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新常态下政府引领发展研究

2016-02-10 13:15章铁成
中国领导科学 2016年3期
关键词:国有经济成本政府

章铁成



加强新常态下政府引领发展研究

章铁成

一、政府双重转型背景下面临新挑战

我们一直在强调以改革促创新、促发展,从而适应新常态、新发展、新需要。然而,由于现实中存在改革成本与发展成本太多变数关系,特别是社会建设与生态保护双赢,软实力与硬实力匹配,先发地区与后发地区的统筹,定性标准与定量标准的统一等问题。改革带有的双重性、不确定因素较多,时间过长,缺少“包容性”,从而存在发展“局限性”与“极限性”问题。这对新常态下我们深入研究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较强制约性。

(一)在思维定式上,应当看到,我们进入每一个改革新阶段都是“一种新常态”,其发展成果要由实践来检验。由于发展中我们普遍存在“喊号子、送政策、撒票子、请别人来发展”的政府行为过多,对国有经济发展缺少主动热情,并没有走出“时左时右”一边倒发展模式的束缚。所以,工作中存在“排他性”,缺少包容性以及日常遭遇惰性与阻力等问题。如:政府不愿承担“责任”的发展模式,因多种因素制约而影响发展问题;松散式的发展模式存在“相互排斥”及凝聚力、向心力、战斗力缺失问题;效益转换慢、风险投资大的产业很难实现发展,公共事业与虚拟经济行业全面发展难问题;鼓励大众创业与寻找政府代言人的发展模式比重过大,从而出现大众自身能力的“局限性”与“极限性”等问题。这些都需要我们有一个科学有效的体制机制给予化解。

(二)从发展成本上看,应当承认,我们在看到发展红利的同时,往往关注的是改革带来直接效益。工作中很少有人注意我国“改革成本”过高问题,特别是“改革”成本有谁来承担与买单问题。多年来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存在过度牺牲环境为代价而实现的。致使出现一些社会对立矛盾凸显、不可再生资源发展不足,使森林、土壤、水资源修复养生期投入的建设成本、社会成本、各种运行成本、治理成本更高。从宏观层面上讲,我们急需解决的是可持续发展新动力问题、发展与保护协调性问题、创新主体由谁来体现问题、改革成本与发展成本谁来核算问题,由于“后发地区”实体经济依赖性发展过大很难形成核心竞争力。

(三)一直以来我们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这种基本经济制度,适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次的状况,符合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应当看到,由于我们在“简政放权、政企分开”方面失度,除少数垄断行业国家控制外,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重任过多“托付”先富起来的人来完成,致使出现“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沿海地区产业发展过于集中、过度占用国家公共资源,先富起来的地区是否能带动欠发达地区走共同发展、共同致富道路,存在“局限性”与“极限性”问题。因为,过多自然资源耗费大,所谓借助外力实现发展,很难实施。由于众多地方经济发展资源严重不足,存在太多不确定因素,现实中又有体制机制障碍,解决这些问题只有深化改革别无它法。

二、政府思维定式与发展模式的差异

由于发展中存在太多差异性问题,致使经济社会转型发展需要解决诸多矛盾性。如:政府与百姓之间存在利益鸿沟破解问题、改革实现利益最大化与百姓不满意度降低问题、国有经济主体地位主导作用体现问题、政府凭借怎样一种能量带领人民创新发展等问题。在诸多矛盾中我们需要通过理性研判来解决更多差异性问题。

(一)社会公平出现差异诱发太多矛盾。近些年老百姓非常关注自身利益:房改、医改、车改、工资、就业等方面看,改革最大受益者是老百姓。现实社会中存在利益再分配最大化与等级化,改革政策制定者必然是利益最大化的受益者。这一现象不以广大纳税人的意志为转移。在利益的相互碰撞中人的思想意识很难形成凝聚力、向心力相统一。这种差异性对当地经济发展产生影响。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很好破解,我们将失去群众基础。

