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景观活力评价的严寒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研究*
——以牡丹江人民公园改造设计为例

2016-02-06 07:28林建群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2016年6期
关键词:活力公园景观

陈 菲 朱 逊 林建群 鞠 超

风景园林设计与研究

基于景观活力评价的严寒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研究*
——以牡丹江人民公园改造设计为例

陈 菲 朱 逊 林建群 鞠 超

严寒城市冬季寒冷、植物凋零,极大地影响了公共空间对人们的吸引力,降低了人们外出活动的兴趣。提高公共空间的景观活力能够加大人们户外活动的频率。本文以严寒城市公共空间景观活力为主要研究对象,依据严寒地区独特的气候状况,结合亚历山大建筑模式语言理论,确定影响严寒城市公共空间景观活力的要素归属的三大环境,分别为自然环境、事件环境和空间环境。以此为基础,构建包含3个层次的严寒城市公共空间景观活力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体系,并建立评价模型。将评价模型应用于改造设计实例,获得改造重点和改造策略,通过使用后评价证明,利用该评价模型指导严寒城市公共空间设计或改造是可行的。

严寒城市;景观活力;评价模型;改造设计

0 引 言

城市公共空间的景观活力是指城市公共空间中各类型景观具有的对人产生吸引、发生多样性并持续长时间进行的活动的能力[1]。一个开放的、生态的和提供持续性活力的公共空间反映了现代社会对居住环境的更高要求和向往。严寒城市每年11月到次年4月都面临严寒、冰雪、冷风的侵袭,气温低、日照少、绿化景观缺乏,导致居住在这里的居民室外活动减少;频繁降雪、交通受阻更对人们的外出活动意愿产生了影响[2]。寻找严寒城市景观活力的影响因素、指导严寒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对其活力度的提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1.1 景观活力的定义

景观活力是指城市公共空间内各类型景观使环境和事件形成内在平衡并进行自我疏解的能力,其中“景观”包括城市公共空间内可视、可听、可感的所有类型景观,“内在平衡”和“自我疏解”指景观不依赖外力便能够自由、协调地保持自身活跃。景观活力主要表现为多样性与吸引力,并能使人们持续、长时间地进行户外活动。公共空间高景观活力的具体表现应包含6个方面[3]:公共空间是安全的环境;公共空间是适合步行、停留和会面的环境;公共空间是自我表现、嬉戏和锻炼的环境;公共空间是有舒适气候和设施的环境;公共空间是视觉美、体验好的环境;公共空间是可持续的、健康的环境。

1.2 严寒城市的界定

结合埃德蒙顿国际冬季城市论坛[4]、诺曼·普莱斯曼[2]和刘德明教授[5]对冬季和寒地城市的定义以及我国多项设计规范与标准[6-8]对严寒地区的划分,本文将严寒城市界定为位于北纬42°~48°、西经112°~135°之间,一年中日平均气温在0 ℃(32 ℉)以下的时间连续为三个月以上,1月份平均温度低于-10 ℃,冬季非常寒冷、夏季凉爽的城市。本文的研究区域设定为“中国建筑气象区划图”中严寒地区的Ⅰc区域,以哈尔滨、大庆、牡丹江、长春、通化、白山、锡林浩特和乌兰浩特等城市为代表。

1.3 亚历山大模式语言的引入

亚历山大认为,城市空间活力体现为对人们来说最具生气的时刻和情境,这些时刻和情境即环境中符合人们需求的事件模式和空间模式[9]。

事件模式通常由人们能够看到和感受到的活动和气氛组成。当环境中的事件模式与人们心中的事件模式相吻合时,就会对人产生吸引力[9]53。在城市公共空间中,事件模式常以人们看见的各种类型的文化事件和活动为表现形式。空间模式由某些具体要素组成,不同的物质环境即为不同的空间模式。各组成要素会带给空间内活动的人们不同的视觉和身体感受,并对人们的活动方式产生重要影响[9]53。在城市公共空间中,空间模式以人们看得见的各种物质要素为表现形式。事件模式和空间模式将文化事件活动与公共空间紧密相连,是景观活力产生的基础。分析2种模式及其影响要素能够帮助我们准确找到与严寒城市公共空间景观活力相关的要素,进而展开对景观活力的研究。

