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峰,李 俊,熊小丽
(陕西省南郑县农技中心,汉中 723100)
汉中优质稻发展潜力及高产栽培技术
何 峰,李 俊,熊小丽
(陕西省南郑县农技中心,汉中 723100)
汉中市气候生态条件适合水稻栽培,具有较大的增产潜力,主要技术是两段育秧、机插机收,适时播插、培育壮秧、合理密植、肥水运筹、病虫防控。文章提出了在技术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进措施。
优质稻 增产 潜力 技术
水稻是汉中市的主要粮食作物,种植面积8.67万hm2左右,主要分布在平坝和丘陵地区,约占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的50%,产量65万t左右,占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的70%以上,在粮食生产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适宜的气候优势是发展汉中市水稻生产的先决条件。汉中市地处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平坝和丘陵年平均气温13.5~14.2℃,≧10℃活动积温4 220~4 612.4℃,降水量970~1 000 mm,日照900~1 600 h,无霜期220~252 d,温、水、光、土壤条件较好,气候温暖,有利于水稻生产。其中在水稻生育季节的4月中旬至9月中旬,平均气温21~22℃,活动积温3 430~3 590℃,≧12℃有效积温1 470~1 630℃,降水量662.5~1 280.8 mm,日照520~ 945.2 h,能够满足中晚熟杂交水稻的生长发育。
1949年至今,汉中市水稻生产在品种和栽培技术上不断更新、改进和提高,水稻产量也不断提高。1954年全县水稻面积由解放初1949年的6.719万hm2、252 kg/667 m2提高到8.587万hm2、292.5 kg/667 m2,1955~1966年推广了以胜利籼、云南白等新品种,同时推广合理密植和使用化肥,该市水稻面积提高到9.013万hm2、299.5 kg/667 m2。1967~1978年推广了矮稻和“三改”技术(品种改高秆为矮秆、改稀植为合理密植、改“只施肥不晒田为适时晒田”),该市8.875万hm2水稻平均上升到371.5 kg/667 m2。1979年推广杂交水稻以来,随着育种产业化和品种交替,实行良种良法配套,先后推广了两段育秧、“三两法”栽培、规范化栽培、旱育秧,以及现在推广的集成栽培技术,产量得以不断提高,真正达到了既优质又高产。2014年汉中市水稻高产创建项目在南郑、汉台等6县区21个乡镇83个村3.6万户实施,建立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和百亩核心攻关田,经市级田间测产,百亩核心攻关田平均740 kg/667 m2,万亩示范片平均665.6 kg/667 m2。这就证明汉中杂交水稻还是有很大的增产潜力。
按照国家无公害稻米标准化生产要求,总结生产经验,主要采取的技术是两段育秧,机械插秧,合理密植,科学管理,个体与群体协调发展,目的是提高成穗率,争大穗,夺高产。
2.1 选用配套优质高产良种
合理布局品种,平川主推黄华占、川优6203、宜香725、内香8518、宜香1979;平川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主推内香8518、宜香1979、川优6203;丘陵浅山推广黄花占;山区推广汕优窄8。因地制宜选用良种,合理布局品种,严防越界种植,避免造成“秋封”减产。
