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红,聂 燕,张树秋,王玉涛,王文正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山东省食品质量与安全检测技术重点实验室,济南 250100)
我国农业标准化和标准信息化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张 红,聂 燕,张树秋,王玉涛,王文正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山东省食品质量与安全检测技术重点实验室,济南 250100)
为加快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文章在简述了农业标准化和标准信息化的内涵的同时,进一步了解其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对我国农业标准化和信息化有效发展提出了相应对策措施。
标准化体系 标准信息化 质量安全
现阶段,我国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过渡期,农业质量的标准化、标准信息化已经成为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增加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农业标准化直接关系到我国农业产业化、市场化、现代化的发展进程,是衡量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显著标志;农业标准信息化可推动我国各类农业标准的执行与监督,促进农业标准化的实施进程,是政府在制定有关方针政策时的重要依据。从2004年始连续10余个中央一号文件和“十三五”规划建议都对农业标准化和信息化内容有所涉及,说明推进农业标准化和标准信息化在现代农业的发展进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1.1 农业标准化的涵义
农业标准化就是农业产业标准化,是指以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为基础,按照“简化、统一、协调、优选”的原理,把科研成果、先进技术和成熟的经验转化成标准,通过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标准的建立和实施,用以指导、规范农业生产、加工、经营、销售活动,从而达到提高农产品的产量、质量和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过程。农业标准化体系的内容宽泛,是以国家标准为基础,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相配套的系列标准总和,主要包括农产品生产环境的标准化、农业生产资料的标准化、农业生产过程和生产工艺的标准化、农产品及其加工制成品的标准化、农产品及其加工制成品包装、贮藏、加工、运输乃至营销的标准化,涉及农业基础标准、产品标准、方法标准、环境保护标准、卫生标准、农业工程和工程构件标准、农业管理标准等。实施农业标准化是提高农产品国际、国内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是确保农产品质量和消费安全的根本,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需要,有利于促进生态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1.2 农业标准信息化的涵义
农业标准信息化就是指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全面提升各类农业标准信息及相关知识的获取、处理、传播、交流与合理利用水平,对农业标准实施管理、传递和推行,使其以快速、便捷、有效的方式实现应用的目的,以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稳定、高效发展。农业标准信息化包括现有国家、行业、地方企业标准(规范)及国外标准信息,涉及标准信息的采集、加工、整理、分类、著录、编目、更新、研究,以及标准的制定、修订、传播、推广、应用以及废止、发布等一系列内容。标准信息已成为标准实施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标准信息资源的共享是信息化的主要标志,当今标准信息化工作已成为加快制定、修订国内外高质量标准的先决条件和先行工作,标准信息化活动的有效开展在国际间竞争和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为农业标准的传播、实施、信息运用提供了更大空间、更广的渠道。标准化实施的程度离不开标准信息化的不断发展,标准信息化是农业标准化生产时确保农产品安全的根本。
2.1 初步建立了农业标准化体系,标准水平大幅度提高
国家质检总局和标准委员会高度重视农业标准化工作,会同各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积极组织推进农业标准化工作。经过多年的努力,已经建立起了一套以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为主导,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为补充的相对较为完整的农业标准体系。截止2015年9月,已制定农业国家标准2 652项,备案行业标准4 246项,备案地方标准1.7万多项。在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制定、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无公害食品生产示范、绿色食品认证和农产品安全生产体系建设等方面,均取得了初步成效。我国农业标准水平已经逐步缩小了同国际标准之间的差距,2014年颁布实施的《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GB2763-2014),制定了3 650项农药残留限量指标,涵盖了284种(类)食品中的387种农药;与2012年旧版标准相比有很大的改善,新增1 357项农药残留限量指标,共计43种(类)产品和65种农药。与以往农药残留限量相比,新版标准更为严谨,基本与国际标准接轨。新标准中有1 999项农残限量标准已经被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制定,其中严于或等同于CAC的指标共有1 811项。
