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超群
以“五常”之状态适应发展新常态
曾超群
主动适应新常态,关键是各级领导干部要有新状态,自觉做到“五常”:
常葆进取之志。坚定的信念和信心,是战胜一切困难的法宝。新常态不等于无所作为,而应该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推动发展更上一层楼。要坚持进取的精神不变、奋发的斗志不减,着眼于更高水准、更高质量的发展。天心区围绕打造“湘江东岸的璀璨明珠”目标,突出重点板块、重点产业和重点项目,不断培育新的增长点、新的增长极、新的增长链,确保实现“两升两降”,即金融文化产业的比重提升、税收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提升;房地产业的比重下降、非税占公共财政收入的比重下降。面对长沙市委“2017年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率先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到2022年实现基本现代化”的阶段性目标,我们将着力打好精准扶助的胜利战、调整转变的攻坚战、城市斑点的歼灭战、基础提升的突破战、“三严三实”的持久战“五场战役”,在新起点上实现更大发展。
常思担当之责。事业心责任感是成才之道、为官之德。领导干部在岗位上有时段性,作贡献有时限性,实现人生价值有时效性。一定要以事业发展为己任、以人民安康为己责,在其位、谋其政、尽其责。要担当决策之责,凡事想在前、思在先,贯彻落实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和省市的决策部署,把握上级要求与区域实际的结合点、切入点,不等不靠,团结带领班子和干部,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要担当推进之责,增强“昼无为,夜难寐”的紧迫感和“守正笃行、久久为功”的责任感,对布置的重点工作、安排的重要事项反复抓、持久抓,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钉钉子精神一抓到底、抓出成效。要担当破难之责,面对前进中的难题和挑战,不回避闪躲,不上交推卸,做到知难而进、迎难而上、克难制胜。
常行为民之举。“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心中是否有民为民,既是一个价值观的问题,也是一个政绩观的问题。领导干部想问题、做决策、干工作都要把为党和为民、为大局和为基层统筹起来考虑,多设身处地、换位思考,用实际行动和实在成效惠及于民、取信于民。从2014年开始,我们全力实施“民生立区”三年行动计划,将“民生立区”升华为一种理念,具体化为一批项目,“既要紧抓发展要务,又要重视改善民生;既要高楼大厦,也要背街小巷;既要上级满意,更要群众满意”,以市民的视角管理城市,坚持不嫌细、不嫌小、不嫌麻烦的态度,采取由群众按需“点菜”、政府照单“做菜”的方式,突出解决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水电气改、下水管网和危房改造、站厕、绿化和消防设施建设、街巷提质和环境整治、养老医疗、停车场建设等具体问题。两年来,区街投资15.3亿元、铺排民生项目274个,通过把好事办实、实事办好,真正让群众看到了变化、感到了温暖、得到了实惠,人民群众的认同感和获得感不断提升。
常怀感恩之心。法国哲学家卢梭说过:“没有感恩就没有真正的美德。”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处事哲学、一种智慧品德,也是领导干部党性、人格、官德的重要体现。如果总是盯着位置做工作、掰着指头排顺次,把个人名利看得比什么还重,一遇到不顺心、不如意的事觉得组织亏待了自己,不懂得珍惜,不懂得感恩,那就大错特错了。一个领导干部的成长进步,固然有个人主观努力的因素,但最根本的还是党和人民的培养,要明白:群众和代表把选票投给你,更多的是出于对组织的信任和支持。没有组织提供舞台,没有人民赋予权力,即使个人的本事再大,才能也无法施展,抱负也难以实现。领导干部除了感恩父母的哺育、家人的理解,还要感恩组织的培养、同事的帮助、下属的支持,要把知恩之情转化为报恩之行,将感恩转化为信仰,对党忠诚,挫折面前不气馁,成绩面前不自负,更加谦虚地学习,更加负责地工作,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
常养廉洁之气。习近平总书记告诫广大干部要“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领导干部手中掌握权力,而且权力越大、风险越高,常常处于风口浪尖,往往成为“围猎”的重点对象,倘若缺乏足够的定力,不虑于微,不防于小,不堵于初,最终难免操守防线崩溃。在作风建设新常态下,要按照从严治党的要求,带头履行好管党治党的责任,分清公与私、是与非的界限,任何时候都将纪律和规矩挺在前、守在先,管住自己的嘴、管住自己的手、管住自己的脚、管住自己的心,对非分之财分文不取、非分之乐丝毫不享、非分之权坚决不用、非法之事半点不干。以简单、简朴、简洁的心态面对生活和工作,多看看过去和现在,多与普通群众、下岗职工比,保持内心的淡定和知足,追求健康、有益、适度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带头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本文作者:中共湖南省长沙市天心区委书记)
责任编辑:江生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