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增丽,王芸芸,聂磊云(山西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太原 030809)
果树病虫害识别方法及综合防治研究
胡增丽,王芸芸,聂磊云
(山西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太原 030809)
摘 要:为了果树产业的发展,保证生产的效益和满足市场对水果的需求量,需要对果树的病虫害进行有效的识别,并做到及时防治和处理。如果不能及时的识别果树病虫害,会严重影响果农的效益。
关键词:果树 病虫害 识别方法 防治研究
由于春季和夏季气候独特,引发害虫活动频繁,尤其夏季更是如此,果树上害虫的存在不利于果树的生产,并会给果树带来病虫害而影响其产量。因此,对果树病虫害进行有效的识别和防治是非常必要的,可以促进果树和水果的健康生长,并为果农获取理想的收益。
由于水果具有较高的商品价值属性,因此果农们不得不将农药用于病虫害的防治。如果水果遭受到病虫害的袭击,就会对果农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在农业生产中,为了降低病虫害的影响,导致果农使用大量的农药,并以喷洒的形式防治病虫害。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治理了病虫害带来的危害,但是也降低了水果的质量。
使用农药防治病虫害,而农药会对食用者的健康造成影响。另外,果树是长期生长的树木,容易给予病虫害繁衍的机会。常见的果树具有害虫的多样性,因此会带来严重、多样的病虫害。
果树病虫害的多样性,则导致了病虫害识别和防治工作具有一定的困难。另外,果树病虫害的产生具有突发性,再加上果树之间的病症相似度高,提高了对果树病虫害的识别要求。因此,需要准确的识别果树存在的病虫害。下面以葡萄树和梨树为例进行病虫害的识别。
2.1 对梨树病虫害进行识别
在农业生产中,梨树病虫害最常见的就是梨黑星病,主要表现为遭受病虫害叶片的背面有不规则、淡黄色的病斑出现,最后慢慢出现黑霉层;梨树的腐烂病是最严重的病虫害,遭受病虫害的部位主要是枝干和水果,其症状表现为枝干的溃疡和干枯,在表皮还有红褐色的病斑出现,有时还带有黄褐色的液汁,逐渐腐蚀梨树的枝干部位;小食心虫会从叶片开始侵入,慢慢侵害梨树的果实,并从果实的内部吸取营养和最甜的果汁,最终腐烂其果实。
2.2 对葡萄树病虫害进行识别
在葡萄树的病虫害中,炭疽病主要是对快要成熟的葡萄进行侵害,感染葡萄的表面从而形成斑点,这种病害在潮湿的天气里会长出粘状物,加快果实腐烂的速度;霜霉病主要残害葡萄树的叶片,尤其是稚嫩的位置,叶片的症状表现为:由最初半透明的斑会变成黄绿色的斑,主要是在多雨的天气发生病变;透翅蛾的危害也很大,通常是将自己的卵产在幼嫩的树梢上,主要侵害幼嫩的树梢,将其危害至凋落。
3.1 利用物理方法进行防治
在果树上使用物理的方法进行防治是应用最广泛的方法,也是最安全、环保的防治方法。在进行果树病虫害防治过程中,可以使用具有黑色光的灯把害虫引出来并杀死;还可以使用黄板依然采用引诱的方式将其杀死;另外,还可以对果树上的水果进行套袋处理,防止害虫侵袭果实;最有效的方法是用热处理的方式对果树进行脱毒。这些物理方法,都是防治病虫害的有效方法,不使用农药就能防治病虫害。
3.2 果树进行检疫的防治方法
对果树实施检疫的防治方法是国家制定的新方法。通过对果树进行检查,这一方法类似人类的健康检查,能够防治病虫害的传入。随着市场对果树交易的增多,在交易的过程中难免会携带病虫害的病毒。因此,对果树进行检疫工作是必要的。如果病虫害的病毒在果树体内开始生长,就不利于果树的成长,所以应该在最初的时期及时的将病虫害病毒检查出来并清理掉,对果树做好检疫和防治工作。
3.3 实施生态的防治方法
对果树实施生态的防治方法主要是绿色环保理念。其方法巧妙的运用了生态平衡的原理达到果树的绿色防治目的,例如:寻找果树害虫的生态天敌,并将其引到害虫的附近,达到杀虫的目的。害虫的天敌中有小黑花蝽能够吃掉蚜虫和其它的虫类。可以在农林间种植一些植物,不仅为果树提供一些营养,并实现花粉互授促进果树的生长,而且可以吸引一些害虫天敌,达到生态的平衡。
3.4 喷洒农药的防治防法
喷洒农药的方法是用于杀虫的普遍方法,由于农药具有一定的有害性,因此在使用农药的时,必须使用国家农业部门推荐和规定的药物,从而达到农药低残留的果实标准。在用药的过程中,要注意用药的时机。例如,防治梨树的病虫害,一定要保证梨树处于休眠期的状态下,对果树实施全面的农药喷洒,还要注意药物之间的配比,以及再次喷洒农药的时间和日期。
防治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找准果树用药的位置,采用交替、循环的方法防止病虫害产生抗药性,彻底的杀除病虫害。
参考文献
[1] 李守亭.探究果树病虫害识别方法即综合防治措施.林业科学农业与技术,2015,10(13):80~81
[2] 盖禹含,张立业,陈雪.浅谈果树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研究.农林畜产生物技术世界,2014,5(02):47
[3] 彭瑶.探究果树病虫害识别方法及综合防治措施.农家科技,2015,7(01):80
[4] 王翠伟.果树病虫害防治研究.吉林农业植保技术,2013,4(0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