势和要求下研究切实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问题,充分激发各级党组织和党员的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更加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形成推进“四个全面”的强大合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当前党内政治生活的总体情况是好的,但仍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庸俗化、形式化、专断化的倾向,具体表现有:(一)理想信念动摇。有的党员干部放松了对党性原则、理想信念的追求,精神上“缺钙”。有的党员干部在政治上还存在着对党不忠诚、对组织不诚实的情况;有的党员干部不信真理信金钱,不信马列信鬼神;有的党员干部热衷传播政治谣言,甚至公开传播不良信息误导舆论;有的党员干部把严肃的党内政治生活实惠化、市侩化。(二)党员主体意识弱化。长期以来,党组织习惯于对党员提要求、派任务、下指标,过多强调党员服从党组织,对党员的关心、关爱、关怀不够,使得党员对党组织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荣誉感不断下降。此外,党员自身习惯于接受组织和领导的精神命令,党员主体意识不断弱化,党员的义务、权利意识和责任意识淡化,有的对党内事务兴趣冷漠、态度麻木,对党内政治生活或是不管不问、听之任之,或是随意应付、草草了事。(三)组织生活“辣味”不足。有的地方党内政治生活中的批评流于形式,有的同志存在自由主义、好人主义,信奉明哲保身的处世哲学,讲优点务实,讲缺点务虚,批评起来隔靴搔痒,根本起不到治病救人作用;有的同志甚至错误地进行借机人身攻击和打击报复,损害正常的同志关系。(四)山头主义圈子文化浓厚。有些党员干部信奉拉帮结派的“圈子文化”,谋人不谋事,成天琢磨怎么串门子、搞关系、搭天线,把纯洁的同志关系变成了带有封建色彩的人身依附关系,喜欢当领导的“家臣”。(五)民主集中制流于形式。少数领导干部对一些重大决策,个人擅自决定;有的党员干部不能正确处理个人与党组织的关系,不服从党的决定;甚至有的党员干部无视党的原则,在集体决定的重大问题与个人意见不一致时,不执行集体决定或在执行中阳奉阴违,使党的集体决定无法落实。(六)特权思想不断滋长。有的领导干部把权位作为享受的阶梯,讲求排场,挥霍浪费;有的把权力作为资本,搞权力寻租;有的搞选择性执行,对集体决定于己有利就执行,于己不利就不执行等等。(七)群众观念逐渐弱化。有的党员干部群众观念淡薄,对群众疾苦漠不关心,对群众呼声置若罔闻,对群众利益麻木不仁;有的党员干部群众立场不坚定,个人主义严重,甚至见利忘义、以权谋私,违法违规问题严重;有的党员干部“官本位”意识较浓,习惯于发号施令、做表面文章,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严重,自身缺乏亲和力和感召力。

党长期的革命建设实践证明,推动党内政治生活规范化,是我们党加强自身建设、提高领导水平的重要保障,需要从党长期执政和时代发展的高度,系统思考、整体谋划,深化规律性认识,找准目标定位,着力解决党内政治生活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

首先,维护党内团结,形成党内政治生活的合力。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应始终拧紧“总开关”,把全党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确保上下一致、步调统一。一要强化理想信念教育,根据不同党员群体分类施教,重点是依托各级党校和远程教育网络,开展网下与网上教育相结合的政治信仰教育,使广大党员扭紧思想“总开关”。二要维护党内团结,切实增强大局观与核心价值观,强化党员的组织观念和担当精神;严格执行中央强调的“六个决不允许”要求。三要确保政令畅通,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要提高政策的执行力,建立健全工作落实情况监督检查机制,强化上级对下级的监督检查,切实解决“中梗阻”和“最后一公里”问题,防止上级决策部署落实不到位。

其次,优化完善民主生活会,提高党内政治生活的质量。从程序上的优化、内容的准确和形式的创新,提升党内政治生活的实效。一要优化程序环节。吸收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进一步完善民主生活会的程序,重点围绕“会前谈心、自我剖析、会上批评、会后整改”四个关键环节开展工作。二要准确定位内容。防止民主生活会相互批评中存在谈具体工作多、讲方式方法少,谈客观因素多、讲主观因素少,解决民主生活会离题偏题的问题。三要创新会议形式。邀请基层党组织书记、党代表、普通党员列席领导干部的民主生活会,赋予普通党员和群众更多知情权、参与权、评判权和监督权,促进党内事务的公开透明。

