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华,郭儒鹏
(1.江南大学江苏省食品安全研究基地,江苏 无锡 214122;2.江南大学食品安全与营养协同创新中心,江苏 无锡 214122;3.江南大学商学院,江苏 无锡 214122;4.江南大学法学院,江苏 无锡 214122)
“新中农”参与农业技术信息传播的动力机制与实践样态
王建华1,2,3,郭儒鹏4
(1.江南大学江苏省食品安全研究基地,江苏无锡214122;2.江南大学食品安全与营养协同创新中心,江苏无锡214122;3.江南大学商学院,江苏无锡214122;4.江南大学法学院,江苏无锡214122)
摘要:新中农阶层是近几年在农村人口流动和土地流转双重压力作用下逐渐形成的,因其特殊的社会地位和资源禀赋成为村内各阶层间的“缓冲带”,并在农业技术信息传播过程的各个环节彰显出独特的信息处理能力。通过对新中农阶层在农业技术信息传播过程中内推和外拉的动力机制分析,得出其具有参与农业技术信息传播、促进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要作用,并给出其具体的培育路径。
关键词:新中农;信息传播;动力机制;实践样态
1引言
农业技术信息传播是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重要内容,选择合适的传播方式和沟通渠道对促进信息的有效传播、推动农业种植技术的广泛推广和推动现代农业快速发展具有重要作用[1-2]。近年来,随着农业推广体系的逐步建立,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承担着农业信息传播的重要职责,但是由于信息传播体系不完善、传播人员缺乏以及传播人员与普通农民间“知识鸿沟”的存在,导致农业技术信息传播人员直接作为信息传播媒介的效果不甚理想。实际上,在农村这个熟人社会,人际传播一直是占主导的传播方式,因为中国乡村社会的信息传播体系是按照熟人社会的信息传播逻辑来实现的[3],这种乡土逻辑是长期生活在一个圈子内的村民对乡村礼俗相互了解下所形成的特有的思维方式和行为逻辑。然而,近几年工业化和城镇化推动下的农村人口流动和土地流转导致了农民阶层内部的分化,一种新型职业农户应运而生,因其耕种规模及收入水平介于小农与规模农场之间,故被称为“新兴中农阶层”[4](以下简称为“新中农”)。相比大多数农业技术信息传播人员,新中农阶层以耕种土地为生,以村庄内部联系为主要社会关系,深厚的乡土情结使其在信息传播方面具有天然优势,并在参与村庄内部治理方面具有较大的可能性[5]。但新中农作为农业信息传播媒介在完善传播机制中的功能却一直未得到有效重视,虽然也有相关研究强调应重视发挥农村意见领袖在农业推广中的作用,让农村中具有一定话语权的群体助力相关推广工作,但并未精准关注到新中农这一群体。虽然意见领袖在村内对其他村民的行为和认知有很大的影响[6],参与农村信息传播具有可塑性,但是相较于农村意见领袖,新中农群体更加精确化、专业化和职业化,他们主要以从事农业生产为生计来源,与农业保持着相当密切的关系,虽然他们也有可能成为农村意见领袖,但却与居住在农村却以非农产业为生的农村意见领袖存在明显区别,因为他们在农业技术领域一般都是“行家里手”,而非“门外汉”,在农技推广中更加受到村民的信任。据此,基于山西省应县农村田野调查资料,本文从实践层面上围绕新中农这一阶层在农业技术信息传播中的作用机制展开分析并提出建议。
2新中农作为农业信息传播者的天然优势
从身份上看,新中农与专业信息传播人员的最根本区别就是其农民身份,由于他们长期生活在特定的村域,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生活来源,围绕农村生活展开文化活动,强烈的乡土性使其对村庄的历史、文化、经济以及地理状况等都较为熟悉,因此在农业技术信息传播过程中具有特殊优势,具体表现为“接收-传播-反馈”模式。
2.1接收:较强的信息搜寻处理能力
从新中农自身来说,他们的生活来源绝大部分是依靠土地耕种获得,因此希望通过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品质来改善生活质量,所以其对新兴的农业生产技术和政策等方面的信息搜寻较为主动。新中农作为村庄内的中间阶层起到承上启下的“中间人”作用,由于长期游离于村庄各阶层内,因此会接触到各层面的人群和信息,尤其是与村内精英阶层的互动,使其能得到一些超前的政策和技术信息,也因此很自然地成为信息整合中心和传播源头,作为天然的熟人信息源,这些信息也更容易传播推广。再加上新中农所接收的信息有着范围广、种类多的特点,长此以往就造就了其优于村内其他阶层农户的信息处理能力。
2.2传播:灵活的信息传播方式
