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荣 王素美 赵 亮 尉 巍 周 雷 施 俏 蔡 青 唐红玲 陈 芳
(泗阳县人民医院血液科,江苏 泗阳 223700)
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临床机制及作用
张玉荣 王素美 赵 亮 尉 巍 周 雷 施 俏 蔡 青 唐红玲 陈 芳
(泗阳县人民医院血液科,江苏 泗阳 223700)
目的研究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临床机制以及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于2014年2月至2015年2月收治的22例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病历资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中的11例患者基础治疗的同时,应用十一酸睾酮和环孢素A进行联合治疗,并做好患者的保肝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治疗基础上,应用中药辨证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①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总有效率和对照组比较,明显较高,P<0.05,有统计学意义;②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血小板、血红蛋白以及白细胞含量和对照组比较,明显较高,P<0.05,有统计学意义;③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和对照组比较,明显较低,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平均住院时间小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应用中西医治疗,有助于患者快速康复,同时也能将患者的不良反应减少,复发率较低,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中西医;治疗;临床疗效
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作为临床中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症,患者常伴有骨髓造血功能较低,全血细胞数量较少,临床中常伴有感染、出血以及贫血症状。近些年来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在我国的发病率逐年增高,对于如何做好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临床有效治疗始终是医学关注的焦点之一[1]。我院通过对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对其临床机制以及作用做了具体探讨,现总结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我院于2014年2月至2015年2月收治的22例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对照组中的11例患者,6例为男性,5例为女性;年龄在8~70岁,平均年龄为(37.2±2.6)岁,病程在0.5~24年,平均病程为(2.1±1.2)年。观察组中的11例患者,7例为男性,4例为女性;年龄在7~71岁,平均年龄为(38.5±2.6)岁,病程在0.6~25年,平均病程为(2.3±1.2)年。对比分析两组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一般资料,P>0.05,表示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两组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均进行基础治疗,保证患者有着充足的卧床休息时间,并做好感冒的有效预防工作,贫血较为严重的患者,予红细胞进行输注,一旦患者伴有多种感染,就要做好抗感染药物的治疗。对照组患者应用40~120 mg/d和4 mg/(kg·d)的环孢素A进行口服治疗,做好患者的保肝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进行再障煎剂口服治疗,其中30 g的黄芪,20 g的当归、阿胶、枸杞子和山药,10 g的人参、菟丝子、肉苁蓉、制首乌、丹参以及甘草,15 g的鹿角胶、龟甲胶以及白术,5 g的三七。随证加减的时候,心悸气短患者添加桂枝;手足心热者将地骨皮以及知母添加。添水煎服,1日3次,1个疗程1个月。
1.3 评价标准:临床疗效应用治愈、缓解、进步以及无效四个指标进行评价。并对两组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血小板、血红蛋白以及白细胞含量进行评定。
1.4 统计学方法: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进行统计学处理,用t检验计量资料,用χ2检验计数资料,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总有效率和对照组比较,明显较高,P<0.05,有统计学意义。
表1 两组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临床疗效情况
2.2 两组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治疗后血小板、血红蛋白以及白细胞的含量比较:见表2,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血小板、血红蛋白以及白细胞含量和对照组比较,明显较高,P<0.05,有统计学意义。
表2 两组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治疗后血小板、血红蛋白以及白细胞含量比较
2.3 两组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不良反应以及复发率的比较:见表3,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和对照组比较,明显较低,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平均住院时间(30.3±5.2)d小于对照组(54.3± 10.2)d,P<0.05,有统计学意义。
表3 两组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不良反应以及复发率的比较
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常伴有外周血全血细胞逐步减少,患者发病率较高,临床研究认为和病毒感染以及对有毒化学物质接触等有着直接的关联[2]。在骨髓中造血干细胞出现变异之后,将抗原物质逐步形成,并将T细胞异常免疫应答反应逐渐激活,一旦细胞数量逐渐减少,其Th2细胞将会对IL-2细胞因子分泌,直接抑制着造血干细胞的形成,同时也使得造血干细胞处于凋亡状态[3]。临床中认为,十一酸睾酮主要是外源性雄激素制剂,对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治疗中,常伴有多种不良反应,而联合中药治疗,可以将不良反应逐渐减低[4]。
我院通过对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总有效率和对照组比较,明显较高,P<0.05,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血小板、血红蛋白以及白细胞含量和对照组比较,明显较高,P<0.05,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和对照组比较,明显较低,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平均住院时间小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可见,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应用中西医治疗,有助于患者快速康复,同时也能将患者的不良反应减少,复发率较低,安全性高。这一研究结果和相关文献[5]有着大致相同的报道。本研究,一方面通过认真分析自身多年来的临床经验,另一方面通过研究我院的实际情况,研究中的不足,还望指正
综上所述,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应用中西医治疗,有助于患者快速康复,同时也能将患者的不良反应减少,复发率较低,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1] 陈英坤.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中西医治疗进展[J].医学综述, 2012,18(5):758-760.
[2] 孙国芳,刘湲.二仙汤配合西药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30例[J].陕西中医,2013,34(3):325-326.
[3] 路娜娜.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66例治疗效果观察[J].河南医学研究,2014,23(2):123-124.
[4] 杜洪彬,张云民,申振华 等.辨证论治配合西药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52例[J].陕西中医,2011,32(5):552-554.
[5] 张杰,徐瑞荣,周延峰,等.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中西医结合优化治疗方案临床研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1,18(8):4-7.
R556.5
B
1671-8194(2016)36-016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