2.2 农业标准化和标准信息化工作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没有形成真正的从产前、产中、产后及农产品深加工、可追溯性等整个农业生产过程的标准体系,并且标准化体系建设的方向模糊,还有许多标准的水平与指标体系难于与国际公认标准或进口国标准接轨。这样的标准体系已不能很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规模、市场流通、农产品国际贸易、质量监控和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2.2.1 农业标准的技术内容老化滞后、标龄过长
这一情况难以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农业质量安全越来越高的要求,需要对部分内容进行修订和更新,比如,我国土壤环境质量目前状况总体不容乐观,部分地区土壤污染较重,耕地土壤环境质量堪忧,然而与之配套的国家标准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 15618-1995)于1995年发布,至今实施已近21年,一些重金属标准的定值可能存在过保护或保护不足的问题,缺乏普遍适用性,已远远不能满足农用地土壤污染物控制项目及其含量限值的监测、实施与监督要求;另外,我国农业国家标准制定周期长大大落后于农业快速发展的需要,同时农业标准更新速度缓慢,“标龄”高出德、美、英、日等发达国家。农业标准整体水平不高,尤其是农产品分类、等级规格方面的标准,指标过于笼统、粗放,标准指标体系很难适应农产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需要,从而致使“中国农业标准”在国际上认可度不高。
2.2.2 标准的结构不够合理,标准交叉重复、缺失,涵盖面尚不完善
我国现行标准总体数量多,但标准间既有交叉重复、又有脱节,标准间的衔接协调程度不高。目前,国家标准、农业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中仅名称相同就有许多项,有些标准技术指标不一致甚至冲突,造成企业执行标准困难。如饲料药物残留的检测方法就存在由多个部门发布,交叉重复严重现象;仅仅苹果这单一农产品,既有国家标准,又有农业部颁布的无公害标准、绿色标准、苹果外观等级标准,还有原商业部颁布的苹果销售质量标准,让生产者和消费者无所适从。农产品产业链长、标准涉及技术面广,国家标准和农业行业标准与省地方的配套标准不健全,从而导致标准的系统性较差,不同程度上存在着标准缺失现象,个别重要标准或者重要指标缺失。部分农产品缺少产地环境安全控制标准、农产品生产过程控制标准以及与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相配套的检验检测方法标准等,农产品贮藏、初加工标准少,包装材料标准缺失,技术含量高、体现农产品优质、安全及市场准入方面的标准不完备,难以实行“从田头到餐桌”的农产品安全监管需求。
2.2.3 农业标准化研究方面存在着问题
当前农业标准化的研究很少涉及标准化之后的农产品市场的开发、定位等战略问题及其营销策略和方式研究;标准定性太多,定量不足,强制性标准太少,推荐性标准太多,标准多而杂,难以代表大宗农产品的标准化。未随着市场的变化而及时制定或修订相应标准,从而无法适应市场的需求;缺乏对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及时追踪、研究,采用国际标准程度低,这与国际农产品标准和质量安全要求不断地提升和改进相脱节,很难适应农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需要,势必造成国内农产品在市场竞争中缺少竞争力。
2.2.4 缺少统一的标准管理服务平台,农业标准信息化共享度比较低
我国农业标准现有的信息传输平台集成共享性和互动性差,信息服务体系不健全、功能单一,农业标准信息开发利用存在信息资源分散,缺乏有效整合,开发利用程度低,信息实用性差,指导性不强,有效供给不足;标准信息分散,信息更新和信息传递不及时、不快捷、不准确,致使农业标准信息的交流与流通不顺畅;主动获取标准信息难,查找标准难、选用标准难、更新标准难等是标准使用所面临的最突出的问题。农产品质量管理部门虽然也有自己的官方网站,但标准更新却很不及时,这就造成了信息传递覆盖面过于狭窄、时效性差等问题。
我国是农业大国,顺应国际发展大趋势,将农业标准化基本覆盖、实现全过程全产业链的标准化建设,是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通过对农业标准化的研究,开展农业领域标准数据采集、信息的分析评价,促进农业标准化向标准信息化的延伸。
3.1 加快实施各种农业标准整合精简和完善工作
有序推进农业领域强制性标准整合精简试点,在试点基础上全力推进强制性标准改革,研究提出推荐性标准体系优化方案,对现行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进行全面清理复审工作。集中开展滞后老化标准的复审和修订,提出废止、整合、修订、继续有效等工作建议,解决标准缺失、矛盾交叉等问题,完成现行强制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的清理评估。完善农产品安全国家标准,使农兽药残留限量指标基本与国际食品法典标准接轨。以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日前印发《关于培育和发展团体标准的指导意见》加快构建国家新型标准体系为契机,以“放、管、服”为主线,规范有关农业团体标准化工作,促进农业标准健康有序发展。
