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 莉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公共管理系,北京 100089)
力场系统视域下共青团工作科学化研究
■ 徐莉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公共管理系,北京 100089)
【摘要】团十七大提出,要不断提高共青团工作的科学化水平。为此亟待学术界加强共青团工作科学化的基础理论研究,探索共青团工作科学化的实现路径。要明确提出共青团工作科学化的价值观和愿景,以此感召全体组织成员;系统研究共青团工作理论,建构共青团工作的理论体系和方法体系;建设专兼职结合的团干部队伍,推广专业化的工作方法;着力基层改革成果的组织化吸收,建立共青团常态化工作体系;精准把握资源投入方向,努力完善资源配置结构;运用力场系统理论,增强共青团改革的有效性。这样既能从整体上把握共青团工作科学化的战略布局,又能通过具体策略有效地实现共青团工作科学化的目标。
【关键词】共青团工作力场系统科学化力场理论系统管理理论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将“不断提高团的建设的科学化水平”写入团章,将共青团工作科学化设定为全团努力奋斗的重要战略目标,为此亟待学术界加强共青团工作科学化的基础理论研究,探索共青团工作科学化的实现路径。
一、共青团工作科学化的理论框架与研究方法
1.理论框架
科学是运用范畴、定理、定律等思维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的知识体系[1]。“化”是后缀,加在名词或形容词之后构成动词,表示转变成某种性质或状态[2]。共青团工作科学化是实现从根据个人经验开展共青团工作到以科学的精神、态度和理论为指导,运用科学方法开展共青团工作的过程。 库尔特·勒温的变革力场理论认为,在任何一个组织中都存在推动变革的力量和阻碍变革的力量。系统管理学派认为,组织是一个由目标、技术、社会心理、组织结构、外界因素等五个子系统构成的开放的社会技术系统,建议通过协调系统来管理组织,强调“系统哲理观是思考复杂人类活动的一种方式。它便于人们认识组织运行的环境并强调要理解实现目标所需的各种活动间的相互关系”[3]。共青团工作科学化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工程,笔者认为,适宜以变革力场理论和系统管理理论作为研究共青团工作科学化的理论框架。
2.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类属分析法[4],遵循分类归纳的原则以提高分析结论的效度。(1)以“共青团工作科学化”为篇名,搜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期刊不限,年期不限,以下皆同)、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和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获得11篇文献资料。用文献回溯的方法,获得相关文献47篇。对搜集到的文献资料进行文本分析,从资料中发现概念类属,并对类属加以命名,梳理出共青团工作系统中的基本要素。(2)发现和建立这些概念类属之间的关联,对类似的、相关度高的概念类属进行合并,选用“子系统”作为“轴心类别”概念。(3)把同类性质的“子系统”再次归类合并,用9个“核心类别”概念概括之,最终建构完成共青团工作科学化的力场系统。
二、共青团工作科学化力场系统的建构
(一)共青团终极价值观的领导力
共青团终极价值观的领导力是指共青团通过组织核心价值观对成员进行激励,使组织成员发挥最大潜能并最终实现组织目标的力量。团章中关于共青团性质和使命的表述,揭示了共青团的终极价值观,即共青团选择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和为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目标而奋斗。“共青团组织一定要适应新形势,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各项工作和自身建设,更好履行组织青年、引导青年、服务青年、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的职能,不断提高共青团工作科学化水平。”[5]可见,四大职能是实现共青团组织使命的四条路径,我们将其称为一级工具价值观。提高共青团工作科学化水平是实现团的四大职能的关键,我们将其称为二级工具价值观。共青团工作科学化是通过科学的工作方式实现的,我们将其称为三级工具价值观。共青团的终极价值观是团组织的本质属性,规定和影响着共青团的其他属性,是共青团工作发展变化的依据,决定着共青团工作科学化力场系统的性质,是共青团工作科学化力场系统的灵魂;而共青团工作科学化则是实现共青团终极价值目标的必由之路。
