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铁骨 山河情深
——大型原创音乐剧《烽火·冼星海》观感

2016-02-07 09:21肖南
岭南音乐 2016年3期
关键词:冼星海大合唱烽火

文|肖南

国家铁骨 山河情深
——大型原创音乐剧《烽火·冼星海》观感

文|肖南

伟大的历史本身,就是史诗。

20世纪中国,本身就是一部自强不息、不屈不挠、奋发图强、波澜壮阔的民族史诗。

听波涛而写大风,观山川而歌中华。冼星海,就是这部史诗作品的一个重要的纪录者。

国家铁骨,山河情深!

《黄河大合唱》正像世上许多不朽的艺术作品,激扬时代风云,唱响时代精神,以艺术呼唤大众心灵,以音乐凝聚民族精神,激发民族自强发展,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永恒的旋律至今激励后人,增强着民族自信,澎湃着民族自豪,振奋着民族精神!

冼星海作为伟大的艺术家,黄河大合唱作为伟大的艺术作品,一直是各类文艺作品表现的重要人物和题材。《烽火·冼星海》是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省文化厅策划指导、南方歌舞团精心打造的一部优秀的原创音乐剧。这部作品集爱国主义题材、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和岭南文化题材于一身,题材的重要性无需赘言,同时,关键是精神气质,迎风飘扬。

看了《烽火·冼星海》,我想,在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诸方面,这部作品均值得重点关注:

一、讲好中国故事,书写英雄史诗

伟大的人物、伟大的作品总是在伟大的时代应运而生的,反过来说,伟大的时代精神总是被伟大的人物和伟大的作品唱响和奏响的。

在民族救亡图存、英勇抗战的时代大背景下,深受中西方音乐文化熏陶的冼星海,植根于延安火热的大地,洗礼于母亲黄河的风浪,谱写出黄河的怒吼、民族的怒吼,创作出世界级、史诗性的伟大作品《黄河大合唱》,可以说“惊天地,泣鬼神”。冼星海是广东人,从小就酷爱音乐。岭南文化造就了其“顶硬上”的鲜明个性,一颗音乐的心在民族音乐的滋润下而渐渐成长。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民族文化的沃土培育了冼星海深厚的艺术禀赋和过人的音乐才华。

如何讲好黄河大合唱和冼星海的故事,塑造好栩栩如生的人物,非常考较主创人员。在观看这部作品的过程中,你会感到故事波澜起伏,人物鲜活生动,流畅感很好,特别是精神气场格外强烈,英雄主义气息弥漫全场。从历史来看,人物形象本身的矛盾冲突并不强烈,但是创作人员搜求史料中冼星海鲜为人知的方方面面,经过深度开掘和加工,以不俗的讲故事的能力,将时代的冲突、人物内心的冲突、艺术创作的冲突、生活细节的冲突,贯穿了整个故事。既走心,又走历史;既走生活,又走艺术。由此充分体现了自强的品格、战斗的精神、英雄的气概和艺术的风采。

演出过程如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样的问题,伟大的作品是怎样诞生的,也一直导引着观众不断入胜,其间一些精彩、生动、亲切的细节(如“红围巾上谱曲”、“打鸡”、“勺子茶缸打击乐舞”、“白糖与创作”等,平凡中见不凡,不凡中显平凡,让人品味再三。创作者的才华通过细腻、朴质和纯粹充分展示了出来。

二、好看好听,入耳入心

音乐剧在中国的发展可以说是初级阶段,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和空间,对于广大的观众和演艺市场来说,体现出很强的生命力、竞争性和接受度。

广东的另一部重头作品——舞剧《沙湾往事》主要是用舞蹈写音乐、写音乐家,《烽火·冼星海》则采用音乐剧的形式,主要用音乐写音乐,用音乐写音乐家,展现了更强、更直接的音乐感染力。“音声相合”,“歌以咏志”,这部音乐剧作品的音乐创作更加注重朴实自然、好听动听,在高潮迭起中注意跌宕有致,在风格、元素变化中注意风格统一,凸显了音乐对作品内涵的表现力和传达力,意在吸引更多青年观众,让更多的青年观众喜欢。

冼星海名曲以及精心原创的多样化音乐,加上吸引人的故事情节,传统舞台样式结合全息影像技术,既强化了音乐剧的艺术性和观赏性,又充分体现了作品的精神主旨,生发了感人、动人、契入人心的精神力量和审美效果。如声乐方面,独唱、合唱、对唱、重唱形式多样,变化穿插;民族、美声、流行唱法自然融入,有机融合;岭南劳动号子《顶硬上》与黄河大合唱一前一后,一脉相承,鼓角呼应。风格上则刚柔并济,既有壮丽磅礴的雄浑之美,又有温热深情的柔和之美。此外,经过海选脱颖而出的青年歌手,南方歌舞团本身的舞蹈优势(特别是配合剧情需要,在场面表现、情绪抒发、张力舒展、气氛烘托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均为《烽火·冼星海》增强了视听魅力。

三、强强联手,跨界合作

除了“加法”,还要有“乘法”。

这是现代社会以及社会生产的基本要求。

《烽火·冼星海》的创作演出启用了几乎是清一色的本土创作和演出人员,这也充分体现了广东的文化自信:广东有人才、广东出人才,广东孕育人才。主创班子名家荟萃,除了以著名导演谢晓泳为团长的南方歌舞团班底外,剧本作者、总导演分别是广东省电视台的著名编导陈晓玲和谭颖,作曲是著名作曲家杜鸣,戏剧编导是著名戏剧导演王佳纳,声乐指导是著名歌唱家崔峥嵘,还有其他艺术家包括来自广东相关团体、院校的老师参与了指导或演出工作。

这种创作模式立足本土,站位前沿,重要的是产生了化合作用:一是舞台艺术、其他视听艺术及科技的融合碰撞,异中求同,同中求异,激发了艺术创新;二是加强策划论证和深度研究,通过反复推敲打磨,强化了研发式艺术生产——现代艺术生产,没有研发,必定行而不远;三是在作品中民族精神的感召力下,在艺术生产的全过程中,从精神和技艺上打造了艺术人才,锤炼了艺术队伍。

猜你喜欢
冼星海大合唱烽火
烽火瞬息
烽火豪情:初光先照映初心
一二·九大合唱
坐标式的“艺术高峰”——冼星海《我学习音乐的经过》读后
春天的大合唱
硬币事件成就冼星海
冼星海等人应该是“国立音专”的优秀学生
烽火戏诸侯
形成老区宣传“大合唱”
难忘烽火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