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古代诗歌资源的历史文化价值研究*

2016-02-10 17:00赵建中
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金陵南京诗歌

赵建中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江苏 南京 210001)

南京古代诗歌资源的历史文化价值研究*

赵建中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江苏 南京 210001)

南京历史文化积淀深厚、遗存丰富,传承南京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是历代流传下来的诗歌。南京古代诗歌是我市历史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林林总总,有数千首之多。南京古代诗歌资源基本分为歌咏美景、抒发情感、感悟兴亡等三类。其中,由故国情、家国恨升华而来的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精神构成了南京六朝以来诗赋主基调,其作为南京文化产业创意策划资源层面的核心内涵,具有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价值。我们必须从南京的地域特征和历史发展中追寻南京古代诗歌的主要特色、主基调、主旋律,为南京文化产业创意策划提供重点和核心元素。

南京;古代诗歌;历史文化价值

一、南京历史文化的积淀与遗存

在经历了遥远的古人类的汤山猿人时期直至新石器时期以来湖熟文化、阴阳营文化等南京上古时代历史文化的曙光之后,在建城初期的棠邑、越城和金陵邑、秣陵时代,南京历史文化的启蒙阶段并未形成足以影响后世的显著特色。六朝以来,南京历史文化逐渐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中浓墨重彩地形成自身独具一格、彪炳史册的辉煌特色。这种特色既与南京所处的地理空间有关,更与各个历史阶段历史人物在这里进行的历史活动和形成的历史事件密切相关,在中国大历史的进程中发挥了独特作用。

对于文化的定义至今不下百种。大英百科全书中将文化描述为“是一种源于历史生活的结构体系,这种体系往往为集体的成员所共有,它包括这一集团的语言、传统、习惯和制度,包括有激励作用的思想、信仰和价值,以及它们在物质工具和制造物中的体现。”这一定义展示了文化存在的两个层面: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而从其发展过程看,文化在无穷的时间延续序列中逐渐积累,形成历史文化资源。历史文化资源一旦形成,即会演化成两种基本的存在形式:其一表现为有形存在,即历史文化资源的实物遗存;其二表现为无形存在,即历史文化资源实物遗存形式下所蕴含的文化内涵。物质形态与非物质形态并存,二者相互照应,成为客观与主观的统一体。这些实物遗存可分为古都遗址、石刻岩画、名人故里、古墓古建筑、博物馆等文物群,以及山川河流、湖泊、湿地、森林等自然群类,当然还包括其他形式。其二表现为无形存在,即历史文化资源实物遗存形式下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主要指以精神形态存在的历史文化资源,是最为宝贵的无形资产。城市是人类改造自然和利用自然的能力体现得最为充分和突出的地方,它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一个地区经济和文化相对发达的中心,城市自然成为集成历史文化资源两种形态的主要载体。

南京是著名的“六朝古都”、十朝都会,为江南地区经济的进一步开发与发展创造了机遇,使以长江中下游为基础的江南经济中心形成。经济的发达必然会引发文化的繁荣,几千年的历史在南京沉淀成俯拾皆是的历史文化遗存,名人佚事,传说典故,文人墨客的优美诗篇,以及一种积淀丰厚且延传至今的深邃旷远的文化心态,两种形态并存,源远流长,名实并茂。这些要素的合力将南京塑造成为中国南方最富特色的历史文化名城。

二、历代文学作品尤其诗歌作品最具南京历史文化特色

南京历史文化流传至今的既有六朝碑刻、明代城墙、民国建筑等有形的历史遗址,更有大量的六朝文章、唐诗宋词等文字作品和多种非遗传承,在其中更具深层历史影响的是它从六朝以来形成的南京历史文化的精神层面的内容,也就是南京历史文化流传到我们今天所发挥的深刻的内涵,而这种深刻的内涵不仅影响着我们今天生活在南京的人们,而且发挥着更广泛的社会层面的影响,能够更广泛地参与影响到我们的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的内涵。