3.2 以示范区建设为抓手,加快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
从我国国内来看,东部沿海地区的农业标准化工作起步较早,水平较高,如上海、天津、山东等地,在具有原产地特征的特色农产品等方面,已逐步形成标准、推广和检测体系,有效地促进了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农业品牌战略的推进,并取得了较好的经济与社会效益。在部分农产品主产地创办了一批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区,以标准化的园艺示范场、示范农场、畜禽水产养殖场和标准化示范县创建为载体,对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实行全程质量监控,大力开展农业标准化工作。下一步围绕精准农业技术标准体系,开展农业精准化生产模式集成示范与推广,构建绿色、生态、精准的现代农业生产技术与产业体系,带动促进全国现代农业精准化发展,促进农业减施增效。然后以这些示范区精准化生产模式作为依托,不断积累经验,改善不足之处,使标准化工作不断完善,带动我国标准化体系的全面建设。从而逐步提高整体农业标准化水平,引导农业向标准化、产业化、现代化、精准化发展。
3.3 推行“互联网+农业”的标准体系,加快研发标准信息化系统建设
农业标准化需要信息手段来规范,针对当前农业标准在管理、查阅、推广工作上存在的问题,结合农业标准信息化的发展趋势,构建网络化的农业标准服务平台,将农业标准集成到网络环境中,制定适用于网络的农业标准体系。研发农业质量标准信息化系统,首先调查研究各标准使用主体的需求,设计相应的数据库规范字段;然后通过标准间的引用与被引用关系,关联全库标准、项目指标、检测方法,同时对每项标准进行了多级分类,建立标准数据库原型。按照“整合资源、避免重复、共建公用、利益共享”的原则,收集、追踪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农业行业标准、农药残留和兽药残留限量标准等,整合标准信息资源,确认数据有效性并加工整理成规范的文本信息,包括标准档案加工处理、标准信息的分类加工、标准计划与已发布标准的关联对应;最后上传全部数据构建数据库,建立农业标准数据库。采取“用户端+服务器端”(C/S)结构设计,对针对不同标准应用主体开发不同的功能模块,集成包括查询系统、推送系统、有效确认系统、统计与反馈系统的农业质量标准信息化系统。结合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建立高效的农业标准信息化体系,建立既涵盖标准全文,又涵盖项目指标和检测方法,数据准确有效、更新实时全面、查询便利精准、推送快捷多样的标准信息系统,为农业标准的深入实施应用提供技术平台,为农产品生产、检测、科研、监管部门标准化工作提供技术支撑;同时及时整理更新农业生产所涉及的标准(规范)及相关信息,并通过共享的信息平台进行发布,为农业标准的有效性、及时性、科学性提供保障。
3.4 坚持与国际接轨,提高国际化水平
我国农业发展新阶段面临农产品市场国际化的挑战,农产品标准与国际接轨,实行农业标准化已是农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现实需要。出口农产品执行的是国际通用标准或者进口国标准,因此在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过程中就要以农产品的出口作为着眼点,使我国的农业标准化工作不断与世界接轨,提高国际国内标准水平一致性程度,以适应国际贸易的需要。加大国际标准跟踪评议、评估和转化力度,增加与主要贸易伙伴国家标准互认数量,基于网络的农业标准信息化平台,有效、及时、准确地捕集最新的标准信息,推进优势、特色领域农业标准国际化,使我国农业标准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创建中国标准品牌。
随着我国在CAC等国际组织中的地位和影响力日益提高,承担国际标准组织技术机构领导职务的机会和数量增多,借助承办ISO大会和其他国际标准组织大会的机会,继续加强与CAC(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OIE(世界动物卫生组织)、IPPC(国际植物保护公约组织)等国际组织的合作,积极参与国际和区域标准的制修订,推进各层次的标准化、多边合作交流活动,进一步增强我国在其中的话语权。参与制定国际标准的同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加快对现行标准的修订进程,不断完善我国的农业标准化体系,推动我国农业标准国际化。
[1]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农业标准化.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2003
[2] 李莉,李阳.对我国农产品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思考. 农业经济,2011
[3] 刘骏,赵东成,李天富.网络环境下的农业信息标准化探究. 农学学报,2015
[4] 李鑫,蔡彬,刘光哲,等。中外农业标准化发展与我国人才培养.中国标准化,2014
[5] 李鑫,徐长兴,刘光哲,等。我国农业标准化示范机制与展望. 标准科学,2015
[6] 范文跃 .透视大数据时代下的农业标准信息化. 电子商务,2015
*资助项目:山东省2014年度农业重大应用技术创新项目“农业质量标准信息化系统的研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