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包立敏 黄正宇 王绍旻
从“门外汉”到行业精兵
—— 航天海鹰(镇江)特种材料有限公司从航天向航空跨越发展纪实
■ 包立敏 黄正宇 王绍旻
2009年,在北京西南郊一个略显神秘的航天大院里,“大飞机”字眼第一次被提及。此后长达数月,历经无数次的内部讨论、决策,凭借在复合材料领域深厚的技术积淀,中国航天科工三院306所正式与中国商用飞机有限公司签署备忘录,成为当时仍为设计图纸的C919大型客机九大机体结构供应商之一,标志着该所已成功踏入“航空”业的大门。
“航天”与“航空”同属高科技产业,一字之差,却相距千里。对此,306所人深知,“跨界”参与大飞机项目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挑战,也是加速推进军民融合发展的一次重大机遇。
一时间,这个重磅消息引起了“院”里“院”外人的广泛关注。打字复印社的老板、三院退休的老师傅、卖肉夹馍的阿姨都在打听:“听说你们要干大飞机?”
立项伊始,306所抽调技术人员成立“大飞机技术部”,专职做C919项目,人数不足10人。“一出差就是三个多月,没人能换我。”航天海鹰(镇江)特种材料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郭渊回忆道。
2011年4月7日,大飞机技术部原班人马成立航天海鹰(镇江)特种材料有限公司。为储备人才,招聘了十几名操作工人和工艺人员,这也成为了“大飞机公司”的第一批新鲜血液。
2012年下半年,公司办公、生产的地点正式从北京迁至江苏镇江。“当时一共有74人,先后买了74张火车票,分批走进北京南站,再走出镇江南站。”郭渊回忆,这74人里,有领导,有员工,也有员工家属,无论什么身份,对他们而言,此行都是一次“拓荒之旅”。
发展至今,海鹰特材公司在册员工167人。寒来暑往,五载光景,壮大的不仅仅是人员队伍,还有企业发展的内在驱动力,以及员工们的集体回忆。
2010年,公司交付了第一件后机身后段试验件。受人员配备、硬件设施、技术实力的限制,很多零件和工序都只能外协。外协就意味着被动、受制于人。复合材料零件成型工艺是核心技术,外协厂家为做好保密工作,把公司派来接收外协产品的王国平老师傅挡在洁净间外。“王师傅,您抽一根烟再进去……王师傅,咱们再抽一根,不着急。”王师傅回忆,那大半天,他一根接一根地抽烟,却连零件的“影儿”都没看到。
2013年,公司启动副翼铁鸟试验件研制,力求摆脱外协的被动局面,所有复合材料零件在自己的厂房制造。当时,公司员工喊出了“发扬航天精神,遵守航空标准”的响亮口号,他们以业内独家的软模成型和气囊成型技术制造出翼形工字梁、J型梁等一件又一件定位精准、轮廓度达标的复合材料零件。
2014年,公司迎来了新挑战——C919首架机后机身后段研制工作,其复合材料零件尺寸、复杂程度远超副翼,更增加了贴膜间隙等多项副翼零件没有的质量标准。后来,公司又参与制造了后机身前段的复材零件。王师傅终于挺直腰板,接过小徒弟递来的烟。
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是C919大飞机的主制造商,也承担着收集各供应商意见、理顺供应关系的任务。
5年前,在上飞的会议室——这个各供应商展示技术实力、争夺话语权的小型谈判平台,海鹰特材常常是作为会议“背景”的存在。这是因为他们没有实际生产经验,更没有其他机型的研制经验可供借鉴。因此曾有一段时间,大会上各供应商轮流发表意见时,他们往往被忽略,提出的建议也不被重视。
几年后,海鹰特材已经历过数轮质量体系认证和年审,接受过数次民航局的交付前审查,通过了NADCAP国际航空质量体系认证,他们的复合材料制造能力终于获得了业内认可。民航局代表在一次会议上说:“壁板类复材零件的成型方案,目前我们只认可海鹰特材公司的。”
2014年,海鹰特材公司荣获中国商飞供应商合作突破奖,2015年,再获供应商银奖。他们终于能够从会议的角落里走上领奖台前,从插不上嘴的“门外汉”,变身成为民航局赞许的行业精兵。
海鹰特材被系统内的人称作“大飞机公司”,简洁明了,因为公司就是为C919项目而成立的。历经五年发展,在C919的肥沃土壤里,公司也有很多新项目已落地生根。
在国内航空制造领域,ARJ支线客机方向舵项目正在稳步推进,三院无人机已经有交品交付;在国际转包方面,与庞巴迪宇航、哈空客公司和BE公司等国际飞机制造企业密切沟通,进行了多轮接洽,有望在2016年实现国际转包业务领域零的突破;新材料方面,通过“品牌+代工+微信”全新的市场营销模式,突破传统思维,实现了相变材料产业化发展的阶段性土壤之上,已经有很多项目落地生根;在新能源汽车方面,自2013年起先后研制了汽车行李箱盖板、气瓶托架、集成框架等产品……
五年蜕变,海鹰特材打赢了数场航天先锋部队进军航空领域的关键之役,见证了国产大飞机项目从图纸变为实物;站在新起点,这支团队还将在民航制造领域打开更广阔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