作为传承南京文化的主要物化的内容,是历代流传下来的文字作品,它有大量的史书、儒道释及玄学和其它论文著作、农医理工科学著作,而最具代表性的则是历代文学作品。“诗言志”、“文以载道”,它是代表一个民族一个地区一个城市历史文化最重要的内容。

南京历史上流传下来的文学作品包罗万象。有的描叙江南风景、城市景像,如壮阔的长江天堑、江南烟雨、亭台楼阁;有的记写社会生活,除了云锦和白局之类,更有秦淮风月、六朝金粉;有的叙述人物和情感,如江南佳丽、金陵帝王,感叹岁月流逝、江山变换等等;更由于南京发生了大量的重大历史事件,文人骚客更是不吝笔墨,写出了大量感伤时事,忧患家国的优秀篇章。

历史上南京既受益又罹祸于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气度不凡的风水佳境,过去曾多次遭受兵燹之灾,但亦屡屡从瓦砾荒烟中重整繁华。有人说南京是个悲情城市,历史文化的主要特色就是伤感和悲情,不仅发生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上溯历史,多灾多难,而且建都南京的朝廷大都是短命的。还有人说南京是一个艳情城市,历史文化特色就是六朝金粉、秦淮风月,或者津津乐道金陵十二钗、秦淮八艳。甚至批评陈后主的“玉树后庭花”或者指责李后主的“一江春水向东流”也往往会殃及这座城市。

我们认为,这些说法和看法只是片面地理解了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诚然,南京历史文化中有大量的风物叙写,也有大量的感性记述,还有历史悲剧的感伤,甚至有一些耽于享乐和畸形艳情的诗文,但这远远不是这座城市流传下来的历史文化特色的主流和主线,就像赵飞燕的掌上舞不能抹杀汉代历史文化的典雅博大,“安史之乱”不能掩盖唐代历史文化的恢弘强盛,“靖康”之变也不能否定宋代文化的高峰和卓越一样。南京历史文化特色则深深扎根于这座英雄城市,深深扎根于它对中原文化的存亡继绝之中,深深扎根于历代文人学者所写诗文(以历代诗赋为主体)中的深沉家国之思和心忧天下的情感之中。这是南京历史文化的主要方面,恰如南宋著名爱国诗人辛弃疾在其名作《念奴娇·登建康赏心亭》所吟:“虎踞龙盘何处是,只有兴亡满目”。

三、南京古代诗歌资源的基本状况

南京古代诗歌资源极为丰富,山水城林之间,无处不流淌着古今文人墨客的遐想情思,移步换景之处,都让人想起怀古叹今、深沉纯美的美好诗篇。

与南京有关的、带有南京元素的古代诗歌,一共有多少?恐怕没有人做过实实在在的具体的统计,也很难作出精确的计算。除了全面系统收集的难度之外,界定的标准、把握的尺度也是较大的难题。

笔者近年进行了一些搜集整理工作,从各种近代以前的诗歌总集、诗人个人作品集、诗文合集、古代文学史等等着手,进行比较充分的初步梳理,有意向性地总结南京历代诗歌,并按照时代顺序和作家、作品等方法进行简要归纳比较。

初步统计确定与南京有关的、带有南京元素的古代诗歌约有五千首左右(不含诗赋之外的其它文体),比通常估计、认为的数百首、上千首的看法要多得多,①看来,“毛估估”的误差甚大。我们知道南京有许多优秀的古代诗歌,通过搜集整理和研究工作,我们还确认了南京更多的优秀的古代诗歌。

一般来说,名家作品较易被关注,不以诗赋名世的人以及普通诗人,易被忽视,如许多明、清和近代诗人,这一点并不奇怪。同样易于被忽视,却是同样佳作不少的六朝时代。比如晋室南渡之际,是玄言诗的盛行时代,名人郭璞的歌咏老庄哲学也善于抒情的《游仙诗》就是当时南京诗坛代表作。至于南朝乐府民歌和谢灵运、颜延之、鲍照、庾信、谢朓、沈约、孔稚圭、江淹、何逊、吴均、任昉、徐陵、丘迟等人的诗赋作品,更是南京六朝时代诗歌的瑰宝,他们的名作较少为大众知晓。

