邸乘光
(安徽省社会科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中心 安徽 合肥 230051)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演进、内涵与功用*
邸乘光
(安徽省社会科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中心 安徽 合肥 230051)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和确立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治国理政、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实践中,又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了一些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并将其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入考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演进、正确把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内涵、深刻认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功能作用,对于科学理解和把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四个全面”;历史演进;基本内涵;功能作用
党的十八大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进程,在党的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要求,正式确立了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治国理政、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实践中,又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了一些新理念新思想新要求,并将其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既有战略目标,也有战略举措,其中每一个“全面”都具有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涵和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特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唯一战略目标,更是具有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涵和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深入考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演进、正确把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内涵、深刻认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功能作用,对于科学理解把握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里,拟根据习近平同志关于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有关重要论述,对作为“四个全面”之一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演进、基本内涵和地位作用,略加梳理和探析。
众所周知,作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战略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提出、形成和确立是有一个逐步演进的历史过程的。概括地说,就是经历了一个由“达到小康水平”(“小康之家”、“小康社会”)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再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演进过程。
(一)从借用“小康”概念到确立“达到小康水平”目标
“小康”是一个极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特色的概念。最早见于西周的《诗经》,《大雅·民劳》篇有“民亦劳止,汔可小康”之句,反映了人民对安定富足生活的向往。作为一种社会理想,“小康”在《礼记·礼运》中得到系统阐述,成为与“大同”相对的社会状态。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与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我国由此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当时提出的奋斗目标就是在20世纪内“实现四个现代化”。1979年12月6日,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回答他关于中国将来会是什么样的情况、整个现代化的蓝图是如何构思的问题时,使用了“小康”的概念,即把“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称之为“小康之家”、“小康的状态”。[1]
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根据邓小平同志的建议,制定了我国经济发展“两步走”的战略。“从1981年到本世纪末的20年,我国经济建设总的奋斗目标是,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力争使全国工农业的年总产值翻两番,即由1980年的7100亿元增加到2000年的28000亿元左右。实现了这个目标,我国国民收入总额和主要工农业产品的产量将居于世界前列,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过程将取得重大进展,城乡人民的收入将成倍增长,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可以达到小康水平。”[2]为了实现20年的奋斗目标,在战略部署上要分两步走:前十年主要是打好基础,积蓄力量,创造条件,后十年要进入一个新的经济振兴时期。1987年党的十三大之前,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十二大制定的“两步走”战略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设想。他明确提出:“我国经济发展分三步走,本世纪走两步,达到温饱和小康,下个世纪用30年到50年时间再走一步,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这就是我们的战略目标,这就是我们的雄心壮志。”[3]同年10月,党的十三大确认了邓小平同志提出的这个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构想,把到20世纪末“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发展战略的第二步目标。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进一步肯定了以“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为第二步目标的“三步走”发展战略,不仅将其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而且强调一定要在90年代“实现达到小康水平的第二步发展目标”。[4]经过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到200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89404亿元,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的任务已经超额完成。这表明,我国已胜利实现了邓小平同志提出、党的十三大确定的到20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的战略目标。
(二)从总体“达到小康水平”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2000年10月,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基于我国“已经实现了现代化建设的前两步战略目标,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的实际,同时考虑到已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情况,明确提出:“从新世纪开始,我国将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5]此后,2002年11月召开的党的十六大正式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即“要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具体目标要求是:“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基本实现工业化,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城镇人口的比重较大幅度提高,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同时还包括“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以及“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6]等。
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虽然继续使用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表述,但又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在党的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对我国发展提出新的更高要求。最突出、最重要的表述变化是:“转变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同党的十六大报告相比较,一是减少了“力争” 二字,二是增加了“人均” 二字,这就意味着党的十七大提高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发展指标和要求)。此外,党的十七大报告在阐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要求的过程中,还直接和间接地使用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表述,强调要“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及今后五年要“为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打下更加牢固的基础”。[7]
(三)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012年7月,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8]同年11月,党的十八大正式提出和确立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虽只有一字之改,但却反映了我国发展阶段的新飞跃。党的十八大还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从“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等5个方面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的目标要求,特别是提出了“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9]的“两个翻番”,使全面小康社会目标更明确、标准也更高了。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又提出了一些新构想新要求,进一步丰富和提升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2014年12月,习近平同志在江苏调研时明确提出要“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10]这既标志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正式提出,同时也表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已作为目标引领正式纳入了作为党在新形势下治国理政、推进事业发展“总方略”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来的,确立了新形势下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战略方向、重点领域、主攻目标,是一个逻辑严密、内涵丰富的科学体系,其中每一个“全面”也都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系统,都具有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四个全面”之一,而且是唯一的战略目标,当然也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系统并具有丰富而深刻思想内涵。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内涵而言,既应包括作为战略目标的基本内涵,也应包括实现战略目标的基本要求。