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 敏 陈明龙
优秀青年干部敢对官场“圈子”说“不”
傅敏陈明龙
近期,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的一项在线调查显示,74.2%的受访者表示身边存在“山头”、“圈子”现象,47.2%的受访者认同“在当前社会环境下跟对人比个人努力更重要”。由此可见,“圈子”不但没有随着现代化的推进而退避三舍,反而阴魂不散、逆袭流行。面对形隐质坚的官场“圈子”,优秀青年干部如何正确选择至为关键。
圈子本无褒贬,由群体而来。在生产力极为低下、人类独立性非常羸弱的远古时期,抱团取暖、抵御外袭、合力求生的生理需求和克服恐惧、战胜黑暗、躲避灾害的心理需求,让分散的个体逐步联合起来,形成大大小小的群体,这是人之本能应激的结果。随着生产力的进步和人类独立性的增强,价值取向逐步取代了人之本能应激,成为人以群分的依据。价值取向的介入,让原本没有明确边界的群体有了明确的边界,群体也由此演变成为圈子。人之本能难以给予对错之分,但价值取向却有正负之别。因此,圈子也因所奉行的价值取向出现了褒贬之差,而官场“圈子”就是一种典型的秉持负向价值取向的“圈子”,有着独特的辨识维度和存在方式。
(一)价值取向上的功利性
官场“圈子”最典型的特征就是其价值取向上的功利性。作为一个“圈子”,总是由处于核心层面的组建者和处于外围层面的参与者构成。组建者为何要建立圈子,无外乎是利用手中已有权力和资源,培植和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并将公权与私利结合,妄图建立一个进可攻退可守的“安全堡垒”,打造一架为己所用征伐对手的“权力战车”,并以此为根据地和突击手,进一步谋取更多的权力与资源,实现名、权、利兼收的野心。参与者为何要加入圈子,无外乎是出于“背靠大树好乘凉”的投机心理,借助于拉“关系”、搭“天线”、玩“勾兑”,在为“圈子”积极做贡献的同时,通过“圈子”的裙带关系,利用“圈子”对于权力、资源的调动能力,寻求自身发展的捷径和面临危机的庇护。其所思所想、所作所为均是以自我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官场“圈子”是功利与公权勾结的产物。在官场“圈子”中,无论是组建者还是参与者,理想抱负对他们而言只是过眼浮云的结圈借口,争权夺利才是发自内心的结圈本因。这种隐蔽的庸俗的功利主义蔓延,使得官员丧失了政治信仰,丢掉了公仆情怀;使得官场公平正义难以伸张,歪风邪气得以横行;使得巧取豪夺成为社会风气,敬业奉献难有栖身之地。
(二)运作方式上的排他性
“圈子”之所以是“圈子”,就是因为其有着明确的内外界限和严格的准入条件。官场“圈子”价值取向上的功利性,决定了其运作方式上的排他性。一方面,“圈子”出于利益维护本能,往往以全力防御与伺机进攻并举体现其排外性。从“圈子”往内看,只有全力防御外部势力的入侵,才能保证“圈子”既得利益不致受损,故而在“圈子”内是称兄道弟、相互照拂,即使出现矛盾,也能以“潜规则”和解,在彼此的心照不宣中形成铁板一块。从“圈子”往外看,只有伺机进攻扩大占领场域,才能攫取更多利益,故而对“圈子”外是表面和气实则暗中使绊,争斗起来更是落井下石毫不手软。另一方面,“圈子”出于自身维护本能,以严格的准入条件体现排外性。凡是“圈子”,都有自己的价值取向和价值评估标准,价值取向的一致性是进入“圈子”的前提条件,价值评估的合格性是进入“圈子”的必要条件。毕竟功利主义的价值取向与当今主流社会的价值取向相左,出于安全与利益考虑,其准入条件更加严格。只有秉持功利主义的人才能被“圈子”接纳,只有拥有对“圈子”发展有利的资源的人才能被接受,因为“圈子”不接受异心,更不能容忍“废物”。
(三)人身关系上的依附性
官场“圈子”说到底是以组建者为中心,以参与者为点阵,以总体权力和资源辐射范围为半径而形成的一个等级森严的利益共同体。在官场“圈子”中,作为组建者的核心权势人物,就是一个掌控着整个“圈子”的“家长”,“圈子”内外资源的获取与分配、“圈子”成员地位的升降与沉浮、“圈子”决策的形成与制定都由其人定夺,可谓一言九鼎、权无旁落。而参与者则是根据其权力大小、资源比重和社会地位等要素,被划分为三六九等,只能在不同的层级享受着“圈子”带来的相应“福利”。在核心权势人物与参与者之间、在不同层级的参与者之间,等级分明、尊卑有别、贵贱有序是基本要求。在官场“圈子”中,做事不问对错,只讲对“圈子”规则的从逆;功过不论是非,只讲对“圈子”贡献的大小;用人不凭德才,只讲对“圈子”忠义的深浅。