我们所说的南京古代诗歌,其中包括诗人在南京的作品,也包括诗人在别处提及南京和含有南京元素的作品。例如南朝宋齐间的杰出诗人谢朓的名篇《人朝曲》,②为南京诗人在南京写南京的作品,而唐代著名诗人杜牧的名篇《泊秦淮》,③则是外地诗人在南京写南京的作品;庾信的《春赋》、李煜的《清平乐·别来春半》是诗人在南京的作品,而庾信的《哀江南赋》、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④则是诗人在外地写有南京元素的作品;李白的《永王东巡歌(其四)》是来过南京的诗人在外地写到南京,左思的《吴都赋》则是从没来过南京的诗人写南京。⑤

如何对大量的南京古代诗歌进行分类?按照时代顺序和作家、作品等方法进行简要归纳只是研究的起点。近年开始有人注意到有关南京的诗文,从历代诗文对南京何处着墨,按照地名分类历代名家的诗文,⑥这种分类法不仅显得碎片化,而且与丰富多彩的诗歌内涵关系不大。

诗歌门类虽多,作者的出发点和时代各异,从孔子提出“兴、观、群、怨”开始,林林总总,但要便于研究者和普通读者两个方面,宜以“景(色)、(抒)情、感(悟)”。

四、南京古代诗歌资源的分类

南京古代诗歌资源是我市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项宝贵的文学遗产,林林总总,有数千首之多。我们认为,诗歌门类虽多,作者的出发点和时代各异,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就分为“风、雅、颂”三大类;从诗歌的写作手法和歌咏方法,孔子还提出过“兴、观、群、怨”诗歌类型;现代诗歌的分类一般分为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等等。我们从搜集到的南京古代诗歌来看,“景(色)、(抒)情、感(悟)”这三个方面,大致能在内涵和形式方面进行概括和分类。以这三种类型划分、并进行文史等方面的分析研究,可提供作为一般研究工作乃至文化产业创意策划的基础。

因此,本文把南京古代诗歌资源作个基本分类:歌咏美景、抒发情感、感悟兴亡,提供给内行和一般读者作欣赏和研究南京古代诗歌的一个基本参考。

歌咏美景,歌咏江南美景、南京长江天堑、江南烟雨、亭台楼阁、城市繁华、物产丰饶的山水诗赋、咏物情诗。从丘迟《与陈伯之书》的“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白居易的《忆江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到杜牧的《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金陵》“始发碧江口,旷然谐远心。风清舟在鉴,日落水浮金。瓜步逢潮信,台城过雁音。故乡何处是?云外即乔林。”这些是古代南京地区多么令人陶醉的江南春天的美丽画卷!而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上阙)似乎让我们和作者一起站在北宋南京的江边山峰,欣赏当年的秋色:“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抒发情感,抒发当时金陵人们对美好生活和爱情的热情向往,对亲情、友情以及忠诚、爱国感情的抒发和深情赞颂。例如南朝乐府民歌中的《采莲童》“泛舟采菱叶,过摘芙蓉花。扣攕命童侣,齐声采莲曲。”《读曲歌》“打杀长鸣鸡,弹去乌臼鸟。愿得连冥不复曙,一年都一晚。”分别抒发了对劳动生活和爱情的生动感情,《上耶》中女子对爱情的执着与决绝,更是让人惊叹,让人难以忘怀。再如唐代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二首·其一》:“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其中洋溢着对亲友的真挚感情,使它成为千古传诵的名篇。而南宋爱国诗人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更是借景抒发了激越强烈的爱国感情和民族精神:“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咏物与抒情常常联系在一起,若以物写情,写物中带有感情,则归入前一类;若以情写物,写情中提及事物,则归入这一类,如刘禹锡的《金陵五题·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对人生的感悟和兴亡的慨叹,特别是慨叹和感悟南京六朝以来兴亡诗歌。南京六朝是“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虽然繁华似锦,雄冠天下,但由于是半壁江山,南京六朝也是专制皇权相对削弱的贵族政治时代,如东晋初年就有“王与马,共天下”的说法。因此这是文人士大夫相对活跃的时代,当斯时也,名士风度,玄学兴旺,儒、道、佛三教以及无神论思想等都参与争鸣,文人墨客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佳作。这种历史积淀和文化惯性一直延续到隋唐五代(及南唐)、两宋和元明清乃至民国时代。如果说西安的古都历史文化是以帝王陵墓和强盛的汉唐气象遗存为特征,开封杭州的两宋历史文化是以市井繁荣和发达的经济文化为特征,北京古都文化是以明清故宫陵阙表现的泱泱大国及皇城根文化为特征,而南京的六朝以来诗歌则是与六朝石刻、明城墙相辉映的士大夫的兴亡之感悟,这种对咏物抒情的延伸,对繁华与悲恨相续的伤感和慨叹,低回婉转、忧思抑郁结合了慷慨悲壮,一咏三叹,正是它引人感悟、激励人心的魅力所在。正如宋末元初诗人白朴《沁园春》上阙吟道:“我望山形,虎踞龙蟠,壮哉建康。忆黄旌紫盖,中兴东晋;雕栏玉砌,下逮南唐。步步金莲,朝朝琼树,宫殿呈时花草香”。让人永远引发的是随之而来的兴亡之感。该词下阙:“长江,不管兴亡,谩流尽英雄泪千行,问乌衣旧宅,谁家作主?”直教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南唐李煜词)。