(二)共青团工作科学化愿景的牵引力
共青团工作科学化的愿景是指广大团员对共青团工作科学化持有的向往、愿望和希冀,包含着共青团工作科学化的价值承诺、宏伟目标以及对其未来前景的生动描述。这种关于共青团工作科学化的顶层设计,既可以超越某项具体的共青团工作创新和领导者的个人魅力,又能激发组织成员的工作激情。共青团工作科学化愿景的牵引力是一种领导者与组织成员共同的对共青团未来发展的美好憧憬,是激励组织成员发挥最大效能并实现科学化目标的推动力量。
(三)共青团工作理论体系和方法体系的支撑力
如果没有一套科学的、系统的理论体系和方法体系,共青团工作只能在经验性认知与科学性认知间徘徊。假如使用非系统性的理论体系和方法体系,则有可能给共青团工作带来长期的、具有潜在危害性的后果[6]。经验性的共青团工作呈现出较强的领导者个性,团干部更多地依赖“传、帮、带”的方式传授工作经验和工作技能,但随着人员更迭,新成员必然要有一个认识和掌握这些工作经验和工作技能的过程,这将导致共青团工作的低效化,进而大大减缓共青团工作科学化的进程。要解决这一根本问题有赖于将相关学术研究成果进行转化,建立共青团工作理论体系和方法体系,以便科学解释、有效规范并及时指导团的工作。在共青团工作科学化力场系统中,共青团工作理论体系和方法体系具有基础性支撑作用。
(四)共青团工作专业技术化的提升力
共青团工作专业技术化的提升力是指运用科学的知识、技术和方法开展共青团工作,进而提升共青团工作科学化水平的力量。经验性的工作方法难以适应“国际社会从把青年当作政治人到把青年当作社会人的视角转变”[7]。这种方法无法有效应对全球化带来的产业转移、人员流动、青年群体分化、新的信息传播方式对青年就业、教育、文化和生活方式产生的影响。而专业化的工作技术具有科学性、规范性、针对性、有效性和工作对象的可接受性,因此从共青团工作的专业技术化入手提升共青团工作的科学化水平,是成本低、见效快、效果好的工作路径。
(五)共青团组织化吸收基层创新成果的推动力
共青团组织化吸收基层创新成果的推动力是指团的领导机构有组织、有计划地吸收和推广基层团组织和团员青年创新成果的能力。基层团组织和团员青年身处社会生活的最前沿,对社会变化最敏感、对切身利益最关切、对当前困难最有感触,因此团的基层组织是创新的原动力。但光有这个层面的改革创新还不够,还要将这种创新转化为一种机制,没有这个过程就不是完整的改革[8]。组织化吸收创新成果是更具系统性和制度性的二次创新,它既避免了基层创新的零散化、随意性和影响力的有限性,又避免了自上而下改革缺乏针对性、有效性的弊端。同时,从工作机制上确保了基层团组织和团员青年参与的有效性,激发了他们的工作活力和创造力,提高了他们对共青团的认同感。
(六)共青团工作资源投入的撬动力
只有工作供给满足工作情境的需求才能产生工作的有效性。当下的共青团工作既存在供给结构的问题,也存在供给量不足的问题。团的工作要围绕团员青年日常生活需求建立工作体系,而这种“任务全覆盖”常常受到人才、资金和场地等物质资源投入不足的制约,严重影响了共青团的存在感和工作有效性。资源供给不足与团员青年日益增长的需求之间的矛盾,已然成为共青团工作科学化进程中的一对主要矛盾。如果加大对共青团的资源投入,并在投入结构和方向上做到精准科学,一定会成为加速共青团工作科学化进程的撬动力。
(七)共青团组织规范化管理的控制力
规范化管理是制度化管理的最高形式,一般针对共青团日常的重复性工作、工作要素转换、投入产出等环节,制订并实施制度规范、技术要求、业绩考核标准等,以使组织协调、有效地运转。规范化管理适于日益复杂、庞大、富有现代组织特点的团组织,更适于团组织角色的日益复杂化(诸如教育者、培训者、规则的制定和监督者、青少年活动项目管理者以及青少年活动场所经营者等),有利于团组织工作流程的固化和组织成员的教育培训工作,能有效降低因团员个体差异带来的工作效率损失。规范化管理的控制力虽然对组织成员的行为有着某种约束作用,但是可以保证系统稳定有序地运行。
(八)共青团组织惯性的阻力
