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燕
(江苏省徐州市睢宁县梁集小学)
为学生自由倾吐托起一片蓝天
——三年级习作教学实践与思考
王 燕
(江苏省徐州市睢宁县梁集小学)
小学三年级学生刚走上写作之路,步履不稳,为师者要“扶”,根据作文教学的原则,耐心地“送”, 为他们的自由倾吐托起一片蓝天。教学中只有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运用巧妙的方法激活思维,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鼓励学生去观察,去寻找写作的素材,促使他们自发自觉的经常练笔,才能更快更好的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兴趣;观察;积累;仿写;鼓励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部分对中年级的习作明确提出了以下阶段性目标: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三年级是作文的起步阶段,学生刚刚迈入写作的门槛,而作文的要求又比低年级的写话高出一个层次,很多学生便对作文产生畏惧心理,感觉无从下手。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运用巧妙的方法激活思维,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促使他们自发自觉的经常练笔,才能更快更好的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对于刚升入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如何做好中低年段的衔接,我想谈谈个人教学实践后的一些见解:
学生习作的初级阶段,教师要少约束多鼓励、少限制多放手,让学生“率性而为”,树立习作的信心。引导学生写自己想写的事,抒自己想抒的情,写出自己的快乐,写出自己的烦恼,也就是心情作文,生活作文,想写多少就写多少,这样起步作文,让孩子觉得作文并不可怕,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与写作热情。课堂导入很重要,不仅减少学生害怕习作的心理,还点燃他们习作的积极性。我根据每次的习作的特点选择导入方式进行习作,真正做到了“寓教于乐”。如:
⑴故事式导入:针对三年级学生爱听故事的特点,第一节作文课,我就告诉学生:作文就是把听到的大概内容写下来,接着由老师讲个小故事,学生听得专心,笑得开心,然后让几个同学复述,最后再分头写作,这样大家都感到较顺手。
⑵活动式导入:根据三年级学生精力旺盛、好奇心强的特点,老师先选大家都能做的小制作、小实验、游戏或 课外活动,让大家参与,然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践讨论,最后有重点的写下来,这样学生不仅有兴趣,而且也有话可写,达到预期效果。
⑶情境式导入:习作前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发挥想象,从而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在作文前运用录音、录像、投影等手段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形、声、色的感官和新颖的直观形象,如:播放一些动画片,成语故事或活动开展的录像等,引导学生听、看、说、议、写、想,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对三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认识世界的主要途径是观察,如果学生对身边的事物缺乏直观感性的认识,就让他们去描写,去评论无疑是很难的。只有亲身去接触事物,仔细的观察事物,才能获得真实、深刻、细致的第一手资料,习作时才有话可说,写出的文章也比较真实生动。因此, 教学时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例如学习描写一种水果,可以在学《石榴》这篇课文时,让学生看关于石榴园的资料图片,使学生对石榴生长过程和景象有一个直观的了解,对石榴花的色彩、形态,石榴子儿的形状等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并拿出实物让学生观察、品尝,加深印象。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初步掌握描写一种水果的方法。到了正式习作时,再请学生拿出自己喜爱的水果,让他们说说应从哪些方面观察,就比较容易了。这时,我相机引导学生有顺序的观察水果的外形、色泽、味道、吃法等等。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并使他们懂得观察的重要性,逐步养成细致观察的好习惯。长此以往的训练,学生通过对生活中的观察,积累了大量的素材,写起作文就不会觉得困惑了。