五、南京古代诗歌主旋律分析与独特历史文化资源价值

南京古代诗歌洋洋数千首,万紫千红,蔚然大观,但是,南京古代诗歌有别于其它城市和地域诗歌的主要特色何在?我们必须从南京的地域特征和历史发展中追寻南京古代诗歌的主要特色、主基调、主旋律,为南京文化产业创意策划提供重点和核心元素。

南京六朝以来的诗赋表现了一部悠久的兴亡史。六朝的兴亡,特别是其与豪华相续的遗恨感悟,不仅是那个时代主旋律的真实写照,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它给以后历朝的文人墨客、政治家思想家深深打上永无熄灭的时代烙印,让人们的内心深处始终凝结着剪不断、理还乱的伤感与感奋之情。东吴、东晋、南朝奠定了“六朝兴亡”的根基,隋唐五代、两宋及元明清乃至民国年间,后之诗人笔下的江南怀古作品,多借六朝之事寄概言志。这类诗词歌赋,在我国历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伤感之情,溢于言表,且与世沉浮,经久不衰,进而成为历朝历代忧国忧民者的共同意识。这种起源于六朝、滋生于南京而后来代代传承并在华夏大地蔓延开来的共同意识,理所当然具有广义的内含。从历史上看,六朝虽逝,隋唐以降,政治中心北移,金陵无复往日的繁华,但金陵由六朝沉淀的历史是无法抹去的,它对后世以至于近现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形成了深沉纯美、遗恨无穷的独特的城市文化资源。

六朝始于东吴,吴主孙权称帝前,即公元229年之前,金陵王气弥漫江东八十一州,展现了堪与曹刘争雄匹敌的吴国霸气,第一次印证了“帝王之宅”的著名论断,枭雄曹操慨叹:“生子当如孙仲谋”。但是,东吴王霸气概不因既有帝号而强,却有称帝而微的历史遗憾,称帝即预示着衰落势头的到来。及至孙亮、孙休、孙皓,国祚日颓,王气渐无,终于在咸宁五年即公元280年,晋武帝司马炎下令兴师伐吴,吴主献城而降,吴国随即灭亡。对此,唐人刘禹锡说“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表达了六朝之首的吴国就是兴亡命运的象征。六朝诗赋与兴亡的关系应从伤东吴开始。

