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玉梅
(深圳市宝安区环境科学研究所广东深圳518100)
水资源税对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有效价值分析
孙玉梅
(深圳市宝安区环境科学研究所广东深圳518100)
水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所必要的自然资源,目前全球水资源整体表现出缺乏的态势,可利用的淡水资源更是少之又少,所以对水资源税的征收也是必不可少的。本文从水资源的利用现状出发,阐释征收水资源税对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经济价值、社会价、环境价值。
水资源税;可持续利用;有效价值
水资源税,是以资源为征收对象的税种。目前我国水资源严重缺乏,所以对水资源税的征收是紧迫而必要的,通过对水资源税的征收,能减少对水资源的浪费,在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1.1水资源利用现状不容乐观
我国面临着水资源短缺、水资源利用率低的问题,还时常伴随着严重的水污染。为了减少水资源的浪费、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必须要按照相关规定来征收水资源税。
1.2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可持续发展的两个基本要素是自然和环境。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要保证自然资源的可持续性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1]。水资源是重要的自然资源,人类依靠水资源进行发电、清洁、实验等,所以这就要求努力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这需要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养成节水意识,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从而为国民经济的高度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2.1有效经济价值
征收水资源税,一方面可以直接为社会带来经济效益;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由于企业、个人需要交纳水资源税,这和人们的直接利益挂钩,所以就会使人们自觉地产生一种节水意识,然后付诸实践,就会表现在实际的生产和生活中去:比如个人在满足基本用水量的前提下减少提高生活质量的用水量,企业利用新技术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等。这些做法可以减少对资源的浪费,使水资源可以更多地发挥它的效用,从而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大的能量。
2.2有效社会价值
征收水资源税可以在对社会技术进行创新的同时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企业的最终目标都是实现最大的经济效益,所以征收水资源税就意味着他们要使单位水资源的利用率得到优化才能更好地促进企业的经济发展,因此他们会做出技术、管理上的改变,生产出可持续利用的节水产品,如节水便器等,而个人如果有了节水意识,就会自觉地进行节水产品的购买和使用,从而在保证卫生的前提下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享受新技术带来的舒适感,改善生活的质量,使社会效益得到提高。
2.3有效环境价值
水资源税的征收在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有效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的同时,还能实现有效环境价值[2]。当企业自觉地进行技术创新以此来优化经济效益时,会相对提高单位水资源的利用率,减少污水的排放,这就减少了污染物的总排放量,促进了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极大的环境价值。
3.1建立健全水资源管理体系
水资源的管理和控制是一项繁重而艰巨的任务,所以需要政府来领导,以地域为划分依据对水资源进行直接管理,拟定水资源管理制度,做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长期战略,充分发挥其经济、社会和环境价值,防治水污染。将建立健全水资源管理体系和水资源税的征收进行恰当地配合,有利于从法律上和制度上同时提高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有效价值。
3.2完善水资源的价格机制
我国目前主要施行“阶梯式水价”,能有效地使人们控制用水量,减少对水资源的浪费,价格机制是一个逐渐完善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因此我国要积极进行价格机制的探索,在符合市场价值规律的前提下完善价格机制,比如将征收水资源税和“阶梯式水价”的指标结合起来,对用水量超大、浪费现象严重的企业和个人施行高税率、高额度的指标。
3.3地域区分,调整缺水地区的产业结构
我国领土广阔,各地降水量和需水量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所以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就要进行具体的地域区分,比如南水北调工程就是根据水资源分布不均匀的情况,进行跨区域的调水。另外,在缺水严重的低区,要尽量少发展用水量大、能源消耗高的工业和服务业,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减少甚至淘汰耗水企业[3]。按地域的具体条件发展符合当地的企业,以减少对水资源的消耗,促进可持续发展。
水资源是人类生存所必备的自然资源,我国水资源面临着严重缺乏、利用率不高,水污染严重的情况。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对水资源进行保护性地利用和管理,征收水资源所得税是其中一个切实可行的措施,可以有效地实现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环境价值,促进整个社会的发展。
[1]王克强,邓光耀,刘红梅.基于多区域CGE模型的中国农业用水效率和水资源税政策模拟研究[J].财经研究,2015,v.41;No.40003: 40-52+144.
[2]廖霞林,路桥.我国征收水资源税的法律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 2013,v.41;No.39902:789-793.
[3]张建功,王效云,田筱蕾.国家资源税改革进展及对水资源费征收的影响[J].水利发展研究,2011,v.11;No.124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