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基本内涵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战略目标,也是是党的十八大确立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这一战略目标既与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和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要求相衔接,也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相一致,是一个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等各方面全面发展的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又提出了一些新构想新要求。首先,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内在要求,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定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11]其次,强调“人民身体健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涵,是每一个人成长和实现幸福生活的重要基础”,[12]“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民小康”;[13]第三,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能丢了农村这一头,“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14]第四,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使之“成为引导人们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15]第五,强调“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首先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引者注),必须坚持富国和强军相统一,努力建设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16]等等。这就使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内涵更加丰富和深刻了。
特别是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高度评价“十二五”时期我国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深入分析“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环境的基本特征,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确定了“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的指导思想,进一步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这就是: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在提高发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的基础上,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明显加大,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加快提高。农业现代化取得明显进展,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这可以说是我们党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内涵最新最权威的共识和确认。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进一步从“发展水平”和“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方面揭示了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基本内涵。他强调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强调的不仅是‘小康’,而且更重要的也是更难做到的是‘全面’。‘小康’讲的是发展水平,‘全面’讲的是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如果到2020年我们在总量和速度上完成了目标,但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更加严重,短板更加突出,就算不上真正实现了目标,即使最后宣布实现了,也无法得到人民群众和国际社会认可。”[17]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习近平总书记着重从实现“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方面明确提出了“全面小康”目标的“三个全面”(即“覆盖的领域要全面”、“覆盖的人口要全面”、“覆盖的区域要全面”)的本质特征和基本要求。其一,“全面小康,覆盖的领域要全面,是五位一体全面进步”。[18]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小康社会目标时即从经济、政治(民主)、科教、文化、社会和人民生活等方面提出了“六个更加”。因此,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必须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协调发展,全面进步。其二,“全面小康,覆盖的人口要全面,是惠及全体人民的小康”。[19]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突出的短板主要在民生领域,发展不全面的问题很大程度上也表现在不同社会群体民生保障方面。因此,要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注重机会公平,着力保障基本民生。其三,“全面小康,覆盖的区域要全面,是城乡区域共同的小康”。[20]努力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当然,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不能仅仅看作是缩小国内生产总值总量和增长速度的差距,而应该是缩小居民收入水平、基础设施通达水平、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的差距。习近平总书记把“三个覆盖要全面”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和衡量标准,不仅进一步丰富和拓展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科学内涵,而且进一步深化和拓展了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阶段性发展目标的认识,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目标理论。
(二)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基本要求
党的十八大在正式提出和确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时即对如何实现这一目标提出了要求,作出了部署,既包括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总的要求,即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也包括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管理体制、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等各方面改革和建设的具体要求和部署;同时还包括加快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以及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等相关保障方面的具体要求和部署,共同构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完整系统和丰富内涵。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着力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践进程,同时也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和实践的客观需要,紧紧围绕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不断提出新思想新理念新要求新举措,特别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分别以“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和“制定十三五规划”为主题并作出了专门决定或提出专题建议,进行系统部署和科学谋划。首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战略高度,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大原则,汇集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思想、新论断、新举措,对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全面部署。其次,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全局和战略高度,确定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基本原则和重大任务,并对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以及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作出了全面部署。再次,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紧紧围绕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不仅确定了“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的指导思想、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而且明确提出了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即“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科学发展”、“坚持深化改革”、“坚持依法治国”、“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坚持党的领导”)和必须牢固树立的发展理念(即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所有这些,也都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内涵。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功能作用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功能作用。从根本上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功能作用是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战略定位所决定的。习近平同志曾明确指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既有战略目标,也有战略举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的战略目标,到2020年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国家的发展水平就会迈上一个大台阶,我们所有奋斗都要聚焦于这个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对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一个都不能缺。”要深刻认识每一个“全面”同其他三个“全面”的关系,“努力做到‘四个全面’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21]这就不仅从总体上阐明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基本构成,而且深刻地揭示了每一“全面”的战略定位及“四个全面”之间的内在统一关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定位,从根本上决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然对“三大战略举措”具有目标引领的功能,并对协调推进“四个全面”发挥着主导性作用。
(一)对“三大战略举措”具有目标引领的功能
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作为“三大战略举措”,以各自所特有的功能服从和服务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战略目标,则发挥着目标引领的功能,即对“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这“三大战略举措”具有目标引领的功能。