(二)思维定式与发展模式存在差异。我们积极实施“政府引领发展”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转换机制,出现老百姓真心实意跟党走跟政府走,由衷感受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现实经济社会发展存在“国有经济发展处在消减、弱化、边缘化地位”,这种状况的出现,使得“国有经济的主体地位、主导作用”成为一句空话,在国家整体发展布局中缺乏有力体现。老百姓希望国有经济能够承担起社会责任与功能,即“必须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但实际发展中往往停留在表述上。

(三)政府的引领作用发生弱化。必须看到,由于我们存在较多政策的不可持续性,致使老百姓对政策的理解出现差异性。发展中存在的“头痛治头,脚痛治脚”现象带有普遍性,出现得到实惠与未得到实惠的人都有情绪,政府与民企之间、政府与老百姓之间不同程度出现各种利益鸿沟。这种状况已渗透到多方面,其结果使党和政府凝聚力、向心力、信任度明显降低。

三、新常态下政府面对的现实问题

加强法制建设必须恪守以民为本、立法为民理念,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公正、公平、公开原则贯穿工作全过程,增强法律法规的及时性、系统性、针对性、有效性。长期以来,应当承认,我们存在法制缺失与以政代法问题。

(一)政府“作为”要敢于面对现实问题。我们在强化依法治理国家的同时,首先考虑的是法治政府与体制机制建设必须融合发展。由于现实发展中很多矛盾的出现既是法制问题又是体制机制问题。因此,政府“作为”就是敢于面对现实问题,提出有效解决对策。长期以来,我们积极鼓励、推进、强调发展的重要性,却较少关注发展与保护谁为第一性问题。一些政策的出台与执行多以发展为第一要素,往往也带来竞争失度、发展失衡等矛盾问题。城镇化建设带动了更多产业发展,从长期战略上看,由于我们人口众多以及可利用资源出现“局限性与极限性”,特别产业项目发展不平衡,创新发展出现严重不足,这些都需要我们登高望远将制衡机制建设发展好,加快解决现实问题的步伐。

(二)搞好顶层设计实施协调发展。现实工作中在推进一个项目发展的同时,放手其他产业发展,这种现象由于缺少协调性、规范化、可控性,常会带来诸多“惰性”问题。这种缺少协调性、计划性的短视行为,占用的发展空间、发展成本、社会成本、改革成本过大,促使发展不确定因素增多,最终则阻碍了发展。所以,需要从“指引发展”向“引领发展”方式转换。现实中发展与保护都重要,既要创新扩大发展,使经济与社会不断进步;又要使经济与社会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多年来,我们一直努力构建与实施法制化政府建设,依法行政,执政为民,将权利与义务规范到法律的框架内,完成好党和政府对社会对人民的承诺。

(三)包容性视域下政府的影响作用。以往的发展模式中缺少包容性,即在“肯定一种发展模式的同时,有意或无意去否定、排斥、消减、弱化另一种发展模式”。这一发展思维定式带来诸多社会性问题。一是在自身利益的作用下效益转换慢、风险投资大,新产业新技术很难得到发展;二是相同产业项目发展相互排斥、缺少核心竞争力与具规模成体系纳税产业发展不足;三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低档次运行与粗放式发展,依赖性发展矛盾凸显,难承担社会责任。这些都需要我们有足够的勇气和力量来加以面对。

总之,发挥好政府的引领作用,“必须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将包容性发展融入到各项事业发展中来,方能解决创新动力不足、缺少核心竞争力等问题。

(本文作者: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责任编辑:张翔

猜你喜欢
国有经济成本政府
2021年最新酒驾成本清单
国有经济改革实现中国宏观经济平稳增长
国有经济推进新中国工业化的成就和经验
知法犯法的政府副秘书长
温子仁,你还是适合拍小成本
依靠政府,我们才能有所作为
政府手里有三种工具
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主席 季晓南
独联体各国的劳动力成本
揪出“潜伏”的打印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