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孝斌
(中共湖州市委党校 313000)
湖州丝绸产业衰落的原因探析
刘孝斌
(中共湖州市委党校 313000)
湖州是丝绸的重要发源地,“丝绸之府”代表了湖州丝绸产业的最高成就。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从历史和现实两个维度对湖州的丝绸产业进行观察,介绍湖州丝绸产业的历史成就,分析湖州丝绸产业的现实落差,并且对湖州丝绸产业走向衰落的原因进行了探究。
丝绸产业;产业贡献率;湖州
丝绸文化的发展依附于丝绸产业的发展,缺少丝绸产业的支持,丝绸文化难以远行。历史上,湖州丝绸文化之所以兴盛,得益于丝绸产业的发达。湖州素以“丝绸之府、文化之邦”闻名,论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则“文化之邦”以“丝绸之府”为根本。“丝绸之府”代表了湖州丝绸产业的最高成就,“文化之邦”是丝绸文化赋予湖州的最高荣誉。湖州历史上丝绸产业的兴盛从三个方面可以窥知。
1.1 缫丝产量
据《湖州丝绸志》记载,1878年(光绪四年),整个湖州府缫丝产量达到1 842.89t,占到浙江省总产量的68.35%。在湖州府的缫丝产量中,尤以菱湖镇的产量为最,当时菱湖的缫丝产量达499.72t,占到整个湖州府产量的27.12%。出菱湖外,湖州的南浔、双林、新市三镇产丝量合计达到609.19t。1979年(光绪五年),湖州府缫丝产量为2 081.64t,在整个浙江省占比69.90%。菱湖的缫丝产量为545.07t,占到湖州府的26.18%。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湖州府蚕丝的总产值约为2000万两白银之巨。
1.2 丝织品产量
以绫绢贡赋为例,据《湖州丝绸志》记载,1195~1200年(庆元年间),湖州府所辖六县的绫绢贡赋为:乌程县夏税征收的绸绢达12526匹;归安县夏税征收的绸绢达14141匹;长兴县夏税征收的绸绢达29139匹;安吉县夏税征收的绸绢达17079匹;德清县夏税征收的绸绢达5808匹;武康县夏税征收的绸绢达7253匹。1201~1204年(嘉泰年间),湖州府每年上贡绫达5000匹、衣绢达万匹。1919~1921年,湖州仅双林一镇丝织生产从业人员超过5000人,绫绢的年产量达720万匹。再以湖绉为例,据《湖州丝绸志》记载,1880~1885年(光绪六到十一年),湖州府城加上四乡一共拥有木机12000台,绸缎年产量达到惊人的40万~60万匹,其中绉类年产量为20万匹,价值达白银300万元。1914年,湖绉的年产量攀升到90万匹,产值达到3600万~4000万元。
1.3 生产工具
丝绸的主要生产工具为织机。随着技术创新的推进,湖州的织机从木机发展到铁木机,再发展到全铁机以及无梭织机。1885年(光绪十一年)前后,湖州府城内的花、素木机的数量达到4000台,湖州四乡的木机数量达到了8000台。清末,湖州仅专织湖绉的木机数量就达到4000台。织机的庞大数量反映了当时湖州的丝绸生产规模之大。
时至今日,湖州的丝绸产业仍然可见“丝绸之府”的残存风貌。以蚕茧产量为例,表1中的数据表明进入新世纪之后湖州市的蚕茧产量相较于浙江省其他市仍然具有较大的优势。做进一步对比发现,2000~2013年湖州市的蚕茧产量在浙江省所占的份额稳定在20%左右,除2007年外,湖州蚕茧产量占全省的份额仅次于杭州、嘉兴,名列第三,如表2和图1所示。然而,碎片化的辉煌难掩湖州丝绸产业整体性的颓势。表3中1978~2013年湖州市丝绸产业的基本数据详细诠释了这种整体性的颓势。湖州丝产量从最高点17241t骤降到2010年的4636.36t,形成一个大陡坡的轨迹,如图2所示。湖州的丝织品产量从最高点26.26亿米速降到2009年的1.78亿米,在2009年出现了一个惊人的悬崖形态,如图3所示。湖州的蚕种饲养数从最高点113.65万张锐减到2012年的27.14万张,在1990~2012年间酿成了一条自由降落的抛物线,如图4所示。湖州的蚕茧产量从最高点40 981t跌落到2012年的13 334t,逐年下落的轨迹非常清晰,如图5所示。不仅如此,湖州丝绸产业的衰落还可以从丝绸产业的相对地位得到印证。以工业对丝和化学纤维这两种原料的需求为例,表3中的数据显示,1979年湖州丝的产量为1 991t,而化学纤维的产量仅为549t,不到丝的三分之一,然而仅仅三年过后,化学纤维的产量就实现了对丝的超越,1983年湖州化学纤维的产量为3 380t,比丝产量多出了1 036t,此后化学纤维的相对优势地位得以持续巩固,2010年化学纤维与丝的产量之比达到了69.41。丝在湖州工业原料中的领先地位彻底被化学纤维取代,这也是湖州丝绸产业衰落的一个缩影。2012年,湖州丝绸产业的产值在湖州工业总产值中占比仅为6.49%(数据来源:湖州市经信委), 这与历史上丝绸作为湖州经济命脉的身份相去已不知几何。
表1 2000~2013年浙江省11市蚕茧产量对比 (单位:万t)
数据来源:浙江统计信息网(http://www.zj.stats.gov.cn/)。