2 严寒城市公共空间景观活力的影响因素

基于上述对景观活力内涵的界定和对严寒城市范围、模式语言理论的阐述,本文认为严寒城市公共空间景观活力的影响因素分别包含在自然环境、事件环境和空间环境中(图1)。

2.1 自然环境影响因素

根据严寒城市鲜明的气候特点,自然环境影响因素包括微气候、植被和水体三种。

微气候、宜人性与活动内容三者紧密相连[10]。怀特对纽约市小型城市空间的社会生活进行考察后强调了避开不利气候因素、确保户外活动的良好条件的重要性[11]。盖尔在调研中发现,适宜的温度是人们决定是否在户外活动和选择户外活动类型的基础,大风是户外活动的最大障碍。人们通常认为只要风和日丽就是好日子,除了炎热的暑天外,总是喜欢在阳光充足的无风区域活动,而阴冷、风大的区域则无人光顾[12]。约翰(Jone)调研发现,微气候中温度、风速和日照的舒适程度与人们的行为有直接联系[13]。由此可见,要使公共空间让人感到舒适从而更多地被使用,适宜温度、日照和风速极其重要。

在城市公共空间中创建舒适的微气候环境,植被和水体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14]。麦克哈格认为,健康的城市环境应该能够良好地适应自然与人类[15]。埃雷尔等人在研究中发现,不同类型的植被会以不同的方式影响使用者[11]163。植物还能随季节更替给公共空间带来不同的视觉效果。科尔迪(Corti)等人认为,树木和鸟类体现了公园的美学特征,其存在会影响公共空间的使用[16]。安德鲁(Andrew)等人发现,当尺度、设施数量相近时,人们更喜欢在有更多自然元素的公园中活动[17]。除植被外,水体在城市公共空间景观环境的塑造中也发挥着一定的作用。在冬季,冰上项目是人们喜爱的运动和娱乐方式;在夏季,水的蒸发能够降低周边温度,提升微气候舒适度。

严寒城市季节与温度的变化是影响人们户外活动的关键要素,结合其气候特点和人们对户外微气候的接受度,温度、风速和日照是保证微气候舒适度的三个重要因素。特殊的生活、文化环境造就了严寒城市居民对生态环境,尤其是对植物和水体的独特情结。综上所述,微气候、植被和水体是影响严寒城市户外公共空间行为与活动的重要因素。

2.2 事件环境影响因素

事件环境影响因素是公共空间中与人相关的因素,包含文化和事件两类因素。不断重复发生的事件模式能赋予容纳该事件的环境独有的文化特征,人的主观意识能够影响事件发生的类型和形式,也决定了景观的活力程度。

图1 严寒城市公共空间景观活力影响因素关系图Fig.1 relation picture of impact factors of landscape activity evaluation in winter city public space

文化因素表现在2个方面,一方面是公共空间使用和管理的文明程度,另一方面是环境特征和地域文化的独特程度。公共空间使用和管理的文明程度是指使用者在访问公共空间时保持空间洁净和无破坏状态的程度,以及管理者维护公共空间的及时程度。林奇提出的评判城市空间价值的标准之一即为对空间的控制[18]。环境特征和地域文化的独特程度是指空间内地方独特性和文化独特性的呈现程度,而地方独特性和文化独特性正是社会文化的具体表现。伊丽莎白等认为,公共空间的独特性表现在让人们清楚地知道它们在哪儿、用途是什么以及它们通向哪里[19]。独特的公共空间应该能够反映地区特色,如严寒城市的冰雪艺术等能为其公共空间带来鲜明、独特的个性。

事件因素主要表现为公共空间内举办的各类型活动,包括组织性的和自发性的,且能体现独特的城市文化和大众文化。事件的吸引力表现为人们参与活动的程度。盖尔认为有参与、体验和结识各种各样人的机会,是城市公共空间最吸引人的特征。不同的人及其行为产生的活动比空间内固有的客观要素更易使人产生兴趣。各种形式的人和活动是人们访问空间的最大动力,是公共空间景观活力产生的重要原因。因此,文化因素和事件因素在严寒城市公共空间景观活力评价中能够起到重要的作用。

