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军
(山西省大同市动物卫生监督所,大同 037004)
浅谈马传染性贫血的防治
刘 军
(山西省大同市动物卫生监督所,大同 037004)
马传染性贫血病是由马传染性贫血病毒引起的,通过虻、蚊、蠓等其他传播媒介的一种传染病。其中,马易感性最强,骡、驴次之。症状以发热、贫血、黄疸、出血、浮肿、心脏衰热、红细胞减少、血沉加快、血红蛋白降低,并出现吞铁细胞。病变主要为全身败血症、贫血、网状内皮系统增生及铁代谢障碍。根据流行病学、症状及病理学变化,可初步诊断。该病尚无有效疗法。
马匹 病毒 发热 传染性贫血
马传染性贫血病是马的一种常见病,在生产中给饲养者带来很大的麻烦。
马传染性贫血病毒,呈圆形,直径为80~135 nm,内有1个呈锥形或杆状的类核体,外有双层结构的囊膜,表面有纤突,纤突顶端呈纽扣状。病毒在马属动物感染细胞胞浆的空泡内及胞膜上寄生,并以出芽方式进行繁殖,成熟的病毒不断向细胞外释放,而继续侵害其他细胞。在体外培养马属动物血液及肾、胸腺、皮肤、继代细胞中增殖,可产生细胞病变。病毒对外界抵抗力较强,日光照射1~4 h方可死亡,煮沸立即死亡,2%~4%氢氧化钠或福尔马林溶液5~15 min可被灭活,3%来苏尔20 min可灭活。
主要危害马属动物,马易感性最强,骡、驴次之,偶感染人。主要由虻、蚊、蠓等吸血昆虫叮咬,经皮肤或消化道感染,手术器械及注射用具及针灸污染,也是重要的传播媒介。地方性流行,吸血昆虫盛行季节多发,流行初期多为急性,且死亡率高,后转为亚急性和慢性,而死亡率降低。不感染其他畜禽和野生动物。
分急性型、亚急性型、慢性型及隐形型4型。各型均发热、贫血、黄疸、出血、浮肿、心脏衰热、红细胞减少、血沉加快、血红蛋白降低,并出现吞铁细胞。各型都有一定热型,且随体温变化而变化。因此,在临床检查症状及血液时,在发热期2~3 d、无热期7~10 d进行1次。发热:稽留热或间歇热,发热与病毒血症一致,当体温下降或恢复时,血中病毒含量减少,且呈现温差倒转现象(上午体温高于下午)。贫血、黄疸、出血:可视粘膜充血、黄染,并随病情加重,而粘膜呈黄色或苍白色,且见有大小不等、有多有少的陈旧(暗红色)或新鲜(鲜红色)的出血点。心脏衰弱:心搏动亢进,第1心音增强,心音浑浊、分裂和重复,心律不齐,且有缩期杂音;脉搏快而无力,达60~100次/min以上。浮肿:胸前、腹下、四肢下部及公马的包皮、阴囊等处,出现无热无痛的肿胀。
全身状态: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日渐消瘦,易疲劳出汗,后驱无力,行步摇晃,尾力减弱或消失。
血液学变化:红细胞数减少为5.0×1012/L以下,严重时可减少为3.0×1012/L以下,且随红细胞减少,血红蛋白也随之降低为58 g/L以下,血沉明显加快(发热期15 min时达60刻度以上);白细胞数减少为4×109/ L~5×109/L,但淋巴细胞增多(成年马增至50%以上,1~2龄幼驹增至70%以上),单核细胞亦增多至5%~10%,而嗜中性白细胞则相对减少至20%左右。此外,静脉血中,出现吞铁细胞,颗粒型吞铁细胞多见于急性型,弥漫型吞铁细胞多见于慢性型,混合型吞铁细胞多见于亚急性;吞铁细胞达万分之二以上为阳性,万分之一为疑似,连续2次疑似反应,亦为阳性。
主要为全身败血症、贫血、网状内皮系统增生及铁代谢障碍。畸形型:粘膜和浆膜有出血点或出血斑,在舌背面、鼻翼、瞬膜、阴道、盲肠及大结肠尤为多见;淋巴结肿大、充血、水肿和出血,脾肿大、切面暗红、肝肿大、切面小叶明显,并呈槟榔样花纹,肾皮质出血,心肌脆弱,并呈灰黄色似煮熟样,心内、外膜出血。亚急性及慢性型:尸体消瘦,粘膜苍白;肠粘膜及心内、外膜有少许出血点;脾肿大,表面粗糙不平,脾小体肿大,在暗红色或樱桃红色的切面上,有灰白色的颗粒突出;肝切面呈现明显的槟榔样花纹,肝小叶清晰;肾小球明显,但有慢性间质性肾炎表现;心脏松弛扩张,心肌色灰黄如似煮熟样;长骨骨髓红区扩大,黄髓内有红色骨髓增生灶。组织学检查:肝、脾、心、肾及淋巴结等的网状内皮细胞增生及铁代谢障碍,以肝变化最为明显,表现肝细胞变性、星状细胞肿大增生、肝细胞索紊乱,肝细胞索间汇管区血管及胆管周围,淋巴样细胞浸润,中央静脉的窦状隙及汇管区,见有大量吞铁细胞。