再次,加强执行监督,着力强化党内政治生活的刚性约束。规范党内政治生活,要扎牢扎密制度笼子,以规范权力运行机制,以加强监督规范言行,以严厉问责惩处形成强大的震慑力,确保党内政治生活规范化、正常化。一要明确规范权力内容。合理配置党委部门的权力和职能,特别是科学分配党内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形成相互协调、相互监督的权力结构。建立党委内部的议事规则和决策制度,实行决策的论证制、重大事项向上级党组织请示报告制和失误责任追究制等。规范党员领导干部权力,全面推行权力清单和职位说明书制度,对领导班子成员在人、财、物管理方面的权限、责任进行严格界定。二要完善党内监督运行机制。建立和完善党内情况通报制度、情况反映制度、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制度,逐步推进党务公开,增强党组织工作的透明度,让党员更好地了解和参与党内事务,使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原则落到实处。拓展党外监督,发挥人大监督、党际监督、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的作用。三要强化执纪问责。分类制定完善党内问责机制,明确违纪违规现象的问责范围、问责对象、问责标准、问责程序。严格执行问责制度,对于党员干部的违纪违法问题要严惩不贷,始终保持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对违反党纪党规的要按照“一岗双责、一岗双查”进行问责,确保“两个责任”落实,使党内形成人人敬畏法纪,个个遵守法纪。

(作者:南京市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主任、教授)

不忘初心 守住初心

李菁怡

2016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的讲话中,回顾了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懈奋斗的光辉历程,展望了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光明前景。其中,多次强调不忘初心,如:“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面向未来,面对挑战,全党同志一定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可以说,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是习总书记此次讲话的一条主线。

什么是不忘初心呢?“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是《华严经》中的名句,大意是“只有坚守本心信条,才能德行圆满。”稍微留心即可发现,总书记不止一次提及不忘初心,一年前,在给国测一大队老队员老党员的回信中,勉励广大共产党员“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也强调“我们干事业不能忘本忘祖、忘记初心。”

统计发现,总书记在这次的庆祝大会上,共有10次提到了不忘初心,频率之高,实属空前。在这种的重要场合,在回顾中共的光辉历程和展望光明前景的特殊节点,强调不忘初心,无疑更有分量也更有意义。

一、“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是不忘是历史赋予的担当与责任

担当精神和责任意识,是立党为公和执政为民理念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把“有没有责任感、有没有担当精神”作为衡量共产党领导干部的一条重要标准。

习近平在浙江省工作时就指出:“权力不是一种荣耀,而是一副担子,意味着领导责任。” 2012年11月十八大刚刚结束,习近平庄严地表示,他领导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将不负重托,担负对民族的责任、对人民的责任、对党的责任。他情真意切地说,“作为国家领导人,人民把我放在这样的工作岗位上,我就要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牢记责任重于泰山,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兢兢业业,夙夜在公,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他在多种场合多次表示,牢记人民重托,牢记责任重于泰山。

习近平要求共产党人在执政的过程中必须“算好三笔帐,坚持三原则”。一是算好“利益帐”,坚持正确的利益原则;二是算好“法纪帐”,坚持法纪原则;三是算好“良心帐”,坚持良知原则。他要求领导干部把焦裕禄精神作为一面镜子,经常照一照自己,查摆自己的思想境界、素质能力、工作作风;像焦裕禄那样对待群众、对待组织、对待事业、对待同志、对待亲属、对待自己;像焦裕禄那样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努力做焦裕禄式的好党员、好干部。

二、“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是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党执政的目的

2012年11月15日,十八届一中全会结束后,中央政治局常委第一次同中外记者见面时,习近平代表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郑重承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习近平说,人民期望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因此,我们“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基础上,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党的十八大制定了“五位一体”的建设布局和“两个倍增”计划,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部署,并提出了改革的路线图和时间表,改革涉及15个领域、330多项举措,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个方面,涉及面之广,难度之大,前所未有。其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不忘初心,继续前进”需要牢记初心,忠于初心,守住初心