共青团工作科学化进程是从经验工作范式到科学工作范式的变革过程,是共青团打破现有工作的平衡状态,创建新的工作平衡状态的过程。但过去形成的组织惯性将阻碍新的工作平衡状态的形成。第一,来自组织成员个体的阻力。如习惯(依赖经验形成的思维定式和行为方式来应对共青团工作的新情况)、安全感(有较高安全需求的人对不确定性和未知产生不安全感)、恐惧感(个体因未来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可能代替原有观念和工作模式的确定性而产生恐惧)、经济因素(由于新任务、新流程和新方法的出现,一些组织成员担心工作效能达不到新要求而使自己的收入水平降低)、选择性信息加工(只选择自己想要的信息,而忽视那些对已建构的团组织形成挑战的信息)。第二,来自群体的阻力。如群体惰性(群体规范使群体成员难以对原有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进行转变)、对原有知识的威胁(团干部现有的知识无法适应共青团工作科学化的要求,但又不愿意做出改变)。第三,来自组织的阻力。如结构惰性(组织结构是组织产生稳定性的内在机制,当组织面临变革时,它就会发挥反作用力,以维持组织原有的稳定状态)、有限的变革范围(组织中的局部变革很可能会被更大的组织系统抵消)、对已有权力关系的威胁(在共青团工作科学化进程中因组织各要素的重要性、稀缺性和依赖性会发生某种变化,这会带来组织权力的重新分配,那些担心失去或被削减权利的人和部门将阻碍变革)。
(九)共青团外部环境的约束力
共青团外部环境约束力是指外部环境对共青团工作科学化系统的影响力量。系统分析方法认为,世界是相互联系的整体,具有开放性,每个系统都是更大系统的一部分。共青团需要从环境中获得所需要的资源投入,如知识、信息、政策、人才、技术、资金、社会认可、竞争者等,然后通过共青团自身的工作将这些要素进行转换,形成共青团的产品或服务产出。只有不断提高共青团工作科学化水平,才能敏锐地感知外部环境的变化,积极吸收来自外部的资源投入,高效地完成要素转换,推出足量和高品质的产品和服务,有效地满足青少年的需求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进而实现共青团组织系统的良性循环。
三、共青团工作科学化力场子系统的构成及关系
(一)共青团工作科学化力场子系统的构成
从性质上看,依据共青团工作科学化力场各子系统的功能,我们将共青团终极价值观的领导力、共青团工作科学化愿景的牵引力、共青团工作理论体系和方法体系的支撑力、共青团工作专业技术化的提升力、共青团组织化吸收基层创新成果的推动力、共青团资源投入的撬动力定为共青团工作科学化的内部动力系统,将共青团外部环境的约束力定为外部动力系统(内部动力与外部动力共同构成动力系统);将共青团规范化管理的控制力定性为制动力系统;将共青团组织惯性的阻力定为阻力系统。
(二)共青团工作科学化内部动力各子系统间的关系
共青团终极价值观的领导力和愿景牵引力是整个共青团工作科学化力场系统的方向性和灵魂性要素,对整个力场系统起着导向作用。共青团资源投入的撬动力通过资源结构、投入量和投入方向的变化,起到调节组织成员工作方向和努力强度的杠杆作用。共青团工作科学化的关键环节是共青团工作队伍和工作方法的专业化,而共青团工作方法的专业化离不开相关学术研究成果的产出和转化,学术研究成果的产出和转化则依赖于专家学者的投入,而对专家学者研究方向和工作投入度的引导离不开资源投入的调节和激励。由此可见,学术研究成果转化的支撑力和资源投入的撬动力在力场系统中居于重要地位。而对基层创新成果的组织化吸收和制度化推动,将全面加速和推进共青团工作科学化力场系统的运行。
(三)共青团工作科学化动力系统、制动力系统、阻力系统间的关系
组织是动态的,不仅需要从静态角度分析各子系统间的关系,还需要从动态角度分析各子系统间的相互作用,把握各种不同性质系统间的平衡关系。动力系统是共青团工作科学化力场系统自我更新、持续发展的引擎。制动力系统着眼于系统的稳定性,通过组织的新规范固化动力系统的成果,把暂时的动力能量转化为持久的能量池,并达到新的组织平衡状态。如果制动力系统的设计和运行过于机械,则会影响动力系统的创新和活力,降低组织对环境的适应性而使组织走向衰亡。如果制动力系统软弱无力,动力系统过于强大,组织创新进程将失去有序性,无法固化创新成果,组织将面临动荡和失控的危险。阻力系统会阻碍共青团工作的科学化进程,但有时也会使组织行为具有一定的稳定性,阻力系统与动力系统之间的冲突有时还可能产生某种促进性要素,这种要素有时是决策的依据成为高质量决策的依据。如果动力系统过弱,制动力系统和阻力系统过强,共青团工作科学化进程将难以持续和深入。只有把握好力场系统中各子系统间的平衡关系,掌控好平衡-打破平衡-再创平衡的过程,才能促进共青团组织的变革与创新,防止组织失序,加速共青团工作科学化进程。