2.3 空间环境影响因素

空间环境影响因素是公共空间中对人们的访问与活动产生影响的物质类因素,不仅包括空间场地规划的界域,还包括公共空间的内部环境特征。

2.3.1 场地规划界域

最合适用以创建公共空间的位置是那些能吸引各种使用者的地点。周边土地性质多样化和人口密度高的区域会吸引越来越多的人访问,原因在于城市需要被错综交织地使用[20],这是城市空间建设最基本的、无处不在的原则,也是提高城市公共空间活力的途径之一。雅各布斯指出,城市多元化是城市生命力、活泼和安全之源。实现多样性环境的首要条件是混合不同的土地使用性质[21]。公共空间周边人口密度高也可提升其景观活力。雅各布斯认为,创建高活力城市的必要条件之一就是“人流的密度必须达到足够高的程度,不管这些人是以什么目的来到这里”[21]195。人是人最大的乐趣,人口和人流密度高的区域因其在各方面的多样性而吸引其他区域的人前往。公共空间周边的交通阻力表征了人们到达公共空间受到的阻碍程度,交通阻力越低,人们到达公共空间越容易。林奇指出,可达性是现代都市一个最基本的优势,它的范围和分配是评价城市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18]143。交通阻力如何影响公共空间的活力主要取决于公共空间周边500 m范围内的步行空间和步行路线是否通畅、便捷和美观,到达公共空间的交通是否便利等。

在冬季,严寒城市温度极低、景色单调,户外活动的人们很容易感到寒冷,若周边用地性质多样、人口密度高,则人们在感到寒冷或有餐饮、购物、休憩等需求时容易寻找到相应场所。若降雪导致道路湿滑,进行户外活动的人们会更多地选择步行到达目的地,或到交通极为便利的空间去活动,因此区位也会直接影响人们对公共空间的选择和评价。

2.3.2 内部空间配置

城市公共空间的内部环境对使用者的活动有着直接的影响,物质环境的配置对社会交往行为产生着深刻影响[22]。空间能引导人们移动的路线[23],设施能影响人们行为的方式,高安全度是人们活动的保障。

2.3.2.1 空间布置

一定的空间模式通常从尺度、边界、分类和铺装四个方面对人的活动模式产生影响。不同的空间尺度能为使用者带来不同的心理和视觉感受。林奇[18]143、格尔[24]、贾尔斯(Giles)[20]等提出,公共空间的大小能影响其中活动的数量和质量,数据显示,使用者和潜在使用者更喜欢大一些的公共开放空间。空间的边界应侧重考虑与围合相关的要素,如地板和墙壁[22]48。怀特通过调研指出,人的视线非常重要,边界保证了视觉的连续性,因此能增强公共空间的吸引力。空间的分类可根据人们的活动类型来进行,芦原义信据此将只为人提供活动的空间分为运动空间(SM)和停滞空间(Ss)两类[22]43-45。空间的铺装是人们行走、运动和休闲娱乐的保障,集中的硬质铺装能提供用于活动的亚空间;非集中的硬质铺装则可形成道路。道路的铺装设计与路线设计对人们的行为和选择有着重要影响,在设置路线时应按照人们的行走习惯和活动类型,铺设适宜的蜿蜒小路或宽敞大道。

在严寒城市的冬季,尺度和边界适宜的空间既能使人们获得足够的日照,产生相对温暖的感受,又能容纳一定数量的人群进行集体性活动,还能为人们提供便利的出入口。合理的空间分类和地面铺装不仅能为进行不同活动的人们提供场地,还能提升人们的安全感。当上述影响因素满足人们的需求时,就会吸引人们更多地访问公共空间,因此,对于公共空间的景观活力,空间因素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2.3.2.2 设施设置

公共空间设施使用的便捷性提供了空间如何被使用的线索。针对公共空间的使用者[25-26]、活动质量[27]和设施数量[20]的调查表明,设施对公共空间活力的产生有着直接影响。伊丽莎白[19]185、马库斯[24]、黄世孟[28]等学者从公共空间的设施种类角度分析了公共空间中应包含的设施,如座椅类、照明类、艺术类设施等。安德鲁(Andrew)[29]、德尔芬(Delfien)[30]、维奇(Veitch)[31]、克莱尔(Clare)[32]等人从公共空间的评价角度进行分析,提出提升空间吸引力的设施评价指标,从安全性、审美性、便利性和娱乐性等方面分析相关因素,如表1所示。

在严寒城市的冬季,设施较少被使用。由于温度低,人们极易感到寒冷,室内外取暖设施和健身器械因能在使用过程中提升体感温度、减轻寒冷感而广受人们的喜爱。因此,设施设置同样是影响人们对严寒城市公共空间景观活力的评价的重要因素。