牢记初心。每一个共产党人都不会忘记在党旗下举起右手宣誓的一刻,在无数次递交入党申请,在党组织接纳我们成为一名党员时,作为党的“新鲜血液”,你的“初心”是什么?我想每一个满怀激情,放飞理想的热血青年,在了解共产党的过程中,“初心”是被中国共产党光辉历史所感染,被无数革命先辈的事迹所感染,被共产主义绘制的伟大蓝图所感染。在靠近共产党的过程中,“初心”是坚定而又执着的想要成为共产党的一员,我们挑灯夜战,努力钻研业务;我们乐于助人,不求回报;我们甘于吃苦,勇于拼搏。在成为一名共产党员时,“初心”是《入党誓词》的诤诤誓言:“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即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不忘初心”,每个共产党人都应牢记誓言,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毫不动摇。

忠于初心。习总书记在《讲话》中引用了明代儒学家王阳明的话说:“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每一个共产党人在追求伟大共产主义的道路上,都有过迷茫、彷徨,那么如何去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去忠于我们的“初心”?要忠于初心,我们首先要立志,志就是目标,中国共产党的目标是一定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每一个共产党员都是实现“中国梦”的一块基石。立志更要有坚定的信仰和信心,是对心志的始终自信,是对意志的坚定不移。

守住初心。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共产党领导下发生的变化可谓翻天覆地,巨大的社会变迁自然而然的反映到中国人的精神领域,各种不良思潮开始不断蔓延,也影响和腐蚀着共产党人的精神世界。正如诗人纪伯伦在《先知》里说的,“我们已经走得很远,以至于忘记了为什么出发”。不忘初心,守住初心,是每一个共产党人所要面临的精神考验,对党员干部来讲甚至是人生抉择。如何面对考验,作为共产党人,要把好精神世界的“总开关”,做到心中有尺,心中有戒;要用先进思想武装自己,做到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后要多读书,读好书,做到心中有爱,常存善念。守住初心,通过不断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始终保持一个共产党员的纯洁性,先进性。

习总书记在《讲话》结尾特别引用了屈原的名作《离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向我们指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还很漫长,还面临很多艰难险阻,但中国共产党都将百折不挠,不遗余力地去追求和探索。作为党的一分子,我们都要牢记初心、忠于初心、守住初心,用行动践行入党誓言,将自己融入到伟大“中国梦”的实践中,为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而奋斗终身。

(作者:南京市委党校社会学教研部副主任、副教授)

不忘初心,铭记“四心”

高信奇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五周年的重要讲话(简称“七一”讲话),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这个十分重要时候发表的一篇重要讲话,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创新成果,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与发展。讲话强调,“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面向未来,面对挑战,全党同志一定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七一”讲话以“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为起承转合,对党的建设和党的事业提出八个方面的重大要求和战略部署,是对“我们党从哪里来、往哪里去”的深度思考,是从最本质、最本真、最本源的视角对“为什么建党、建设什么样的党、以及如何建设”的深刻回答,也是全党继续前行的宣言书和动员令。不忘初心是继续走向未来的前提,要做到不忘初心,就要时刻铭记“四心”、不忘“四心”、坚守“四心”。

首先,不忘马克思主义真理的信仰之心

理论的信仰来自于认识的真理性和科学性。近代以降,西方国家在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用何种理论指导这一宏大的历史进程、以及建设一个什么样态的社会生活,成为众多思想家苦思冥想的时代命题。纵观西方现代化历程,各类诉诸理性的主义在思想舞台先后粉墨登场:以自然法、社会契约论为理论基石的自由主义,对民众许诺建立一个平等公正的“理性王国”。然而,以个人主义为核心的自由主义所主导的西方现代性,在给现代人带来自由和人权的同时,又导致了个人利益过度的膨胀、共同情怀的缺失和公共利益的不断式微。在经济领域,自由主义倡导经济的自由放任、以及资本取代劳动成为经济生活圭臬的现实逻辑,带来了社会成员的分离、分化与社会关系的撕裂,广大工人阶级和劳苦大众生活在缺乏安全和保障的生活线下。针对自由主义的现代性方案所带来的诸多弊端,保守主义开出了崇尚传统、维持秩序、反对激进变革、主张温和改良、反对人民民主的治理药方,意欲建立另一个版本的“理想天堂”。然而,保守主义也没有能给西方底层民众带来幸福安定的现代性生活。恩格斯对此曾经有过精彩的批判:和启蒙学者的华美的语言比起来,由理性的胜利建立起来的社会制度是一幅令人极度失望的讽刺画。