家长制也好,江湖味也罢,官场“圈子”就是这样,一入“圈子”深似海,无论你是主动投怀,还是被迫加入,只要深陷其中,就没有独立平等可言。在这样的畸形文化浸染下,领导干部的政治人格不再独立,政治判断不再清醒,只能在无形的人身依附中,在迷失的人生里程上,跟着核心权势人物向组织叫板、向法律挑衅、向制度宣战,或许会有短暂的“荣光”,但无疑难得善终。
(一)优秀青年干部对官场“圈子”的本质要看得透
理想信念是精神之“钙”。没有理想信念,或理想信念不坚定,就会因缺“钙”而患上“软骨病”。官场“圈子”就其实质来说,就是一群缺乏理想信念而抱团取暖的“软骨病”营。因为没有了理想信念,他们不敢直面人生的精神砥砺;因为没有了理想信念,他们缺乏战胜现实坎坷的勇气;因为没有了理想信念,他们迷失在欲望的泥沼。说到底,这是一群既可恨又可怜的存在体,可恨是因为他们的言行给社会带来很大的祸害,可怜是因为他们只能用抱团的方式证明自己的卑微。
优秀青年干部有知识、有能力,更有创新的锐气和挑战传统的闯劲;但同时,优秀青年干部也处在艰难的“爬坡期”。理想受阻的困惑、学非所用的失落、能力不足的担忧,本职工作的繁冗、额外工作的疲累、应急工作的险重,对父母的照应、对子女的教育、对生活的打理……重重压力接踵而至,让他们精神焦虑、身心俱疲。在这样的困顿面前,理想信念就成为决定人生高度的关键法宝,退则一败涂地,只能委身“圈子”,在争名夺利中舔舐伤口,在摇摆中丧名辱节,度过悲情却不值同情的一生。进虽险难重重,却可能浴火重生,在艰难困苦中玉汝于成,在大浪淘洗后塑得形象,即使不遂人愿难得其表,但至少能避败絮其中的悲哀。
看透官场“圈子”的懦弱本质,看开人生长河的曲折磨难,优秀青年干部才能拧得紧理性信念的总开关,真正勘破人生与事业的奥义,进而立得正、行得稳、善得终,牢牢掌握人生的主动权。
(二)优秀青年干部对官场“圈子”的诱惑要放得下
看得透或许容易,但真正做到放得下就比较难。理想信念之所以高贵,就在于离现实有一段距离,它能承载着人生达到应有的高度,但却不能在现实中立竿见影。在官场“圈子”仍有市场的今天,那些委身“圈子”并从中获取利益的个体存在,制造出令人愤慨的不公,这对优秀青年干部形成了较大的刺激,容易出现心态失衡的悲剧。
理想信念必须要有一个落脚的地方,才能让理想信念走进人们的心里,化为激人奋进的动力源泉。对于优秀青年干部而言,坚信组织、坚信群众就是理想信念的落脚点。与其委身“圈子”,不如相信群众紧跟组织,光明正大谋发展。组织上对干部历来是关心、爱护的,更是公平、公正地。当下面对进退留转,要用平常心度之,组织面前讲的是品性、拼的是能力,提拔重用与否,是对个人工作的评定与回应,顺则更应勤勉努力,逆则必须反思改进。
(三)优秀青年干部对官场“圈子”的路障要越得过
一要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干事业。优秀青年干部富有朝气与活力,饱含激情与魄力,但毕竟经历少、阅历浅,有力到处使的现象时有发生。因此,将工作热情与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把全部心思和本领用在“真干事”、“干正事”上,切实做到干一行、爱一行。将脚踏实地和埋头苦干结合起来,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从点滴做起,克服急功近利、好高骛远的不良倾向,切实做到钻一行、精一行。把低头干事和抬头看路结合起来,学会及时总结、完善提高,在多干惠及百姓、有利长远的事上下功夫。二要以勇于创新的精神干事业。优秀青年干部最具创造活力,是推进工作的有生力量。要在继承发扬中实现创新突破,既保持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又实现工作的新突破和新跨越,敢于直面矛盾,敢于突破常规,用创新走出新路。三要以淡泊名利的心态干事业。优秀青年干部要正确处理公与私的关系,私字当头必然追名逐利,一心为民就会无私无畏;要正确处理高调做事与低调做人的关系,在埋头苦干中实现人生价值,在拼搏奉献中绽放青春光彩;要正确处理同志间合作与竞争的关系,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营造团结共事、心齐气顺的良好局面。
普希金曾说:“大石拦路,弱者视为前进的障碍,勇者视为前进的阶梯”。优秀青年干部若能不为私心所扰、不为名利所累、不为物欲所惑,必能轻装上阵,踏过官场“圈子”,在实干中成就人生。
(本文作者:皖西学院思政部副教授;六安市纪委研究室主任)
责任编辑:李冬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