公元317年,琅琊王司马睿建都建康,并于次年称帝,即晋元帝,从此西晋没而东晋始。“衣冠南渡”又找回了金陵的王气,名相谢安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在建康遥控八万北府兵在淝水杀得前秦苻坚南下的数十万大军一败涂地,“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淝水之战”是代表中原正统的东晋王朝又一次上演气吞万里如虎的霸气,门阀大族如王、谢、庾、桓先后支配着王朝政局,匡扶晋室,绵延晋祚104年,同时也显示了权臣贵族的强大。公元420年,宋武帝刘裕代晋称帝,历史宣告东晋 “王气兴亡”的周而复始,给后人留下无限伤感。北宋词人周邦彦进一步演绎了刘禹锡诗:“想依稀王谢故里,燕子不知何世,向寻常巷陌人家相对,如说兴亡斜阳里。”伤逝之情,浸漫斜阳巷陌,借喻呢喃燕子,述说故国的淡淡哀愁。

六朝进入第三个发展阶段即南朝宋齐梁陈时期,虽然仍比北方安定,也多次规划兴复中原。但最终亡国恨的悲情演化为浓浓的粉脂气和靡靡之音,如陈后主《玉树后庭花》。公元589年,隋灭陈,结束了长达369年的魏晋南北朝,但它给后代的文人骚客、忧时伤今者多少感慨和多少咏叹。正所谓“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南朝建都金陵,它不同于一味暴虐嗜杀的五胡十六国和北朝,兴亡与悲恨相续的史实饱含着极深的教训,因此“金陵怀古”几乎成了后人咏史的专题。“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唐杜牧),对六朝兴亡相续,历代文人墨客感受最为深刻。历史的沉重,君王的无用,红颜的辛酸,英雄的无力回天,一并而来,化作唐宋诗词歌赋和学者文人作家的无限伤感。原本 “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东晋谢脁),经过 “四十余帝三百秋,功名事迹随水流”(唐李白),诗人感叹“人生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唐刘禹锡)而“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和“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宋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最为沉痛地渲染了《玉树后庭花》,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六朝诗赋为兴亡感悟的属性。

六朝止于陈,但六朝兴亡之伤感忧思的基调在南京从来没有停息过,也不仅存在于诗词歌赋中。它历经南唐、南宋、南明,甚至近代民国,岁月悠悠,不绝如缕。南唐李氏父子都金陵,荒于政,痴于情,闺愁深而国祚浅。公元975年,宋灭南唐,李煜成了亡国之君。追忆故国,李后主无限伤感,发出“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的无奈之叹。源于东吴、东晋、宋齐梁陈的“王气”兴衰又一次在金陵传承,南唐是六朝亡国恨的第一个承接者。李氏父子的千古绝唱,在艺术上升华了《玉树后庭花》,在思想上演绎了六朝的“悲恨相续”。

六朝以后诗赋随着历史的推移不断演绎着自己的兴亡史。1279年秋,南宋政权覆亡已半载有余,金陵亦被蒙元军攻破四年之多。转战南粤的文天祥战败不幸被俘,在被送往大都(今北京)途中经过金陵,抚今思昨,触景生情,留下了沉郁苍凉寄托亡国之恨的著名诗篇《过金陵驿》:“草合离宫转夕晖,孤云飘泊复何依?山河风景原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诗作情辞委婉而含蓄,多处借用典故,抒怀渊深,情愫悲壮。文人爱国者的怀古之幽情不仅是抒发对往事的感伤,更有忠臣烈士的爱国精神和壮志豪情。唐宋之后的感伤诗赋已从君王之悲演绎为国破家亡、臣民离散的家国不幸,其中的家国情怀具有浓厚的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例如辛弃疾、陆游的著名诗篇。今人考证,民族英雄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亦作于南京,其中充沛的爱国主义激情,更可以使每一位读者心潮澎湃、意气难平。