(四)共青团工作科学化系统与环境的关系
共青团工作科学化系统自身以及系统对环境的适应过程常会处于不断地运动和变化之中,并通过这种运动实现系统内部的平衡以及系统与环境的平衡,即“组织演化与发展具有与自然生态系统演化相类似的地方,彼此可以通过组织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达到互相适应对方的结果”[9]。共青团需要足够的敏感性和弹性,有选择地接纳或抵制外部环境的影响,理性而灵活地建立共青团工作科学化系统。一方面,应将相当一部分注意力放在对相关社会要素和变革信息的了解上,及时吸收外部资源投入,努力平衡组织中人员、任务、技术和结构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使其与当前和未来的环境相适宜,持续高效率地维持组织运转,推出足量的产品和服务以满足团员青年的需求。另一方面,必须对外部环境的投入做出判断和选择,抵御消极环境因素侵入。有时因条件和时机的关系,甚至要延缓某些积极环境因素的引入。
(五)整体论是优化共青团工作科学化系统的出发点
整体论是元素论的对立面,元素论把总体看成是各部分的总和,而整体论则将系统视为具有新的性质和功能的整体,不追求构成系统的要素在某个方面处于最优状态,而是追求达到系统整体效能的最大化。依据共青团工作情境自变量和共青团工作理念、工作方法因变量间的函数关系,必须确立当下共青团最有效的工作方式,以使工作策略与整个系统相适应。运用整体论考察共青团工作科学化问题,可以使团干部不至于只重视某些与自己相关的职能而忽视了更大的目标,也不至于轻视自己在共青团工作科学化这一系统工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四、实现共青团工作科学化的路径
(一)明确提出共青团工作科学化的价值观和愿景,以此感召全体组织成员
共青团的领导者应深入研究共青团工作科学化的内涵和实质,提炼出组织核心价值观,明确设定共青团工作科学化的宏伟目标并制定长远战略。要生动、形象地表述共青团工作科学化的愿景。价值观的确定和愿景的表述犹如共青团工作向科学化迈进的宣言,将成为所有团员的行动指南,具有感召、引领、激励团员青年的作用,并作为共青团工作科学化力场系统的凝聚因子,将各子系统协调整合起来。
(二)系统研究共青团工作理论,建构共青团工作理论体系和方法体系
用科学系统的理论知识指导团的工作,用专业的技术方法开展团的工作,是共青团向现代组织迈进的必然要求。从共青团工作持续发展的角度看,共青团工作理论体系的建构处于基础性地位;从共青团工作实践有效性的角度看,将相关学术研究成果转化为专业化的共青团工作方法是基层团组织的迫切要求。共青团工作的理论体系呈现出多学科交叉的特点,其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政治学、公共事业管理、社会学、社会工作理论、教育学、心理学、传播学等学科的知识体系有着密切联系,应组建相关学科的专家团队,借助相关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完成共青团工作理论体系的建构,并在此基础上归纳总结出共青团专业化的工作方法。
(三)建设专兼职结合的团干部队伍,推广专业化的工作方法
应把共青团工作专业化作为共青团工作科学化的一项重大战略加以实施。第一,要明确团干部任职资格和选拔标准,明确从事团的工作所要具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第二,要着力吸收和聘用社会工作、教育学、社会心理学、组织行为学、传播学、社会管理、社会学等学科的专业人才作为兼职工作者。第三,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创设多专业、多技能构成的团干部工作团队。第四,对团干部进行专业化工作方法培训,促使他们尽快掌握专业化的工作技能和方法。
(四)着力基层创新成果的组织化吸收,建立共青团工作常态化工作体系
如果仅仅依靠群体和个人创新成果的自然积累,将大大延缓共青团工作科学化的进程。而组织化吸收创新成果不仅能最大限度地拓展共青团的创新空间和工作空间,极大地改善团的工作日益弱化的问题,而且还可以将基层团组织和团员青年个人的经验转化为全团共享的资源,成为整个共青团工作系统的组织资本,这种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有机结合的互动式改革不仅能加快共青团改革的速度,而且还能使广大团员青年真正成为了共青团工作科学化建设的主体。各级团组织应建立组织化吸收创新成果的机制,努力从制度政策、组织结构、工作内容、工作机制、工作项目、工作方式等方面推进组织化吸收创新成果的工作。