2.2 大力推广集约化育秧,培育多蘖壮秧
(1)两段育秧进温室时间 。平川3月底至4月5日,丘陵山区4月5~10日左右。
(2)推广集约化育秧,培育多蘖壮秧。一家一户育秧成本高、不便于管理,集约化育秧既节约成本,也便于技术指导。具体技术:每667 m2备种量1 kg。播种前晒种2~3 d,然后进行浸种催芽育苗。晴天中午要对温室顶部遮阴,防止烤苗。进室秧盘,垫盘纸及秧架、墙壁用3%~5%石灰水或0.02%高锰酸钾溶液消毒。温室的前5 d,温度不能低于30℃,相对湿度不能低于90%,以利控制霉菌的发生,如果发生,可勤喷温水,以水压霉,或喷0.02%高锰酸钾溶液杀菌。
(3)寄插。抓住“冷尾暖头”天气抢晴寄插,寄插密度根据品种和秧龄长短确定,秧龄在60 d以内的按1.5 cm×1.5 cm寄插,60 d以上按2 cm×2 cm寄插。采取双株寄插。寄插后畦面撒细土压根稳苗。机播一般选在4月10日左右进行,播后及时将秧盘放入秧畦上,灌浅水并盖膜、其他管理同两段育秧秧床管理。
(4)以水保温,以肥促蘖。寄插1~2 d后复浅水,提高温度,促进扎根返青。插秧后5~7 d,每分秧田用2~3担尿水对20~25 g尿素接苗,隔10 d左右用2~3担尿水对尿素35~40 g促分蘖,以后视苗情隔5~7 d追施1次。插秧前5~7 d,每分秧田追尿素250~350 g、磷酸二氢钾100 g做送嫁肥,以加速栽后返青。育秧期间如遇“倒春寒”,要做好深水护苗,覆膜防冻等保温措施;寒潮过后若天气突然放晴,应在1~2 d内缓慢退至浅水,以使秧苗逐渐适应外界环境,以防秧苗萎蔫,抵抗力减弱,造成青枯烂秧死苗。另外,长时间阴雨低温过后应及时喷施多菌灵、敌克松等杀菌助长剂。
(5)喷施多效唑。为培育多蘖壮秧,在3叶1心期每分秧田用多效唑10 g,对水5 kg喷于秧畦,喷前1 d排干田水,喷后第2 d复水。
(6)防治病虫草害。4叶期每分秧田用20%三环唑10 g,对水4 kg喷雾,防治苗稻瘟。秧田二化螟、蝗虫防治,每分秧田用90%晶体敌百虫10 g对水4 kg喷雾。秧田除草可在2叶1心至3叶1心期,每分秧田用32%秧田净27 g对水30 kg喷雾,喷前先排干田水,喷药后灌水1~2 d,水深3㎝,保持3~5 d。
2.3 抢时早插,大力开展机械化插秧技术
高产插秧的适宜时间是5月20日左右至“芒种”前,秧龄控制在55 d以内,最迟不超过60 d。插秧密度:平川33 cm×16.5 cm,插1.2万~1.3万穴/667 m2,基本苗9万~10万/667 m2;丘陵30 cm×16.5 cm,插1.3万~1.4万穴/667 m2,基本苗10万~11万/667 m2;山区23~26 cm×16.55 cm,插1.4万~1.5万穴/667 m2,基本苗12万~14万/667 m2。一般在此密度范围内因地制宜,肥田宜稀,痩田宜密。交通方便的田块积极开展机械化插秧技术,为科学田管打下良好的苗情基础。
2.4 配方施肥,施足底肥
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坚持稳氮,增磷,补钾,配微,确保营养平衡。平川和丘陵川道地区根据目标产量,施有机肥1 500~2 000 kg/667 m2的基础上,施肥总量控制在N 12~14 kg,P2O55~6 kg,K2O 5~6 kg,硫酸锌1~2 kg。有机肥、磷肥、80%钾肥、锌肥和70%氮肥做底肥,30%氮肥在插秧后7~10 d和7月上旬分别各半追施苗肥和穗肥,20%钾肥在孕穗始穗期施入。绵沙田补施适量硼肥。后期视苗情喷施叶面肥。丘陵山区除施氮总量控制在10 kg左右外,其他肥料用量略同平川。防止偏施重施氮肥,营养失衡,生长后期贪青晚熟。
2.5 节水灌溉,合理促控