有别于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马克思恩格斯站在人民立场,在对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批判和对空想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上,提出了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为理想社会类型的马克思主义。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一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把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方案与世情、国情、党情相结合,先后建立了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制度,改变了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世界制度格局,并使这些国家的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和提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披荆斩棘,勇往直前,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事实胜于雄辩、实践检验认识,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科学性,也让我们对马克思中国化成果充满真理性的自信,永葆这份信仰之心。

其次,不忘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的坚定之心

理想与信念的坚定来自于其可欲性和可行性。与别的历史哲学家不同,马克思运用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的理论原则和方法论,对人类社会历史进行了辩证的考察,提出了社会历史分期理论和社会形态理论,在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中找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据此,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作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结论,并对未来人类理想生活社会——共产主义作出了理性的预言: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即企图构建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财产公有,倡导集体劳动、成员互助的人类共同体生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对时代主题、国家命运和人民期盼的精准研判基础上,通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艰辛探索出的一条实现国家现代化的成功道路。蕴涵着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三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使具有500年历史的社会主义主张在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成功开辟出具有高度现实性和可行性的正确道路,让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

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的科学结论,是人类向往的理想社会形态,具有可欲性;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实践,又证明其具有可行性。共产主义、社会主义不仅是共产党人为之而奋斗的理想与抱负,也是检验一个政党是否是真正的共产党、一名党员是否是合格共产党党员的标志。不忘初心,就要全党同志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不断把为崇高理想和信念奋斗的伟大实践推向前进。

第三,不忘为民服务的公仆之心

政党是现代政治生活的主体,也是不同利益群体的代言者。辛亥革命之后,华夏大地组建政党肇始,当时成立的各类政党或政治团体达300之众。“一时间,集会结社,犹如疯狂,而政党之名,如春草怒生。”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这些政治团体和政党之中,几乎没有直接为底层民众代言的,也没有能改变近代中华民族之命运。以李大钊为首的中国共产党的先锋们,如同窃来天火的“普罗米修斯”,高举起马克思主义的指路明灯,开辟出一条马克思主义传播道路,哺育了一批批杰出的共产主义者。1921年在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进程中,产生了中国先进政党——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一经产生就担当着为劳苦大众谋福利的角色扮演:在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通过的党纲中,就明确载明党的无产阶级阶级属性和为老百姓谋福利的任务。后来,我们党把“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根本宗旨和最高行动准则。党的95年的历程,无论是在革命时期,还是在建设和改革时期,我们之所以能赢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取得一个又一个成绩,都与我们始终坚持人民立场、坚守为人民服务宗旨分不开。党的十八大开启了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不忘为民初心,就是要求我们始终坚持人民需求导向,铭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庄严承诺,永葆为民服务的公仆之心。

第四,不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使命之心

170多年前,面对着民族的危亡和国家的衰落,中华民族优秀儿女,不同政治派别、政治团体、政党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进行了探索与努力,但最终都没有取得成功。历史在选择农民阶级、地主洋务派、资产阶级改良派和革命派之后,将这一重大使命交给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将这一使命分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先后相继的两个环节、两项历史任务。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28年的浴血奋战,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志着中华民族复兴的第一项历史任务胜利完成,同时也开启了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第二项历史任务。建国之后,通过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建设和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国家软硬实力得到了巨大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大幅度提高,今天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指出:历史还告诉我们,历史和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是正确的,必须长期坚持、永不动摇。当前,我们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上,全体共产党员必须不忘使命初心,克服困难,全面深化改革,锐意进取,为实现中国梦而不懈努力。

(作者:南京市委党校科研处处长、副教授)

(责任编辑:悠 然)

猜你喜欢
七一理想信念法治
习近平2021年9月1日在2021年秋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的讲话
理想信念是“政治灵魂”
诠释理想信念的写作追求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人大战“疫” 法治为要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坚定理想信念 锤炼优良作风
治理下的法治与法治下的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