新中农的乡土特性是基于对业内生产技术的了解,以及对村内各方面情况的掌握,这使其具备丰富的生产经验和灵活的传播能力。例如在传递一些较为抽象或者官方的政策技术信息时,新中农作为土生土长的当地人很自然就会把那些信息翻译成当地方言的形式来进行传播,以便人们理解吸收,甚至是编译成方言版顺口溜的形式去便于人们记忆。理解能力较强的农民可以将信息传达得更加完善具体,或者直接将信息要领说明即可。在《乡土中国》中费孝通曾提到,农村中很多时候语言文字之类的东西是多余的[3],因为农民们共同生活在一个有限的环境里,每天进行着类似活动,他们之间的思维逻辑、行为方式彼此都很熟悉。这种无言的传播形式存在,更说明一个熟人社会所存在的特殊传播方式以及传播方式的多样性。新中农阶层多是具有一定种植规模的农户,在人际关系上也比较受人肯定,有一定的话语权和权威性,所以对一些新的信息接收处理之后的应用,这种行为本身就是一种信息传播。例如新中农对于新的农业技术采用后农作物增收效果明显,同村的其他人看见后也纷纷进行咨询应用。这种体现在新中农个体行为上的无声传播具有很强的推广效应,笔者将在下一部分给出相关案例。
2.3反馈:高效的信息反馈机制
农民接收到新的信息之后会有一个消化吸收的过程,这个过程往往涉及对技术信息的实际操作应用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可能是技术方面的,也可能是农民自身缺陷而造成的。如果是农民自身的问题可能会因为情感和心理方面原因而显得比较隐私,因此面对农业技术推广人员,那些自身问题自然就不便讲出来,而多数时候这些不便讲出来的原因正是会影响到整个信息传播过程和最终效果的“真正的原因”。但是作为每天抬头不见低头见的同村人来说,农民向新中农咨询一些问题是很自然的事情,既不显约束而且也几乎没什么成本,甚至在很多语言难以说出口的时候,新中农可以根据自己多年了解的情况也可以意会到问题关键所在。从这个层面上来说,新中农和技术推广人员相比,所拥有的优势不仅仅是简单的互动,是基于了解的基础上的一种更深层次沟通。这样的沟通所反馈的问题将是更本质的,更加有助提高信息传播效率的。而且,在现实情况和相关的研究中我们也了解到,由于在农民长期共同生活在一个村庄中,村内部逐渐形成了一个独特的信任体系,这种体系使得农民习惯于将信息反馈到一个具有话语权的中间阶层然后进行向上传递[7]。新中农作为村内与精英阶层接触较多的人群,他们自然扮演起这样一个“中间人”的角色。
3新中农参与农业技术信息传播的动力分析
3.1熟人社会下获取尊重的需求
当今的村落虽然不像过去那么封闭,但是由于地缘、血缘和亲缘等原因,熟人社会依旧是村落的主要特征之一,传统的礼俗观念、道德伦理依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当地的农民。因此,生活在这样一个相对传统的社会里,新中农阶层作为村内具有一定土地规模的农民阶层,有着获得村内社会肯定和尊重并最终达到自我实现的目标需求。
孙某是应县H村孙姓家族中的一位长者,尽管现已76岁但是还经营着3亩玉米地。其外甥李某是村中典型的新中农阶层,夫妻两人种植了30多亩玉米。据孙某介绍,孙某家种植技术信息的获取很大程度上是依靠于李某提供,在农忙的时候李某还会过来帮忙打理农田。由于李某对玉米种植技术的熟练掌握,被默认为周边地区农民们的“技术顾问”,经常会帮助周围的亲戚朋友解决一些农业技术上的问题。对此,李某认为这是一种生活在村庄内很自然也很传统的行为,并表示向他寻求帮忙的大多都是认识多年的熟人,如果不帮的话也很没面子。李某也承认近年来因为自己所掌握的技术信息而频繁与村内人的互动,使得其与村内大部分人相处得很融洽,因此受到村里人的肯定也在村里有一定的名气。他自己对此从内心来讲是很满意的,因此他更加注意搜寻和学习有效的农业技术信息,来保持自己在村庄里的“地位”。
由上述案例可以看出,在这样一个关系交织的农村社会里,新中农作为村内的“技术人员”,他们利用自己掌握的技术信息活跃在村内的社会里,他们所做的一些“自然”行为动力既是由于传统观念道德的约束,也是因为其希望通过一技之长能够与村内人更和睦相处并得到一个好的名声,这是一个人在满足基本的生理、安全、社交需要后满足更高需求的表现,这恰好与马斯洛的需求理论相契合。正是这种人的天生的需求本性,使得新中农有着向他人提供技术信息的内在动力。
3.2农业商业化下的互利合作
农业商业化的今天,农户经常需要直接面对市场,但是分散、小规模生产的农户面对庞大复杂的市场显得力不从心,很难拥有较为平等的与市场谈判的权力。新中农作为村内具有一定生产规模的阶层,常常扮演着农户与市场谈判的中间人的角色,通过整合村内资源与市场建立较为公平的供给合作关系,也因此建立了与其他农户生产合作的互利关系。
王某是应县L村的蔬菜种植能手,自己承包了18亩地种植胡萝卜。近5年来,每年8月份就有一些南方地区的蔬菜商去L村收胡萝卜。由于蔬菜商对胡萝卜的需求量大,在市场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王某没有办法掌握详细的市场行情,自身谈判能力又有限,于是联合村内其他具有一定规模的胡萝卜种植农户共同协商来和蔬菜商进行“周旋”,最终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村内其他零零星星种植胡萝卜的农户都跟着以王某为首的这个群体,使得自家的胡萝卜每年可以卖一个好价钱。据王某介绍,从2011年开始就有本村或者周边村的农户会在特定的时间拿着自己种植的胡萝卜直接卖给王某使其转为代销,因此每年胡萝卜丰收时王某就掌握了较大规模的货源,这种情况下王某与L村的许多村民形成了一种货源供给的合作关系,王某因此也和蔬菜批发商建立了一种较稳定的供需关系。为了能保持这种关系,王某也很愿意将自己掌握的相关政策技术信息主动传播给其他村民,以保证充足优质的胡萝卜供给量,使其便于和南方蔬菜商保持长期合作。