丰富的想象力是写好作文的不竭源泉。在作文教学中,除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之外,引发学生的想象思维也很重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经常为学生创设激发想象的情境,引发他们的想象思维,培养他们的想象创造能力。例如习作七利用玩具编写童话,教师可以让学生带来自己的玩具或利用课件展示很多可爱的玩具和动画,激起学生的兴趣,请学生小组合作为其中的一些玩具确立关系,编故事,编对话……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互相启发,互相补充,使想象更加充实,更加生动,直到编写成一个完整的童话。在这种情境中,学生得到了自主学习、充分表现的机会,有了自由想象的空间,想象思维得到引发和锻炼,写作兴趣也提高了,写出的文章也比较充实生动。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文离开“生活”这潭“活水”,根本无从谈起。对于三年级的小学生,生活阅历浅,生活范围窄,主要靠阅读获得信息,丰富生活,提升思想。因此,大量阅读是丰富习作的重要途径。 “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量的积累才有可能导致质的提升。没有大量的语言积累,学生是无法写好作文的。而三年级的学生大多缺乏学习主动性,只有不断的鼓励和督促,才能帮助他们积累语言,提高语言的储备量。于是,我要求学生每天摘抄好词好句,并定期检查。课外我还给学生补充一些名言、古诗词、儿童诗歌等,要求他们熟读成诵,并灵活运用。除了让学生多进行课外阅读之外,还应督促他们养成良好的自觉学习习惯,从生活中去领悟,去积累,引导他们掌握更多的学习方法。比如从互联网上查阅资料,做实验,咨询别人,在旅游或外出时留心观察并做记录等等,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见闻,又帮助他们获取了真实生动、记忆深刻的素材。另外,我还利用班队课、综合实践活动课,开展读书交流会、朗诵比赛、文学知识竞赛、成语接龙等有趣有益的活动,以此提高学生自觉积累的兴趣,加深他们对语言本身的认识及其应用的方法。这样经过长期的积累和内化,学生习作的语言资料库不断丰富完善了,写作时遇到的障碍就会大大减少,才会进入下笔如有神的境界。
学生的习作能力发展的规律是:先积累后表达,由模仿到创造。仿写,重在形成,内容可以变换,可以是仿语言、仿文体、仿片段、仿篇章,也可以是仿立意、仿章法、仿表现手法等。长期地、反复地、灵活多样地进行模仿,才可以融会贯通,举一反三,为创造性地习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如引导学生仿 “构段”、仿 “谋篇”,《北大荒的秋天》一文中第四小节是总分写法最好的范例。作者先用一个中心句“原野热闹非凡。”概括全段,接着分别具体的描述了大豆、高粱、榛树叶子是怎样热闹的。学生明白了这种写作方法之后,我立刻出示小练笔:
围绕以下中心句进行仿写:
〔1〕下课了,操场上顿时热闹起来。同学们有的_______ ,有的________ ,还有的_______ 。他们笑着喊着,奔跑追逐,玩得多开心呀!
〔2〕大街上真热闹呀!
〔3〕春天到了,公园里的花真美呀!
课文中的仿写地方很多,有待于我们去开发和引导。学生学会仿写不仅掌握习作的方法,还能领悟写作的技巧。所以对于初学作文的三年级学生来说“仿写”是一种很好的方法,是写作的起步教学。当学生能独立写作时,老师就不能再让孩子们一味地仿写了,就应该放开心灵,放开手脚,放开笔墨,不拘格套,大胆的去写,这才是真正的“百花齐放”。
评讲作文是作文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是教师与学生沟通的桥梁。因此,必须坚持鼓励原则,以情诱情,以情激情。责难、嘲讽、挖苦是否定式评语,只会激发抵触情绪。
(1)评语鼓励。作文批语中,应尽量用鼓励式、商量式、谈心式、启发式语气。使学生读后,感受到老师的关心、信任和期望。同时,又认识到自己习作中的不足,在老师评语的引导下积极纠正认识、修改缺点。老师对习作中一个词,一个句的肯定与表扬,尤其是对后进生的点滴进步,都要及时肯定,多采用鼓励性的语言,激励学生不断进步。
(2)班内范读。用欣赏的眼光看学生作文,努力将学生作文中的亮点找出来,如:一个好词,一个好句,一个好段,一个精彩的题目,一个漂亮的开头,一个出色的结尾,一个新颖的选材,一个独特的构思,一个深刻的立意……每次作文从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找出其亮点,给予大力肯定,使其产生成就感。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树立榜样,激发其他同学向榜样学习。范读优秀习作,或办班级作文小报,或教室内张贴,甚至向报刊杂志投稿,都可以让学生觉得他们很光荣,自己也能像他们一样写出令人羡慕的文章,从而激发习作热情。
生活是教学的源泉,教师必须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寻找时机,鼓励学生去观察,去寻找写作的素材。只有让学生深深地感受到用语言描述情境的本身是那么的有趣,才能大大激发学生的说写兴趣。小学三年级学生刚走上写作之路,步履不稳,为师者要“扶”,根据作文教学的原则,耐心地“送”他们走上提高写作水平的科学途径,让他们面前出现一片芳草地。 总之,语文教师要当好学生习作的引路人,让学生在习作的起跑线上感受到精彩,体会到乐趣,引领学生轻松迈入习作之门。最后,让我们的每一位语文教师都能够走进学生的心灵,让我们的习作教学都能够追求一份诗意,为他们的自由倾吐托起一片蓝天吧!
[1]杨启平 ,《谈作文教学中的几个问题》 ,杭州出版社出版 选自语文教育中的《探索》第116页
[2] 李吉林,研究篇中的《向生活开放》, 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 选自《情境教学》第207页
[3]柴向阳,《谈作文教育的“新理念”》 , 选自《小学语文教师》2002年第1期第70页
[4]陈素芬,个性化作文教学的有效策略[A],陕西教育,2005.
[5]刘济远,新课程小学作文导写艺术[M],湖南教育出版社,2005.
[6]周一贯,《“儿童作文”教学论》,宁波出版社,2005