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培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2016-02-05 16:31:19彭泽民
魅力中国 2016年18期
关键词:蔡元培人格思想

彭泽民

(青海民和职业技术学校)

蔡元培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彭泽民

(青海民和职业技术学校)

蔡元培是我国近代著名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教育家、思想家,是主张自由主义教育、人本主义教育和完全人格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他的教育思想对我国后来的办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我国现代教育的开展提供了可鉴的启示。

蔡元培;教育思想;现代教育;教育独立;完全人格;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个性

蔡元培是我国近代著名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思想家、教育家,是主张自由主义教育、人本主义教育和完全人格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蔡元培的教育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与西方现代文明相结合的产物。它只所以能够对中国教育界、思想界产生深远的影响,就因为它蕴涵了现代教育思想的精魂:教育的目的就在于造就有“自由之意、独立人格”的民主社会的建设者,崇尚有尊严的多样性、有理想的包容性和健康心态的批判性。这种人本主义、自由主义的教育观,构成蔡元培教育思想的核心。

蔡元培对中国传统文化对于理想人格的追求和西方现代文明对于自由、民主、平等、人权的追求进行了完美的统一,并对中国文化对于理想人格的追求注入了新的、富于时代特征的内涵,这对于古老的中华文明向现代形态的转化,有着积极的意义和贡献。 也是他主张教育独立的理论根据。

一、提倡教育独立

1922年蔡元培发表了《教育独立论》、《非宗教阅读运动》,阐述了他关于教育独立的主张。蔡元培说:“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尽一份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器具,给抱有他种目的的人去应用的。所以,教育事业当完全交与教育家,毫不受各派政党或各派教会的影响” ,他认为教育不能受政党影响的原因是:“教育是要个性与群性平均发达的,政党是要制造一种特别的群性,抹杀个性” 。“教育是求远效的,政党的政策是求近功的” 。“若把教育权也交与政党,两党更迭的时候,教育方针也要跟着改变,教育就没有成效了” 。教育必须脱离宗教的原因是:“教育是进步的” ,“教会是保守的” ,“教育是共同的” ,“教会是差别的” 。他认为信仰是个人精神上的自由,不能受外界的干涉。所以,他认为“现今各种宗教,都是拘泥着陈腐主义,用诡诞的仪式,夸张的宣传,引起无知识人盲从信仰,来维持传教人的生活” 。实施教育独立的办法,他曾提出从教育行政管理上,把全国分成若干大学区,每区设一中心大学,管理区内各种学校及教育事宜,政府不得干涉学区工作。在每一大学区内,由教授组成教育委员会主持学校工作。此外,在学校不得设神学科,不许传教士任教,凡以传教为业的人,不能参与教育事业。

蔡元培关于教育脱离政治、脱离政党的主张,是一种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但反映了他对军阀分子控制教育,希望按照教育规律办好教育事业的美好愿望;教育脱离宗教的主张更含有反对帝国主义文化侵略的革命意义。这是蔡元培为什么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能够站在时代的前列,使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摇篮和马克思主义最早在中国的传播,也是蔡元培在中国现代教育改革中能够作出卓越贡献的关键所在。

二、提倡完全人格教育

教育的根本问题是要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因为他决定我们用什么去培养和怎样去培养。在这一问题上,蔡元培鲜明地提出了自己的主张:造就具有完全人格的人,即具有自由意志的、独立的、完整的人格,而不是奴性的分裂的人格。完全人格是他要培养的自由、民主平等社会新人的目标,蔡元培为实现对国民进行完全人格教育,于1912年4月,发表了《对于教育方针之我见》,提出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皆今日之教育所不可偏废”的五育并举的教育思想。五育并举是蔡元培思想的一个显著特点,也是他对于中国近代教育理论的重大贡献。蔡元培五育并举的思想,是以公民道德教育为中心的德智体美诸育和谐发展的思想,这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是首创,它适应了辛亥革命后资产阶级改革封建教育的需要,顺应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变革,以及世界发展的潮流,也符合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规律。为了切实落实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蔡元培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 ,蔡元培认为美育是自由的,而宗教是强制的;美育是进步的,而宗教是保守的;美育是普及的,而宗教是有界的,它摆脱不了宗教的狭隘性。它与自由、民主、博爱、平等、人权等现代社会的核心价值是存在冲突的。