从此案例中可以看出,这种在农业商业化环境下产生的合作机制,成为连接村内新中农和其他小规模种植农民的纽带。在互利合作的利益动力驱使下,新中农愿意主动提供自己掌握的相关技术信息来帮助其他农民提升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以此来保证一种持续的农产品供给关系[8]。
3.3农民内生性的信息需求
现代科技知识武装下的农业获得了巨大成功,利用新技术新知识发展现代农业已经成为农业生产的新常态。笔者通过对应县一些村庄走访调查发现,如今的农业生产不再是人们印象中所使用的传统、简单的机械种植方式,整个农业种植过程中各个环节都有或多或少的现代技术的运用痕迹。例如:玉米种植过程中大行间距种植方式、不同品种分行交叉种植方式、地膜覆盖技术以及新兴品种的选择等都是现代知识技术发展的结果。农民也不再像过去一样过分保守,而且普遍具有了利用新技术信息的意识,并将一些比较成熟的新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领域,对于新兴科学技术也抱着想要尝试的态度,但是由于现实的一些因素导致农民不能够获取有效的信息,这些问题正困扰着许多农民。
帖某是应县H村一位老农民,虽然已经将近70岁但是自己依然坚持耕种6亩玉米地。由于近年来的玉米种植技术从种子品种到种植方式以及相关配药的施用等方面技术发生很多变化,并对玉米的增产增收有着明显的促进效果,因此帖某很希望也能采用新品种、新技术,但是由于年龄和自身受教育程度低等原因使其不知道如何获取有效的信息,即使获取了一些信息也不知道如何整理,在信息与实践操作过程中又常常产生一些想不到的实际问题,这些问题让帖某和当地许多农民感到困惑。当笔者问及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时候,帖某说他们与那些技术推广人员交流的机会很少,当地的农业推广站前几年就已经设立,但是里面的技术人员很少,只是做过几次简单的交流,技术推广工作的效果不是很好而且常常找不到人。帖某耕种了几十年地,但是他说现在如果不及时采用新的技术很容易跟不上节奏,对于他们这些分散的小种植户来讲,获取信息并不方便,主要是通过一些熟人介绍或者从种粮大户那边学习过来,因为他们有更多获取技术信息的“路子”。
可见,对目前H村的多数农民来说,他们对于新的科学技术信息有着内生性的渴望,并且具有寻求先进信息的主动性,只是迫于信息传播渠道不畅和自身局限而无法获取有效的信息。因此他们现阶段将获取这些信息寄希望于村内的部分技术掌握者,正是这种需求使他们有着想让掌握着技术信息的新中农提供信息的渴望,也是因为这种需求使得新中农传播的信息更容易被推广和吸收。
3.4农业推广机制创新需求
目前的农业技术信息传播主要依托农技推广人员,但是现阶段的传播工作仍然存在着人员缺乏和传播效率低的困境,面对数量庞大且具有差异性的信息接收对象,政府的技术传播资源始终有限并且推广效率较低。因此,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培养本土性的传播者,成为解决农业技术信息传播工作困境的关键所在。
洪某是应县D村农民,夫妻两人通过一些渠道流转承包了40多亩土地并种植了600多棵李子树。由于洪某为人活络,和村内上上下下的村民都互动得较为频繁,于2009年被选为村里的大队书记,因此也有了更多和政府农业技术人员接触的机会。由于洪某家里种植李子树,所以对于果树种植方面的技术知识搜寻和掌握更多一些。洪某不断地从果树修剪、施肥、用药等方面对李子树培育技术进行改进,产出的李子品质也因此有了很大提升,并迅速在熟人间传播开来。每年7、8月份李子成熟后都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许多周边县城的居民和小商贩来他家直接采购。由于李子的需求量大,许多村民向洪某“取经”并表示想在自家地里种植一些李子树,以此获得一些利润。当地村干部由此发现了带动村内人致富的办法,又恰逢当时刚好在提倡“一村一品”的发展模式,于是决定将李子种植培育发展成为该村的一个特色产品并逐步将其产业化。在地方政府的各方面支持下,该村形成了以洪某为带头的农业技术合作社,定期的新种植技术学习交流不仅提高了信息传播的效率也加速了该村李子产业化进程,该村还被评为农业技术示范村,洪某担任该地区的果树技术顾问。这种一传十、十传百的本土性技术信息传播模式受到了当地推广部门的广泛认可和倡导,其他村子也纷纷开始寻找能够担任本村技术顾问的新中农阶层。
