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芬香
(青海民和西沟中心学校)
浅谈管窥小学作文教学
蔡芬香
(青海民和西沟中心学校)
作文是最富创造性的学习,也是最具有个性化的学习。它既是语言文字的训练,也是认识水平的训练。现在的小学生思维活跃,见多识广,有着很强的表达欲望,学生们在一起往往有说有笑,滔滔不绝。但与之矛盾的是,作文课上他们却常常口叼笔杆,眉头紧锁,冥思苦想,下笔艰难,勉强写出来的作文也是千篇一律,毫无特色。因此,作为语文教师,我作了一些深入的反思,教师到底怎样才能调动学生作文的积极性,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写作空间和氛围,激发他们作文的兴趣,从而能动地去反映他们多彩的生活?根据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和探索,我认为作文教学可以从以下几点加以尝试:
作文是学生借助自己对自然、社会及人生的理解,独立完成的一种综合语言表达能力训练。学生的浓厚兴趣和强烈的表达欲望是作文成功的前提。脱离了学生的客观实际,任何作文要求和作法,都会带来学生兴趣的丧失和畏难情绪的产生。
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八册基础训练三有这样一道作文题,要求写一件家用电器或一种农具,要求是:围绕它的形状、特点、用途(功能)、使用中应注意事项等来写,突出一两个方面,先讲给大家听,然后写下来。
在设计这节作文指导课时,我首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了解学生在家庭中参与劳动的情况。在农村,多数学生都搞过家里的农活,也使用过一些较普遍的家用电器,也有部分学生了解一些农具和家用电器,但没有实际操作过。这说明学生们的观察能力还没有进一步提高,劳动观念还有待于增强。为此,我在讲课时,将一些农具和家用电器搬进了课堂,让学生分组实际观察、操作,然后由学生将观察到的,实际操作中所体会到的用语言表达出来,小组同学给与补充,以促进其它学生思维的逐步完善,头脑中思路的逐渐清晰。
接着试行以点带面,师生互补,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写作方法的完善。我选择了一只小闹钟作为观察对象,让学生进行细微的观察,然后指导学生进行有序的描述。这样,在所有学生的头脑中已对闹钟形成了印象。这时我又拿出几只不同样式的闹钟,让学生观察、比较,找出各自的特点,并且一一进行叙述。接下来,让学生想一想它在自己生活中的作用(即功能)。我一边引导,一边让学生发挥想象,闹钟的样子像什么,嘀嗒嘀嗒的秒针声像什么,报时声像什么,定时报时声又像什么?我们在写作业是它像什么,早晨报时又像什么?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思维,使学生展开想象的空间,为写作积累想象素材。等学生表达后强调:下面老师和大家一起写作这篇关于闹钟的小文章,然后和大家一起讨论一下,以此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等到学生写完后,让学生先诵读自己的文章,并阐述自己写这篇文章的思路,师生一起进行评价,指出优缺点,进行修改,这样提高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及评价能力。最后,我将自己的小文章也当堂进行了诵读,让学生进行评价、修改。学生们的情绪一下又提高了许多,纷纷进行了评论,许多学生都能简明的说出自己的观点,并且语句流畅,有一定内容。我首先肯定了学生们的评价,然后向他们表示感谢,并与学生达成共识:课后一起对文章进行修改,在下一节课时再进行评改。
现在回想起当时的情形,我还能沉浸在学生高涨的情绪之中。这节作文指导课,学生诵读的文章,基本都达到了本次作文训练的要求,并且有中心,有充实的内容。
由此可见,一堂真正的作文指导课应该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情绪为主,使学生愿意去观察、比较,想要描述自己的观察所得,想要将自己的观察、所思、所想用笔写出来。
学生有了作文的兴趣,有了作文的 “活水”,还必须具备运用评议展现多彩的生活,发表自我主张的能力,叶圣陶先生讲过:“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是让学生自己读书,不待教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作文教学实际上就是通过种种方法训练学生使用语言的过程。训练语言的方法可以多种多样,如座谈会、讨论会、辩论会、讲演会、欣赏会以及做读书笔记、写日记、写周记、写信、写作文……让学生在练习中逐渐去学习语言,运用语言。但也要注意,语言训练也要强调语言积累,没有语言积累,你就是练得再多,学生也总是干巴巴的几句话。所以应形成这样一种训练过程,在语言训练中感觉到不足,然后通过阅读去积累语言,这就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在训练过程中,还有一个老师评价的问题,老师要正确对待学生语言训练中出现的问题,要善于发现学生训练中的闪光点和取得的进步,让学生有成功的喜悦和收获的快乐,从而保持学生作文训练的积极性。
关于怎样进行作文评估,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写道:“对学生作文评价结果的呈现方式……可以是书面的,可以是口头的;可以用等第表示,也可以用评语表示;还可以综合采用多种形式评价。”
是的,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比较软化的作文评估要求,其意义不单是给学生的作文评估以更为正确而科学的方法,而且还是在给语文教师们“松绑”和“减负”!
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作文,确实还像刚学走路的孩子,有不少缺点甚至错误,但是,教师总应该以鼓励为主,表扬为主,千万不能求全责备,千万不能使他们害怕。任何课程,一旦使学生害怕了,那就坏了——害怕是厌学的先导。
在许多时候,小学生的思想、观点、情感和想象力已经大大地跑到文字表达前头去了,而他们语言文字的“建筑材料”则相对贫乏,严重滞后,驾驭文字的能力也相对稚嫩,所以,就必然会有词不达意、用词不当、逻辑混乱、层次不清的现象。在这样的情况下,最好不要用我们成人的理解对学生的文章进行体无完肤式的评价或修改。小学生,无论就其观察事物的视角还是理解事物的方式,都与我们成人大不相同。他们的视角和方式未必就是错的,未必就无可取之处,恰恰相反,有时他们的视角和方式表现出一种成人无法企及的天真和曼妙、独特和创意,就像孩童的图画和字迹一样,有时只是我们成人尚无法窥见其中的奥妙罢了。
所以,一旦用我们成人的眼光去评估孩子们的作品,往往不能很好地领会学生自己要表达的思想,而是强加了我们通过他们词不达意的文字所猜测的成人性的理解。久而久之,他们就会抛弃或者改换他们的思维方式来换取教师的欢心,这是最糟糕的事情。
现在,软化的作文评估,不对学生的文章作明确的是非定夺,而是更多地采用疑问式、商量式、建议式、比较式的评估方法,也许对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对学生形成他们的写作个性和表述特色都有极大的帮助。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非常宽松的评估手段,也就是在告诉我们,不要把作文评估卡得那么死,非要那么的量化,非要那么一分半分地抠,非要把学生分一个高下三等不可。而要让学生尽量淡化对分数的注意,强化对写作本身的兴趣和信心。特别是在平时作文训练的时候,因为不是选拔考试,所以就更应该教育和帮助学生提高写作水平。每一次的作文训练、作文评改,其目的是一种“诱导”,诱导学生写得多,写得好,诱导他们对作文产生兴趣,增强信心,使他们感到“易于动笔,乐于表达”,不断提高写作水平,这样,就达到了作文教学的目的了。
总之,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的最有利阵地。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应不断地深化作文教学改革,研究作文教学方法,提高学生作文水平。让学生在作文中享受到成功的快乐,体验到学习语文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