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翔
学习习总书记重要批示 积极推进老龄产业建设—人口老龄产业标准化研讨会综述
张 翔
2016年7月17日,中国老龄产业标准化建设课题组举办的“老龄产业标准化建设—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应对人口老龄化重要批示专题研讨会”在南京召开。国防大学原副校长、中国领导科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许志功,中共江苏省委原副书记、纪委书记冯敏刚,中央纪委副部级巡视专员戴俭明,全国政协委员、中共中央党校原副教育长王怀超,中共中央党校校刊社原社长、中国领导科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白占群,国防大学教授、中国领导科学研究会副会长丁士峰,中共中央党校经济学教研部主任韩保江,南京市副市长华静等领导同志和有关专家学者100余人出席会议。
此次研讨会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口老龄化问题的重要批示,进一步深化了对批示精神的理解;正确分析了当前国内老龄化形势,探索了应对人口老龄化对策,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批示精神提供参考。
1.深刻认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的精神实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是世界上人口老龄化程度比较高的国家之一,老年人口数量最多,老龄化速度最快,应对人口老龄化任务最重。满足数量庞大的老年群众多方面需求、妥善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问题,事关国家发展全局,事关亿万百姓福祉,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加强顶层设计,完善生育、就业、养老等重大政策和制度,做到及时应对、科学应对、综合应对”。特别强调“此事要提上重要议事日程,十三五期间要抓好部署落实”。
大家认为,习近平总书记用三个“最”和两个“事关”高度概括了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极端重要性,显示了对国情的深刻把握,体现了时代性﹑规律性的有机统一,这是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老龄事业的重要指导思想。当前是加快发展老龄事业的重大机遇,也是我国亿万老年人的福音。今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我们学习贯彻中央领导同志重要批示精神的关键之年,对照指示批示精神,联系工作实际,突出重点抓好落实。
2.正确认识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
讨论中大家说,人口老龄化是指总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动态。国际上通常看法是,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根据国家统计局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截止2015年底,全国大陆总人口137462万人,其中60周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为2.22亿,占总人口的比例为16.1%。依照这一标准,我国已经进入了老龄化国家。
大家从我国实际出发深深感到,21世纪的中国将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老龄社会。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具有以下主要特征:一是老年人口规模巨大,是世界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二是人口老龄化发展迅速,老龄化的地区发展不平衡,人口老龄化出现城乡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老龄工作要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全民行动”的十六字方针,为老龄工作的总体定位指明了方向。学习中大家提出推进老龄产业标准化建设应做好以下工作:
1.要把老龄化问题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
大家一致认为,人口老龄化问题不单是老年人养老问题,它带来的挑战是全面、深刻、持久的。实践证明,能否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事关“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顺利实现,事关我国改革稳定和发展的全局。我们必须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批示精神,从国家战略高度重视和应对人口老龄化。
2.将老龄产业打造成中国经济发展新增长点