洪某李子树种植的成功为本村带来了强烈的示范效应,在这种效应下村民积极寻求洪某的技术支持,这种主动性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信息传播的效率,使得农业技术信息得到了迅速和大范围的普及。这与现行农业技术信息传播过程中所出现的信息传播低效、农民被动接受等现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因此,像新中农这样本土性的农业技术信息传播者正是中国农业推广体系中最需要的人才。洪某的案例中,政府为了能够提高信息传播的效率,不仅从政策上支持洪某而且还赋予洪某“技术顾问”的称号,体现了政府对于像洪某这样的农业信息传播者的政策性呼唤。新中农参与农业技术信息传播的动力机制如图1所示。
4新中农信息传播的发展空间及其路径选择
4.1可为空间
目前细碎化的农业耕作模式增加了农业技术信息传播成本,农业推广体系的不完善又造成了信息传播工作的低效[9]。新中农作为一个积极参与农业生产的新兴阶层,以其与生俱来的乡土性使其拥有成为农村“中间人”的天然优势,再加上推-拉机理的存在,新中农这个群体也就比较容易参与到农业信息传播体系中[10]。但是,由于目前农村土地产权不清晰、土地流转机制不健全等原因,导致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存在着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可能会导致新中农这个阶层不稳定,因此也会影响新中农参与农业技术信息传播的积极性。对此政府部门应该注意从政策倾斜、公共服务提供等方面打消其顾虑,使更多的新中农参与进来,同时也能起到激发新中农的主观能动性。考虑到在现实生活中“理性经济人”因素的存在,因此也要防止新中农技术信息传播队伍中出现道德风险的问题,避免为个人私利而进行不正当的信息传播,必要时政府部门可以加强行政、法律、社会等方面的监督以避免此类问题产生。还要注意避免因新中农阶层与政府部门人员长期接触而过度行政化,导致其自身天然优势的褪去,最终影响到可持续的高效农业信息传播。因此,不主张将新中农完全归属于体制内,而是应该和政府保持一种积极的“媒介”参与合作模式。
4.2路径选择
对新中农培育的主体可以由政府或相关企业担任,选择培育对象时应该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结合土地规模、收入水平等相关新中农的界定条件筛选合适的村民进行重点培育,并在筛选过程中通过走访调查剔除因口碑差而得不到人们尊重和信任的新中农个体,以此保证信息传播队伍内在的高效协调。虽然筛选出来的新中农群体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先天优势,但是由于个体差异的存在,需要在培养前进行适当分类,这样既有助于培训人员有针对性的信息指导,也有助于不同类型的新中农群体充分发挥其自身长处。由于各地区环境背景不同和农民素质差异的存在,分类应当根据具体需要进行。例如
一些新中农对于政府政策的理解和把握能力较强,则重点进行政策信息引导与输送,一些新中农对于农业技术信息有着较强的领悟能力,则重点进行技术培训和相关信息的提供,这样就可以从政策和技术两个层面培养两支队伍以相互支撑农村信息传播体系。此外,还可以根据农民的需求进行培训,这样将有助于减少信息供需不对等的问题。技术培训人员在培训对象大幅减少的情况下更需要注意避免太多的理论灌输,而应该更多地进行实践性培训,以加深新中农群体对于技术信息的理解,从而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下一级传播的失真程度。
参考文献:
[1]李俏.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
[2]杨书成,杨振兴,贾兴宇.信息传播技术与农业推广[J].山西农业科学,2011,39(6):608-610.
[3]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26-27.
[4]杨华.农村新兴中农阶层与“三农”问题新解[J].广西社会科学,2012(11):115-119.
[5]贺雪峰.当下中国亟待培育新中农[J].人民论坛,2012(13):60-61.
[6]李俏,李久维.农村意见领袖参与农技推广机制创新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5(5):148-153.
[7]李红艳.乡村传播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55-86.
[8]李俏,王建华.农业社会化进程中的个体服务形态及发展思路[J].贵州社会科学,2014(2):49-53.
[9]陈夏莉.我国农业推广体系现状、存在问题与对策建议[J].广东农业科学,2011(16):175-178.
[10]樊军亮,高启杰.参与式技术发展中农民间的合作[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53-57.