综上所述,自然环境、空间环境和事件环境及其包含的各项要素是影响严寒城市公共空间景观活力的最重要因素。其中,自然环境可通过微气候要素和植被要素对景观活力产生影响;事件环境可通过文化要素和事件要素对景观活力产生影响;空间环境可通过场地规划界域和内部空间配置对景观活力产生影响。这6个方面的影响因素为严寒城市公共空间景观活力评价体系的构建打下了基础。

3 景观活力评价体系的构建

3.1 指标体系

针对严寒城市公共空间景观活力评价总体目标和地域特点的要求,将上述对影响因素的分析与实地调研[33]及焦点小组获得的影响因素相结合并进行分析,可构建一个包含3个层次的评价指标体系(图2),其中第一层次为评价指标,按照“自然环境—空间环境—事件环境”逐步提升的顺序提出;第二层次为活力要素,根据影响因子的共同属性组合而成;第三层次为单项评价指标,共26项。

图2 严寒城市公共空间景观活力评价指标体系Fig.2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for public space landscape activity of winter city

图3 严寒城市公共空间景观活力评价体系Fig.3 evaluation system of landscape activity of winter city public space

3.2 评价体系

严寒城市公共空间景观活力评价体系由评价指标体系和指标权重共同组成。其中指标体系即为上述严寒城市公共空间景观活力评价指标体系,指标权重的获得需要对调研数据进行统计计算,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分别为每项影响因子赋值,影响因子权重之和即为相应的活力要素权重,同类活力要素权重之和即为相应的评价指标权重。将上述各级权重进行分层组合,建立指标权重集[34](图3)和评价模型,如式1所示。制定五级制评价等级,分别为优(5分)、良(4分)、中(3分)、合格(2分)、不合格(1分)。

4 牡丹江人民公园改造设计

以严寒城市公共空间景观活力评价体系为基础,下文将分析牡丹江人民公园主要的使用者群体和使用需求,通过对模型的分析,选择最适宜指标,应用到改造设计方案中,旨在提升该公园的景观活力。

表1 研究城市公共空间的代表人物及公共空间的影响要素Tab.1 representative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public space researched

4.1 改造前状况

牡丹江市人民公园始建于1933年,1953年被正式命名为“人民公园”,是牡丹江市最早的公园。公园位于牡丹江市阳明区,占地面积45 hm2,其中绿地面积19.2 hm2,湖泊面积17.2 hm2,树木10 980株,以生态文化为主题,被誉为牡丹江的“绿色心脏”。公园对全社会免费开放,具有较完善的设施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周边用地性质丰富,适合所有年龄段人群使用。

虽然人民公园长期以来广受市民喜爱,但目前其吸引力正在逐渐减弱,访问人数减少,景观活力降低,原因首先在于其生态环境未与人的活动有效结合,生态环境缺乏有效保护,导致人们的活动和行为容易对其造成破坏;滨水地带缺少供人们进行休闲活动的空间,使人们无法欣赏滨水景观、体验滨水乐趣。第二,作为城市公园,人民公园的文化性较弱,缺乏体现城市文化、地域特色的元素。第三,公园内空间的“三境”感较弱。由于园内多处路面或设施破损严重,照明设施缺乏,休憩类设施数量不足,导致访问人群无法获得舒适的“物境”空间,更无法产生深入了解和体会空间的兴趣,因此也不会进一步产生情境和意境(表2)。

除上述观察外,还可利用评价模型对人民公园进行改造前评价。评价数据通过现场发放问卷获得,问卷内容为26项影响因子对人们户外活动的影响程度。影响程度分五级,分别为很影响(5分)、影响(4分)、一般(3分)、不影响(2分)、很不影响(1分)。调研分别在3个工作日和2个节假日进行,共发出调查问卷321份,有效问卷303份,受访人群年龄均在18周岁及以上。利用严寒城市公共空间景观活力评价体系对问卷数据进行计算分析,得出人民公园公共空间景观活力的得分为2.65分,如式2所示。从式2中可以看出,受访者对人民公园的空间活力和文化活力评价较低,对区位活力和设施活力较为满意。

基于上述对现状的评价,为增强人民公园的吸引力,提升其景观活力,需要对其进行有效改造。改造设计针对公园西侧入口及周边、牡丹园、眼镜湖滨水空间、西侧入口至眼镜湖园路和北侧入口广场等5个区域分别进行(图4)。