老龄产业不是包袱而是巨大的聚宝盆。如何转化视点,变劣势为优势,关键在于政府牵头、市场决定、社会参与,把与老龄产业相关资源、体制和政策匹配好。有同志指出,从经济学角度看,一个产业是不是成为新增长点,要看其是否具有成长性、关联性和带动性,要用全方位视角去系统了解和积极应对。为此,大家从我国实际出发提出如下举措:
(1)创造老龄人口再就业的机会。现今企业招收人员的年龄限制使很多老年人群再就业的屏障很大,就业要的是实力而不是只要年轻就好,很多日本人在退休后,会根据自己爱好在一个全新的领域发挥余热。随着中国老龄化的不断严峻,老龄人口已在全人口中占了相当大的比重,为他们创造机会重回工作岗位,有利于增加社会劳力资源,不断为社会创造财富。
(2)着力打造老龄用品制造业。加强老龄用品研发与制造,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科技开发和成果转化机制,推动老龄用品向科技化、便捷化、舒适化方向发展。加大市场监管力度,注重老龄用品的产权和品牌保护。大力发展老年人养生保健、度假旅游、运动休闲、文化娱乐等新型业态。创新更多符合老年人特质的金融业务,提供以房养老等新型金融产品,吸引老龄人口积极参与金融活动。
(3)树立科学的老龄地产发展理念。将老龄地产业倒置的现象显著;三是女性老年人口数量多于男性。
3.我国人口老龄化存在的问题
(1)“未富先老”和“未备先老”显现,使经济发展压力增强
我国由于人口老龄化超前于经济现代化,“未富先老”和“未备先老”的特征日益凸显。经济社会面临诸多问题和困难。据有关资料统计,2012年全国约有2300万老年人属于贫困和低收入者。城镇老年人口的宜居环境问题十分突出,2012年农村留守老年人已达5000万人。高龄、失能和患病老年人的照料护理问题,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2001年,我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到7.1%,按照联合国标准正式进入到老龄化社会,而当年人均GDP仅为1041.6美元,不及德国、英国和加拿大的1/20,仅为美国和日本的3%左右,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2012年,我国人均GDP虽然大幅增长至6188.2美元,但与美国、日本、德国、英国等多数发达国家仍然存在较大差距,经济发展压力依然较强。
(2)老年人口分布不均,老龄化呈现转移趋势
我国各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人口老龄化发展形势也表现出明显的区域不平衡性。东部和中部地区的人口老龄化形势相对严峻。从走势看,东部地区人口老龄化正逐渐向中部和西部地区转移。2012年,天津、江苏、安徽、山东、湖北、湖南、重庆和四川8个省市的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超过10%,其中属于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的各有3个,属于西部地区的有2个,显示出人口老龄化呈现转移趋势。
(3)养老服务队伍薄弱
我国养老服务队伍从业人员的职业化建设滞后,不能适应养老事业发展的客观需求。按照老年人与护理员比例3:1推算,全国最少需要1000万名养老护理员。全国老年福利机构的职工只有22万人,取得养老护理职业资格的仅有2万多人,有92%的民办养老院存在招工难题。由于服务队伍的整体素质偏低,其专业水平、业务能力、服务质量,在一定程度上无法满足老年人的护理需求,已成为城市养老服务的瓶颈问题。因此,加快养老服务队伍的职业化建设成为紧迫课题。纳入城市总体规划的范畴,引导地产建设与服务供应、长期盈利与定期回报、医养结合与专业服务相结合的产业发展模式。针对不同人群的养老需求,发展综合型养老社区、业务转型类养老公寓、主体养老社区、旅游度假型养老公寓及“候鸟式”老龄房地产项目。当前三四线城市房地产去库存的压力较大,可以调整部分房产属性,创新经营模式适应养老需求。
3.加强国家政策和资金的扶持力度
(1)尽快建立社会基本养老制度
加快建立统一、规范、完善的养老保险制度,多渠道筹集社会保障基金。农村养老以家庭为主,社会为辅,完善土地保障、家庭赡养和社会扶持相结合的养老保障体系。构建多层次、多元化、多项目的贫困老人救助体系,对于“三无”老人(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无子女依靠),继续实行“五保”制度。积极发挥社区养老功能。创造小型家庭养老、日托养老、异地互动养老、合资养老等模式,有效推动全国养老工作进展。
(2)增加对养老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
国家要增加对养老设施建设的投入,通过新建和改、扩建的办法,办好示范性的养老设施,吸引社会力量兴办以社区为基础、投资不同档次的养老服务设施,城市有老年公寓、社会福利院;街道有养老院或托老所;发展老年照料服务,优化老年人居家养老的社区环境。养老服务业是一个新兴产业,各级要创新发展方式,促进养老服务业和其他产业融合发展,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3)加快养老服务队伍的职业化建设
把护理员技能培训纳入城乡就业培训体系。采取多种措施,建立激励机制,改善养老护理员工作环境,完善社会统筹,增强养老行业吸引力和稳定性。要组织一批兼职、志愿养老服务队伍,在不脱离本职工作的前提下,利用空余时间、职业专长、岗位优势等,为老人提高一些必要的服务。既保证养老服务的实时性和灵活性,又减轻政府和社会的养老服务压力。
(本文作者:中国领导网编辑部主任)
责任编辑:江生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