(责任编辑沈蓉)
Dynamic Mechanism of the New Middle Peasants Involving in the Spread of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Information and the Practice Status
Wang Jianhua1,2,3,Guo Rupeng4
(1.Jiangsu Food Safety Research Center,Jiangnan University,Wuxi 214122,China;2.Synergetic Innovation Center of Food Safety and Nutrition,Jiangnan University,Wuxi 214122,China;3.School of Business,Jiangnan University,Wuxi 214122,China;4.School of Law,Jiangnan University,Wuxi 214122,China)
Abstract:In recent years,due to the flow of rural population and land double pressure,the new peasants middle class has gradually formed.Because of its special social status and resources it becomes“buffer zone”of each class in the village,and highlights the unique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bility in all aspects of the process of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dynamic mechanism of the new middle peasants class to push and pull in the process of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the paper concludes that the new middle class has involved in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 to promote the important role of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popularization,and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its participation in the promotion of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popularization,specific cultivation path is given.
Key words:New middle peasants;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Dynamic mechanism;Practice status
中图分类号:F325.15
文献标识码:A
作者简介:王建华(1979-),男,河南汝南人,博士,江南大学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食品安全管理与农业经济。
收稿日期:2015-07-19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食品安全风险社会共治研究”(14ZDA0690),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创新团队建设项目“中国食品安全风险防控研究”(2013-01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病死猪流入市场的生猪养殖户行为实验及政策研究”(71540008),江南大学自主科研计划重点项目“苏南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家庭农场发展研究”(JUSRP1505XNC),扬州科技攻关计划软科学项目“沙头蔬菜种植农户生物农药施用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YZ2014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