4.2 改造原则的确立

本次改造设计本着“完善公园功能—营造生存尊严、彰显公园文化—建构场所精神”的目标,遵循“少拆+添加+完善”的原则,以期有效提升公园文化的历史感、空间视觉的秩序感、景观元素的地域性和环境的舒适性。

从改造前评价分数来看,区位活力和设施活力的分数均达到3分,即良,说明人们对这两项指标所包含的因素满意,可不作为改造重点。综合改造目标和原则,结合公园实际情况和评价得分,自然活力、文化活力和空间活力应作为改造重点。

4.3 改造策略和方案

依据上述原则,参考公共空间的景观现状,在实际方案中对人民公园自然要素、文化要素和空间要素的改造设计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

对自然要素的改造主要分3个方面进行。第一,保护生态环境,提升活动安全度。将西入口健身设施区域中的裸土地表改为塑胶材质进行铺装,既能保护树林土壤不被破坏,还能降低使用者活动时因跌倒而受伤的可能。第二,增强人与滨水空间的关联度。在眼镜湖北侧和南侧增加木栈道、木质微型水面广场、凉亭、雨篷和休闲座椅等,增加人们与自然水景的接触机会和新的活动节点,同时美化滨水湖岸(图5)。冬季,人们可以进入眼镜湖冰面赏玩冰雪;夏季,人们可在木栈台上乘凉、休憩,享受舒适的微气候,欣赏美丽的景色。第三,增强人与树木的亲密程度。在公园西入口树林中,围绕树木和已有凉亭加建木质平台、座椅或半围合式木栈台,保护树木免遭破坏,并满足人们接触自然的需要,增大其活动的亚空间范围和数量(图6)。夏季活动时,茂密的树冠可遮蔽阳光,降低局部空间温度,为人们带来凉爽;冬季活动时,枝叶能抵挡或减弱寒风的侵袭,为人们营造相对温暖的环境。

图4 牡丹江人民公园改造区域示意图Fig.4 evaluation system of landscape activity of winter city public space

图5 眼镜湖滨水空间改造效果图Fig.5 transformation rendering for waterfront space of Glasses Lake

图6 林下活动空间改造效果图Fig.6 transformation rendering for under-forest activity space

对文化要素的改造亦体现在3个方面。第一,改造西入口,彰显仪式感。在不拆除周围建筑的前提下,通过整合建筑立面风格,使原本杂乱无章的入口显现出新的仪式感、整体性和秩序感,提升入口空间的视觉质量(图7)。第二,增建北广场雕塑,凸显文化韵味。在北入口广场原有水池中增加“盛和风华鼎”主题雕塑,并对水池与雕塑作统一化设计。雕塑由三片刀型古钱币围合成稳固的鼎状,寓意牡丹江地区的历史、民俗和文化,进而凸显生态和谐、文化和谐、社会和谐的主题(图8)。第三,微调西入口抗战胜利纪念碑周边景观要素,增强视觉整体性。对纪念碑周围蓝色护栏进行喷灰处理,使其在风格上更符合整体风貌,在视觉上更融入环境,从而更好地凸显纪念碑,增强其周边的场所感(图9)。

图7 西门改造方案Fig.7 transformation programs of west entrance

在空间活力提升方面,主要通过增加北入口广场标志物和进行边界改造,强化该区域的空间意境。改造广场一侧黑白清水砖的中式亭廊,使其与大理石地面的风格统一,形成该广场明显的“墙”与“地”的边界,从视觉上创造具有吸引力的空间物境;以主雕塑建立竖向制高点,形成广场中心,使整个广场主次分明,从心理上创造提供场所感受的空间情境;主雕塑以三片刀型古币相结合的造型提升广场的象征意义,从思想上创造具有幸福和谐寓意的空间意境。此外,大面积的地面铺装可吸引并方便大量使用者在此进行集体或个人活动,由此产生向心性心理,进一步增强广场的场所感,从而提升其景观活力(图10)。

4.4 改造后使用评价

目前,除林下木质平台和座椅外,其余改造均已完成。针对改造后的人民公园进行的整体性景观活力评价以现场访问的方式进行。访问分为2个步骤,首先由访员向受访者介绍调研目的和内容,使受访者对本次评价有总体了解;其后由受访者给出总体评价分数,即各景观要素对空间内的活动产生影响的程度。评分之前访员需要清楚地介绍被评分景观的类型和活力影响因子,并进行评价得分说明。由于此次评价调查采用访员对受访者一对一调研的形式,故问卷回收率和调查有效率均为100%。