1.对“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引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引领功能,主要体现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现阶段全面深化改革的直接目的和重要目标,从根本上决定着全面深化改革的实施范围、基本任务、深化程度,并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际成效来检验全面深化改革的成效。党的十八大在提出和确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时,就同时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任务,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22]同时还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等方面目标要求出发,具体提出了深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体制改革的目标任务,凸显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引领作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系统部署,也是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目标引领的。全会强调:“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23]
2.对“全面依法治国”的目标引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目标引领功能,主要体现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现阶段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直接目的和重要目标,从根本上决定着全面依法治国的具体目标、基本任务和推进力度,并以适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的程度来检验全面依法治国的成效。全面依法治国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和重要目标,又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法治保障。党的十八大在提出和确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时,即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政治方面的重要内容,强调“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不断提高”。[24]在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的战略部署中,又从适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现实需要出发明确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要求,强调“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要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推进依法行政”、“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25]等等。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系统部署,也是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目标引领的。全会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习近平同志明确指出:“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顶层设计,实现这个奋斗目标,落实这个顶层设计,需要从法治上提供可靠保障。”[26]这既阐明了全面依法治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同时也揭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目标引领作用。
3.对“全面从严治党”的目标引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全面从严治党”的目标引领功能,主要体现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在现阶段的奋斗目标和历史使命,因而也是全面推进从严治党的直接目的和重要目标,从根本上决定着现阶段全面从严治党必须适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客观需要、紧紧围绕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来推进,并以适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和目标实现的程度来检验全面从严治党的成效。全面从严治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所在和政治保障。中国共产党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核心力量。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步,必须依靠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组织协调和奋力推进。党的十八大在确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时,即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现实需要出发,对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加强党的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作出了系统部署。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责任担当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在党和“打铁还需自身硬”的清醒认识,为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并进而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全面从严治党”新要求并作出了全面部署。无论是“全面从严治党”战略任务的提出还是具体工作的部署和推进,无不体现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引领。
(二)在协调推进“四个全面”中的主导性作用
前已述及,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就“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这四大构成要素(实际是也是四个系统)而言,虽然有“战略目标”与“战略举措”之分,但其作为一个“战略布局”,无疑具有自身的协调功能。“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协调推进,当然是作为四大构成要素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在相互作用之下实现的,但在其实现的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肯定不会是完全相同的。客观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战略目标”,在协调推进“四个全面”中将发挥主导性的作用。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统一主题上的协调。“四个全面”作为一个战略布局,必须有一个统一的主题,这是协调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主题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主要是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所决定的。因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既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战略目标,同时也是我们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亦即我们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现阶段的奋斗目标,因而它本身就具有鲜明的主题,这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由战略目标的主题所决定,“三大战略举措”也必须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从而形成了统一的主题。
另一方面,是目标引导上的协调。战略布局自身的协调不仅需要有一个统一的主题,而且还需要有一个统一的目标。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自身是目标,而且也是整个战略布局的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作为“三大战略举措”,虽然具有各自不同的功能,但都是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根本目的和目标的,都是从根本上服从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战略目标的,都是以自己所特有的功能服务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任何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不一致、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要求不适应的方面和环节,都必须加以调整调适,从而达到整个战略布局自身的协调,以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实现。所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具有统一主题和目标引导的重要功能,因而对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发挥着主导性作用。
[1]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37.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14.
[3]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51.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47.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1369.
[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14-15.
[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15-16.
[8]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更加紧密地团结起来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奋勇前进[N].人民日报,2012-07-24(01).
[9][22][23][24][2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13、13、511-512、14、21-22.
[10][13][14][21][2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论述摘编[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12、43、25、17、9-10.
[11][16][24]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314、219、314.
[12]习近平会见全国体育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代表等时强调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N].人民日报,2013-09-01(01).
[15]习近平在江苏调研时强调 主动把握和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 推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N].人民日报,2014-12-15(01).
[17][18][19][20]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节选)[J].求是,2016,(01).
(责任编辑:育 东)
本文为安徽省社会科学院重点学科建设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AHYZD2014-03)阶段性成果之一。
2016-05-10
邸乘光(1954-),男,安徽亳州人,安徽省社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原所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中心原主任、研究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研究方向为党的建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D616
A
1672-1071(2016)04-008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