表2 2000~2013年浙江省11市蚕茧产量占全省比重的对比
数据来源:浙江统计信息网(http://www.zj.stats.gov.cn/)。
图1 2000~2013年杭嘉湖三市蚕茧产量占全身份额的对比
数据来源:浙江统计信息网(http://www.zj.stats.gov.cn/)
表3 1978~2012年湖州市丝绸产业的主要数据
数据来源:湖州统计信息网(http://www.hustats.gov.cn/)。
图2 1995~2010年湖州丝产量的变化
数据来源:湖州统计信息网(http://www.hustats.gov.cn/)。
图3 1995~2009年湖州丝织品产量的变化
数据来源:湖州统计信息网(http://www.hustats.gov.cn/)。
图4 1990~2012年湖州市蚕种饲养数的变化
数据来源:湖州统计信息网(http://www.hustats.gov.cn/)。
图5 1992~2012年湖州蚕茧产量的变化
数据来源:湖州统计信息网(http://www.hustats.gov.cn/)。
3.1 根本原因:丝绸产品的有效需求不足
产业的发展以市场有效需求为导向。有效需求的产生有两种方式:外生存在、内生创造。外生存在的需求是目前已经客观存在的需求,内生创造的需求是生产者正在研发、主动创造的需求。目前丝绸外生存在的产品需求包括丝绸家纺用品、产业用丝绸等,具体的内容见表4。目前丝绸处于内生创造过程中的产品需求包括心肌支架、丝绸隐形材料等,具体的内容见表5。
然而,通过笔者调查发现,无论是外生存在的需求还是内生创造的需求都无法形成大规模、大批量的需求常态,并且丝绸大部分产品都存在非常有竞争力的替代品。因此,丝绸产品的有效需求不足成为湖州丝绸产业面临的一个根本性难题。湖州的丝绸产业要摆脱衰落的颓势,实现振兴,根本性的出路在于寻求丝绸有效需求的突破,主要是通过研发、推广,将自身的内生创造性需求扩大到规模化、批量化的常态。
表4 丝绸外生存在的产品需求
表5 丝绸内生创造的产品需求(部分)
3.2 主观原因:丝绸产业贡献率落后
市场和政府对产业的选择和淘汰以产业贡献率为标准,产业贡献率较高的产业将会获得更多的市场投资以及政府政策,反之,产业贡献率落后的产业将面临发展困境,甚至遭遇市场淘汰的命运。产业贡献率的计算公式为:某产业的增加值/GDP*100%。表6列出了湖州市2013年部分产业的产业贡献率。由于统计数据中没有丝绸产业的单独数据,所以用特色纺织业代表丝绸产业,因为湖州特色纺织业主要组成部分是丝绸产业。从表6的数据看出,丝绸产业的产业贡献率只有0.973%,不到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的三分之一,不到非金属矿物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的二分之一。由此反映了丝绸产业对湖州经济的贡献相对落后。
表6 湖州市2013年部分产业的产业贡献率
数据来源:根据湖州统计信息网(http://www.hustats.gov.cn/)中的数据计算。
3.3 客观原因:技术创新瓶颈的长期制约
与其他行业相比,湖州丝绸产业的技术创新步伐比较缓慢。主要有两个方面的表现。第一个方面是自主创新能力严重缺乏。即便如丝绸之路、翔顺工贸这样的丝绸代表性企业对技术设备的研发能力极为有限,采用的机器设备全部来自进口。大量的中小丝绸企业因资金限制,无力更换和购买进口设备,导致生产效率低下。仅以缫丝生产为例,湖州大部分的缫丝生产厂家目前仍然在使用日本20世纪80年代的设备,严重制约了缫丝生产效率的提高。世界缫丝的平均水平为每人4t,而湖州的平均水平为每人185~188kg,技术设备落后给湖州丝绸产业带来的后果由此可见一斑。第二个方面是技术创新平台处于真空状态。湖州的丝绸产业目前还没有建立相关的技术平台以统一为所有的丝绸企业提供技术创新服务。这意味着技术创新的溢出效应无法在湖州丝绸产业内实现。
3.4 重要原因:生产管理模式陈旧
湖州所有的丝绸企业中没有上市公司,大规模的企业也凤毛麟角,占绝对的主体地位的是中小规模企业。这些中小规模企业普遍采用作坊式的生产管理模式。根深蒂固的作坊式管理模式将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生存空间挤压到最低,导致湖州丝绸产业生产管理模式创新步履维艰。作坊式的生产管理模式与湖州丝绸产业量小质劣的行业现状相互交织,形成一个死循环,解开这个死循环的钥匙在于龙头企业的示范效应。
3.5 历史原因:湖嘉分家削弱了产业实力
1983年8月12日,经国务院批准,将嘉兴地区行政公署拆分为嘉兴和湖州两个省辖市,这就是湖州历史上的湖嘉分家。在湖、嘉拆分的过程中,原本属于同一个产业系统的丝绸企业也面临拆分的命运。最终的结果是相对优质的丝绸企业资源被划归嘉兴市,嘉兴市以此为基础在1984年组建嘉兴市丝绸工业公司,也即上市公司“嘉欣丝绸”(证券代码:002404)的前身。湖州在分家之后仅存的“五大绸厂”历经数次变革后分崩离析、销声匿迹。到目前为止,湖州丝绸企业没有一家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