评价调查选择在4个工作日和3个休息日进行。参与此次评价的受访者共133人,其中男性83人(62.4%)、女性50人(37.6%)。通过访问了解到,受访者使用公园空间的目的主要为健身(69%)、休闲散步(92%)、陪孩子玩耍(32%)、参加或观看活动(57%)。统计受访者填写的景观活力评分后,最终获得公共空间景观活力的综合平均得分为4.4分。对比改造前后分数可以看出,改造后公园的自然因素、文化因素和空间因素能够满足使用者的需求,与区位因素、设施因素综合后,依照严寒城市公共空间景观活力评价得分与等级界定表的规定,人民公园公共空间的综合活力评分高于4分,评价级别为优,与改造前对比有很大提升,说明其景观活力度非常高,能够完全满足各类使用者的需求,吸引使用者进行高频率、长时间的活动(表2)。

5 结 语

本文结合严寒城市的地域与气候特点,界定了严寒城市的概念和区域范围,明确了景观活力的内涵和外延。文中确定了影响严寒城市景观活力评价的五大景观活力指标,构建了严寒城市公共空间景观活力评价体系。通过实际改造案例证明,利用该体系对严寒城市公共空间进行设计或改造是可行的,该设计应用过程对营建高景观活力度的严寒城市公共空间具有参考和借鉴意义。

图8 主题雕塑效果图Fig.8 the theme sculpture rendering

图9 抗战胜利纪念碑周边改造效果图Fig.9 transformation rendering for War Victory Monument surrounding space

图10 北广场改造效果图Fig.10 transformation rendering of north square

表2 景观要素改造前后对比解析Tab.2 comparison and analysis of the before-and-after transformation of landscape elements

[1] 陈菲, 林建群, 朱逊. 基于公共空间环境评价法(EAPRS)和邻里绿色空间测量工具(NGST)的寒地城市老年人对景观活力的评价[J]. 中国园林, 2015(08): 100-104.

[2] 冷红. 寒地城市环境的宜居性研究[M].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9.

[3] 扬·盖尔. 人性化的城市[M]. 欧阳文, 徐哲文, 译.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0.

[4] 袁青, 冷红. 国际寒地城市运动回顾及展望[J]. 城市规划汇刊, 2003(06): 81-85.

[5] 刘德明. 寒地城市公共环境设计[D]. 哈尔滨: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02.

[6] GB50176-93. 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S].北京: 国家技术监督局,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1993.

[7] GB50178-93. 建筑气候区划标准[S]. 北京:国家技术监督局,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1993.

[8] JGJ26-2010. 严寒和寒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S]. 北京: 中国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2010.

[9] C·亚历山大. 建筑的永恒之道[M]. 赵冰,译. 北京: 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2: 43.

[10] 扬·盖尔. 交往与空间[M]. 何人可, 译.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2: 81.

[11] 埃维特·埃雷尔, 戴维·泊尔穆特, 特里·威廉森. 城市小气候——建筑之间的空间设计[M]. 叶齐茂, 倪晓晖, 译.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4: 124.

[12] 扬·盖尔, 拉尔斯·吉姆松. 公共空间·公共生活[M]. 汤羽扬, 王兵, 戚军, 译.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3: 8.

[13] ZACHARIAS J, STATHOPOULOS T, WU H Q. Microclimate and downtown open space activity[J]. Environment and Behavior, 2001(33): 296-315.

[14] 弗雷德里克·斯坦纳. 生命的景观——景观规划的生态学途径[M]. 第2版. 周年兴, 译.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4: 60.

[15] 王建国. 城市设计[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9: 89.

[16] GILES B, MACINTYRE S, CLARKSON J, et al. Environmental and lifestyle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overweight and obesity in perth, Australia[J]. American Journal of Health Promotion. 2003(01): 93-102.

[17] KACZYNSKI A, POTWARKA L, SAELENS B. Association of park size, distance, and features with physical activity in neighborhood parks[J]. 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2008(98): 1451-1456.

[18] 凯文·林奇. 城市形态[M]. 林庆怡, 陈朝晖, 邓华, 译. 北京: 华夏出版社, 2003: 302.