根据流行病学、症状及病理学变化,可初步诊断。确诊需经马匹接种试验、白细胞分离试验及血清学试验。
马匹接种试验:将病马无菌全血、血清或20%脏器乳剂,皮下或静脉接种100 ml健康幼驹1~2匹,3个月内每天测量体温,并定期进行临床、血液学及抗体检查。当马驹发生典型性传贫症状和病理变化,或血清中出现传贫特异抗体时,则表明被检材料含有马传贫病毒。白细胞分离试验:马白细胞培养1~2 d后,待细胞壁伸出突起时,换上新的营养液,随即加入被检材料,也可倾弃营养液后,直接种入被检材料,37 ℃吸附1~2 h,吸弃接种物,并换上新营养液,经盲传2~3代或更多代(每代7~10 d),可出现细胞病变(细胞变圆、破碎、脱落)。为证实细胞病变由马传贫病毒所致,可用补体结合试验,检查细胞培养物的抗原性,当白细胞出现细胞病变,并具有明显的马传贫抗原性,则表明被检材料中,含有马传贫病毒。欲从长期无热的慢性马传贫分离病毒,可将被检马静脉采取肝素抗凝血,以常规法制备白细胞培养物,培养7~10 d,冻融3次后,再种入新培养的同一被检马的另一批白细胞培养物内,如此培养3代,进而将收获的培养物接种于已知的健康白细胞培养物内,再如上进行传代和观察。血清学试验:补体结合,琼脂扩散、免疫荧光、酶联免疫吸附及中和试验,均具有诊断价值。我国采用的马传贫补体结合试验为补体递减法,其判断标准1次补体结合反应效价在0.8以上或2次出现0.3~0.7者,均为阳性反应。马传贫的判断标准:凡符合条件之一者,应判为马传贫病的马。体温在39.0以上,并呈稽留热或间歇型,且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和血清学变化;体温在38.6以上,并呈稽留热、间歇热或不规则热型,临床症状及血清学变化不明显,但吞铁细胞在2/10000以上或连续2次检查在1/10000以上,或肝穿刺组织学检查呈阳性反应;病史记载体温不全,但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和血液学变化,且吞铁细胞在2/10000以上或连续检查在1/10000以上,或肝穿刺组织学检查呈阳性反应;可疑马传贫病的马死后,生前诊断资料及病理学变化完全符合马传贫变化;马传贫补体结合试验或琼脂扩散试验为阳性。
贯彻执行《马传染性贫血防制试行办法》,坚持自繁自养,加强饲养管理和环境卫生,严格检疫、消毒措施,消灭吸血昆虫,对已确认的马传贫病的马应予以扑灭、深埋或焚烧。疫区试用马传贫弱毒疫苗。
目前,尚无有效疗法。
评定高档牛肉的2个最重要的指标。一是牛的生理成熟度(即年龄)。它是牛肉嫩度等级的评定根据。二是肉的大理石状。它直接反应肉的多汁性和口味。肉牛在9~30月龄屠宰时,嫩度最好,且肉牛的增重规律,一般是出生第1年增重最快;第2年增重速度仅为第1年的70%,以后逐年递减。大理石纹形成的规律:12~24月龄期,花纹迅速增加,之前或之后花纹都会变小。综合因素考虑,生产高档牛肉的高端肉牛适时出栏的年龄,应在18~24月龄之间,此时肉牛体重达500 kg左右,全身肌肉丰满,皮下脂肪附着良好。
肉牛增质量剂能提高肉牛胴体瘦肉率,改善胴体的外形结构,增大眼肌面积,促进肉牛生长,而对其肌肉的品质和牛肉化学成分无影响。因此,在育肥牛的饲料中,添加增质量剂是增加牛体质量,提高产肉量的重要技术措施。常用的增质量剂有快育灵、瘤胃素、尿素等。比如,每天在肉牛日粮中,添加200 mg瘤胃素,可使日增质量提高17%,增量效果明显。使用增质量剂,要切记严格遵守屠宰前3个月停止饲喂的规定。
高端肉牛育肥技术优点很多。一是缩短肉牛生产周期,有益于提高出栏率;二是降低饲养成本,提高肉牛生产经济价值;三是提高草场载畜量,获得更高的生态效益;四是改善肉质,生产出肉质鲜美的高档牛肉。
[1] 赵菁.农业技术与装备,2012,(4):235
[2] 莫放.养牛生产学
[3] 王加启.肉牛高效益饲养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