朱元璋得天下,都金陵,派大军北伐灭元,立志重建霸业、克服六朝的粉脂气。宋濂在《阅江楼记》中说“金陵为帝王之州”,但是历史上一直偏据东南,没有形成映照天下的王气。“逮我皇帝,定鼎于兹,实足以当之”,称当今的大明天子,以其“开千万世之伟观”的非凡气度,改变历史的不对称。为了避免拟建中的阅江楼成为执政者的娱乐场所,宋濂委婉规劝洪武帝登览之顷、“悠然而动遐思”的是怀柔恤民的励精图治,而不是像陈后主那样,建临春、结绮意在“乐管弦之淫响,藏燕赵之艳姬”,重蹈“王气终”的覆辙。然而,明朝历史最终未能摆脱历代王朝的兴亡循环,到了明清之交,又得到分外的渲染。公元1644年清军入关,大明灭亡,次年南明亡。辗转时间虽短,离乱遗恨却长,王气终伴随着遗民泪。明末清初文人多出于江南,他们的诗赋流出的是江南的血脉,是大明的国魂。“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钱谦益作《金陵秋兴》,多达104首,形式上步和杜甫《秋兴八首》,澜翻不穷,饱含着作者与其红颜知己柳如是抗清复明的爱国主义感情。史学大师陈寅恪评价说,“较杜陵尤胜一筹,乃三百年来绝大著作也”。作者身为清吏,深感其耻,重经南京,写出“桃叶春流亡国恨,槐花秋踏故宫烟”诗句,用王维拘于菩提寺典故表达自己的感伤(王诗云:“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更朝天?秋槐叶落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 ”)。牧斋抒发国恨,也包含河东君的无限深情:“苑外杨花待暮潮,隔溪桃叶限红桥。夕阳凝望春如水,丁字帘前是六朝”。

充溢着历史感悟的六朝以来诗赋步入近代的时空,南京再次演奏着一曲慷慨激昂又无可奈何的兴亡旋律。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先生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成立,结束了长达数千年的封建帝制。但是,民国的历史一直演绎着内忧外患和所谓安内攘外的局面。民国政府政治腐败,致使南京遭受近半个世纪的战乱与离乱。这段沉重的历史足以使那个时期的诗人感同身受,少不了抚今追昔,油然而生悲恨相续的六朝情结。

综上文所述,关于南京六朝以来诗歌资源的历史内涵,作为客观存在的社会兴亡史,成于魏晋南北朝,延于唐宋元明清乃至民国,损益兴替,可谓史事沉重;作为主观意识的文人故国情,愁肠百结,一唱三叹咏千年,绵延不绝,可谓情感凝重;作为物质意义上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虽经兵火损毁或人为破坏,但重修重建的易代努力,还是被较好地保存了下来,偃蹇如山,可谓景物厚重。其“史、情、景”的表现形式和融合形式,文化层面的内涵自然从兴亡感转变为忧国情,从客观转向主观,是历代思想家、文人学者的群体意识的结晶与升华,转变提升了六朝以来诗歌资源的社会意义和历史意义,从而凸显了由故国情、家国恨升华而来的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精神这条南京六朝以来诗赋主基调,其作为南京文化产业创意策划资源层面的核心内涵,具有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价值。

注释:

①⑥例如《金陵颂——历代名家咏南京诗文精华》(叶皓主编,南京出版社2005年12月版),一共收集历代(从古代到近现代)名家歌咏、赞扬南京的诗词文赋及楹联、书简、笔记等计306篇(其中有的是节选)。

②其中名句“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逶迤带绿水,迢递起朱楼。”

③名句“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④《哀江南赋》名句如“闻陇水而掩泣,向关山长叹”等等。《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通篇名句“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⑤《永王东巡歌(其四)》“龙盘虎踞帝王州,帝子金陵访故丘。春风试暖昭阳殿,明月还过鳷鹊楼。”《吴都赋》全篇以华丽辞章写南京。

(责任编辑:小 冰)

2016-07-15

赵建中(1955-),男,江苏镇江人,东南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南京市政府参事室原副主任。

G127

A

1672-1071(2016)04-0099-06

猜你喜欢
金陵南京诗歌
诗歌不除外
“南京不会忘记”
曹雪芹南游金陵说再考辨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海水为什么不能喝?
诗歌岛·八面来风
《张祜 题金陵渡》
南京·九间堂
又是磷复会 又在大南京
南京、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