插秧后5~7 d保持水深5~8 cm促返青,返青后浅水促蘖,适时晒田。晒田时间坚持“苗到不等时,时到不等苗”。一般在6月20日左右,或总茎数17万/667 m2左右时退水晒田,控制无效分蘖。7月10日前复水。够苗早的田块及烂泥田要重晒,做好生长群体有效控制。孕穗至抽穗开花期保持浅水层,勾头散籽后干干湿湿灌溉,收获前7 d左右退水落干,防止断水过早。
2.6 病虫草害,综合防治
以农业防治为主,结合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合理进行化学防治。可选用无公害的生物农药农抗120、二甲基甲酰胺等生物杀菌剂防治病害,选用印楝素、千虫克等生物杀虫剂防治虫害。化学农药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如防治稻瘟病的三环唑、稻瘟灵,防治稻曲病的仙耙稻丰收,防治虫害的杀虫双、敌百虫,除草用的化学除草剂苄嘧磺隆、丁草胺等。齐穗后停止施药,确保食用稻米卫生和安全。
3.1 品种存在多、乱、杂,骨干品种不突出
部分农民在品种选择上存在盲目性,往往根据老习惯购品种;市面种子销售点有的多达40多个水稻品种,有些农户缺乏对品种的了解,不知道买啥好;有的乱购种,图便宜,种子质量差,不到正规网点购种等。
3.2 规范农户育秧技术,秧苗素质不高
温室两段育秧在汉中市已推广30余年,对提高有效积温,确保不同地区类型生育期偏长的杂交水稻品种安全齐穗成熟,提高产量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近年来劳动力外出打工比较效益的提高,温室育秧手显著减少,部分地区温室育秧技术倒退,育秧质量不高,一些农户采用场地和田间温棚育秧,缺乏技术指导,烂秧等问题时有发生,影响产量提高。
3.3 大田插秧密度普遍偏稀
由于“三夏”季节性强,农户劳动力缺乏,请人插秧质量不高,密度偏稀,致使大部分田块1万~1.1万穴/667 m2,有的不足万穴。基本苗数不够,有效穗数减少,成穗率较低。
3.4 土壤培肥缺乏,有机肥、钾肥投入少
近年来部分地区的农户畜禽养殖减少,农家肥少,田间施肥依靠化肥,土壤有机质减少,有些农户仅施用氮肥或氮磷肥,钾肥投入不足,施肥方法欠当,营养失衡。
4.1 加强品种选育推广力度
水稻要高产,良种作保障。因地制宜选用经过农业部门引种试验推广的优良水稻品种,加强主推品种宣传推广力度,认真落实国家对良种补贴的优惠政策。建议平坝选用川优6203,丘陵选用黄花占等品种
4.2 扩大集约化育秧面积
加大育秧手技术培训和政策性资金投入,大范围开展技术交流,规范育秧技术;在加强主导温室两段育秧的同时,扩大集约化育秧面积;育秧期间落实检查指导措施,切实提高育秧技术水平,确保育秧质量。
4.3 认真落实水稻大田管理配套技术
水稻大田配套管理技术应以合理密植、晒田控苗、配方施肥、病虫害综防为重点,建立激励和奖励机制。特别是水稻示范片、点要当作一项系统工程来抓,环环扣紧,防止顾此失彼影响技术匹配和高产。
4.4 扩大示范推广水稻机械化生产技术
水稻机育机插技术试验示范已经成功开展,对提高水稻栽培技术,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起到了重要作用。对于水稻机收技术存在收割落粒抛撒浪费的问题,建议在品种类型选择和育种方向上进行改进,以适应机械作业要求,更好地发挥机械化的优越性。
4.5 多途径增加有机肥来源
鼓励发展畜禽养殖积肥,宣传低碳环保,禁止焚烧秸秆,实行秸秆还田;发展豆科作物,种植优质高产豆类品种,实行轮作倒茬,间作套种;发展沼气,利用沼渣作肥料。
总之,优良品种、合理密度和水分、配方施肥、病虫综防、机械种收密切配合,缺一不可方能实现水稻优质、高产、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