(五)精准把控资源投入方向,努力完善资源配置结构
资源投入的方向问题既关乎共青团的价值取向,又关乎共青团工作实效的获得,只有将资源投入与共青团工作科学化的战略目标紧密连接,才能保证其激励方向的正确性。第一,资源投向基层化。即关注普通团员青年的需求,要将资源投向普惠团员青年大众的项目,避免团的工作在某些领域偏向青年精英集团[10]。第二,资源投向重点化。即把资源更多地投向困难青年群体、边缘青年群体。第三,资源投向社会化。即把资源更多地投向青年社会组织,充分发挥团员青年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作用,充分体现团员青年的主体性地位。第四,资源投向领域化。要加大对共青团工作理论研究、技术转化和专业队伍建设的投入,为加速共青团工作科学化进程提供保障。
(六)正确运用力场系统理论,增强共青团改革的有效性
第一,共青团工作科学化各子系统呈现出强烈的动态性和边界模糊性,共青团的领导者要适应这种新常态, 增强对环境的敏感性,要迅速对社会环境变化做出反应,以增强共青团改革的有效性。第二,共青团既要把重点放在增强组织动力和固化改革成果方面,同时又要保持平衡状态被打破时的组织秩序,加强对组织改革过渡期的管理,避免组织失序。第三,系统理论和权变理论都有助于判断复杂的组织情境,提高管理活动的水平。了解和把握共青团的需求,努力寻求共青团工作科学化的行动策略与共青团力场系统之间最大的一致性,将会极大提升共青团工作的效能、效率和参与者的满意度。
[ 参 考 文 献 ]
[1]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缩印本),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年版,第1026页。
[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修订版,第543页。
[3]弗莱蒙特·E·卡斯特 詹姆斯·E·罗森茨韦克:《组织与管理:系统方法与权变方法》,傅严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前言第2页。
[4]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97页。
[5]胡锦涛:《在纪念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2-05/04/c_111891744_2.htm
[6]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践》,张成林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年版,第67页。
[7]董霞:《青年事务国际化进程的回顾与展望》,载《中国青年研究》,2006年第9期。
[8]周其仁:《改革的力量不会停》,载《中国青年报》,2013年9月9日。
[9]曹如中 刘长奎等:《基于组织生态理论的创意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演化规律研究》,载《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年第3期。
[10]安国启 邓希泉:《社会转型期共青团凸显的内在矛盾及对策》,载《中国青年研究》,2006年第7期。
(责任编辑:邢哲)
基金项目:本文系共青团中央2012-2013年度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研究课题“提高共青团工作科学化水平研究”(课题编号:2013YB264)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徐莉,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公共管理系教授,经济学硕士,主要研究青少年领导力发展。
收稿日期:2016-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