[19] 伊丽莎白·伯顿, 琳内·米切尔. 包容性的城市设计——生活街道[M]. 费腾, 付本臣, 译.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9: 78.

[20] G I L E S B, BRO O M H A L L M,KNUIMAN M, et al. Increasing walking: How important is distance to, attractiveness, and size of public open space?[J]. Americ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Medicine, 2005(28): 169-176.

[21] 简·雅各布斯.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M].金衡山, 译. 北京: 译林出版社, 2005: 182.

[22] 芦原义信. 外部空间设计[M]. 尹培桐, 译.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5: 72.

[23] 李道增. 环境行为学概论[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 20.

[24] 克莱尔·库珀·马库斯, 卡罗琳·弗朗西斯. 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M]. 第2版. 俞孔坚, 孙鹏, 王志芳, 等,译.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1: 254-255.

[25] WANDA G, JANTINE A, NIET R, et al. Factors of the physical environment associated with walking and bicycling[J].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 2004(11): 725-730.

[26] LOVELL S, DESANTIS S, NATHAN C, et al. Integrating agro ecology and landscape multifunctionality in Vermont: An evolving framework to evaluate the design of agroecosystems[J]. Agricultural Systems, 2010(05): 327-341.

[27] CORTI B, DONOVAN R, HOLMAN C.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use of physical activity facilities: Results from qualitative research[J]. Health Promotion J Aust, 1996(06): 16-21.

[28] 黄世孟. 地景设施[M]. 大连: 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1.

[29] KOOHSARI M, KARAKIEWICZ J, KACZYNSKI A. Public open space and walking: The role of proximity, perceptual qualities of the surrounding built environment, and street configuration[J]. Environment and Behavior, 2012(06): 706-736.

[30] DYCK D, SALLIS J, CARDON G, et al. Associations of neighborhood characteristics with active park use: an observational study in two cities in the USA and Belgium[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alth geographies, 2013(12): 1292-1308.

[31] VEITCH J, SALMON J, BALL K, et al. Do features of public open spaces vary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J]. Preventive Medicine, 2013(56): 107-111.

[32] HUME C, OKELY A, BAGLEY S, et al. Does weight status influence associations between children’s fundamental movement skills and physical activity?[J]. 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ise and Sport, 2008(02): 158-165.

[33] 陈菲, 林建群, 朱逊. 严寒城市公共空间冬夏季景观活力评价差异性研究[J]. 风景园林, 2016(01): 78-83.

[34] 陈菲, 林建群, 朱逊.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严寒城市公共空间景观活力评价[J].华中建筑, 2016(01): 58-60.

图表来源:

图1-10:作者绘制

表1-2:作者拍摄绘制

Research on Public Space Design of Winter City Based on the Landscape Activity Evaluation—Taking People’s Park of Mudanjiang Remodeling Design as an Example

CHEN Fei, ZHU Xun, LIN Jianqun, JU Chao

Winter city is very cold in winter, and plants are withered. It greatly affects the attraction to public space, and reduces interest to do outdoor activities. Through enhancing the landscape activity of public space, the frequency of outdoor activities may be increased. Based on winter area’s unique climate conditions, the paper takes landscape activity of public space in cold city as the main object, and combines with Alexander pattern language to identify three environments that affects landscape activity factors of winter city public space, namely natural environment, event environment and space environment. Based on it, the paper constructs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and evaluation system which include three levels, and then constructs evaluation model. Transformation point and strategies are obtained when the evaluation model is used in transformation design example. Through post use evaluation, it is feasible that the model may guide the design and transformation of public space in winter city.

Winter City; Landscape Activity; Evaluation Model; Transformation Design

TU-86

B

2095-6304(2016)06-0042-08

10.13791/j.cnki.hsfwest.20160608

2016-11-10

(编辑:郑曦)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108114);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E2016053);哈尔滨市科技局后备人才项目(2016RAQXJ078)

陈 菲:青岛理工大学建筑学院,讲师

朱 逊( 通讯作者):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zhuxun@hit.edu.cn

林建群: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鞠 超: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助教

陈菲, 朱逊, 林建群, 等. 基于景观活力评价的严寒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研究——以牡丹江人民公园改造设计为例[J].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2016, 31(06): 42-49.

猜你喜欢
活力公园景观
我家门前的小公园
景观别墅
火山塑造景观
活力
沙子的景观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在公园里玩
改制增添活力
收回编制 激发活力
一见如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