三、“尚自然 展个性”的思想

蔡元培反对封建主义教育对学生个性的束缚。主张应该使学生个性得到自由发展。1918年蔡元培在“天津中华书局直隶全省小学会议欢迎会”上发表了一个著名的讲话《新教育与旧教育之歧点》,他批评中国旧教育“是教育者预定一目的的,而强受教者以就之;故不问起其性质之动静,资禀之锐钝,而教之止有一法,能者奖之,不能者罚之,如吾人之处置无机无然” ,他认为这种教育应该改变的。新教育应该懂得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用适当的方法教育之,教育者不要事先有个固定的办法,去约束受教育者,他说:“教育者,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所以,蔡元培反对注入式、填鸭式的教学。他说:“我们教书并不是像注水入瓶一样,注满了就算完事,最重要的是引起学生读书的兴味,最好使学生自己去研究。等到学生实在不能用自己的力量了解功课时,才去帮助他,教育不能违反自然、压抑、禁锢、束缚学生的个性。”

而传统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压抑了人的本性,无视人的个性特征。以牺牲人性的自由发展为代价所换来的“尖子生”充其量不过是应试的能手、考试的机器。随着年级的升高,厌学情绪也逐渐升高。教育非但没有促进人的发展,反而成了一种异化的力量。

历史上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要求,始终是推动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人的发展史,实质就是一部个性追求自我独立和发展的历史。人类自觉地意识到了每个个体作为人类整体中的一个特殊的存在而有别于其他同类,每个人都是一个特殊的世界,人类要想充分地发展自身,必须首先发展每个个体的独特性,让个体在社会中保持其独立性,给个体以自由,以便更多地自主地选择自己的生活,赋予生命以尊严、意义、价值与厚重感,从而提高生命境界和生命质量。

四、推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办学原则

蔡元培在北京大学提出思想自由,兼容并收的教育思想。他说“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络众家’之学府也。‘礼记’、‘中庸’曰:‘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足以形容之。” “各国大学,哲学之唯心论与唯物论,文学、美术之理想派与写实派,计学之干涉论与放任论,伦理学之动机与功利论,宇宙论之乐天观与厌世观,常樊然并峙于其中,此思想自由之通则,而大学之所以为大也”1。“无论何等学派,苟其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尚不达自然淘汰之命运者,虽彼此相反,而悉听其自由发展”4。正由于蔡元培的这种态度,北京大学才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堡垒,马克思主义最早在中国的传播。关于大学的办学方针,蔡元培提出了“囊括大典,网络众家,兼容并收。”重点在对待古今中外学术的态度。他认为大学对古今中外的学术都应研究,所以很重视图书馆的建设,认为典籍满架,自可旁稽博采。网络众家,重点在广收人才,并且能恰当的任用,不求全责备,不论资排辈,只问学问才能,不问思想派别。因此,北大教员里,既有提出新文化运动的新派人物李大钊、陈独秀、鲁迅、胡适、周作人等,也有在政治上落后保守,但在学术上有造诣的陈介石、黄侃、陈汉章等,还有未上过大学的梁漱滢,有洋博士和晚清进士,有德、英、法、美各国籍教师等。兼容并收,重点是指对学术研究的态度。他认为学术自由是思想自由之通则,而大学之所以为大也。大学不可有专己守残之习。当时,在北大新旧学派共处一校,各讲其学,形成新旧学派对峙、争鸣的形式。当然,蔡元培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并不是对新旧两派采取不偏不倚的中庸态度,而是借此打破长期以来封建文化专制主义的束缚与垄断,发展资产阶级新文化,达到开风气的作用。

今天我们重温蔡元培先生那些蕴涵了现代教育思想的精魂的教育主张:教育的目的就在于造就具有完全人格的民主社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极力倡导教育必须“尚自然、展个性”,崇尚有尊严的多样性,推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原则,崇尚有理想的包容性和健康心态的批判性,对于我们切实地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我们整个民族的创新能力,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

[1]蔡元培全集 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出版

[2]教育的视界 湖南 蔡元培教育思想的现代诠释 2003年出版

猜你喜欢
蔡元培人格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华人时刊(2022年7期)2022-06-05 07:33:26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思想与“剑”
当代陕西(2021年13期)2021-08-06 09:24:34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学生天地(2020年15期)2020-08-25 09:21:38
蔡元培美育思想之我见
活力(2019年19期)2020-01-06 07:37:22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人大建设(2019年4期)2019-07-13 05:43:08
“思想是什么”
当代陕西(2019年12期)2019-07-12 09:11:50
蔡元培的气度
蔡元培借衣服
蔡元培借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